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0000000040

第40章 思想矛盾(1)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嬗变

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的作用是巨大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思想激荡正随着变革大潮接踵而来,不断折磨着浮躁而又迷惘的人心。这是时代转折所难以避免的精神阵痛,人的思想和心灵仿佛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世界已经死亡,而另一个世界尚无力诞生。毋庸讳言,当代中国社会在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领域陷入了某种程度的疲软之态,潜伏着意义危机与意识形态危机。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实际生活过程,因而这种意义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奠基于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基础之上。探究价值观念的嬗变以及道德和信仰的重建问题,都必然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中寻求答案。

(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主要表现

转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之间是不协调的。思想观念变化的核心和焦点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价值观嬗变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集体主义逐渐为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所替代

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植根于农耕社会中的家族血缘关系,家族血缘群体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群体,国家是以家族群体为基础的,是家族群体的放大。家族群体的结构是一种只承认人伦关系网络的礼治秩序,“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从而根本否认个人之间还有以个体的独立性为基础的权益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单位利益群体取代了家族血缘群体,单位制的社会结构和单位利益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使个体失去了独立性,也抑制了个体的积极性。在伦理价值观念上,过分强调单位集体价值而忽视了个体价值,承袭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家族利益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个体逐渐成为利益主体,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在价值取向上,强调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上倡导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则逐渐为一些人所接纳和认同。

这种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面对溺水者的呼救,旁观者听而不闻;小偷殴打见义勇为者,当事人视而不见;面对无钱入院医治的病危者,医护者无动于衷。诸如此类的事例屡屡见诸媒体。以前一年一度的“向**同志学习”的活动也逐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销声匿迹,这是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博弈的必然症候。

2.理想主义逐渐被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替代

在中国的主导文化中,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自孔子以来,未改初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主导性意识形态,在美好理想的指引之下,人的精神状态生机勃勃。此时,中国人的理想似乎已经不是未来的事情,而是现实的,是正在中国社会历史之中不断衍生和生发着的。这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当一个理想由于理念、由于概念而有其本身的真理性时,它便不是幻想,而是真实的。这样的理想也不是空虚的、软弱无力的,而是现实的。真实的理想并非应该是现实的,而乃是现实的,并且是唯一现实的东西。”理想主义的确是在把不现实的亦即有缺陷的世俗世界转变为没有缺陷的亦即具有真正现实性的理想世界,把彼岸的那种真正的现实性落实在此岸并作为此岸的目标。

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一些人在精神无所依归的状态下,虚无主义兴起和流行起来,享乐主义滋生泛滥和大行其道。人们抛弃了善的理念,不再相信崇高,不再相信“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眼睛看见的,仅仅是而且总是流动的、恍惚的、混乱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都变得不再神圣,“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当我们的生活世界仿佛只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或者只是一个痛苦的梦的时候,人们剩下的就只有抓住眼前的感觉,“跟着感觉走,去抓住梦的手”。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滋生享乐主义思想,贪图安逸,把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目的,甚至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腐化堕落,其社会生活态度就由理想主义转向了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

3.人文主义逐渐为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行为模式所替代

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孔孟之后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家们更是将“尚义轻利”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对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影响。在重义轻利观念的主宰下,“利”完全失去了合法性和正当性。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逐渐改变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追求利益成为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最直接的价值目标和现实原则,昔日注重人文关怀、重义轻利的主导行为模式逐渐转变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行为模式,拜金主义日益泛滥。

在一些地方,竟然出现“越不公平越有效率”、“腐败有利于搞活经济”之类不可思议的“见解”。为了吸引外资,一些地方纵容偷税漏税,甚至设立“红灯区”,美其名曰“改善投资环境”。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精神产品市场受到抑制,一些地方的城建规划充满了功利色彩,较少考虑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空间。

(二)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历史考察

价值观嬗变的上述三个表现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面临不同的历史问题和时代主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价值观的基本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时代价值观的差异性就自然呈现出来。

1.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特征及其简要评述

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有如下特征:其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原则,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居于优先地位。其二,在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基础上推行思想文化的一元化,强调个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以及思想改造,以此不断强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时中国社会需要一种思想和意志将人民凝聚在一起,需要人民做出一定的个人利益牺牲去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方式将一盘散沙的社会重新整合起来,需要先进的思想和主义洗涤封建主义的糟粕,需要国家主义对抗国际强权政治。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价值观本身蕴含着的不合理性日益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其一,它过于强调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无视或轻视个人的利益。虽然常常说“要妥善处理”或者“不要忽视个人的利益”,然而实际上是将个人利益抛诸一边,所谓“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在“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原则下,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以此为幌子,不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个人的尊严,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集体的需要。其二,在“民主与集中”之间过分强调集中,整个社会越来越排斥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以反复的政治运动和激烈的意识形态批判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统统视为异端邪说,拒绝接受其中合理的东西,整个社会缺乏个性和生气,人们的思想、语言、行为单调而乏味,抑制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中国社会的凝固化和板结化。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受到强烈质疑,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巨大冲击,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历史前提。

2.改革开放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

社会现代化过程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转型,必然包含着一个巨大的文化转型。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既有观念结构也必然发生转变。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基本上是一元化的,是非分明,并且社会成员对是非美丑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社会行为的社会期待一致性较高。但是,在转型社会时期,社会价值评判标准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的。转型中的发展着的中国社会,据说是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历史向度的交汇处。前现代的东西即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后现代社会思潮又随着改革开放激荡而来。

20世纪80年代之前,几亿中国人几乎都遵循相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这些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被认为具有无可辩驳的客观必然性。在“万众一心”的背景下,自然没有给个人留下多少选择性的空间,当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具有传统导向型的若干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社会变化,通过青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折射出来。其中,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即由传统导向型转向自我导向型,而且很快显现出他人导向型的特征。这两个转变分别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两场人生观大讨论中得到证实。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青年人生观大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和思想解放运动背景下,这次讨论围绕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如何在合理的自我价值和个人本位上重新阐释人生的意义?在讨论中,最著名的命题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试图在肯定个人本位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与社会和群体的普遍联系,来最终确立自我的真正价值和人生的终极意义。这次讨论使中国青年人既有个体的奋斗目标和自我意识,又能够自觉内化社会规范和社会理想,实现了青年价值观的重大转型,普遍认同个性化的人生观,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趋于多元化。其间,除了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之外,大多数青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社会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准则,只不过各自的哲学内蕴和表现形式不再是整齐划一而已。这批从传统导向型人格蜕变而来的一代青年,较为成熟地重新确立了一种全新的自我导向型价值观。

1992年1月,上海《青年报》发表了大学生梅玲的来信《我该怎样选择生活?》,再度发起了一场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讨论。这次讨论从主体到主题都与上次人生观价值观讨论迥然不同。1980年代的一些青年虽然对过去的理想和信仰幻灭,但是仍然相信人生应该是有意义的,其全部困惑和苦恼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旦自信找到了生命和存在的意义,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再感到空虚。然而,对90年代青年来说,“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已被全然消解,代之以一个更具操作性和实际性的困惑:“人究竟该怎样活着?”梅玲在信中坦然承认:自己的平凡不足以找寻生命的本真意义,只是不得不问:“我该怎样生活下去?”面对充满双重标准的复杂社会,她既不愿太卑鄙又不愿太高尚。梅玲不再像潘晓那样苦苦追求一个使自己安身立命的个人之道,她更看重的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既创造人生价值,又不失创造活动本身的世俗化快乐。消费主义取代禁欲主义,以及随着时尚的变迁而缺乏固定价值观念。这就是她所代表的同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即他人导向型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中国社会陷入了一个中西价值观激烈冲突的境地。有些人甚至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对西方人的价值观从过去的盲目批判到盲目崇拜,把自己的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对东方人的价值观来一个彻底的全盘否定。总的来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神圣性已经开始动摇,但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体系尚未成熟,很多人处于彷徨、困惑、迷惘、漂移之中。

(三)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动,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社会组织形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演进。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国内意识形态的分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外因。

1.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有人们在价值观念方面的深刻变革。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人的价值观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四个变化。这四个变化使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具体体现为四个多样化。

第一,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社会成员之间的价值观趋同性较强。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逐步确立了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化,这既表现为原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内的变化,又表现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必然会产生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分化。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是价值观分化的根本原因。

同类推荐
  • 父母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梦在数学里

    梦在数学里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数学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分为五辑,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有效教学、教学探索、教学设计、高考频道
  • 悦读MOOK(第九卷)

    悦读MOOK(第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

    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简要介绍了几种临场应变的综合技巧之后,全书从开场导入、话题进行、即兴采访、受众交流、嘉宾把握、困境解围等方面列出了节目主持中可能出现的50种场景,并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应对技巧和处理原则。
热门推荐
  • 赝品娘娘

    赝品娘娘

    她穿越了!不仅穿越了,还沦落到妓院当洗碗工……本来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三皇子却要她当二皇子的女人,以窃取名册!为了项上人头,她含泪接受。没想到目的达成后,三皇子却杀了她的相公,拿她“家人”的性命威胁她,逼得她做皇后,甚至还强迫她成为他的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本书从孩子的心态、学业、志向、品德及应对挫折等五个方面入手,通过中外名人教子事例、哲理寓言、经典案例等,系统地提出了一个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的教育方案。本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信每位家长能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子良方。
  • 人生要怎样耐住寂寞

    人生要怎样耐住寂寞

    “古来圣贤皆寂寞”,人生就是这样,寂寞如影随形。前进一步是光明,后退一步也许就是万丈深渊。寂寞就像是五线谱中的某个音调,在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时,是选择悲鸣还是慷慨激昂的交响乐呢?直面寂寞,品味寂寞,解读寂寞,在寂寞中突围,就会有所感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指引人们领悟成功、理解爱的故事书,更是一部爱情、亲情和哲理的心灵百科。也许书中并没有你想要找的答案,但是其中的小故事和大道理一定能让你聆听到心灵纯真的呼唤,感受到这次寂寞的洗礼。
  • 天才炼丹师:暴王的蛇蝎后

    天才炼丹师:暴王的蛇蝎后

    遇到姐,天赋是可以偷滴!魔宠难寻?NO,叫你知道什么叫逆天的变态+逆天的好运+逆天的修炼速!“惊才绝艳,傲视群伦!”是姐代名词欺我者,千倍还之。一夕之间,绝世废材?NO,她摇身一变,神级魔兽伙伴是捡的!谁说废材是草包?姐的草包团队坑死了所有天才!想拿姐当双修对象练功炉鼎,成为西火国那耀眼的一颗明星。害我者,一一铭记我心,来日让你们有节奏感地——去死!,做你的春秋大梦!当顶级特种兵穿成绝世废材。想阴姐?姐气得你吐血而亡!想害姐?姐让你尝尝什么叫自食恶果外加尸骨无存!
  • 月殇传

    月殇传

    四个人均是独挡一面的高手,加上地位尊贵是四大爵主手下的首席大将,镇守诺特图大陆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喻为“四流武爵”。因此占据了武爵榜的首位,大陆上似乎还没有哪一个人够胆去挑战四人中的任何一个,除非他不想活了,反之亦没有人能值得四人出手。但没有任何的事物是百分百的,连夜空中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何况世间的红尘之物。
  • 授权交办的艺术:中层管理者必知的带队伍诀窍

    授权交办的艺术:中层管理者必知的带队伍诀窍

    众所周知,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他们处于“上传”和“下达”的枢纽位置,企业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他们。而像发动机的活塞一般不停运转的中层管理者,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多的,要想让许多问题简单化,中层管理者就必须学会授权,该放手时就要放手。授权是一种技巧,授权更是一门艺术,本书阐述的这些最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保证授权交办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层管理者掌握这些管理智慧,可以让自己的业绩不断提升,可以让自己的事业更上层楼。
  • 公关办事有心计

    公关办事有心计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参考了众多有关公关办事的专业书籍,力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通过简单、客观的表现方式将各种抽象的内容具 体化,真心希望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性内容,为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本书全方位地介绍了公关办事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注重形象,别让仪表丢分;好事多磨,心急难成大事;因势利导,找准方法者赢;因人而异,根据性格沟通;打造关系,发挥人脉作用;交际应酬,恰到好处最佳;选择环境,把握办事时机;远离禁忌,坚守办事原则。读者心中的疑惑,几乎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