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虚实二者迥异,然为兵法所用又归于一;作战必须支配敌人,而不为敌人所支配。
行军作战要避实击虚,这样就能将自己的兵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取得主动权。
“假作真时真亦假”,在一定条件下虚与实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用兵的规律像水的流动,不是固定不变的。
(原文)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多,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迎战敌人的就安逸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前来而不被敌人调动。能使敌人自己自动来上钩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进入我防区范围的,是以利害威胁的结果。因此,敌人休息得好,要能设法使他疲劳;敌人给养充足,要能设法使他饥饿;敌人驻扎不动,要能使它调动。
出兵指向敌人必须援救的地方,行军于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走的是在没有敌人阻碍或防守不严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御而必须能稳固,因为扼守的正是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所以关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关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这样,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进兵时,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向敌人防守空虚的地方,撤退时使敌人无法追击的,是因为行军速度很快,敌人追赶不上。
所以,我军要战,敌人即使高垒深沟坚守,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的是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若不想交战,虽然划地防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设法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所以,用示奇正之形于敌人的办法欺骗敌人,使敌情暴露而我情不露痕迹,我军的兵力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我就能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去攻击敌人,造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我军与敌人作战所用兵力就少了。
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就不知道,不知道那么要防备的地方就很多,敌人要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这样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少了。所以,处处防备,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了;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边,左边兵力就薄弱;这样就要处处防备,就各处兵力薄弱。兵力所以少,是因为处处防备的结果,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处处防备分兵的结果。
所以,能预先知道同敌人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这样就可以跋涉千里去同敌人交战。如果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不能预知交战时间,那么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以我之心忖度、推断,越国兵力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裨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兵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用全部力量同我较量。
所以,认真分析判断敌情,以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军以求了解他人的活动规律,示形诱敌,以了解敌人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所以,示奇正,虚实之形以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程度,伪装成最好的地步,能使人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这样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窥察到我军的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把根据敌情的变化之形灵活运用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还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人们都知道我取胜的战法,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战术来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的策略、筹算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敌情的不同情况发展而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像水的流动,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雄厚的实力而攻击它的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流向,用兵则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决定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就叫做用兵如神了。
所以说,五行没有常胜,四时没有常位,白天有短长,月亮有圆缺。
(兵法精粹)
以主动制胜。
凡是先到达战地而等待敌人的,就能以逸待劳;后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会疲于奔命。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主动制敌,而不受制于敌人。
能使敌人自动上钩,是以利引诱的结果;要使敌人不敢前来,须使敌人感到有败亡之害。敌人安逸时,应设法使他疲惫;敌人粮秣充足时,应截断其补给,使其饥饿;敌人安定时,应设法使其动荡不安。
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行动要指向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长途远征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没有敌人抵抗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是因为所攻的是敌人未设防的地区;防守必然稳固,是因为所守的是敌人不敢攻不易攻的地区。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怎样防守;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怎样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见一点声息,因而能操纵敌人的生死,成为敌人的主宰。
我军进击时,敌人无法抵抗,那是因为我军进攻的是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我军退却时,敌人无法进击,那是因为我方行动迅速,敌人追不下,当我想和敌人决战,即使敌人坚守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应战,那是因为我进攻的是敌人必须援救的要害地区;当我不想决战,即使随便划地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那是因为敌人受我牵制,被我欺骗。
分敌以众击寡。
所以虚张声势,欺骗敌人,让敌人暴露行动或部署,而自己却不露形迹,就能使自己的兵力集中,而使敌人的兵力分散。如果自己的兵力集中为一,而敌人的兵力分散为十,就等于我方以十倍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敌寡的态势。能够以众击寡、就很容易获胜。
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不能使敌人预知;敌人不得而知,就会处处设防,这样同我军作战的敌人数量就少了。敌人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薄弱,是由于处处防备,兵力分散;我方兵力所以众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备。
因此,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和地点,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和地点,则敌人攻我左翼,我不能调动左翼部队相救;敌人攻工左翼,我不能调动右翼部队相救;敌人攻我后方,我不能调动前方部队相救;敌人攻我前方,我不能调动后方部队相救。前后左右尚且不能相救,更何况部队之间远的相隔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
藏形迹于机变。
因此将帅必须分析判断(策之),明白利害得失,挑动敌军(作之),了解其动静规律;故意显露我方态势(形之)以探求所处地形的利与不利之处;用少数兵力和敌人较量(角之),以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战斗态势运用到了极致,就看不出一点形迹,即使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底细;智谋再高的人,也无计可施。以变化莫测的战斗态势取胜,众人不知我是怎么获胜的,一般人只知道我获胜,都不可重复同一套战法,应该因多种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象水一样(兵形象水),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用兵则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百攻击其虚弱之处。水随地形高低而改变流向,用兵也要顺应敌情变化而克敌制胜。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定的方法,就象流水没有一定的形态,能因应敌情变化而取胜,就称得上用兵如神。
用兵的规律就象自然现象;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交替更迭,白天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兵家使用范例)
项羽杀宋义。
孙子在这里提出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按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则是指被敌人牵制行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享有主动权,它贯穿于整个战争的全过程。
陈胜反秦揭竿起兵,遇到了以秦朝少府章邯为首的秦官军主力的顽强抵抗。这会儿,章邯已移师攻赵。陈余抵挡受挫,退至巨鹿。敌众我寡,不得不向楚怀王求援。楚怀王是项氏叔侄树起来的一面旗帜。陈胜被了手下的庄贾杀死后,反秦力量群龙无首。于是,项氏叔侄找到了原楚怀王的孙子,把他作为自己的精神领袖,他的也被称为楚怀王。此次援赵,楚怀王把这一使命交给了宋义和项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
宋义在项氏叔侄那儿不过是个谋士,楚怀王怎么会把上将之重任交给他,而让项羽屈居于宋义这下呢?原来,在濮阳之战之前,宋义曾预言说项梁这支队伍骄气十足,而骄兵必败,结果果然为宋义不幸言中,项梁在那次战役中战死。项羽因为在进入关中以后大肆烧杀,颇失人心。再说,楚怀王也不愿使自己成为项氏的傀儡,便借此调度节制项羽。对此,项羽忿忿然却又不可奈何。
队伍按时开拔后,于中途莫明其妙地停驻下来。巨鹿前线急盼援兵,宋义却以途中连住46日,裹足不前。项羽忍不住入帐请战,却遭到宋义的奚落。眼看严寒将至,雨雪纷纷,士卒又冻又饥,宋义却高坐账中,天天与诸将豪饮大嚼,军中对此颇多埋怨。
项羽听到士卒们对宋义的不满与日俱增,觉得时机成熟了。一天早晨,他大步来到宋义账中。宋义正在洗漱,还没反应过来,便被项心拔剑砍掉了脑袋。随后,他携首级出账示众:“宋义与齐私通,我奉怀王命令,已将他斩了。”还自称是假上将军(代理上将),工上报怀王。楚怀王明知项羽是夺取兵权,却奈何不得,只得传令项羽为上将军。
有了来之不易的兵权,下一步作战便只能胜,不能败,不然怎么体现项羽为上将的力量呢?于是,项羽下了狠心,下令沉船,砸锅、烧屋,只带3天的军粮,与秦军决一死战,不得生还。“破釜沉舟”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军至死地而后生。到了这个份上,将士们个个明白已经没有退路,人人怀着必死的信念拼命杀敌。巨鹿之战,赢得了大败章邯为首秦军主力的战绩。陈胜举义以来军事上的低潮终于被扭转了过来。以此为转机,出现了反秦武装乘胜追击,势如破竹的大好局面,秦朝被推翻终于成了指日可待的事。假如项羽不杀宋义,不把军事指挥权抓住在自己的手里,肯定无法取得巨鹿之战如此辉煌的战果。
桂陵、马陵之战。
战国初年,在齐、魏、韩、赵、秦、楚、燕七国中魏国是强盛的国家。首先魏国在三家分晋时,分得了河东地区,此地区生产较发达,经济基础较好。其次,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逐步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制度,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封建地主政权。在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开荒,兴修水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军队建设上,建立了“武卒”制度,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魏国日益强盛起来。魏惠王时期,国力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当时齐国不是较大的诸侯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力逐渐强盛。在魏国不断向东扩展的形势下,齐国为了同魏国抗衡,便利用魏国与赵、韩之间的矛盾,展开了对魏斗争。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同魏国抗衡,向卫国发动了进攻,卫国位于赵、魏之间,夺取了卫国就取得战略上的有利地位。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现在赵要将它变为自己的属国,魏国自然不会同意。魏国以保护卫国为借口出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与齐是盟国,当邯郸告急时,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此时正在图谋向外发展,因此答应救赵。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救赵的办法。齐相邹忌主张不去救赵,齐将殷干朋则主张力救,认为不救不仅对赵国失去信用,而且对齐国本身也不利。他从齐国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个先让赵、魏两国相互攻战,等到两败俱伤之时,才出兵救赵的战略方针。齐威王同意了殷干朋的意见。齐国少量兵力南攻襄阳陵,以牵制魏国,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齐军主力则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出兵救赵。
公元前期353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时机已成熟,齐威王命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援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