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事业上的成功,卡耐基的交际也越来越广泛,结识了一大批富裕的企业家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这些人经常和卡耐基分享各自的经验,卡耐基也从他们身上得到不少启发,反过来又促进了卡耐基课程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卡耐基结交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位朋友,其中就有风流倜傥、性情豪爽的作家赫蒙·克洛依。
克洛依比卡耐基年长5岁,和卡耐基是老乡,也出生在密苏里州的玛丽维尔。他们俩不仅是同乡,而且两个人的身世和成长经历也极为类似,都是从边远的乡村凭借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进繁华的大都市,为美好的明天打拼的人。
卡耐基是大器晚成,克洛依却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周围的人都称他为“神童”,还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曾因推销《巴克》杂志达到惊人的销售量而闻名四方。他聪颖智慧,性情豪爽,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刚开办的全美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并成为该校建立后第一名注册的大学生。不过有一点令他深感遗憾,就是和卡耐基一样,毕业时也没有拿到毕业证,因为大四时他的英文成绩没达标,所以,他也是以一名肄业生的身份毕业的。
克洛依毕业后,先从事了新闻记者工作,他先后在《圣约瑟夫报》、《圣约瑟新闻》以及《圣路易斯快报》担任记者,后来他又加盟巴特瑞克出版社,担任主编助理。从他的求职经历来看,要比卡耐基顺利得多。
卡耐基刚来到纽约的时候,对这位出色同乡也有耳闻,但他那时没有机会与克洛认识。
机缘巧合的是,有一次卡耐基去外地旅行,在那里偶遇了克洛依,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聊的好朋友,交流了各自成功的经验。卡耐基给他讲述自己的奋斗史,克洛依告诉卡耐基他现在的情况,他因工作的关系结识了许多美国各界的名人。卡耐基流露出想结识这些名人的意思,克洛依无私地表示愿意将卡耐基介绍给这些名人,卡耐基很感激克洛依。
从此,卡耐基和克洛依经常联络,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二人经常在周末碰面,相互交流生活、工作,以及人生的经验,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卡耐基总是一本正经、循规蹈矩地去做事情,而克洛依崇尚自由、理想主义的生活态度,而且两人从事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卡耐基致力于公众演说课程,克洛依坚持走他的文学之路,而但这些并不妨碍两人那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两个人是同乡,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又都在纽约这个大都市辛苦打拼的缘故。两个人在长期的友谊中,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在卡耐基的事业进程中,克洛依给予了莫大支持。卡耐基对与克洛依之间的友谊相当珍视。
多了这样一个挚友,卡耐基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起来,一次他们二人相约一起去游泳。在一次旅游中,克洛依问:“我亲爱的戴尔,根据你的能力和阅历,你为什么不尝试着去写作呢?”
从事写作一直是卡耐基的一个愿望,只是之前为了生计,不得不整天忙忙碌碌于其他工作,听到克洛依的话,重新点燃了卡耐基内心深处埋藏的梦想,卡耐基激动地说:“写作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也为此事做了很多准备,我会在写作方面有所建树的。”
这次旅游让卡耐基坚定了写作之路,回来后,卡耐基马上开始投入到写作当中去了。在卡耐基畅销书的创作生涯中,克洛依的帮助和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可见,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需要做出某种选择和决断时,往往朋友的一句话就能使我们坚定信心。后来,当卡耐基的著作《人性的弱点》出版时,他将第一本书赠给了克洛依,并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以我最高的名誉献给我最尊敬、重要、诚实的朋友。
因为在当时,卡耐基几乎每周日都要到克洛依那儿去相聚,以至于卡耐基后来的妻子陶乐丝经常苦笑着说:“没法子,我终于学会了怎样计划没有他参与的周日活动。”
卡耐基和克洛依的深厚友谊让人们称道,这份友谊一直延续到卡耐基逝世。
在“如何使人很快地喜欢你”这一点上,卡耐基曾写过这样的文章:
如果我们是那样的卑贱自私,不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就不愿意分给别人一点快乐,假如我们的气量比一个酸苹果还小,那我们所要遭遇到的,也绝对是失败。
嗯,是的,我确实想要从那人身上,得到些什么!我想要获得一些极贵重的东西,而我已经得到了—我使他感觉到,我替他做了一件不需要他报答的事。那件事,即使过了很久以后,但在他回忆中,依然闪耀出光芒来。
人们的行为,有一项绝对重要的定律,如果我们遵守这项定律,差不多永远不会遇到烦忧。
事实上,如果遵守这项定律,会替我们带来无数的朋友,和永久的快乐。可是如果违反了那项定律,我们就会遭遇到无数的困难。这项定律是:“永远使别人感觉重要。”
社威教授曾这样说过:“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性中最急切的要求。”贾姆斯博士说:“人们天性的至深本质,是渴求为人所重视。”我曾经说过,人与动物相异之处,就在于自重感的有与无,而人类的文化也是由此而起的。
哲学家们对于人类关系的定律,思考了数千年。而所有的思考中,结果只引证出一条定律。那项定律不是新的,它跟历史一样的古老!二十四个世纪前,孔子在中国宣讲,道教始祖老子教给他的门徒。纪元前五百年,释迦牟尼也把那条定律留传人间。耶稣把那条定律,综合在一个思想中,那是世界上一项重要的定律:
“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该怎样去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