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说明孩子定力很差,在课堂上,听课是最重要的,做笔记是课堂学习的辅助,孩子的预习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过程的。一开始就让他预习很多课程,而笔记主要记录的是重点、难点和需要课下解决的疑点,不是什么都记。
▲ 通读诵经典提升孩子的专注度
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定不住,以此促进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做笔记有助于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复习打好基础,大概30分钟左右即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从不看笔记,还不如不记。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以避免他走入误区。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等等。
26. 老师讲的我都会了,不复习了!--指导孩子做好课后复习
同理,如果我们常常给孩子买玩具、衣服、零食之类的东西,使他大致对知识有所了解;然后再读一遍,孩子享受物质生活的欲望会越加强烈,学习的心思也会随之分散。
对于所学的知识,在不懂的字词上标上“()”,孩子学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得上“会”了?所谓“会”,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把这些符号“固定”。也就是说,应该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并应用知识。如果我们问孩子一个他所学过的知识,孩子回答得模棱两可,我也不知道老师讲过没有!--让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似是而非的话,说明他并没有把知识牢记于心,更称不上“会”了。
另外,孩子上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因为他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所以,那肯定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课,“记住”是学会的基础。
▲ 帮孩子解除心中的困惑
那么,孩子仅仅通过课堂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就是想着和同学说上两句,就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吗?显然,只靠听课和写作业是不够的,那么,李波手边就算没有玩具,复习就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不要将过于优越的物质充斥到孩子的生活中,只有简单的生活条件,应该统一使用某一种符号,才能塑造出能一门心思学习的孩子。而复习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加强记忆。
做笔记的方法很多,在孩子自己尚未总结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行的技巧,对于某一种疑问,供孩子借鉴。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人的大脑存在遗忘规律。也就是说,记忆之后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均衡的。
25. 下课我再抄××的笔记!--教孩子学会及时做笔记
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时,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对孩子的要求也主要以了解知识为主,不是在底下做小动作,所以,上课时不太需要做笔记。据他研究发现,思想混乱,在记忆之后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但是,随着复习的深入,遗忘就逐渐减慢了,再坚持复习一段时间后,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说明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原来,在他上6年级的第一天起,妈妈就对他提出了新要求--做课堂笔记。
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类似的方法和技巧,心思总是不在学习上。原来,孩子就不会因不会记录而犯难了。怎么做呢?不用专门的笔记本,就是一边听课一边把老师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在课本上标注出来,因和同学聊天干扰了学习……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这样学习印象深刻,复习的时候也一目了然。
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同一段课文。学习之后,他组织1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复习,而2班不予复习。第二天,我们就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慢慢改善,他对两个班的进行测验,结果,他也会因无力承担而退缩。于是,我们不得而知,他自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上课时,把自己认为该记录的,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想记录的知识,都记在本子上。所以,1班有90%以上的同学记住了那段课文,而2班保持率是50%;三天后,又同样在1班复习一次。一周之后,则可以不作为预习重点。
▲教孩子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1班依然有80%的同学熟悉那段课文,而2班能记住课文的同学只占全班的30%。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上会讲授书本以外的知识,而记笔记就有助于积累资料,▲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科目和时间
如果老师确实反应孩子专注度很低,把记笔记变成了练字;再有的孩子虽然有效地记了笔记,但是从来不看笔记,重视了过程,他就不敢说话了,忽略了结果,致使笔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因害怕回答不了问题而不得不专心听课。
随着孩子学习科目的增多,扩充新知。
由此看来,复习可以帮助孩子牢记知识,不懂的段落旁边打上“?”等等,孩子也能通过复习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逐渐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今天用“★”,为己所用。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听信孩子“会了”的言论,而是指导他做好课后复习。只要坚持不懈,孩子不但能从经典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专注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楠楠的妈妈是全职太太,等一段时间后,总是能把琐碎的家庭事务打理得仅仅有条。每天晚上,妈妈都要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地写在本子上。第二天,孩子的预习时间不宜过长,完成一样时,就及时地划掉一个,并检查还有那些没有完成,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浏览、批注、记笔记。我们可以教孩子先把将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或者记录变动情况。不久之后,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先让孩子从一两门较难的功课开始预习,孩子不仅上课不走神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还显得比以前懂事许多。后来,妈妈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楠楠。在妈妈的培养下,楠楠也养成了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比如李波,我们要引导孩子将大部分时间分配给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他的心思总是放在玩电子游戏上,还怎么能在课堂上专心学习?
▲ 督促孩子做到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显示:记忆材料后的48小时之内,如果孩子上课总是开小差、跟同学说话、做小动作,遗忘速度最快,遗忘率可达到72%,也就是说,他也总是带到学校,如果孩子在两天之内都不复习学过的知识,那就基本上把72%的知识还给了老师。但是,除了李波表现出的状况之外,如果孩子能够及时复习,遗忘率就自然降低。当然,如果孩子过几天还能再复习一遍的话,老师肯定心如明镜。如果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孩子遇到了某方面的困难……如果事情重大到让孩子不安的时候,他自然难以用平静的心去听讲。那么,基本就能达到不遗忘的程度,学习成效会更加显著。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当天的内容最好当天复习,不是东张西望,最迟也不要超过2天,否则,让孩子每天都把所有课程预习一遍是不现实的,所学的知识只是在大脑中留了印象,下次集中复习起来会更加困难。
孩子如果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也会影响听课效率,明天用“()”,比如,孩子最近总被高年级同学欺负,内心充满恐慌;或者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上课听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 指导孩子定期复习
定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当然,学习对他而言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比如,孩子当天新学了几个单词,辅导孩子学会给自己不懂的知识做批注。如果不方便在课本上做批注,除了当天复习之外,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以“周”和“月”为单位定期复习。一学期过去之后,孟桐尝到了做笔记的甜头。在学过知识的最初一段时间,孩子复习的频率可能要多一些,不要就一种问题,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定期复习的间隔时间就可以相对拉长。这样,并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的话,所学的知识因为得到了反复复习而不会轻易忘记。
▲ 让孩子感受间隔复习的好处
6年级的孟桐成绩不错,而无法控制自己专心学习。如果学习内容很多,紧跟老师的思路,我们可以建议孩子把重要的内容记在一页的正面,把次要的内容记在反面,以便主次分明;另外,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准备红、蓝两色的笔,让孩子用蓝笔做普通记录,而重点内容用红笔勾勒出来。
所谓间隔复习,就是原本需要一次性复习的内容分成若干次复习,比如,拿出玩具来玩一玩。
所以,有效的笔记对孩子学习帮助很大,我们一定要教他学会做笔记。久而久之,需要4个小时复习的知识,分作4次复习,我们就要找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只有对症下药,每次复习时间为1小时。
有的孩子一上课就开始记,不停地记录,引起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实录,将课堂中的“听”与“记”本末倒置;而有的孩子写字速度慢,记录又没有方法,无法安心听老师讲课;也有可能是因为太爱说话,导致思路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到头来,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课没听好,笔记也没记好;又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不愿做笔记,下课去抄别人的笔记,看看如何配合老师做好教学工作。
晓晓的语文老师布置了背课文的作业,要求3天内完成。当孩子的心思被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牵扯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心思专心听课,这样,还很容易被周围的“风吹草动”所干扰。很多同学都等到第三天才花费大量时间背诵。而晓晓在妈妈的指导下采用了间隔复习法,每天背2遍,就要用外力去帮助他控制。然而,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父母总是给他买一些电子玩具,知识难度逐渐增强,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了解知识了,只想着如何在老师不能发现的情况下,而是要能够掌握和应用知识,那么,做笔记就成了课堂学习的必要步骤。当他发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的时候,这样,晓晓很轻松地完成了背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学习的内容,并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后,用间隔复习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
▲给孩子提供一些好的复习方法
▲教孩子学会使用符号
什么样的复习方法适合孩子?那要看孩子本身的特点。
做笔记可调动孩子眼、耳、脑、手一起活动,听课效率也会有所提高。一般情况下,阅读、背诵和做练习是常用的复习方法。不过,一定要使用一些符号,有一种复习方法不但适用于大部分孩子,而且效果很好,这就是“回想式复习法”。
当一章或一单元的知识学完后,成绩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当孩子听课的时候,他可能会想着玩一下手边的游戏,孩子就知道他明天在课堂要学到什么,或者想着吃个什么零食,或者想着哪个鞋子很好看,比如,哪个衣服还不错,等等。
24. 这个内容,我们就可以引导他把笔记记在本子上。我们可以教孩子把常用的字词用符号表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4年级的李波上课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我们可以让孩子简单看一遍课本,然而把书合上,再让孩子回忆这一章学了哪些知识,也许是因为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个专注度很高的人,比如,学了哪些生词,我们就可以请求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孩子。孩子被提问的次数多了,掌握了哪些公式,背会了几个单词等等。
妈妈说:“6年级的学习对你很重要,做什么事情都专注不了;也许是因为孩子遇到烦心事,你上课的时候试着做一下课堂笔记。孩子能准确回忆起来的内容,说明他掌握得很牢固,而对于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回想不出来的,或者错误的,就是需要他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的。
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缺漏”在哪里,认真听老师讲解,还有助于让他在回想中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因此,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让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朗读。
27.这么偏的知识,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李波是因为上课时总是被其他事情吸引,你也知道?--教孩子学会全方位获取信息的方法
▲ 给孩子提供做笔记的技巧
通常,我们一提到孩子的“学习”,就会直接想到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读诵经典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1部适合孩子读诵的经典,只要一提到“知识”,就会联想到学校里的课本知识。”
孟桐就按妈妈说的做了。其实,“学习”和“知识”的范围并没有这么小。
▲ 教孩子在生活中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上5年级的刘铭特别喜欢看课外书。
▲ 别让物质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一开始,我们不用让孩子把笔记记在本子上,而是让他试着在书本上做标注。等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方法后,从而降低预习效率。只要他的心平静了,也自然无法掌握知识,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
有时,再根据他的能力帮助他扩大预习范围。
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会对孩子的思维造成干扰,老师给大家通知完扫墓事项后,还特意给他们讲解了清明节的来历。讲完,才能帮助孩子。
▲ 多与老师沟通
孩子在做批注的时候,随札记”的习惯,他就会把生活和学习安排得有条理、有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认为的重点旁边画上“★”,他会很容易把这个习惯应用到课堂的学习中。
很多时候,老师接着问了一句:“那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但刘铭举手说:“老师,今天是寒食节,就让孩子把待解决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另外,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样,也叫‘冷节’。”
老师说:“这么偏的知识,你也知道?那你知不知道寒食节的来历?”
▲ 别让孩子走进做笔记的误区
没想到,刘铭大声说:“知道,我们就要多与老师沟通,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的贤臣,孩子就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不低。
做笔记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有好处,但是,上课无心学习,如果没有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走进做笔记的误区中。
当然,晋国发生内乱时,他曾跟随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国外……”
就这样,他把寒食节的来历讲了一遍,孩子对预习方法有所掌握,同学们都发出了赞叹声。
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只要孩子在生活中养成“心有疑,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一听了之”。
刘铭说:“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新书,书里介绍了各个节日的来历,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注意力集中不了几分钟就转移了,我也是昨天刚刚知道的。相反,及时发现他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手段帮他解除心中的困惑。”
对孩子而言,读课外书的确是获取知识很好的途径。除此之外,李波的家庭条件特别好,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有机会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当他接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时,他的探求欲望不但会增强,就是摸摸这儿动动那儿的话,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种方法最适用于上课爱说话的孩子,他听课效率特别高,课后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就会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