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3600000038

第38章 晋纪(5)

陶侃,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其家族属“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西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斥。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

316年,匈奴军队攻陷长安,俘虏了晋帝,西晋宣告灭亡,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他就是晋元帝。司马睿也曾任用祖逖等人北伐,以图收复中原,但由于东晋政治腐败,内部权力斗争复杂,北伐力量不足,没有成功。

祖逖死后,东晋王朝内乱不断。晋元帝眼见王氏势力越来越强大,便首先在军事上分散王敦的权力。王敦心怀野心,此时更加不满,在晋元帝和他的儿子晋明帝时先后两次发动兵变。第一次攻进建康,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第二次进攻失败,自己病死。

晋成帝时,又一位将领苏峻起兵,杀进建康。就在朝廷不知所措之时,荆州刺史陶侃出兵,经过两年的艰辛战斗,平定了苏峻的叛乱。

陶侃原是王敦的部下,担任荆州刺史后,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几次生出要杀陶侃的念头。陶侃知道,如果自己逃走,王敦一定会下决心杀了自己。于是,他主动去见王敦,满不在乎地说:“犹犹豫豫成不了大事,你早一点决断吧!”王敦听了陶侃的话,决定不杀他,而把他调到广州。那时候,广州还是穷乡僻壤,这实际上是降了陶侃的职。

陶侃胸怀大志,性情豁达。到广州后,每天早晨起床,都把一百块砖头(甓)从书房搬到屋外;到了晚上,又一叠叠把砖头运到屋里。人们奇怪地问他,他严肃地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还想要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怎么能担当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练练筋骨。”

王敦兵变失败病死,东晋王朝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仍兼荆州刺史。官虽然做得大了,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亲自认真检查,从不放松。他常常以大禹为榜样,认为人活着要对国家有贡献,死了要留下好名誉,才有价值。

平时,陶侃厌恶清谈浮华,勉励部下珍惜时间。听说部下有些官吏吃酒赌博,耽误公事,他吩咐收缴那些官吏的酒器和赌具,一古脑儿都扔到江里。大家见陶侃如此严肃,都吓得不敢再去赌博喝酒了。有一次,陶侃到郊外去视察,看见一个路人随手摘下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拿在手里玩弄。陶侃问他为什么要拔稻子,那个路人只好实说是顺手拔一点玩玩。陶侃听了,勃然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裕。

荆州在长江边上,平时,官府造船,常常留下许多木屑和竹头。陶侃吩咐把这些废品都收藏在仓库里。有一次新春时节,路上积雪融化,地面又湿又滑。陶侃就吩咐管事的官吏,把仓库里的木屑拿出来铺地。后来,东晋出兵攻打武汉。水军造船缺少竹钉,陶侃又叫人把收藏起来的竹头拿出来给兵士去做造船用的竹钉。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竹头的用处,都佩服他考虑得周到。

陶侃前前后后带了四十一年的兵。在他管辖的地方,执法严明,社会秩序安定,老百姓都拥护他。

陶侃的才干颇为当时人所称道,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个叫梅陶的人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将陶侃比之曹操、诸葛亮,这确有些溢美。但以陶侃的才略,特别是当时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风气下,他能勤于吏职,在东晋官吏中是极少见的。

庾亮不得人心

东晋时,王导辅佐朝政宽厚平和,因此很得人心。后来庾亮掌权,实施严刑酷法,人心大失。

历阳内史苏峻,朝廷把长江以外地区交付给他治理。于是苏峻很是骄纵,轻视朝廷,招纳亡命之徒,手下人数日渐增多,都靠国家供给生活物资,陆运、水运络绎不绝,如果稍有不顺心,就肆无忌惮地斥骂。

南顿王司马宗被庾亮罢免了官职。他向来与苏峻交好,庾亮想杀他,而司马宗也想废黜庾亮,自己执政。这时恰好有御史弹劾司马宗谋反,庾亮就派右卫将军赵胤拘捕司马宗。司马宗抵抗,被赵胤杀死。

庾亮又免除了西阳王司马羕的太宰职务,把他的爵位降为弋阳县王。司马宗是皇室近亲,司马羕则是先帝的辅佐大臣,他们被庾亮随随便便杀戮或者废黜,人们更加不愿跟随他。

司马宗的党羽卞阐逃走,投奔了苏峻。庚亮发下朝廷符令让苏峻把卞阐送回来,苏峻却把他藏了起来。

晋成帝司马衍并不知道司马宗被杀。很久之后,司马衍问庾亮说:“以前那个白头发老公公在什么地方?”庾亮说已经被诛杀了。司马衍哭着说:“舅舅说他是反贼,就把他杀了,如果别人说舅舅是反贼那又该怎么办?”庾亮听后害怕,不禁脸色都变了。

庾亮认为苏峻在历阳,是个大隐患,想下诏征召他入京,询问司徒王导的意见。王导说:“苏峻多疑阴险,一定不肯奉诏前来,征召他就相当于打草惊蛇,不如暂时容忍他。”庾亮对大臣们说:“苏峻将来一定会造反。今天征召他,他若不服从诏见,就此造反,造成的灾难还不算太大。假设再过几年,就难以制服他了,就会像汉朝的七国之乱一样。”光禄大夫卞壶争辩说:“苏峻拥有强大的军队,靠近京城用不了一天,一旦发生变乱,后果十分严重,应当仔细考虑。”庾亮不听从。

卡壶料定庾亮一会失败,就写信给江州刺史温峤说:“庾亮执意征召苏峻,这是国家的大事情。苏峻已表现出狂悖的姿态,还去征召他,这等于自己去招惹啊。苏峻一定会对付朝廷。朝廷的威势和力量虽然也很强盛,但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将他擒获。王导的看法和我差不多。我十分恳切地与庾亮争辩,但不起什么作用。我让你在外任职,本来是想以你为外援。现在后悔让你在外面,不能一起劝阻他,如果我俩一起劝谏,他或许会听从。”

苏峻听说此事,派司马何仍去见庾亮,说:“讨伐敌人,或者在地方上任职,我都唯命是从。如果一定要在朝廷中辅佐,是我不能胜任的。”

庾亮不答应,征召北中郎将郭默为后将军兼屯骑校尉,任命弟弟司徒右长史庾冰为吴国内史,带领军队防备苏峻。然后颁下诏书,征召苏峻为大司农,加授散骑常侍,赐位特进,让苏峻的弟弟苏逸代替苏峻管辖私人部曲。苏峻上表说:“当年明皇帝亲自拉着我的手,命令我到北边讨伐胡虏。如今还没有平定中原,我怎么可以擅自回到安宁的地方享乐?恳求朝廷让我到青州随便哪一个荒僻的郡县去补任,让我得以为朝廷效力。”庾亮又没有同意。

于是苏峻整顿行装准备赴召。这时,参军任让对苏峻说:“将军您请求去荒僻的郡县都没有得到允许,返回朝廷恐怕已经没有生路,不如拥兵自守。”阜陵令匡术也劝苏峻谋反,苏峻便下定决心举兵反叛。

第二年正月,苏峻的叛军攻入京城,挟持天子。庾亮乘坐小船逃走,与温峤一起起兵讨伐苏峻。后来苏峻在战斗中大意被杀,剩余的军队也于第二年的二月被平定。

庾亮为政苛责,为独揽大权而诛杀司马氏诸王,并想除去苏峻这个地方势力。苏峻则不断积聚力量,隐有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后为保命而起兵反叛。此战虽以庾亮的胜利告终,但却严重削弱了东晋王朝的力量,阻碍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大野心家桓温

桓温,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出身士族﹐十八岁手刃杀父仇人名声大振,步入仕途。荆州刺史一职,因驻地地处要冲,东晋朝廷一直委派朝廷显要担任。345年,荆州刺史庾翼去世,朝廷几经争论,调徐州刺史桓温担任荆州刺史。

桓温本有野心,被任为荆州刺史后,更是踌躇满志,他想以军事上的胜利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以利于达到自己篡权的目的。

那时候,蜀地成汉政权多变故,国势衰颓,被李氏割据了四十多年。晋穆帝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势的暴君掌管政权。恒温认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346年,桓温率军攻打成汉。哪知桓温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荡平蜀地,攻陷成都,成汉政权灭亡。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朝中许多大臣认为蜀地道路艰险,桓温兵力不足且又深入敌后,这一仗凶多吉少。但桓温长驱深入,至永和三年(347年)二月,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上大耀军威了。李势这时如梦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昝坚等领兵迎敌。桓温与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有人主张分兵为二,两路挺进。袁乔反对,他说:“我们的兵力本来就少,不能再兵分两路了。必须合势齐力,只带三天粮草,表示有去无还的决心,全力进攻,才能成功。”

桓温采纳了他的意见,只留参军带少数军队守辎重,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桓温和李权遭遇,三战三胜,汉兵溃散,逃回成都。待桓温进至成都近郊,昝坚才发现自己的失误,赶忙回来,但见晋军已逼近成都,所部军心慌乱,竟不战而溃。李势派出的几支军队都完了,他垂死挣扎,领兵出城,在笮桥(在成都西南)迎敌。

晋军开头打得并不顺利,参军龚护阵亡,汉军的箭射到桓温马前,军心有些动摇。这时,突然鼓声大振,袁乔拔剑指挥,将士誓死力战,于是大获全胜,便又进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其城门。李势连夜逃往葭萌。他自忖无法再战,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军前投降,成汉就此灭亡。

这一辉煌胜利,使桓温的威名震动朝野。他想进一步树威,几次上书要求北伐。朝廷怕他北伐成功兵权更重,对他的要求不予理睬。朝廷先后派褚裒、殷浩领兵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桓温乘机上表弹劾殷浩,结果殷浩被罢免。桓温将朝中障碍除去后,再也没有人能阻止他领兵北伐。

354年春,桓温率领四万人马,水陆并进,讨伐前秦苻健。苻健闻讯后忙派太子苻苌、丞相苻洪、淮南王苻生领兵五万前去抵御。

且说淮南王苻生,自幼瞎了一只眼,却异常勇悍狂悖。他的祖父苻洪不喜欢他,有次指着他的瞎眼向左右开玩笑:“听说瞎儿只有一只眼流泪,不知是否如此?”苻生听了这话,立即拔出佩刀刺向瞎目,指着淌下来的滴滴鲜血对祖父说:“这不是瞎眼流下的眼泪么!”众人见了,无不惊骇。苻生成年后力大无穷,能与猛兽格斗,击刺骑射,无一不精。

这次两军相遇,苻生一马当先向晋军冲去,两名晋将截住他厮杀,都被他劈于马下。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晋军前队人马抵挡不住,纷纷溃退。桓温见来将勇猛,忙将弓弩手调上前,只听一声令下,箭如飞蝗飞入敌阵。苻生毫不畏惧,用刀拨箭,依然猛冲,忽然听到身后一声惨叫,太子苻苌身中两箭落马。苻生回马救起太子,且战且退。晋军乘胜追击,直抵灞上。

苻健见大军败回,吃惊不小,连忙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关中百姓深受鼓舞,纷纷前来劳军,长安附近的郡县全都归附了晋廷。晋军驻扎在灞上,日子一久,军粮不继。桓温本打算麦子成熟时派兵抢收,补充军粮。苻生早已料及,派兵将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桓温的军粮越来越少,只得下令退兵。

356年,晋廷命桓温讨伐反叛的羌人首领姚襄。姚襄反叛晋廷后,他的部将一起劝他北还。姚襄依从了部下的意见,攻占了许昌,随后又攻打洛阳。洛阳守将周成,本是魏国降将,以后又背叛了东晋朝廷。周成见羌人来势凶猛,坚守不出。姚襄闻报桓温领兵来攻打他,连忙撤除对洛阳的包围,驻扎在伊水北岸,与晋军隔河相对。

姚襄知道晋军勇猛,觉得只有使诈才能击退晋军。他派使者过河对桓温说:“我家主公闻得大将军亲自领兵前来,自知不敌,愿意归降。望大将军渡过伊水,接受我军投降。”桓温怎会上当,只是冷冷地对使者说:“姚襄准备投降,只管领兵过河来见我,我要是领兵过河,那便是征讨。要是他不来投降,过几天我就渡河扫除叛逆!”姚襄听了使者回报,知道桓温已识破他半渡而击的计谋,只好命令全军作好戒备,准备迎击晋军。

渡河作战那天,桓温亲自披挂上阵,晋军兵多将广,一下子就击溃了姚襄军。姚襄急忙率领残军,向平阳逃窜。晋军一直挺进到洛阳城下。叛将周成见晋军声势浩大,不敢抵抗,打开城门向桓温投降。

收复了洛阳,桓温志得意满。他带着大批随从祭拜了先帝陵墓,派人修葺故宫,然后留下部分官兵驻守,自己率领大军班师。这年十月,桓温上书朝廷,请求还都洛阳。朝中臣子大多认为目前局势不稳,不宜迂回故都,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迁回洛阳也不迟。由于众多官员的反对,迁都之事未成。

365年,前燕攻克洛阳,洛阳终于得而复失。经过两次北伐,桓温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为了在朝廷进一步树威,于369年夏初统率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向北讨伐前燕。

六月间,大军到达金乡(今山东金乡)。这年夏季气候干旱,水位低,航道涩滞,运输给养十分困难,大军无法北进。参军郗超建议先在黄河、济水一带驻军,屯积粮草,等到来年再进攻。桓温想速战速决,连连摇头。郗超道:“若想速战速决,不如直攻邺城,一决胜负。”桓温又认为此举过于冒险,没有采纳。

桓温思考再三,派毛虎领兵在巨野开凿了一条三百里长的河道,引汶水入清水。桓温领兵从清水乘船到黄河,连败前燕军,士气大振。

前燕主慕容玮闻报大惊,忙命慕容厉领兵两万前去抵御。晋军士气正盛,杀得前燕军大败而逃。慕容厉差点儿丢了性命,匹马奔还。告急文书不断飞向邺城,吓得慕容玮六神无主。朝中大臣见晋军来势凶猛,大多主张迁都。车骑大将军慕容垂热血沸腾,痛斥了主张逃跑的臣子,自愿领兵抵御晋军。

慕容玮本来心慌意乱,听了慕容垂的话顿时定下心来,命他领兵五万前去御敌。他又派使者到前秦,请求发兵援救,前秦主为了共同的利益,派兵两万前去救援。

桓温领兵驻扎在枋头(今河南浚县淇门渡),由于水位降低,河道接近干涸,军粮告急。慕容垂领兵到了枋头附近,扎下营寨按兵不动。他对部下说:“晋军运粮困难,希望速战速决。我们先不出战,待他粮草耗尽再出击!”晋军粮草日益减少,军心开始动摇,接着听说前秦军前来援燕,官兵难免恐惧。桓温知道取胜无望,下令烧掉所有舰船,丢下器仗,改由陆路撤回江东。

桓温久经沙场,知道撤军时最易遭受袭击。他留下一支部队埋伏好,准备伏击敌人的追兵。埋伏的部队守候了两天两夜,不见有敌人来追,此时大队人马已经远离,便急忙赶上大部队向南撤退。谁知到了第五天夜里,慕容垂率领八千精兵杀入晋军大营。晋军多日劳累,疲乏不堪;又因离开战场已远,放松了警惕,顿时被燕军击溃。桓温带着残军且战且退,冷不防援燕的前秦军斜刺里杀到,把晋军杀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晋军回到姑孰,五万人马只剩下一万多,桓温的第三次北伐最后以惨败告终。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他不甘心做一个臣子,想取代皇帝的位置。一次,他抚枕而叹:“男子汉大丈夫,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同类推荐
  • 大汉王朝3

    大汉王朝3

    七国之乱大汉王朝岌岌可危,帝国又如何转危为安?“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是什么让血管里流淌着血性与勇武的刘氏家族构建起的汉帝国轰然崩塌?……
  • 王朝与职官(和谐教育丛书)

    王朝与职官(和谐教育丛书)

    俗传中国史朝代起讫年匡谬西汉起始年目前多采用公元前206年的说法。前206年是刘邦始建汉王国之年,当时的汉王国只是项羽主命所分封十八王国之一,西楚霸王项羽才是当时的天下最高统治者。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制,解开我们心中深藏已久的疑惑,赶快和我们一起来翻开此书,品味历史吧。
  • 武侯称霸记

    武侯称霸记

    诸葛武侯苦修奇门神功,正当关键时刻,却被司马懿破坏,虽未被打下地狱,却荒唐转世成黑老大!令他更惊讶的是好多历史上的高手都还活于世上……美女随行,豪杰尽归,武侯逍遥至极,经过一番苦修和恶战,终于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 大明龙兴

    大明龙兴

    他,被起义军追杀的亡将之子,机缘巧合之下竟然获得《武穆遗书》,凭借此兵法,他以五十亲卫开始崛起于中华西北边陲,结义杨昭武,姜玉伯,破山贼,驱鞑靼,平内乱,受封西北招讨使领甘州五卫总督,北出塞外,千里奇袭蒙古联军,大败建州女真精锐,三十封侯,威震关中,受皇命,南驱张献忠,东逼李自成,驰骋中原大地……起义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冲击在华夏大地,辽东虎狼之地的建奴,跃马扬鞭直逼京师,朝中内部各种势力为争夺处益,勾心斗角相互陷害,那些拥兵自重的地方总兵,更是骄横跋扈视朝律如儿戏,加上疑心慎重的皇帝,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他,面对这一切,又会有什么样的决断……
  •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摊上一个憨傻老爹,刘和彻底暴走了!别人都在忙着坑爹,我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帮爹成为三国最大军阀!
热门推荐
  • 暗夜魔妃

    暗夜魔妃

    她,是现代杀手,一朝穿越,她成了东武帝国皇室唯一的废材,最不受宠的二公主。他,是魔界至高无上的魔皇,但,为了她,他甘愿放弃整个魔界,亦赔她一起受轮回之苦。她生,他陪,她死,他随,前世兄妹,今生恋人,生死相随,万年情缘,天启大陆,且看两人如何笑傲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

    本书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 幻灭二世

    幻灭二世

    紫光为了残废的紫藤更快乐生活,就陪着她一起玩网游。紫光是个菜鸟,超级菜鸟的菜鸟。但就是这样一个超级菜鸟把整个游戏搞的天翻地覆,同时他的人生也开始……
  • 政府论

    政府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论证“天赋自由和平等”,驳斥了“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下篇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组建等方面正面阐述政府理论。
  • 任正非这个人

    任正非这个人

    华为是一家十分独特的企业,其分散的股权结构、出众的国际市场业绩以及对自身形象和战略的严密保护,使得华为成为一条罩上了神秘面纱的“中国龙”……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中华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并配有解析,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树欲静而风不止”、“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等。荟萃了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有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佳句两千多条,编选的典籍从孔子整理的《诗经》到民国时期的著作,历两千多年。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诗文词曲千古绝唱;开卷有益,领略宠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辉煌。注释准确疏通词义,言简意赅,权威考证。鉴赏精辟,深入浅出,优美精当,陶冶情操。
  • 冰肌玉仙

    冰肌玉仙

    一个天生没有灵根,被所谓“仙人”断定无法修炼的农家少女,无意中获得了一只奇异的纹叶雕花翡翠碧玉钗…… 从而获得了罕见的冰灵根,血液更是化成紫色,拥有了提升炼丹百分之百成功率的逆天神效…… 在无限的星空里,探索长生的奥妙,冰封万里,冰河咆哮,成就冰之极致。 这里有正统的修仙,也有很萌很有趣的黄金小兽,进来看看吧,您一定不会失望!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