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的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避实击虚的战术策略。孙子认为“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战术取得胜利,就可以说是“用兵如神”。这也是此篇的最高境界。可以将行军打仗的兵法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具有极强的说理性。
这里所说的虚,指在作战中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实,充实,主要指兵力集中而强大。但虚实不仅指兵力的强弱,还包括主动与被动、有备与无备、整治与混乱、勇敢与怯懦、饱佚与饥疲等方面。孙子正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地提出了“避实击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战术原则。
避实就虚,以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守,最后克敌制胜。因此,虚实原则,便是用兵的根本原则之一,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法宝。孙子将虚实的作战策略上升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思想深邃精湛。
原典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⑥,饱能饥之⑦,安能动之⑧。
出其所不趋⑨,趋其所不意⑩。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11;攻而必胜者,攻其所不守也○12;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13;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14,至于无形○15;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故能为敌之司命○16。
进而不可御者○17,冲其虚也○18;退而不可追者○19,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20,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21;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22,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23。
故形人而我无形○24,则我专而敌分○25。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26。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27,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28;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也○29。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30。寡者○31,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32;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千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33,亦奚益于胜哉○34?故曰:胜可为也○35。敌虽众,可使无斗○36。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37,作之而知动静之理○38,形之而知死生之地○39,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40。故形兵○41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42不能窥,智者○43不能谋。因形而措○44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45,而应形于无穷○46。
夫兵形像水○47。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48。水因地而制流○49,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50。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恒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先进入战场而等待敌人的一方,就会安逸从容,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的一方,就必然会疲劳不堪。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让敌人自动进入我预定的战场,是用利益引诱敌人的结果;能让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的战场,是制造困难破坏的结果。所以,敌人如果休整良好,我方则采取措施使之疲劳不堪,敌人如果给养充足,我方则采取措施使之饥饿劳顿,敌人如果牢固守御,我方则采取措施调动他们。
我军出兵的地方,应是敌人无法到达的地方,我军奔袭的地方,应是敌人无法意料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的地区;发起进攻而必定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必定能固若金汤,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无力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应该怎样防守;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应该如何进攻。微妙啊,微妙到让敌人看不到我军的一点形迹!神奇啊,神奇道让敌人听不到我军的一点声息!
这样就能够把敌人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前进的时候,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我们攻击的是敌人兵力空虚的环节;我们撤退的时候,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我们的行动迅速,敌人想追也追不上。因此,如果我军准备与敌人决战,敌人即使有高墙深沟可以据守,也还是必须要出城与我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的是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如果我军不准备交战,哪怕是在地上画一块地就可以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决战,这是因为我军设法让敌军弄错了进攻方向。
所以让敌人显露形迹而让我军隐蔽得无影无形,那么我军兵力集中而敌军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可以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打敌军,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绝对优势。既然能造成以众击寡的态势,那么,我军所攻击的敌军就必然势单力弱。我军计划与敌军决战的地方不能让敌人知道,不知道的话,敌人就会在很多地方设防守备;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兵力分散,我们要对付的敌人就会少,那么,我军进攻所面对的敌军数量就少了。所以说,防御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一定减少,防御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一定减少;防御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会减少,防御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会减少;所有的地方都设防,那么,所有的地方兵力都会减少。兵力缺少,是处处被动地防备别人的进攻的缘故;兵力众多,是让敌人处处防备自己的缘故。
所以,知道打仗的地方,知道打仗的时间,就可以行军千里前去与敌人交战;如果不知道打仗的地方,不知道打仗的时间,那么就会陷于左军不能救援右军,右军不能救援左军,前军不能救援后军,后军不能救援前军的被动局面,更何况远的相隔几十里,近的也要相隔几里,又怎样能应付自如呢?依我的分析来看,越国的军队数量虽然很多,但对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做到的。敌军的兵力虽然很多,但是可以让他们无法参与我军战斗。
所以,谋算才能知道对敌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挑动引逗才能知道敌人的活动规律;示形于敌才能知道敌人的有利条件和致命弱点;战斗侦察才能了解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伪装示形诱敌运用到极点,就能达到不显露一点痕迹的最佳境界。不露痕迹,使深藏于我军内部的间谍不能看到蛛丝马迹,使很高明的敌军将领都不能想出应付的方法来。把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灵活的战术战胜敌人的事实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不能清楚其中的奥妙所在;人们都知道我军取胜的外在的作战方法,却不知道我军之所以战胜是因为内在的奥妙。所以每一次作战的方式不重复,而是针对客观形势变化而无穷变幻。
作战的形式像水的流动规律一样。水流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形式是避开敌军有实力的地方,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根据地势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作战则要根据敌人的虚实来选择不同的制胜方法。所以说,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水流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得胜利的人,就可以说是“用兵如神”。金、木、土、水、火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行可以一直占上风;春、夏、秋、冬四时轮回更替,没有哪一季可以一直常住不动。白天有时长,有时短;月亮有时盈,有时亏。
名家注解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故次其篇。
杜牧曰:夫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之虚实也。
王皙曰:凡自守以实,攻敌以虚也。
张预曰:《形篇》言攻守,《势篇》说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故次《势》。
解读
古代中国军事家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篇》就是来论述了作战中的虚实原则。孙子对虚、实的解释是这样的。虚,空虚,在作战中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实,充实,主要指兵力集中而强大。但虚实不仅指兵力的强弱,还包括主动与被动、有备与无备、整治与混乱、勇敢与怯懦、饱佚与饥疲等方面。孙子正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地提出了“避实击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战术原则。“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出奇制胜,是孙子军事思想的精华。然而,如何用诈?诈从何来?如何用奇?奇出何处?这一切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继续探讨的,千百年来受到所有军事家和将领们的全力关注。《虚实篇》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这里特别强调了在客观军事实力基础上,主观能动作用的创造性发挥,“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是对《形篇》中把握攻守主动权和《势篇》中奇正结合、出奇制胜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本篇以“虚实”做题,自然就是讲虚实的运用。孙子在本篇中提到一个了非常重要的论点,就是以虚为实、以实为虚,借以引诱敌人,调遣敌人。在行兵作战中,关键所在是避实就虚,以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守,最后克敌制胜。因此,虚实原则,便是用兵的根本原则之一,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法宝。
孙子对虚实原则的论述,系统、完整而缜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他开篇即强调,军队应事先进入战场,占据有利位置,以逸待劳,牢牢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权。同时,善于运用“利”、“害”的引诱、威迫,调动敌人,使敌军按我们的意图行动,并使其由逸变劳,由饱变饥,由安变动,大大消耗削弱其战斗力。“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实行虚实原则的前提,只有做到使敌军处处受制于我,而我却时时不受制于敌军,才能真正拥有战争的主动权,才能创造以实击虚的良好战机,虚实原则的实行才有可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更是揭示战争胜败关键的至理名言。
第二,就一般的军事行动来说,无论是出兵、进击,还是撤退、防守,甚至于千里奔袭,都应该避敌之实、就敌之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于无人之地也”。就用兵的攻守而言,攻,应该是以实攻虚,“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守,应该是避实就虚,“守其所不攻”、守其“不知其所攻”;从而做到“攻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攻而必胜”、“守而必固”。就兵力的运用来说,应该努力使我军的兵力相对集中而形成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而使敌军兵力尽可能分散而处于劣势。
第三,知虚实,相当重要。集中兵力、以实击虚,或者隐蔽自己、避实就虚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它必须建立在对虚与实的真正了解的基础之上,真正做到以我之实击敌之虚,反之,将导致巨大的灾难。为此,孙子提出了“形人而我无形”的基本方法,从隐蔽自己、侦察敌情和促进虚实转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因形而措胜”的战术要求。隐蔽自己要做到不显一点形迹,不露一点声息,“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这样,敌人对我军的情况一无所知,与我作战就像瞎子聋子一样,我进攻时,“敌不知其所守”,我们防守时,“敌不知其所攻”、“乖其所之”,造成敌军的“无斗”。
侦察敌情而确知虚实,是用兵的重要组成。孙子于此提出了侦察虚实的四种方法:策、作、形、角。“策”有计算筹划的意思,是未战之前即应该认真进行的。通过认真的分析筹算,了解敌军的战略战术,判断其优劣得失,以便我军制定相应的对策。“作”,兴起、假装之义。以假动作去挑动敌军,从而摸清敌军行动的规律。“形”,这里用作动词,是显露、表现的意思。通过一定的手段使敌军的情况暴露,从而了解敌军的有利条件和致命弱点。“角”,较量。、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从而判断敌军的部署状况和兵力的强弱。
一个真正优秀的将帅,仅仅能利用现成已有的虚实,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动敌军,削弱其战斗力,制造出更多更严重的虚来,同时使我军的兵力得以加强(相对或者暂时的),形成更有力的实,获得特定情况下的绝对优势。强调虚实的转化和虚实互用,在孙子虚实原则中占有很大比重,孙子对此表现了特别的重视。虚与实,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客观反映,更是将帅发挥聪明才智,“因势制权”、“因敌制胜”,主观努力的结果,亦即是说,在善于用兵的将帅的运筹调度之下,虚实可以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生转化,化敌实为敌虚,化我虚为我实,反之亦然。从一开篇的“以佚待劳”,到“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再从“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到“攻其所必救”、“乖其所之”,等等,说的都是将敌军之实化为虚,我军则借机避实击虚。
第四,“兵无常势”,“因敌变化而取胜”。孙子提出“兵形像水”。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战术战法的运用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只有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战术战法,才能取得胜利。“因形而措胜”、“因敌而制胜”,这就是用兵如神。同时,孙子反复告诫人们,战争中没有千篇一律的定规和一成不变的模式,任何凝固僵化的套用和机械刻板的照搬,都与胜利无缘。“水无常形”、“五行无常胜”、“四时无恒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变化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战争亦不能例外,所以,“兵无常势”,“应形于无穷”。
本篇除了表现在神奇微妙的兵法外,文字也是精美绝伦,相信读者从中获得的美感体验不会少于宋玉之辞、司马之文,而从中得到的人生启迪和智慧,恐后世之《秋声》《赤壁》亦无可匹敌。因此我们亦可以将《虚实篇》当做一篇优美的赋去读。
兵家活用
诸葛亮避实击虚巧借箭
在战争过程中,有时“避实击虚”,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结果。在草船借箭这一战役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混乱惊慌,两军的不同表现以及最终的结果深切的说明了虚实结合的重要性。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马步军83万,讨伐东吴。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建议刘备联合东吴,促使孙、曹形成南北相持局面,然后从中得利。刘备依计而行,当即派诸葛亮去东吴进行游说。诸葛亮奉命来到江东,几经周折,几番“舌战群儒”,终于促使孙权与周瑜下定决心与曹魏抗争。然而,诸葛亮屡屡表现出的非凡智慧与才能,遭到东吴都督周瑜的嫉恨,周瑜决心设计除掉诸葛亮,为东吴根除后患。
机会来了,这一天,周瑜在大营中邀请诸葛亮与众将官一起议事,周瑜对诸葛亮说:“我们即将与曹军会战,先生以为水上交锋用何种武器为好?”诸葛亮说:“江上之战,弓箭是最好的武器。”
于是,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所以,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十万枝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