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当和我谈论起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叹息痛恨桓帝、灵帝两位昏君。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他们都是正直贤良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指日可待。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自从接受先帝遗命,日夜叹息担忧,唯恐辜负重托,而损害先帝的知人之明。因此前年五月我率领军队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兵马也充足,正应当激励将士,统帅三军,北伐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自己的能力,铲除奸贼,兴复我大汉皇室,重返故都,这正是我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与本分。至于处理朝政,进谏忠言,则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职责。
“希望陛下把讨伐国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付给我,如果我不能完成使命,则请您将我治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如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疏忽职守,以责备表明他们的过错。陛下您自己也应该多加思考,征询好的治国方略,接受正确的观点,认真体会先帝的遗诏,我将受恩不浅,不胜感激。眼看就要远离陛下,我写表时忍不住流泪,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二十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率大军二十万前去征讨。
司马懿分析道:“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叫街亭;旁边有一座城,名列柳城。这两地是汉中的咽喉要害之地。诸葛亮定会从此地进军。我们径直去占领街亭,诸葛亮知道我们断了他的去路,绝了他的粮道,必定奔回汉中,如果他回兵,我们便从小路出兵截击;如果不回,我们便把守住各路口,一月无粮,蜀兵就无法坚持,诸葛亮必败。”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已经同张郃引兵出关,料定司马懿必取街亭,连忙召集诸将布阵,商议对策。参军马谡自愿请战去守街亭。
诸葛亮沉吟道:“街亭虽小,但事关重大,如果有闪失,我们将会全军覆没。你虽深通谋略,但那里既无城郭,又无险阻,想守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司马懿不是等闲之辈,张郃也是魏朝名将,你恐怕不是他们的对手。”马谡对诸葛亮的话有些不以为然,傲然道:“不用说司马懿、张郃,就是曹睿亲自来,我也不怕,丞相若不放心,我愿以全家的性命作担保!”
诸葛亮严肃地说:“军中无戏言!”马谡接着说:“愿立军令状!”说完,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对马谡说:“我给你两万五千精兵,再派一员大将助你。”于是,吩咐王平说:“你平生谨慎,此次一定要小心行事。安扎好营寨,便画一张地图遣人送来,凡事两人商议停当才行,一定不可草率行事,如果可以守住街亭,就是取长安的第一功!”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让高翔、魏延、赵云等将领各率兵马屯扎于街亭后面,以备应急之需。
马谡、王平来到街亭,查看了一番地势,马谡笑着说:“丞相真是小题大做,这样偏僻的山间,魏兵如何敢来?”王平说道:“不管魏兵来与不来,都要在这路口扎寨,让士兵伐木筑起栅栏,做长久的打算。”马谡却说:“这路口岂是安营之地,此处侧面有一座孤山,山上树很多,可以在山上屯兵。”王平反对说:“在路口设营,筑起城垣,魏兵插翅难飞,如果放弃要道,屯兵于山上。倘若魏兵将山团团围住,我们该怎么办?”马谡道:“兵书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我定会让他片甲不留。”王平道:“我看此山是绝地,如果魏兵断了我们的汲水之路,我们将不战而败。”马谡不高兴地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魏军断了我汲水之道,我军还能不死战?我熟读兵书,连丞相有事也爱问我,你就不要多说了。”
王平见马谡固执己见,只好说:“若参军一定要在山上设塞,请求分一部分兵力给我,我在山下扎一营寨,如果魏兵前来,彼此也可照应。”
马谡只好拨给王平五千兵马,让他在山下设营,自己带着大部分人马上山去了,王平在离山十里的地方安下营寨,又画了地形图,连夜派人送给诸葛亮。
司马懿在城中,派遣次子司马昭出去探路,司马昭探路回来,报告父亲,街亭有兵把守。司马懿叹道:“诸葛亮果真料事如神,我比不上他!”
司马昭笑道:“父亲何必灭自己志气,依我看街亭不难攻取。”
司马懿问:“你如何敢说这话?”“街亭要道处没有寨栅,蜀兵都屯在山上。”司马昭听后便亲自去将地形察看一遍,然后又派人打探守街亭的将领,听说是马谡,司马懿笑道:“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庸才,诸葛亮用这种人,哪能不误事!”
第二日天明,张郃带兵先去拦截王平,司马懿带大队人马,把山四面团团围住,马谡和蜀兵从山上往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魏兵,蜀兵个个胆怯不已,马谡摇动红旗,士兵们却你推我让,不敢上前。马谡大怒,杀了两名将领。士兵们惧怕,只得冲下山来,然而魏兵阵营严整,无法突破,蜀兵只好又返回山上。马谡见冲不破魏兵阵营,只得命大军紧守营寨,等待援兵。
王平带军来援救,半路遇到张郃,两人大战数十回合,王平战不过张郃,只得退了回去。
司马懿大兵围山,又切断了水源,山上无水,士兵们吃不下饭,营寨乱成一团。到半夜时分,山南面的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此时马谡已经无法控制形势。司马懿见蜀兵营中大乱,便让魏兵沿山放火。这样一来,山上蜀兵更加慌张。马谡知难挽大局,只得带领士兵从西边拼命杀出一条路逃下山去,魏兵趁势攻杀,将蜀兵几路援军全部打败。这样,街亭、列柳城先后失守。街亭失守后,蜀兵形势危险,诸葛亮只好率兵退回汉中。
马谡逃回蜀营,自知罪责难逃,让人把自己的双手绑住,进帐跪下。诸葛亮脸色铁青地说:“我反复和你说过,街亭是蜀军得失胜败的关键,你用全家人的性命担保,领受了这个重任。现在,你不听王平劝说,使得全军溃败。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全都是由于你的罪过,如果不按军法处置,今后怎么服众呢?你死了以后,我按月发米粮和俸禄给你的妻儿,你不用挂念了。”说罢,命令刀斧手将马谡拉出去斩首!
马谡哭着说:“丞相啊!您一向待我如同亲生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做父亲看待,此次我失了街亭,犯了过错,死而无怨,只是希望您能把我的儿子培养成材,不要因为他父亲的罪过而不任用。只要我的儿子将来能成材,我也能安眠九泉之下。”说完,放声大哭起来。诸葛亮一边流着泪,一边对马谡说:“我和你的情谊如兄弟一般,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你不用挂念了。”说完命人将马谡推出辕门,正要开刀问斩,只听一声大喝:“刀下留人!”原来是参军蒋琬刚从成都赶到。蒋琬喝住刀斧手,进帐为马谡求情。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当前四方纷争,兵戈不断,如果我们乱了军法,怎么能克敌制胜呢?”就这样,斩了马谡,严肃军纪。
斩了马谡后,诸葛亮突然痛哭起来。众官劝尉,诸葛亮哭着说:“我现在不是为马谡而哭,而是想到先帝在白帝城临终之前,曾经对我说:‘马谡言过其实,千万不要重用。’如今我深深地悔恨自己不善于看人、用人,现在想起先帝的话,我真是羞愧伤心啊!”诸葛亮亲自向后主上书检讨了自己的过错,并且坚决请求把自己连降三级。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要安抚朝野上下,必须要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非不可替代,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了军法,但马谡的死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街亭的重要性这两点决定了他丢失街亭后被斩的命运。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后,便积蓄力量,准备实现刘备恢复汉室山河的宏愿。从228年开始,他四出祁山,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到了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出祁山,围困曹魏将军贾嗣、魏平等人的部队,攻打天水。
魏明帝曹睿听说后,就派大将军司马懿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讨伐诸葛亮。张郃劝司马懿分出一部分军队驻扎在雍县、鄙县,作为后军。司马懿说:“要是前军能独自抵挡敌人,将军的话是对的。要是抵挡不了,军队却又分为前后两部分,这就是当年西楚的三军之所以被黥布擒获的原因。”他没有采纳张郃的意见。
诸葛亮听说魏军将到,就亲自指挥汉军收割陇上的麦子。魏军将领都很害怕,司马懿说:“诸葛亮顾虑多,决断少,他必定安营自固,然后才动手割麦。我们能争取到两天的时间,只要行动快点,足够了。”于是,魏军昼夜兼程,轻装前进。诸葛亮闻讯,连忙退兵。司马懿高兴地说:“我们日夜兼程,十分疲劳,精通兵法的人是不会放过这样的军队的。诸葛亮却不敢占据渭河,这就好对付了。”
他率军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接着,司马懿派出部将引诱汉军。双方刚交战,诸葛亮又指挥军队退却。魏军追击到祁山,诸葛亮就屯兵卤城,占据南北二山,并切断水路,设立重围。司马懿随后命令军队向汉军发起攻击,诸葛亮见状连忙逃跑。魏军则紧迫不舍,一时间俘获斩杀了数以万计的汉军。
见到汉军溃败,魏军上下一片欢庆。这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说来年麦熟季节,诸葛亮还会入侵,陇右缺粮,应当在冬天预先运粮过去。司马懿笑着说:“诸葛亮兵出祁山,屡遭挫折,即使以后还出兵,肯定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的机会。这样,他肯定把目标放在陇东,而不在陇西。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恨粮少,回去必然积蓄粮草。我估计,庄稼没有三熟,他不会动兵。”
果然,到了第三年,诸葛亮又率领十几万大军穿过斜谷,在渭河南安营扎寨。曹睿连忙派征蜀护军秦郎率步兵、骑兵两万,增援司马懿。等众将领兵会师后,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诸葛亮要是胆大的话,必定会抢占武功,顺着山势向东进军,这样长安就要受到很大的军事压力。要是他西上五丈原的话,那么各军就安然无恙了。”
诸葛亮接受以前北伐粮草不济的教训,果然西进五丈原,由士兵开垦荒地,解决军粮问题。接着,他想北渡渭河。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意图后,就派兵增援阳遂,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援军与诸葛亮在积石相遇,他们逼近五丈原,与汉军交战。诸葛亮无法前进,只好退守五丈原。曹睿认为诸葛亮远道而来,必定想速战速决,就命令司马懿坚守阵地,静待其变。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理睬。诸葛亮派人送来妇女的服饰,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大怒,上书朝廷,请求出战。曹睿不同意,并派使节来制止魏军出兵。
不久,诸葛亮派使者来。司马懿有意不提军事,反而问起诸葛亮的起居情况。他说:“诸葛公起居如何?”使者说:“丞相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忙碌。”司马懿问:“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
使者回答说:“丞相饭量不大,一天只吃三四升。”司马懿又问:“他什么事都亲自过问?”使者回答说:“凡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要丞相亲自审批。”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别人叹息道:“诸葛孔明这样食少事杂,怎能坚持太久?”
后主刘禅得到诸葛亮生病的消息,赶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来慰问。李福跟诸葛亮谈了一些军国大事,就走了。
过了几天,李福返了回来。他看到诸葛亮病势转重,哭了起来。诸葛亮睁开眼睛,对李福说:“我懂得您回来想问些什么。您所要问的人,我看就是蒋琬吧。”李福说:“丞相说的是。皇上正要我问丞相,万一身子不好,由谁来继任您的工作。那么请问蒋琬之后,谁可以继任呢?”诸葛亮说:“可以由费祎接替。”李福还想再问下去,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回答了。234年八月,这个年纪才五十四岁的蜀汉丞相终因劳累成疾,病死在军营里。
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没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
司马懿得告消息,立即出兵追击。蜀将姜维见形势危急,按着诸葛亮生前的吩咐让杨仪掉转旗帜,鸣响战鼓,摆出要进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见状,怕诸葛亮诈死,也不进逼。
此事后来也被百姓编为谚语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我能算计他活着时候的事,却无法算计他死后的事。”
这时汉军离开五丈原已久,虽然魏军急驰追赶,还是没有追上汉军。过了一天,魏军来到汉军原先的营垒查看虚实,得到大批的地图、书籍和粮草。司马懿这才意识到诸葛亮已经死了,他赞叹地说:“真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这当然有双方力量对比等客观因素,但也有部分主观因素。诸葛亮具有极高的宏观战略眼光,但短于临阵指挥。蜀军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主帅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曹操女婿夏侯楙,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分一支偏师从秦岭子午谷偷袭长安,与西出陇右的主力会师关中的建议,认为过于冒险而坚持从正道进军。蜀军此次北伐,曹魏没有准备,关中甚至举国震动,魏军连败。只是马谡失街亭,蜀军才被迫撤退。魏延的建议成功的概率很高。诸葛亮的谨慎与后来魏灭蜀之役,魏将邓艾在魏、蜀两军相持在剑门关,魏军因无法突破蜀军把守的关隘准备撤军之际,冒险从阴平小道进军偷袭成都,灭掉蜀国的成功战例形成鲜明对比。当其后魏军主帅换成司马懿后,力量弱小的蜀军已基本无获胜希望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伟人诸葛亮也不例外。
公孙渊诈降
233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携带降书前往建业,表示愿意投降东吴。孙权十分高兴,下令大赦。三月,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一万军队,带上金银珠宝以及各种仪礼物件,从海路北上封赏公孙渊,封他为燕王。
许多大臣一致认为:公孙渊不值得信任,况且恩宠待遇过于优厚。我们应该做的只是派官兵把宿舒、孙综护送回去就可以了。孙权不肯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