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成功通常是经过有效的竞争取得,而女人的成功大多则是通过人际关系取得,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把握好说话的尺度和办事的分寸。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女性很有知识,但因为缺乏“嘴上工夫”,因而不受欢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便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晋升机会。成功的生活是由办得漂亮的一件件事日积月累形成的,为了顺利地办好各种事情,说话行为都是要讲究水平的。作为一个成功的女人,一定要讲究说话的尺度和办事的分寸。
坚持刺猬法则,保持合适距离
歌德有一句名言:“距离是一种美,不善于把握适当的距离是很难产生真正的爱情的。”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对相互爱慕而又从来未见过面的恋人。梅克夫人是一位酷爱音乐、有一群儿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独、最失落的时候,不仅给了他经济上的援助,而且在心灵上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安慰,使柴可夫斯基在音乐殿堂里一步步走向顶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悲怆交响曲》都是为这位夫人而作。
他们从未见过面的原因并非他们两人相距遥远,相反他们的居住地有时仅一片草地之隔。他们之所以永不见面,是因为他们怕心中的那份朦胧的美和爱,在一见面后被某些现实、物质化的东西所代替。
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直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但却因为忍受不了彼此的长刺,很快就各自跑开了。
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又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与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
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出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在人际交往中,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因此,交朋友要有一种弹性,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人认为,好朋友应该常聚会呀,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吗?问题就在于常聚会,好朋友最初在一起,都能够融洽相处,但因为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他们会从尊重对方,慢慢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背后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两个人若能认识到刺猬法则,彼此保持合适的距离,就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有位女青年,与一个才貌双全的男青年由结识发展到相爱。他们酷爱诗文,常常在狄金森、拜伦、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行中一起行走,很快进入热恋阶段。但随着接触的日渐增多,她开始发觉他“心胸狭隘,不会关心人,体谅人”,心渐渐“冷”了下来,想到同他分手。当爱情风波渐起时,想不到他和她暂时离别了,他要进藏支援文教建设。
一年后他们见面,都发现对方更具有魅力,变得更完善、更完美了,他们重归于好,而且彼此爱得更炽热、更深沉。
正像莫洛亚说的:“朋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能给双方美化升华的机会。”合适的社交关系需要的是含蓄、沉着,切不可过于袒露。
同事间交往的分寸是社会上各种关系中最不好把握的。与同事相处,太远了显然不好,人家会误认为你不合群、孤僻、性格高傲;太近了也不好,因为这样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使上司误解,以为你是在拉帮结派。
最理想的做法是,用适当的距离平衡同事间的关系,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合适的和最理想的。所以,与同事相处,切记有些话能说,有些话绝不能说。如果口不择言,毫无忌讳,那就很可能伤害同事,或者为同事所厌恶。
现实中,说话直爽常被人们视作一种优点。但也同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说话分寸的把握。
事实上,直爽绝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说个痛快,不讲方式方法。那些因说话直接而得罪同事的人,问题就出在方式上。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如批评同事,虽然对方心里明白自己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的同事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同事的自尊心由此被伤害,当然会有意见。又或者平时说话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得罪了同事。
交友时,必须把握好交往过程中主客体间的空间距离,要考虑到双方彼此间的关系、客观环境的因素等,过近不好,过远的做法同样也不可取。
所以,为了友谊,为了人生,不要怕孤单寂寞,要在人际交往中和朋友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因过分地亲密,而失去朋友。
过度热情常会让人“感冒”
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从而让人产生怀疑和误解。虽然说热情是人际交往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温度超过了正常值,也会导致焚毁人际关系的悲剧发生。
在社交场合中,有的人怕受人冷落,急于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就对人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好像与人已经认识了很久似的,无话不谈,没话找话。
我们通常称这类人为“自来熟”,他们总是表现出一副热情的态度,在各种场合都让人感觉人缘很好的样子。但有时候结果却不是我们所预想到。付出和所得的不对等,经常使他们陷入痛苦之中。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总想多多和别人交往。一进入单位,无论碰到谁他都拿出一副热情的态度,在各种社交场合中,他也总是寻找机会和人拉关系。
凡是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有事想找他办,他也从未拒绝过,总是笑眯眯地说:“好的,让我想想办法。”
开始时,大家都以为这个年轻人肯帮助别人,十分慷慨好义,但时间一长,人们却发现他所答应的事情没有一件办成的。
这个人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自己根本帮不上忙,但为了和人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别人的话“照单全收”。久而久之,人们便送给他一个绰号“老沙皇”,即“老撒谎”的谐音。
然而,这位大学生本人却在心里沾沾自喜,自以为得计,因为从表面上看来,他的“人缘不错”,“熟人很多”。殊不知,他只是和别人“混个脸熟”罢了,根本没有一个人愿意真心和他交往。
一般说来,当我们和别人交往时,一旦别人对我们表现得过分热情,超过了一定程度,那么我们心里都会打上一个问号:“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不仅对熟悉的人是如此,陌生人间的交往也是一样。
比如说,当你走入一家商店时,如果售货员对你冷若冰霜,你就一定会不高兴;但是,如果售货员对你热情万分,嘘寒问暖,不停地与你搭讪,推荐、介绍各种商品,那么你也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结果,你不但不愿意购买任何商品,而且很快就拂袖而去。
过分热情的售货员,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他一定是想多赚我的钱,或者是这里的商品不好卖,所以才会如此热情地向我介绍、推销的。”所以那些懂得销售技巧的人,都是十分善于把握分寸的人——既不冷漠淡然,也不过分热情。否则的话,就一定会遭到顾客的拒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循序渐进、久而弥笃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到一定的“火候”,人们之间的感情就不可能变深厚。
与人交往,不可刚一见面就表现得仿佛相交多年似的,更不要说话口无遮拦,太过随意。这种人际交往上的“揠苗助长”倾向,常常会导致彼此的关系早早夭折,迅速“死亡”。
如果你想受到别人的欢迎,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过分热情。这样做,才更容易让人接纳你。
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以及交往的程度深浅等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程度上的区别。如在公开场合中,即使熟人、恋人相见,也不要旁若无人地高声纵情说笑,过度的亲昵举动则更不合适了。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人们之间的感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也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深厚。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莫揭人短处,勿戳人痛处
每个人,回忆里总会有一些难言的往事和不愿提及的伤痕。与人相处时,给人留些颜面和自尊,切莫揭人家的短。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在生活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或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亦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是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切记:揭人之短,伤人自尊!“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穷朋友到京城投靠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一个儿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也由于揭皇帝的短处而引来杀身之祸。
不注意说话分寸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公司年底进行年度业绩测评,小王的成绩不太好,比较郁闷。此时老李走过来直截了当地说:“你难过什么啊,你的业绩本来就不好,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别想了,明年再好好干!”
小王本来就郁闷,听到老李的话,心里更别扭了。这样的安慰,不仅没有收到效果,反而还刺痛了对方。
不说别人忌讳的事,安慰他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更好受,尽快脱离烦恼。但如果像下面这样的安慰,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正值二十芳龄的小方最近因为身体不适,情绪也很低落,消瘦了很多。别人以为她要减肥,隔壁的大妈见了她说:“你老是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当心再瘦脸都没有了。”
“脸都没有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姑娘虽然不好开口问,但心里很不高兴,因为她很忌讳别人说自己有病。
实际上,这位大妈完全是出于关心小方才说的安慰话,然而却犯了姑娘的忌讳,不仅没能安慰她,反而还加重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每个人的短处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与人相处时,即便是为了对方或为了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时,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还可能会惹下麻烦。
忽视关键细节,社交就是败笔
芭芭拉?帕克特曾说过:“无论何时,细节总是具有魔力——这种魔力可能比你所认为的大得多。”
危机是一个人在不经意间积累的,成功也是由许多细节积累而成的。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败就取决于某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女人一向被教导要做个“有魅力的女人”。那么什么是女性的魅力?甜美的笑容、得体的装扮、娇嫩的嗓音、温柔的气质……,这些都是女性魅力的体现,但最能体现女性魅力的还是一些细节。女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注意细节可以使自己获益良多。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标准,就是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这是成功者的要求,也是成功者的想法。如果你能这样想,无论你做什么,做得多么好,都不会自满。因为很少有东西是完美的,即使是最好的产品都有缺陷。
只要你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就可以促使你成功。而世界上为人类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就是具有这种追求完美无缺素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还可以”为满意,或是半途而废,那就很难成功。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司马懿提醒他说:“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曹操反驳说:“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是相当。”不久,王必便被耿纪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司马懿从王必嗜酒这一习性而预见此人日后将铸大错,以一斑而窥全貌。而曹操在任用王必上一叶障目,两者成为鲜明对比。
聪明人做事,追求细节的完美。他们在常人忽略的地方付出了超常努力,他们自然就会在人生竞争中脱颖而出。巴尔扎克有时用一星期时间,只写成一页稿纸,但他的声誉,却远非近代的某些不严肃的作家所能企及。狄更斯不到预备充分时,不肯在公众前读他的作品。
细节就像火种,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或者点燃一炉熊熊大火;或者引发一场火灾事故。
有些人不明此理,在细节方面马马虎虎。他们天真地认为,做人做事只要大方向不错,小节上不用太认真。他们还用一句老话来安慰自己的马虎:行大事不拘小节。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世间每年因轻视细节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加起来还要多。1996年的大兴安岭大火,是一个工人随手扔下一个烟头造成的;1998年的九江大堤决口,是建筑单位马马虎虎应付工程设计造成的。每年发生的数十万起车祸,种种一切,无不透着马虎的影子。
一位出租车司机,将遗失在车上的钱包还给了失主。他耽搁了几天的出车时间,去报社,到电视台,出招领启事。
失主打开钱包,将里面的钱数了三遍。“硬是当着众人的面数了三遍。”出租车司机委屈地说,“数一遍也就可以了,数了三遍,还拿着些钱对着阳光照照,我当时尴尬得无地自容,难道我会抽出几张或者换几张假币进去,那样我又何必去还?”
数三遍,也许是失主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一种习惯。可是,动作附带的信息,相应地也传递到人的心里。每一个细节都有深长的意味和指向,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隐含着一种逻辑。将失而复得的钱,数上三遍,对于失主,也许就是习惯;而对捡钱的人,则可能是一种情感伤害。
在生活中,人的命运也经常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改变。有些人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境遇不顺利的原因,并不是“大节”出了差错,而是对细节关注不够。不拘小节的毛病正在不知不觉地使我们失去友谊、失去爱情、失去机会。人际中的许多矛盾,往往不是因为谁的人品存在问题,而是一句话、一件小事造成的;工作中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谁的能力不足,而是某些不良习惯造成的……细节虽然不起眼,它却经常产生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