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诏书征用他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颇很赏识他,常常说,假使让嵇绍做吏部尚书,天下的人才都不会无用武之地了。
晋惠帝元康初年(291年),嵇绍官居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因罪被处死,许多人被株连判罪,嵇绍倒因冷淡贾谧而得以加官晋爵,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
301年,赵王司马伦除掉干预朝政、滥杀无辜的贾南风皇后,篡夺了帝位,以尊惠帝为太上皇为幌子,把他囚禁在金墉城。直到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兴兵诛杀了司马伦一伙,惠帝才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嵇绍当时任侍中官职,他对惠帝忠心耿耿,并且曾上书劝谏惠帝不要忘记金墉之耻。而司马冏因为帮助惠帝夺回帝位有功,被委任为大司马辅佐朝政。
可司马冏在掌握了权力后,却大兴土木,修建宅第。嵇绍看到他的做法,便劝他谨慎一些,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玷污助帝复位的功劳,忘记刀兵相见的危险。司马冏虽然对嵇绍谦逊有礼,却没有按照他说的做。果不然,第二年他就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303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又兴兵征讨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乂被东海王司马越囚禁于金墉,不久又被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死,于是,朝中大权便落入了成都王司马颖的手中。当时,司马颖已经官至丞相,与他狼狈为奸的河间王司马颙又奏请惠帝立司马颖为皇太弟。惠帝慑于二人的势力,只好下诏同意。司马乂率军抵抗他们时,曾委任嵇绍都督六军,继而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
304年,惠帝不甘心做丞相司马颖、太宰司马颐的玩偶,诏命东海王司马越等讨伐司马颖,并且御驾亲征。惠帝还恢复了嵇绍的官职爵位,诏征他随军助战。嵇绍一接到诏命,便立即赶往惠帝驻驾的地方复命。临行前,侍中秦准问他:“你今天要去的地方极为危险,为防万一,应该备匹好马。你准备了吗?”嵇绍义正词严地说道:“陛下大驾亲征,以正伐逆,按理来说不会发生战斗。如果发生战事,陛下大军失败,作为臣子的还有节操在,要好马干什么!”司马越发出檄文,召集各地的军队。应召而来的有很多队伍,行军到安阳,已经有十几万人了,邺城中的人诚惶诚恐。
司马颖召集幕僚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派石超率领五万人前去迎战。
折冲将军乔智明建议司马颖迎接司马衷御驾,司马颖生气地说:“你真是空有明白事理的名声,如今皇上被小人逼迫,难道让我捆住自己的手脚去接受刑罚吗?
二十四日,石超率军在荡阴大败司马衷的军队。司马衷脸颊上受了伤,中了三箭,大小官员和侍卫都逃散了。嵇绍穿着官服,下马登上御车,用身体护卫司马衷。士兵把嵇绍拉到车辕上砍头,司马衷说:“他是忠臣,不要杀!”
士兵说道:“奉皇太弟之令,唯独不冒犯陛下。”于是砍了嵇绍的头,鲜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
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二十五日,司马衷进入邺城,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建武。
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嵇绍不惜生命,坦然就义,独自护卫保驾,如此忠烈的壮举,其深厚的根源,正是源于内心至诚的孝顺之心,所谓“移孝作忠”,这正是最为真实的写照。宋朝的文天祥,曾经在《正气歌》中赞美了“嵇侍中血”。
八王之乱
晋武帝吸取曹魏政权灭亡的教训,他在256年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并允许诸王自选本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异姓士族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们不仅领有封地,还可以和小王国一样置军。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些贪婪残暴的野心家,趁机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各自拉拢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倾轧,妄图夺取帝位。这样,诸侯王国就成为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最后演出了“八王之乱”的丑剧。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佐晋惠帝。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治理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独揽了晋王朝中央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阴险毒辣的女人,她不满意中央大权落入杨氏手中。291年,贾后与宫中侍从官阴谋策划,秘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杨珧、杨济兄弟三人,其亲族和党羽被株连而死者达几千人。贾后又废黜杨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晋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乃封为卫将军兼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权,亮、玮之间因而经常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二人皆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杀死南王亮和卫瓘,然后又否认惠帝下过这道诏书,反而以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楚王玮。
这样贾后就完全掌握了晋王朝的大权。贾后掌权后,大树自己的党羽,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四人共管京城机要。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夺了帝位,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出镇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伐司马伦,并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的响应。三王联军与伦军在洛阳附近战斗了两个多月。结果,赵王司马伦兵败被杀。同时,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内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冏自辅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久专朝廷大权,把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的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
302年十二月,司马乂联合西镇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反对司马冏。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冏,双方军队在京城内展开激战。混战了三天三夜,冏败,为乂所杀。长沙王乂掌握了政权。303年八月,司马颙又派大将张方率领精兵七万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的二十多万大军,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对京城发动进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城危在旦夕。这时城内的统治集团开始分裂。
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张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马颖进入洛阳,虽然当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遥执朝政,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由洛阳移到邺城。
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
305年七月,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相继被杀。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晋朝大权最后落入司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百姓被杀害者众多,数十万百姓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百姓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浪潮。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不久后就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西晋王朝也就很快走向灭亡。
说起“窝里斗”,在中国历史上,大概还没有能比得上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那么波澜壮阔的了。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八王之乱”对西晋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统治阶级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进行的阶级斗争,用残酷、血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而联系到昙花一现的西晋帝国,很多人会立即想到“八王之乱”。
刘渊称王建汉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皇太弟司马颖任命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总理五部匈奴的军政事务,让他在邺城统领军队。刘渊的儿子刘聪,臂力过人,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又博览经史典籍,很有才华,与京都名士素有交往。司马颖见他聪颖机智,就任命他为积弩将军。
晋“八王之乱”爆发,中原混战。
304年八月,刘渊的堂祖父、右贤王刘宣看到晋廷大乱,互相残杀,以为反叛的时机已到,便对族人说:“自从汉朝灭亡以来,我们的单于都是徒有虚名,不再有一寸土地。其余的王侯,地位却降到与老百姓一样。现在司马氏骨肉亲人互相残杀,四海动乱如同鼎中沸腾的开水,光复呼韩邪的事业,这正是时候!”于是族人们在一起谋划,推举刘渊为大单于,派同党呼延攸到邺城去告诉刘渊。刘渊知道后,十分高兴,当时他正在邺城,便借口要北归会丧,请求司马颖让他回乡,司马颖不答应。刘渊就让呼延攸先回去,通知刘宣等人让他们召集五部匈奴以及其他小民族,表面上讲援助司马颖,实际上打算侍机叛变。
王浚和东嬴公司马腾起兵以后,刘渊趁机劝司马颖道:“现在幽、并二州的镇守将领,部下十多万人势力庞大,禁军和附近郡县的军队也许都无力抵挡,我请求为殿下回去说服五部匈奴来救国难。”司马颖说:“真的能发动五部匈奴吗?即使能发动他们,鲜卑、乌桓也很难抵挡。我想侍奉皇帝回洛阳,以避开他们的锋芒,然后再向天下发布檄文,宣布他们为叛逆,通过这种方法来制服他们。你认为怎样?”
刘渊回答道:“殿下是武帝的儿子,为王室立过大功,威武恩德远播,四海皆知,又有什么难以发动的呢?王浚是个小人物,东嬴公是皇帝远亲,怎可与殿下相提并论!殿下如果离开邺城,就是向人示弱,能不能到洛阳还未能确定。即使到了洛阳,殿下的威望权势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了。我请求为殿下用两部匈奴摧毁东嬴公,三部匈奴杀王浚,悬挂两个小子的头颅,计日可待。”
司马颖听完刘渊的分析很高兴,任命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304年刘渊回到左国城。刘宣等人奉上大单于称号,用二十天总共召集了五万人,在离石县建都,封刘聪为鹿蠡王。王浚与鲜卑、乌桓等族军队攻打邺城,司马颖离开邺城,侍奉惠帝返回洛阳。
尽管司马颖不与刘渊商量就自行逃跑了,但刘渊还是打算发兵攻打鲜卑、乌桓。刘宣劝谏道:“我们被晋朝奴役着,而现在他们骨肉相残,这是上天要复兴我们呼韩邪单于的大业啊。鲜卑、乌桓是我们的同类,可以支援我们,怎么还要去攻打他们呢?”
刘渊于是将都城迁到左国城。归附他的胡人、汉人越来越多。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国号为汉。宗室刘氏以亲疏远近为等级,都封郡县王,异姓以谋谟战功相次封为郡县公、侯。以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刘和为大司马,刘欢乐为大司徒,呼延翼为大司空,呼延攸为宗正。刘宣等人请求奉上皇帝尊号,刘渊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暂且像汉高祖当年那样称汉王。”于是即王位,改年号为元熙。
刘渊是汉化的匈奴贵族后裔,他在西晋日趋衰败、各地流民纷纷起义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政权。汉国政权建立进一步把中原推向战争和动乱,同时改变了曹操以来匈奴五部统治结构,重新恢复了匈奴传统旧制。但少数民族对汉人的长期统治,为各民族之间深层次的融合准备了条件。
刘聪杀兄夺权
刘聪是匈奴汉国开创者刘渊的第四子,自幼聪慧好学,汉化程度很高。他十四岁已通习经史百家之学,对孙吴兵法尤为精熟,又善书法、诗赋,工草隶二体,有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刘聪武艺精强,十五岁时开始学击剑、骑射,膂力过人,弯弓三百斤。他文武俱佳,在当时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刘聪年轻时常游历于洛阳,广结名士、豪杰,被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这是刘聪政治生涯的开端。以后逐渐被提升为骁骑别部司马、匈奴右部都尉。八王之乱爆发后,他先为河间王司马颙赤沙中郎将,后又归依成都王司马颖,被拜为右积弩将军,参与战争。
310年七月,刘汉高祖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刘和生性多疑,不知道广施恩德。宗正呼延攸是呼延翼的儿子,刘渊因其既无才又无德,终生没有给他升官。侍中刘乘,向来对楚王刘聪有怨恨。卫尉、西昌王刘锐,因为刘渊临终授命时没有叫他两个,所以怀恨在心。
于是,这几个人一起密谋,对刘和说:“先帝让三位藩王在皇城里统领强兵,又让大司马刘聪率领十万人马驻扎在近郊,这样一来陛下实际上只不过是在为他人保存这个位子了。应该尽早考虑对策啊。”
二十日夜,安昌王刘盛、安邑王刘钦等人知道了这些情况。刘盛说:“四位藩王也没有叛逆的行为,一旦自相残杀,天下会怎么评价陛下呢?大业未成,望陛下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猜疑兄弟。如果兄弟都不能相信,那么还有谁值得相信呢?”听了这话,呼延攸、刘锐怒不可遏,说:“今天商议的事情,没有其他道理可讲!”说完便命随从把刘盛杀了。刘钦见刘盛已经被杀,便说:“全听陛下吩咐。”
二十一日,刘锐带领马景在单于台攻打楚王刘聪,呼延攸带领永安王刘安国到司徒府攻打齐王刘裕,刘乘带领安邑王刘钦攻打鲁王刘隆,派尚书田密、武卫将军刘璿攻打北海王刘乂。田密、刘璿带着刘乂归附刘聪,刘聪命令将士穿上铠甲等待刘锐。刘锐得知刘聪早有防备,迅速班师回营,与呼延攸、刘乘一起攻打刘隆、刘裕。刘裕、刘隆相继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