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有一部分大学生,显得非常世俗,与社会上的普通民众相比,在人格、精神上并没有多高尚、高洁、高贵的地方。
如本章中提到的,他们的爱国意识并不强,在曾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烧毁的圆明园里凭吊,还可以无动于衷,嬉皮笑脸;他们越来越世故、老练,已没有多少羞涩、纯真的传统美德;他们的性别意识也越来越模糊,有些男不男、女不女的;他们缺乏真正美好的爱情,不再纯粹和真诚,谈恋爱趋向于快餐化、游戏化、利益化;他们甚至没有了贞操观念,肉体和灵魂一道被玷污,随便就发生性关系、一夜情、视频做爱、同居、流产、卖淫、嫖娼——以及在校结婚。富裕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追求享受,比阔摆谱,被大家所羡慕,显得盛气凌人;贫穷的学生则必须靠到处打工才能勉强维持生计,生活拮据寒酸,被大家所鄙视,自卑脆弱,无心求学,甚至自暴自弃。
大学生本应该有更好的精神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更美的人格魅力,内心应该更丰富、更超越、更纯洁;可是,在世俗社会、商业时代、物质世界、平庸大众的影响下,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也逐渐甘于流俗、融于世故了。他们把金钱、财富、物质、地位、名气、权势、谋术、心机、利益、家境、长相、身高、打扮等外在的因素看得非常重,而轻视义气、道德、情谊、爱心、人性、品格、良知、才学、思想、精神、气质等更有价值的东西。
世俗化的大学生,是不可能有前途的。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有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心灵、高贵的人格;必须超脱凡庸,保持并发扬少男少女、天之骄子的青春情怀、精神追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热爱。
1、在圆明园里你也笑得出来?
关于圆明园的旅游特色问题,许多学者、专家、文人都早已有过大大小小的阐述与建议了,只是手头一时找不出多少材料来。大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说过,北京大学教授谢冕的文章中也说过;一些杂文、短章中亦有不少。就是一般的游客,近年也还常听到他们的微词。记者在各高校里采访时,学子们同样有类似不满。反正,本文绝非第一个“吃螃蟹”者。
的确,圆明园公园作为一片被英法帝国主义分子毁坏的历史遗址,作为我们中国亿万万同胞的屈辱象征,是应该仅仅保存其残垣断壁、其黄沙白草、其枯枝落叶,而惟独显出其萧条冷落、其肃杀凄苦、其荒凉破败来。这样,游客进得院内,扑面而来的弥目的悲惨之状,才使得大家身临其境,如归昔日,感到痛楚与愤懑,而强烈地引起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忱,对昨天的叹惋、对今天的珍惜。尤其是当夕阳西下、狂飙扬尘、阴风惨惨、落叶飘零时,面对残破之景物,游客的心境该受到多大的触动!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挨打,必须振兴!这就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把圆明园的残貌保留下来,辟其为公园,对外开放,供中外之人,尤其是炎黄后裔们(欧美朋友往往心虚前来此处)观览、凭吊,目的就是在此,圆明园的特色也在此。
可今天的圆明园呢?常常是红花绿叶、欢声笑语,处处是碧波潋滟、雕梁画栋。这与其它公园又有啥两样呢?公园管理部门还不时地在园内搞这种节那种节,且大兴土木,改建华厦,许多区域的原有景致,早已破坏得荡然无存。什么游乐园、购物村、餐饮部,简直成了繁华的商业娱乐区。特别是“大水法”遗址附近,上面剩柱兀立、下面花草锦绣、不远处新楼矗立;如织的男女老少游客们,在如血的残阳下载歌载舞、欢乐无比,在历史记录片放映室里喜笑颜开、无动于衷。这该是何等大的一个反差!又谈得上什么共鸣呢?用上“杀风景”三字,实为传神恰切。而且,在那些欢笑的游客中,还有不少就是附近几所国内知名高校里的在读莘莘学子。啧啧!
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大国,也包括亚非拉的一些不发达小国,其大量的历史陈迹,如二战集中营、轰炸后的残骸、远古城堡,以及像巴黎公社墙这等著名景点,是保存得完好无损的。其物尚在,其景又何尝受侵扰?而我国呢?据说偶有一片旧址,就为人们所改造了。有个故事说,某导演走遍全国,好不容易选中了一条老街拍历史剧的外景;只怪他对当地政府打过招呼,过些天回来一看,老街成了新街,还拍啥外景呢?遗迹就是遗迹,关键是要保护好它,而不是弄巧成拙地将它改建得不伦不类。
圆明园便约略有此等趋势。说到底,公园这么做,无非是在追求商业效益。从根本的美学角度说,它又反映出中华民族缺乏悲剧意识,恪守调和精神。再则,当今时代,人们丰衣足食,于茶余饭后也似乎不大理会过去如何如何、祖先怎样怎么样。民族忧患思想的淡化,不容忽视。前些年的一个12月13日,有记者在南京街头采访,问起人们对当年大屠杀的感觉,竟有市民说:“这与我无关。”同样,其中也有一些当今的大学生们。呜呼,这真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味了。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但还是希望,圆明园管理部门能对它少加工,多维持,还它本来面目。毕竟,偌大的中国却只有一个圆明园。要寻开心,到别地寻去!
当代大学生们也不应该跑到圆明园来寻开心,这可不是一个寻开心的地方。在圆明园里还开心得起来,那只能说明你太没有历史素养、爱国情操,太没有民族的忧患意识了,是很不应该的。
2、要有羞涩感
碰到生人,我们大大方方,似乎一见如故;谈恋爱约会,我们面不改色心不跳,故作深沉老练;在大庭广众中,我们侃侃而谈、手舞足蹈;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假装与己无关;比赛失败时,我们不以为然;被表扬时,我们趾高气扬,仿佛这表扬本来就属于自己,心安理得……这是在当今大多数大学校园里、乃至中学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我们不再羞涩?“现代文明”、“开放时代”的结果也!时至今日,随着社会交际的剧增与频仍,种种“现代教育”的甚嚣尘上,大量“技巧”、“规则”的被普及,我们越来越“成熟”、“深沉”甚至“假酷”,而“羞涩”一词,在少男少女们看来也越来越遥远、陌生,甚至陈旧了。
由于“现代文明”的强大作用,我们过早接受了成人世界,丢弃本真,不再羞涩。一系列与羞涩有关的词语,诸如脸红、心跳、紧张、激动、兴奋、胆怯、害怕、惭愧、拘束、耻辱……似乎都成了古董、文物一类,或遥遥而去,或高高挂起。若长此以往,人人过早、过多、过度地“深沉”、“老练”,这世界将是何等的恐怖!
“现代文明”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到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少男少女在一种规范、开放模式化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被调教得既大胆又世故,匮乏羞涩之美,给人以虚假、疏远之感。富有清新气息与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如果要以付出纯真、质朴为惨重代价,去换取所谓的畸态“成熟”、“深沉”,岂不悲哉!
而在曾经,我们是懂得羞涩的。被介绍给生人啦,情窦初开啦,大众场合出头露面啦,犯了错误啦,各项竞争时败北啦,接受老师或父母的表彰啦……都可以弄得我们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它说明: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单纯的;我们那美好的心扉、圣洁的情愫已朦朦胧胧兴起波澜;我们质朴、天真的心灵产生了紧张与激动;我们有是非观念,认识到了错误,下一步是如何纠正;我们有荣誉感,有进取心;我们还是善良的,谦逊的。
孔丘老夫子云:“知耻为勇。”孟轲老夫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涩、害臊是人类真实而可爱的美德。元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将美貌女子喻为“闭月羞花”,从此传唱千载。宋代李清照词云:“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好形象。
羞涩并非青春男女的专利。从儿童到成人,都应保持羞涩的美德。但相对而言,无忧无虑、蒙昧幼稚的儿童,尚不懂羞涩;久经世面、饱历沧桑的成人,已不怕羞涩。我们终将成长到不怕羞涩。我们也不要因为过度羞涩而导致误事。但是,羞涩毕竟是美好的。
羞涩是青春时期最亮丽、最璀璨的色调,为少男少女蒙上了一层绚丽的面纱,从而倍添一份含蓄、朦胧、神秘、纯洁之美。当灵魂震颤之下,羞羞答答的人儿,如巫山神女般,是那样的格外楚楚可爱、富有魅力,吸引着大家,不免令人怦然心动。
羞涩者,纯真、质朴、善良、含蓄。我们当今大学生,也应该懂得和保持羞涩、害臊这种传统美德。
故本文正告:“勿失羞涩”!
3、要男女有别
时至今日,在社会上,在大学校园里,年轻男女的性别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发型、穿着、举止、谈吐、职业……逐渐“阴阳中和”起来。譬如,牛仔裤就不分男女,只要合身,照穿不误。大红大绿,原系女人“专利”,如今男人同样披上,招摇过市。又如,许多“前卫”男子留着把“马尾”,赛过“村里的小芳”;女孩反倒短发、中分,最“先锋”者干脆成了光头“比丘尼”,十足“侠女”。但话说回来,男子总没法穿裙子,否则连公共厕所也没人敢进了;女子总没法将头发弄得又脏又乱,否则谁敢还娶她?
“阴阳中和”还好说,“阴阳颠倒”更恐怖。譬如,男人嗓音浑厚,挺不错么,有人则故充尖细,“假太监”一般;女人好端端的冰清玉洁、馨香可人,偏偏纹身刻字、酗酒吸毒,弄得人不人,鬼不鬼,还自诩“前卫”。尤可怕者,一是泰国的“人妖”,男扮女装,胸部丰满,美目红唇,而礼服在身,更显性感,不知倾倒了多少热血汉子!二是当今方兴未艾的“变性手术热”,英俊小伙要做款款女士、漂亮姑娘要当七尺男儿,寻死觅活地要换“零件”,闹得不可开交。该要的不要,不该有的偏求,大家难免瞠目结舌:现在的人咋啦?
造物主把人类分成男人与女人两类,本来是非常英明的。连动、植物也还有个雌雄双性么!性别性别,男女有别,天经地义。
男人应有男人的样子,女人也须有女人的特征。男人魁梧、健壮、豪爽、洒脱、不拘小节、信心十足;女人娇小、秀丽、温存、细腻、一尘不染、清雅条理。冰心老人曾云:“女人包含了70%的美、60%的善、50%的真。”所以也可以相应地说,男人包含了70%的勇、60%的壮、50%的真。
不错,男人也有温柔、细腻的一面;女人又何尝不能豪爽、大度?但不管怎么说,男人总得像个男人,得有些棱角;女人总得像个女人,得有些分寸,这世界才成体系。
爱好是每个人的特权,他人无权干涉。再说,世界走向多维化,社会生活越丰富多彩越好。可是,性别毕竟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了性别,人类还成为什么人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要保护性别,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我们呼吁个性自由、女性解放,尽可以在能力、素质、修养、思想、作为等方面,而不是说女人就和男人一样了——这不可能,也不应该。
大学生们应该要有清晰的性别意识、明确的男女差别。女生就要像个女生,男生就要像个男生。
4、爱情不能“缺钙”
时至今日,社会上的爱情似乎已成了“快餐”、“游戏”,甚至成了商业买卖,不再纯粹、真诚、美好、神圣。爱神再也经受不起物质、金钱、地位、权势、外表、肉欲、时空……各种因素的考验了。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天之骄子”许多不也是这样?甚至更加这样?在本书的若干章节和文章中,都有大量相关的资料与报道,请大家参阅。
曾经有篇文章《难道爱情也可以放假?》(或叫《什么是可以一段一段进行的?》)。在文中,作者表示疑问:“难道神圣的爱情也可以像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一样,可以放假?可以一段一段进行?需要的时候就用它,不需要的时候就扔掉?”
据北京SF大学一名学生干部披露:“这些谈恋爱的人,真正有爱情的并不多。他们或是空虚无聊,打发光阴;或是虚荣攀比,平衡心理;或是出于功利企图,凯觎对方或漂亮、或有钱、或家居京都、或父母高官,于是各取所需,互相利用。他们当中最终会有几对成功呢?”听了真让人喟叹不已。
本书第二章里也写道:“大学生谈恋爱非常现实,他们看重的只是当下的享乐、对方的家境、对自己的作用,对爱情逢场作戏,满足性的需要,未婚同居,有了小孩却又不负责任,临到毕业,便挥手拜拜,毫无留恋、遗憾之意。”
据北京市某青年研究机构2005年统计数字表明:高校学生恋爱成功率仅为7%。
又据某大学门卫注意,凡在校门口等人,属于男女之间交往(他并没有使用通常的“恋爱”一词)的,70%以上的情形,是校外男人追校内女生。且男人大多年纪四五十来岁,基本上是开豪华进口车来的,穿着阔气、颇有来头。当他们见着对方时,那种肉麻、猥亵的表情,令人欲呕。——这当然不是“恋爱”,而只是“商品交易”了。
笔者2002年出版的著作《与爱一起成长: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档案》,收集了数十篇我曾采访过的大学生“爱情”故事,如:
原本挺单纯的一名外地女大学生,为获得一个北京户口而不惜出卖肉体;后来爱情真的来了,她却已经身心憔悴,无法挽救;
几名大学生为抢夺男(女)朋友,竟然疯狂杀人、逼人自杀,自己最终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正制裁;
为满足个人奢侈的物质生活享受,南方某女大学生竟被几个老板共同包养了很长一段时间;
几名女大学生为寻求刺激,以“新(性?)体验”为由,到宾馆开房集体卖淫;
新闻实习生为发表文章,竟甘心做女性编辑的“牛郎”;
有些大学生,因为家里有几个“臭钱”,便走马灯一样地不断替换漂亮女朋友,而那些女生也都“乐意奉陪”,“随叫随到”;
因为毕业后两人分到了异地工作,于是,维系多年的“感情”也随之断绝,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而且说得比唱得还动听:“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难道这也算是真正的爱情吗?
在物质年代、世俗社会、功利,爱情真的“缺钙”了吗?
爱情应该是纯洁的、美丽的,不能世俗化、功利化。要是爱情真成了“快餐”、“游戏”、“买卖”,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你还够格称为真正的大学生、真正的知识青年吗?
5、在校大学生结婚,允许但并不等于合适
当人们还在讨论与大学生有关的恋爱、网聊、视频、异性租房、性知识教育、性行为、一夜情、预防爱滋病、婚前非法同居、流产、卖淫、包二奶等话题时,又一个更新、更大、更刺激感官的话题出现了: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已经有了正式、合法的大学生夫妻(哪怕是将要登记的未婚夫妻)。并且,他们还不是已毕业参加工作、结婚成家后再回大学深造的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成人教育当然不算),而是一直还在校就读的本科生、专科生(当然也包括还未参加工作走入社会的研究生、博士生)。但有个条件是:他们必须达到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不过,他们真要结婚,年龄也可以作假。且大学生超过22岁、20岁的还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