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凡事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强越好。世间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尺度,超出这个尺度,事物就要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想想看,我们在与朋友相处当中,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好得让人反感和受不了”的人呢?你又该怎样运用这一效应实施操纵和反操纵呢?
逾越极限,适得其反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
一位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感想。总统微笑着没有回答,拿起了一块三明治,很客气地请记者吃。记者受宠若惊,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
罗斯福继续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肚子已经饱了,但盛情难却,又吃了下去。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实在不需要了,但还是勉强吃了下去。没想到,罗斯福在他吃完之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记者一听啼笑皆非,他已经有要呕吐的感觉了。
罗斯福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的感想了,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哪怕是当总统也不例外。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总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呢,怎么也会厌烦?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先来看个故事: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鱼汤》。大意是:杰米扬十分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但觉得还能接受。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第三碗、第四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这个寓言故事也正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限度。鲜美的鱼汤无疑是佳肴,但过了量,就会适得其反。
刺激频率过多,强度过大和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不耐烦或反抗现象称为“超限效应”。它最早来源于马克·吐温的一个故事。
美国人有个习惯,星期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松弛一下平日绷得太紧的神经,净化自己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好让新的一周有一个新的开始。
因此,每到星期天,当镇上的教堂钟声响起,人们便会陆陆续续地朝着教堂走去。牧师是这里的主角,他负责讲解那些诸如:为什么事情募捐、不要大声吵闹、不要爱发牢骚、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不要歧视弱者、不要逃税、要爱清洁、爱思考、爱谦让、爱护公物等等主题。虽然牧师讲述的都是上帝的旨意,但却都是每个人能听得懂的浅显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几乎每家都有信教的人。一人影响多人,一代传授一代。
当然,在众多的牧师中,也会因为演讲的水准而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主要在于牧师的演讲技巧如何。就像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牧师的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于是,马克·吐温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来表示自己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
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讲了四十多分钟,却依旧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有些不快。又过了近三十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他这样做只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而且,他还从箱子里偷了2美元。
这个故事就是说: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会使人从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这种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一位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相反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个体的心理接受任何刺激,无论是正性的、负性的,甚至是个体正在向往的刺激,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心理承受的限度,就会产生一种倾向于逃避的心理反应。这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称为“超限逆反”,也就是俗称的心理饱和现象。
“饱和”原本是化学中的概念,比如将糖加入水中会溶解,如果糖放的数量超过某种限度,就不再溶解,这就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反复虽是增强引导效果的手段,但同样的刺激物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就容易引起对象反应性质的变化。但是追求多样化和丰富性是人的先天倾向,呆板单一的方式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和反感情绪。当抵达大脑皮层的信号刺激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能力时,大脑皮层就会表现出对信号的抵制,产生逆反和抗拒。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感官在接受外界的刺激时,也有一个适应过程。感官的适应可以使感觉性提高,也可以使感觉性降低。在强烈的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会降低,只有在弱刺激的作用下感觉才会提高。在这里,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强越好。
有一次,一位乐师被一个大富翁请到家中表演,其中有一曲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很高兴,心想世上竟有如此美妙之声,便对乐师说:“如果你能留下来,天天为我演奏这首曲子,我便可以长期雇用你了,给你终生报酬是百亩良田。”乐师接受了富翁的条件,留了下来。于是,每天天一亮就给富翁演奏那首曲子,直到熄灯睡觉。一开始富翁还沉浸在愉悦的心情里,可是三天三夜后,富翁有点烦了,到了第四天,富翁受不了了。到了第五天,再听到这首曲子,不但感受不到那优美的韵味了,反而全都变成了令他烦躁不安的噪音了。无奈,富翁只好把乐师打发走了。
当逾越了极限的时候,不管多么美妙的事物都会令人厌烦。做人做事也是这样,过度的追求很容易让自己掉入心理饱和的漩涡。所以,要清楚临界点在哪里,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头。
一次错误只能给一次批评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超限效应”是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比如,父母的“苦口婆心”常常将孩子的心理状态推向饱和。有一些家长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大而空的说教,孩子太熟悉了,即使你的话真的有道理,你一开口他就反感。父母喋喋不休的抱怨,持久的指责,最终激起孩子的厌烦心理。
有人开玩笑说,做丈夫的最受不了的是“妻子的唠叨”,做孩子的最厌烦的是“妈妈的唠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尚需考证,不过有人还是将这写入了歌曲中。“我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妈妈的唠叨总在耳旁回旋……”孩子在上学路中唱道。“从早晨睁开眼起,妈妈就对我开始了唠叨,而且一天不再停止,让你心烦、冒火,什么也干不下去。妈妈,你的唠叨好似一座大山,把我压得都透不过气来了,我多么想让你给我一点安宁啊!”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父母的唠叨是望子成龙的急切,孩子的苦恼是父母唠叨的压力。但“超限效应”揭示“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看来,要想达到教育效果,就应该尽力避免“超限效应”。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重复对这件事的批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学习要用心。”“考试要仔细。”家长以为反复叮咛会加深孩子的印象,却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反感讨厌,最后被“逼急”了,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2000年1月7日,某中学高二学生小徐,用铁榔头杀死了生他养她的亲身母亲。在探究悲剧根源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在和妈妈共同生活的17年中,小徐一直是在妈妈的责骂声中长大的,妈妈讲得最多的话是:“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得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可以说,由于不休的责骂,使小徐产生了反抗的心情。这种反抗的心情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爆发出来了。
“花儿为什么凋谢了呢/我用热恋的爱把它紧紧地压在了我的心上/因此花儿凋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诗人泰戈尔用抒情的语言吟诵出了“超限效应”的心理奥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第一次受责骂时,对方的厌烦心理并不严重,还比较能接受你的说教。但假如你的第二次责骂在别人受批评的心情还没有平静时接踵而至,对方的厌烦度就会成倍增加。他在心里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随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对方的厌烦心理里几何级数增加,逐渐郁积成心理压力。过重的心理压力滋生出反抗心理,这种反抗心理就如同平静的火山下面汹涌的熔岩一样,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迸发出来,导致不同程度的丧失理智的行为。
“一次过错,只能批评一次。”我们如果想要操纵别人,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在别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采取简单的重复,而是能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将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到那时,你也许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彷徨,士兵士气低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做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驻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先把草帽放在讲台,然后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然后又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然后他又从左到右横扫了一次整个军营,加大声量说:“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整个军营都兴奋起来,欢呼声和拥抱淹没了整个军营。此后英国打败了希特勒的多次进攻。
“永不放弃”是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是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讲,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讲。
上司一日多次的教训,妻子没完没了的唠叨,都会使人产生反感和叛逆的心理。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你要想成功操控别人,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批评来浪费彼此的时间,损毁双方的关系了。
依据对方脾气,制定交往尺度
想要在短时间内让彼此陌生的人熟悉起来,看似很难,但也有一些诀窍。你可以先顺着对方的心意,投其所好,真诚地赞美对方的长处,使对方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话,对方也会心甘情愿地受你操纵。
工作中、生活中,只要你有求于人,想要对方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就得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对方的喜好,摸清对方的脾气,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假如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你就可以随便一些,开开玩笑,逗逗嘴,他会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敏感,你就可以讲一讲适合的笑话,让他开朗一些,最重要的是表现真诚,可以挖掘对方比较在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题,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真正地关心他。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你若跟她谈化妆、美容,她也许会毫无兴趣,如果谈足球、谈姚明,她可能会兴致勃勃。针对不同的性格,你应该学会说不同的话。同样说人胖,男性会一笑置之,而女性则可能把脸拉下来,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就是性别带来的差异。所以,同样的话对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理,如果你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肯定让对方满头雾水,更别说接受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容易引起反感,无法获得交往的信任和好感。
因此,说话时,我们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当你根据对方的性格打出自己为其独身定制的“交往名片”时,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便于你与其进行深度交往,进而“操纵”他人。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该怎样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
1. 死板的人
这种人往往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与他寒暄、打招呼,他也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其实,死板的人一般来说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是,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只是别人不太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应该花些功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一旦你触及到他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死板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