登陆注册
1776000000015

第15章 避祸求福的智囊(1)

箕子见微知著

商朝殷纣王即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以供使用。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粮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草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收远方各国珍贵奇怪之物。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禁不住为他担心。”

后来,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和以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狗马珍宝,奇禽怪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而纣王狂笑着观看取乐。这时,不仅宫中人反对他,士兵倒戈反商,全国百姓也都纷纷造反。最后,纣王死在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智囊

俗话云:“一叶落而知秋,履霜坚冰至”。生活中,在很多细小的事情上,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操守、德行和品质。例如对待父母不孝顺的人,就不能指望他能对别人好;本职工作干不好的人,干大事业只会是异想天开;今天收小贿的人,明天就可能成为贪污犯……等等。由此可见,小毛病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小事不在乎,时间长了,大节就要出问题。所以说,做人做事都应见微知箸,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见微知箸,才能防微杜渐;只有见微知箸,才能否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只有见微知箸,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只有见微知箸,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见微知箸,才能察于末萌,止于未发。总之,见微知箸是件有备无患的事情。

殷长者妙喻殷亡

周武王攻入殷都,听说殷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于是前往探访,请教他殷朝灭亡的原因。那长者对武王说:“大王想知道原因,今日中午我去告诉您吧。”可是到了中午,殷长者却没有来。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却说:“呵,我明白了,这个人真是位君子!他议政而不愿非难其主,不愿明言直说。有约不遵守,言而不守信,这就是殷朝灭亡的原因,这位长者已通过不来践约的方式告诉大王答案了。”

智囊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十分注重“信”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并且把一个人是否守信作为可否与之交往的判据。在文明社会中,守信应当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的一条重要的行为准则。古人的“信”与现代人的“信用”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对一个人来讲,“信”是“言”与“行”之间的高品质的因果关系,是在无不可抗力干扰的条件下,履行承诺的责任能力;“信”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因此,“言必信,行必果”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战国时代秦国商鞅变法即从立“信”开始。因为商鞅知道“威”与“信”之间的关系:即无信则威不立,而无威则令不行。若不能令行禁止,则如何变法?由此也可看出“信用”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信用与现代贸易、金融等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显而易见,若没有信用,人们甚至无法进行最简单的交易,而没有交换,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是现代商业的基础。信用要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信用的内涵要通过相关主体的行为去表达。在这方面,自然人或法人的失信有时会触动有关法律,构成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还会成为犯罪行为。

总而言之,“信用”是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不可忽视的话题,更是生意人倍加关注的话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守信是做生意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意人的信用,既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无形资产,是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的预见

姜太公子牙被分封在齐国,过了五个月就来向周公报告施政的情况。周公问:“怎么这么快呀?”太公说:“我把君臣问规矩简化,礼仪随俗,所以事务很快处理完了。”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公,三年之后才来报告国政。周公问:“怎么这么晚呀?”伯禽回答:“改变当地的陈俗,革新当地的礼仪,有丧事要守丧三年才能免除,这都需要时间啊!”周公说:“鲁国将来要向齐国俯首称臣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不精简,不变革,百姓就不能靠近它。如果一个国家的为政者能够平易近人,民心才能归顺。”

周公问姜太公如何治理齐国。太公回答:“我的治国之道就是尊重贤德之士,推崇有功之人。”周公听后说:“齐的后世一定会出篡权拭君的乱臣。”太公反问周公如何治理鲁国,周公回答:“尊崇贤德之人,崇尚皇亲贵族。”太公感叹说“鲁王后代将越来越衰弱。”

周公和太公能判断齐鲁将于数百年后衰败,却不能预先挽救它们。不是不想挽救,是治国方法作用有限。即使是圣明帝王的理国措施也不能使一个国家长久不衰。衰落再振兴,只有等待后人来做。因此孔子提出变革齐鲁的学说。陆葵日说:“若孔夫子的意愿能够贯彻,那么两公的预言就不灵验了。”假使孔子真能实现他的学说,也不过是将现今的衰落的齐鲁变为昔日兴盛的齐鲁,也未必会超出两公治理的水平。二公的孙子若能每天用长祖的预告警戒自己,又怎么会有孔子出来议论变革的事情呢?

智囊

姜子牙这两次谈话的核心,就是:天子治理天下就应该得民心。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为政之要在于迎合民心。”他认为,人心是最好的城墙,是执政的根基,民心不稳,再坚固的城墙也没有用。因此,政府的一切施政措施都应该是老百姓想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识,推动起来才会顺利。由于管仲的思想正确,并且做法得当,使齐国这个靠近东南沿海的弱小国家,很快发展成为富国强国,进而成为诸侯国的领袖。管仲的治国思想值得借鉴。

俗话说:“浇树要浇根,带人要带心。”管理者必须摸清下属的内心愿望和需求,并予以适当的满足,才可能让众人追随你。对下属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奖励莫过于满足他们的需求。企业是人做出来的,是否掌握住人心,往往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作为一个管理者,最不能得罪的,就是广大的人心。我们固然不能用下作的方式收买人心,但决不可以失去人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只有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才能顺利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当然,人的心理是很难捉摸的,往往在施政之前,管理者料定某种措施一定会大受欢迎,但结果却遭到激烈的反对,给管理者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例子随处可见。管理者在推行政策之前,一方面谨慎预估可能出现的反应,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做好应对事态变化的准备。古往今来,无论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成功的企业家,都能洞察人心绪的微妙,深入细致地分析人性特征,并进行合理引导,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明察三代的何曾

何曾常常侍奉汉武帝吃酒宴。有一天,何曾回到家中对孩子们说:“先帝创业建国,而我侍宴时,却听不到他们谈论治国的远大宏图,只见他们聊些家常小事,他们的后代有灭绝的危险啊!我这一生还能平安度过,只为你们儿孙辈担忧啊!你们这辈恐怕还可以避免,”又指着孙子们说:“到他们这辈必因战乱遭难。”

后来何曾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司马越杀害,何曾的另一个孙子何嵩哭着说:“我的祖上明察三代,是大圣人啊!”

智囊

古语说:“窥见一斑而见全貌。”何曾能预料三代福祸,其远见卓识非同一般。世上的人和事,往往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小节看到未来,所以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时刻警惕着。

文化之雅在于博大,道理之用在于明察。善于居安思危,明察秋毫,对时事深入洞察,理性思考,常备不懈,才能正确地预测和把握社会动向,防患未然。

管仲以浅辅浅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去看望他,问他道:“您生病了,还有什么话指教我吗?”管仲回答说:“希望君主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齐桓公说:“易牙把他的儿子都烹了,以让我尝尝人肉的味道,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一个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人之常情。易牙连他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能爱大王呢?”

齐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来侍奉我,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答道:“一个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这是人之常情。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大王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占卜生死、去病除灾,难道还可以怀疑吗?”

管仲说:“生死有命,灾病无常,大王不听任命运,固守其本来的常道,而只是依赖常之巫,那么他将因此而骄横跋扈,无所不为。”齐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服事我已经有十五年了,他父亲死的时候他都不愿意回去哭丧,难道还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他连他的父亲都不爱,还能爱大王吗?”齐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齐桓公就把这些人都驱逐走了。

可是不久,齐桓公就觉得饭不香甜,起居不舒服,病魔缠身了,并且,宫中的治理松散了,朝中的秩序也不稳了。这样过了三年,齐桓公说:“管仲是不是太过份了。”于是又把那四个人都召回了宫里。

第二年,齐桓公病了,就是常之巫从中捣的鬼。他从宫中出来对人说:“桓公将在某月某日死。”易牙、竖刁、常之巫他们相互勾结,一起作乱,他们关上宫门,筑起高墙,隔断了宫中同外界的联系。齐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没人给他。卫公子启方带着千户齐民降归了卫国。齐桓公听说他们叛乱了,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流着泪后悔说:“唉,管仲的见识还有不远大的吗?”

当年吴起杀妻求将,以求做鲁国的将军,于是鲁国人中伤他。乐羊攻打中山国时,当着中山的使者饮下了用他亲子的肉所亨的汤,魏文侯赏赐他的功劳而开始怀疑他的本心。因为能做出不近人情之事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实在是不可叵测的。

明朝天顺年间,都指挥马良深受皇上宠幸。马良的妻子死了,皇上常常慰问他。恰好有几天马良没有来,皇上询问起来,左右的人回答说马良又娶新媳妇了。皇上很恼怒,说:“这家伙夫妻感情尚且如此淡薄,难道能忠心对我吗?”于是命人把马良痛打一顿,并从此疏远了他。

宣德时,金吾卫指挥傅广自残身体后,请求做太监。宣宗皇上说:“这个人已经做到三品官了,你还想做什么?对于这种自残身体以求富贵的人,应该交付司法问罪!”噫!这也是圣人的远见。

智囊

管仲所用的辅助国君的方法是最简单的道理,生活中有许多最简单的道理蕴涵着很丰富的内涵。你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道理,只要掌握最基本的道理,并将其运用自如,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同时,善于从他人的举止行为猜测对方的心里,也是管仲的智慧。一个人要根据这些变化,判断对方的心思,从而改变自己的应对策略。

智伯之死

战国时期,晋国和韩国、魏国相约要一起对付赵国,将赵国三分成三份,由三国分别占领。一天,赵国的丞相张孟谈来拜见完晋国智伯出来,当他走出营门的时候碰见了智过。智过见到智伯,对他说:“韩国和魏国的君主恐怕要改变主意了。”智伯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呢?”智过说:“我在军营外面看到张孟谈了,我看他的表情矜持,行为高傲。根本没有什么忧患的意识,好像根本不担心自己国家被别人瓜分。”智伯说:“不会的,我和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三等分赵国国土,他们都表示很赞同。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你不要将此话传出去,这对三国都不好啊。”

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了韩魏二主,回来后再一次私下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肯定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今天就杀了他们,免得他日对您不利啊。”智伯却说:“魏桓子和韩康子的军队驻扎在晋阳已经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他们哪里会有什么别的企图,这绝对不可能,你千万不要再说这些话了,这有害于我们三国的交情啊。”智过接着说:“不杀这两个人,那么您就更亲近他们吧!”智伯追问说:“如何更亲近他们?”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葭,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二人都有说服他们的君主改变主意的能耐。您可以与这两位先生约定,如果他日攻下了赵国就封他们二人每人拥有万户的城池。这样,他们就会竭力说服自己的君主不改变主意,而继续和您保持同盟的关系。您也就达到了占领赵国土地的愿望。”智伯说:“我本来和韩魏商量好,攻下赵国后要三等分土地,现在你让我再分给赵葭和段规二人各万户的土地,那么我所得的土地就很少了,这可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意见,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了军营,改姓辅氏,从此隐居,不知去向。

张孟谈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去拜见赵襄子,说:“我在军营外碰到过智过,看来他已经看出了我的心思,开始怀疑我了,自从那以后他就改姓隐居了。今晚不动手,就要被动了。”赵襄子说:“好吧。”于是就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两国军队从侧面袭击,赵襄子率军队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的军队,活捉了智伯。后来,智伯被处死,他的国家随之灭亡,土地被瓜分,智伯全家遭株连被杀,只有辅氏保存下来。

按史书《资治通鉴纲目》记载,智过改姓一事,是在智宣子立智瑶为王后的时候。智过对智宣子说,瑶这女人多才智,却不讲仁义,将来一定要灭了智氏宗族,这个预见是更早的。

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韩康子乘车陪同。智伯说:“我今日才知水可以灭国家。”桓子、康子互相依赖,因为汾水可以灌溉安邑,绛水可以灌溉平阳,他俩命运相连。絺疵曾经对智伯说:“韩魏一定要背叛您。”智伯问:“你怎么知道?” 絺疵回答说:“凭关系分析情况。如果您同韩魏一起攻赵,赵国灭亡,灾难就要殃及韩魏,如今约好战胜赵国三等分国土,取胜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他二人却没有欢喜的样子,只有忧虑的表情,难道不是想背叛您吗?”

第二天,智伯把这话告诉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主说:“这是谗言的人为赵国来劝说您,使您怀疑我们,而放弃攻赵。他说的不对,我们两国怎么会不贪图马上就要到手的赵国国土,而要干那种危险不可能成功的事吗?”二国国君出来,絺疵晋见智伯说:“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絺疵回答说:“他们二人一见我就加快步子走掉,可知他们己知道我的看法了。”

智囊

智伯的死其原因有二,其一,他太轻易相信韩魏两国。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夺,彼此和战不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各国都在为自己打算,从哪里能得到好处就打哪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人。其二,智伯不听智过劝告和建议。一意孤行,也是造成其亡国的原因。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 焚书

    焚书

    《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异端”儒学的结晶,是反理学、反传统、反教条的檄文。它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热门推荐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谱写生命的乐章:影响你一生的感悟故事

    谱写生命的乐章:影响你一生的感悟故事

    本书编入了中外几百个感悟小故事,从人生感悟、情感感悟、智慧感悟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人生感悟作为提示和点拨,帮助广大读者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更加开朗,智慧,明智地面对人生。
  • 宁负天下不负卿

    宁负天下不负卿

    她,让皇帝倾心,让权倾朝野的王爷动情。她,却被二人无情推入权利纷争的漩涡,直至死亡的边缘。他说:“你跑到天涯海角,也一样要做朕的女人!”她,究竟是皇兄的宠妃,还是出塞的和亲公主?她,甘愿隐姓埋名只为做他府中一名不起眼的小妾,在他与别人的洞房花烛夜含笑远望遥不可及的鲜红喜字……他却说:“你只不过是本王的掌上玩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事过境迁一切已成定局,长夜里又是谁的眼泪湿润了冰冷的长剑,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能不负前世那三千回眸,那一眼惊鸿又是否缘定三生……
  • 西夏死书(全集)

    西夏死书(全集)

    死书里的活人坟究竟在哪里?“遗失的1964”到底隐藏了什么?西夏皇后的头骨与尸身的年龄为何相差十几年?中蒙边界无人区里,克格勃和中情局特工何以双双败给了一千年前的死人元昊?在经历了沙漠和荒原冒险后,唐风终于找到了瀚海宓城的正确位置。在城中,唐风发现了一些汉文和西夏文字的对照石碑,终于将西夏文这种已经“死去”的文字完全破解。通过破解了的西夏死书,找到了西夏最后的宝藏——活人坟。而一切的谜团,都将终结于死亡大结局!
  • 考古发现未解之谜

    考古发现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做“财”女有“钱”途:女人一定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做“财”女有“钱”途:女人一定要知道的理财知识

    本书共分六篇,前五篇分别从管钱、赚钱、省钱、生钱、花钱几个方面为你做"财女"指明了"钱"途;第六篇辑录了世界各地财富女性找到"钱"途的成功事例,为你走向财富之路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与传统妇女把钱放在银行里的理财方法相比。当今的“财女”已经不满足于只“吃”利息。关注投资领域,关注时尚潮流,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已成为“财女”们营造美丽人生的三大法宝。不管是炒股票、买基金、做房地产,还是投资书画、古董,她们都没问题。“财女”们相信,只要认准投资目标并聪明理财,就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做人做事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做人做事课

    本书将成功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一个个清新优美、积极向上、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指导并鼓舞青少年,为他们开启一扇成功做人做事的智慧之门,使他们从中有所启迪、感悟和收获。
  • 情歌

    情歌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