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要踏实就好
一位成功学大师说过,人不是不能遐想、展望,但想了就要付诸行动。如果只遐想,而不学习、实践,那就真成“瞎想”了。孔子讲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要成功,就该从那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从那一小撮泥土筑起,从此时此刻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千里之外的遥远地方,有非常迷人的景致,有富有魅力的目标,如果你只在那儿空想,而不一步一步地去走,那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后,确实能提高生活的质量。但是,创新和发展都是在踏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丢弃了踏实的态度,再新奇的思路都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因为思路没有准确的支点,就撬不起地球,只能撬翻自己。
成功是务实绽开的花朵,好高骛远,以及脱离实际地空想、妄想、幻想、瞎想,都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鲁迅先生告诫说:“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处就愈少,可以自解之处就愈多。”志愿和希望的实现要靠干和做。干和做就是务实,就是脚踏实地,就是要找到实现志愿和希望的用力之处。否则,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开首太自以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飞得太高,坠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长诗《青铜骑士》里写道:“只有踏实地累积实力,才能为自己赢得独立与荣耀。”拔苗助长的人,只会让仅有的一点能力过早显露,遭到别人的白眼;好高骛远的人,只不过有个看似比别人崇高的目标罢了,若不肯脚踏实地去做,最后只能与失败为伍。
“踏实”的含义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可是我们真能做到“踏实”吗?
我们可以用比较形象的真实例子来说明“踏实”的巨大力量。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抵抗组织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因为加西亚将军掌握着西班牙军队的各种情报。但是,美国军队只知道他在古巴丛林的山里,却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因此无法联络。然而,美国又要尽快地与加西亚将军合作。一位名叫罗文的人被带到了总统的面前,送信的任务就交给了这名年轻人。
一路上,罗文遭遇了很多坎坷,在牙买加遭遇过西班牙士兵的拦截,也在粗心大意的西属海军少尉眼皮底下溜过古巴海域,还在圣地亚哥参加了游击战,最后在巴亚莫河畔的瑞奥布伊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因此罗文被奉为美国的英雄。
看过《致加西亚的信》的人也许会觉得罗文所做的事情一点也不需要超人的智慧,只是一环扣一环地前进,因此认为把罗文塑造成英雄有点言过其实。但就是罗文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把信送给加西亚,才使美国赢得了战争。
踏实并不等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时刻在前进,哪怕每一次只是前进了很短的、不为人所瞩目的距离。然而“突然”的成功大都来自于这些前进量微小而又不间断的“脚踏实地”。
实实在在地工作
不论是钻研知识、学习技能还是追求成功,我们都要像大树一样,逐步累积自己吸收的养分,进而培养出扎实的能力,让迈出的每一步留下的都是绝对坚实的足印。
成功没有捷径,但有一个很重要的秘诀,那便是累积实力。当你拥有稳扎稳打的实力后,自然会充满自信,即使前面有一道鸿沟,你也能一跃而过,走向成功的彼岸。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工作太无趣了,天天看报纸、喝茶,简直就是浪费生命。”一个人在这种状况下,就会觉得有理由敷衍。有的说:“我的工作没一点挑战性,天天如此,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就是今天的重复,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十年后的我。”这听起来确实有些道理,每天做一样的事,太无聊了。
在工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时候人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当然这里指的是小聪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在工作中,还是得踏踏实实地做点事。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是一个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许文华,一个叫程家明。他们大学毕业以后同时进入了一家IT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他们虽然是好朋友,但性格迥然不同。
程家明言语不多,在公司上班时,把时间都用在上网收集资料和与客户电话沟通上,和同事谈的也大多是工作之事。相比之下,许文华则显得八面玲珑,夸女同事衣服好看,与男同事称兄道弟,更不忘抽时间陪部门经理搓搓麻将,似乎颇有人缘。他也因此了解到了颇多的公司内幕:某某是靠谁的关系进了公司,某某的奖金发了多少。许文华常点拨程家明:要把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搞好,工作才更好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家明的销售业绩开始领先于许文华。同样提出的方案,大家对程家明的方案讨论得很详细,而对许文华的则往往是一笔带过,不会过多注意。这让许文华很不平衡,心里有了情绪,工作也受到影响,他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要跳槽。
两周后,公司进行人事改革,有一些岗位在全公司内公开竞选,程家明报了名。许文华则对程家明说:“报了也是白报!我们都是新人,参加竞选的人谁没有关系啊?怎么可能轮到我们呢!”经过积极筹备,程家明从12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区域技术销售部经理,总经理对程家明赞赏有加。他说,IT公司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新人的晋升机会很大。程家明好学实干、工作能力出色,公司当然会给这样的优秀职员提供锻炼机会。
程家明经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工作,已经赢得了总经理和同事的认可,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开始在公司担当重任。而许文华依然还在销售部原来的岗位上,比刚开始更多了几分牢骚和不满,经常自怨自艾。
在工作中,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固然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实力。我们在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地充实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而不是把太多的精力花在猜忌他人身上。与其把心思花在琢磨领导、同事身上,花在抱怨环境上,还不如把心思花在工作上。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了,还担心没有人赏识吗?
发展是硬道理。在职场中,业绩才是硬道理。要想在某一公司某一职业立足,进而想谋求发展,自身没有实力是行不通的。
热情投入,快乐工作
英国著名作家罗斯金说:“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
即使是最卑微的职业,从事它的人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一些非常擅长做家务的主妇,不管她们是烤面包、铺床铺,还是擦洗家具,都是一副乐在其中的专注神态。她们以积极的心态做这些事,并从中享受到乐趣。看着她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做事,看着她们那发自内心的满足,真是一种享受。
大家都知道李素丽的事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初李素丽的理想是做一名播音员和主持人。所以,高考时她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但是她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
落榜后的李素丽当了一名公交售票员,但是她并没有因为售票员的平凡而轻视这项工作,而是认真负责,尽力当好这个车厢里的“主持人”。
在售票员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李素丽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一点一滴的积累,练就了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提供最周到的服务的本领。老幼病残孕,最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就主动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见到他们追车就尽量不关门等他们;外地乘客既怕上错车,又怕坐过站,李素丽不仅百问不烦,耐心帮他们指路,还记着到站提醒他们下车;遇到堵车,她就拿出报纸、杂志给乘客看,以缓解他们焦急的心情;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及时送上一个塑料袋;遇到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赶紧从特意准备的小药箱里拿出常备的“创可贴”……热情真诚地为乘客服务的李素丽赢得了广大乘客的尊敬。
从1992年起,李素丽获得了一连串的荣誉和奖章。这时的李素丽,你能说她比一个播音员或是主持人差吗?李素丽说,当了售票员以后,她感觉自己既是播音员,又是主持人。“如果你把工作当做是一种乐趣,那么,工作会越做越好。如果你能找到工作的乐趣,那么,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一个人十分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工作内在的性质,而在于人们从事这些工作的动机、兴趣和热情。用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激情从事工作,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否则只能把工作做得很一般甚至很差。
如果你能换一种心态看待工作,不再把它看成糊口的工具,你会发现,人生最有意义的就是工作:与同事相处是一种缘分,与顾客、生意伙伴见面是一种乐趣。人可以通过工作来学习,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取经验、知识和信心。用这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无论做什么,都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当你抱有这样的热情时,工作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工作就变成了一种乐趣,就会有许多人愿意聘请你来做你喜欢做的事。工作是为了使自己更快乐!正是富有诗意的心态、愉快乐观的精神、饱满的生活热情,使得自己把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看成是充满激情与成就感的事业,并身体力行。
当一个人喜爱他的工作时,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他非常投入,其表现出来的自发性、创造性、专注和谨慎,都十分明显。而这在那些视工作为应付差事、乏味无聊的人那里,是根本看不见的。
这样的情形在办公室、商店、工厂里也经常见到。一些职员拖拖沓沓似乎连走路都费很大的劲,让人觉得,生活仿佛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讨厌自己的工作,希望一切都快些结束,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能充满热情,干劲十足,自己却总是觉得什么都单调乏味。看着这样的职员做事,简直就是受罪。
对于工作,或者说,对于做事,要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
全身心地投入是一种物我皆忘的境界。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描写的就是这种极高的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你问这位老翁钓到了多少名多少利,可能什么都没有。可独钓者钓到了他的感觉,钓到了一个物我两忘的自如、自得、和谐的极致境界。这就是“投入”,这就是追求者的情怀。如果临渊羡鱼,又怕湿脚,一辈子对事业、对情感浅尝辄止,轻飘飘地来,轻飘飘地去,最后将一无所获。要想获得钓鱼的欢乐,就必须到江边去。一辈子不想耕耘的人,将永远没有收获。
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或失败。
只要全神贯注,则工作上厌恶痛苦的感觉,都会消失;凡是不懂得这个秘诀的人,也就是不懂得获取成功与幸福秘诀的人,最平常的事务只要能投入,就能使之成为神圣高尚的职业。
有一位老人,他是四川大学的一位教授,他说他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焚香沐浴后,读一遍《红楼梦》。当有人问他要升官还是读“红楼”时,他反复思考了以后回答说:“读‘红楼’。”全身心地投入,使他成了有名的“红学”家。这种投入是一种享受。
投入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即所谓的“如醉”“如梦”。“如醉”,醉境造就诗人;“如梦”,梦境造就画家、雕塑家、舞蹈家,以及一切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