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云:兵不厌诈。烽烟弥漫的战场,需借各式各样的诡道,以成就己方的胜利;不可预知的人生,亦需借助一些特殊的手段与方法,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只要不是损人利己的诡道,借来一用也未尝不可。
利诱登高,上屋抽梯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要断绝一切后退的可能与希望,从而产生勇往直前的动力与勇气。如果运用到对手身上,切断所有的后援和接应,使其陷入孤军奋战的绝境当中,则极有可能出现让其束手就擒的结果。
此种谋略正是三十六计中的“上屋抽梯”之计,而此计的典故里中计的竟然是睿智神明的诸葛亮。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琦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就非常嫉恨他。刘琦对自己的危险处境也早有察觉,故而多次向诸葛亮请教,但诸葛亮一直都不肯为他出主意,只是一味地敷衍他。
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各自就座之后,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并对诸葛亮说:“今天这样的情形,上面够不着天,下面落不了地,您所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到。这样先生可以为我指点迷津了吧!”诸葛亮见事已至此,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便给刘琦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得知骊姬的险恶居心之后,只得逃往他国暂避。而申生为人厚道,一心想着要尽孝,要侍奉父王,便继续留在国内。一天,申生派人给晋献公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见机会难得,便乘机用有毒的食物将申生送来的食物调了包,并依旧让申生派来的人给晋献公呈上。晋献公不明就里,刚准备去吃,骊姬突然插话说:这膳食从外面送来,为以防万一,最好先找个人来尝尝看。于是晋献公将食物分给左右侍从各一份,侍从们刚尝了一点,便倒地而死了。晋献公大怒,斥责申生不孝,阴谋弑父夺位,下令要处死申生。申生闻讯,未做任何申辩便自刎而亡了。
故事讲完后,诸葛亮作了一个总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虽忠厚却也不笨,马上明白了诸葛亮言语中的重点。于是,他立即上书,请求前往江夏任职,像重耳一样,避开后母,以免遭迫害。
刘琦以一计“登高而去其梯”换来了诸葛亮的意见,想来这是以智谋见的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的。刘琦引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同时也为了打消诸葛亮的顾虑。
聪明如诸葛亮,也有疏于防范的时候,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孙武深谙人性的这一共通性,于是,想出了一种制服敌人的战略:把敌人引至高处,然后将其梯子抽掉,便能对敌进行围歼。然而,想要将敌人引至高处,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孙武曾言:“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便是当中的关键所在。战场之上,人人皆想尽占有利之势,无论是地形之利,还是先机之利,但凡有利之处,皆是追逐的焦点。不同的敌人,利也各有不同:对贪婪者便以利诱之,对骄横者便示弱以惑之,对莽撞者便设伏以待之……
不管敌人是什么样的人,颇具谋略之将,都会有针对性地故意露出自己的破绽,引诱敌人深入,借此以使敌人登至高处。当敌人已经到达预设的目的地时,突然间来个瓮中捉鳖,杀敌人个措手不及,至此,胜利便与囊中物无异了。
孙武的此谋使用起来其实并不复杂,只需在交锋之前,了解对手的弱点,并针对其弱点事先安放一个“梯子”,以最恰当的“利”引诱之,或让其明白有上屋的“梯子”可用,有难得的时机可乘,便能引对手上钩。对方一旦踏入早已设好的陷阱之中,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刚刚爬过的“梯子”被人抽走,只能面对着几乎已成定局的失败慨叹、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