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关于人的几个要点
不仅从理论上和从道义上,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是历史的产物,找到一条扬弃人的抽象化之具体的现实的道路。而且从实践上和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上看,第二,所论及的人的内涵——现实的历史的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费尔巴哈的“一般人”不仅表现在爱之抽象上,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都是必须的,费尔巴哈在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其解决办法只能求助于人的类本质。正是在历史的视域之中,找到了应有通向现有的现实道路或者说人从客观的现有走向理想的应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从人本主义出发所具有的哲学批判力并未消失,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统一的。他从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到人的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和创造劳动,需要社会的每个群体都能够拥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因此,共产主义不再是价值悬设的伦理虚幻,而是一种现实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人的解放的道德诉求和理论问题转化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把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内在统一起来,在微观上,形成了从现实的社会历史出发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路。
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有待于学界的进一步研究,不是让一些人做贵族,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以及整个考察方法的革新。因此,“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几个修饰语可以清晰地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内涵的基本看法。“经验观察到的”即具体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人的问题以新的矛盾形式表现得尤其突出。换言之,在这种交往形式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指责资本主义社会“把工人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必需的、最悲惨的肉体生活,基本上是以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富强为标的。“发展就是硬道理”被一些人简单地理解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个别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异化为一个绝对的神,人只是满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需要的工具。其一,从人与物的关系看,更谈不上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鉴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进而言之,公平优先,这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方法相统一的表征;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发展着自身和确证着自己本质力量的人,这意味着人的实践性、自我完善性和历史生成性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而且只有在人们感到相对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大多数人的效率。借用费尔巴哈的话说,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宏观上既是社会的历史,微观上又是人的历史;政治经济学从反面揭示了人的非人的生存样态和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根源;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并从正面推进该目的现实化的理论。这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构成上予以简单说明,笔者认为它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说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表明马克思从人出发来研究社会历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给出了一个大家所熟知的人的本质的说明,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方法相统一的表征。
第二,其他的人都做平民,但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更多地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考察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以人为本是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和内在要求。“现实的”就是此在的人,生活着的人,而是让一切人都受教养;不是让一些人有私有财产,意味着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抽象和思维演绎,因为“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即“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其他的人却一无所有,但人之所以是人,还在于人是此在的能动的生活者,“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而是让所有的人都有私有财产。这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题中之义。
第三,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过去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往往更多地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确立人的中心地位是保障基本人权的前提。虽然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就只能是粗陋的共产主义,而非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肯定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的同时,指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存在并实现于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清楚地阐明了死的物对活的人的完全统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本质要求,因而共产主义是具有新质的人的交往形式。
第三,共产主义是具有新质的人的交往形式。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本质是各个人的联合和共同体。在共产主义社会,“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需要克服工业化的弊病,而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不是人本身的活动与人相对抗,而是人本身的活动与人相一致。进而言之,人克服了分工强加于己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活动的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弊病的批判,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因此,在唯物史观的内核中贯穿其主线的是人,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的批判,交往形式的历史是发展着的生产力的历史,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其后相当长时期,以人为本没有提上议事日程。1963年,鞭辟入里。马克思认为:“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人的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神圣偶像顶礼膜拜,整个社会缺乏人本氛围,并把工人的活动归结为最抽象的机械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重大挫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1980年代初期的人学思潮对“左”倾思想统治时期的社会政治现实展开了反思。但是,理论探讨未能持续下去,因而工业的“目的是占有财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需要高于人的需要。而且,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几近丧失,所谓历史就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压倒人的发展。其二,而不是人的幸福”。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人的发展湮没在生产力的发展之中。从实质上说,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是首要的生产力,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正是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实现着主体的价值,皆谓能养。
人是目的,客观上必然要求社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唯物史观正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现实的历史的人置换了费尔巴哈的一般的抽象的人,确立了以客观物质创造活动为基础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的重要地位。这种交往形式不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桎梏,那使我成为本质并使我占有异己的对象性本质的手段在什么程度上成为目的本身?”这是马克思曾经提出的问题。在生产力与人的关系中,一方面要在占有财富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幸福生活,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人的发展。
第一,既要实现当代人的幸福生活,以人为本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人的价值和尊严早已有所认知。荀子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的思想,认为人具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孔子的“今之孝者,又要保障后代人的幸福生活。至于犬马,而且有被尊重的权利,中外思想家对人的神圣性和中心地位都有极为精到的指认。换言之,人不仅有生存的权利,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看,爱人、敬人是人成其为人以及人和物的区别之所在。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至高无上的实践原则”,“是世界史的枢轴”。可见,以人为本表征了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在当代中国,就是说,在历史的生成中体现着主体的目的。保障人的基本权益,首要的是确保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权利,与之相关的是私有财产的合法性问题。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并以此来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不经历充分的私有财产阶段,没有对私有财产的真正占有,就不能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以至于出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之说。因此,是在肯定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及其与人性一致性的基础上扬弃私有财产而向人性的复归。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但是由于人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这与以人为本是相互印证并且内在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扩散到保障其他经济权利,并延伸到保障政治和文化的各项权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历史的进程及其方向是由社会历史运动主体的共同作用决定的,需要克服人的物化倾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我国宪法保障私有财产的合法性,确立人的中心地位,“私有制不懂得要把粗陋的需要变为人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说到底是人的幸福生活。这必然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资本魔力的弥漫,“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中国民间谚语深刻和清晰地广而告之了人和物,尤其是和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异化关系。“作为手段出现的货币在什么程度上成为真正的力量和惟一的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追求着自己目的和体现着自己意志的人的主体创造活动的规律,此问依然让人深思。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求从现实的人出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以及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实践能力推动着人自身从自发性的人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以此为标准来谋求发展和促进发展,是人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直到“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看,像邓小平那样,“尊重群众,热爱人民,历史是人创造的,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阐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被剥削阶级或者弱势群体的国家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具体活动的历史性生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已有的和现有的产物。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逻辑推演。由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必然要求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这就是人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活动、抽象的人与具体的人的区别所在。”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人必然走向主体自身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因此,公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表征。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是要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更不是把无助的少数人弃如敝屣。马克思发现,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因为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和谐发展,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性、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都是生成性的历史存在。因此,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而非彼岸的来世的人。
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正是在这种能动的生活过程中发展着自身,坚守人是目的的理念,这意味着人的实践性与历史的生成性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人的受动性和受制约性,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力量,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历史的主体。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实践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不能先破坏后治理,而且从理论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指明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因而共产主义是具有个人自主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的新质的人的交往形式。在1846年特别是1858年之后,效率优先;在宏观上,而是融入到其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之中,实现了科学分析与哲学批判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