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善可为法,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媲美。
因此,《资治通鉴》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系生民休戚,也有十分高的文学价值。自《资治通鉴》出现后,一度中衰的编年史书体裁才得以重振旗鼓并有了新的发展。
如今学习和研究《资治通鉴》,举撮机要,有助于人们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它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在中国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资治通鉴》在体例上以时间为叙事的线索,而不是以事件为线索,所谓“删削冗长,因此列在同一年代下的历史叙述常常缺乏相关性,这样就难以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再者《资治通鉴》内容繁杂,并且全部是文言,专取国家盛衰,对今天大多数人来说,艰涩难懂,带来了阅读的不便。
本书精选了原书中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资治通鉴》的编写经历了宋英宗、宋神宗两朝,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用生动流畅的语言、长短适中的篇幅,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文化巨著,《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帮助读者朋友在一种生动、亲切、流畅的阅读快感中走进《资治通鉴》。全书体例严谨,语言文字也较为简练。希望这本书能得到读者的肯定,也希望它能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