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算命。大街上,不少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之后,都认为他们算得“很准”。我们来分析一下算命先生的那些典型话语。“你心地善良,却经常不被人理解;最近你生活有点不顺,肠胃会有点问题;因为有小人作怪,近日来行事要多谨慎……”算命先生首先肯定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十恶不赦,特别是一个愿意去求助算命先生的人;“经常不被人理解”,谁又能总是被人所理解呢?“最近生活有点不顺”,当然,只有不顺才会想到来请“大师点化”,就算生活中没有大问题,小的磕磕碰碰总是会有的吧;常言道“十人九胃”,十个人中就有九个人因肠胃而感觉身体不适,再加上心情焦虑时更易影响身体,所以他会说你“肠胃会有点问题”;再说“小人作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总会和他人有摩擦,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在情绪低落时,人常常没有安全感,依赖心理也会随之大大增强,受暗示性也会比平日更强。此时,这些善于揣摩人心理的算命先生只要能够稍微地理解求助人的感受,求助者马上就会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慰。接下来,算命先生说的那些无关痛痒的话不过是一顶任何人都适合戴的帽子罢了,却能令求助者深信不疑。
还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
明朝末年,有三个秀才一起结伴进京去赶考。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算命先生,因此三人就请教那位算命先生,究竟三个人之中谁会金榜题名。半晌之后,算命先生伸出了一根手指,三个人不理解。再细问,算命先生就告诉他们:“天机不可泄露。”三个人见问不出来,也就只好似懂非懂地走了。考试完以后,秀才们都说算命先生非常厉害,算得太准了。实际上,这一根手指暗藏玄机,既可以表示“一起中了”,又可表示“一起不中”、“只有一个不中”或“只中一个”,三个秀才会出现的四种情况都包含其中了。因此,无论三个秀才最后的考试结果怎样,算命先生都会算对。
如此看来,算命先生只是另外一个巴纳姆先生罢了。
巧妙的暗示,会“鬼使神差”似地引导对方按你提供的模式去做!要认清你自己,不要被暗示操纵。
敢于说“不”,别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人的一生要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事情中,有一些是自己喜欢的、高兴的、愉悦的,乐意去干。别人相信你的能力会做好,那就愉快地接受。
有一些事情,自己不愿意,给自己体力、心理都有压力和负担。但是,我们要依靠这些事情,才能生存,比如工作、赚钱。这个没有办法拒绝,不能说“不”,因为我们要生存,就只能忍受。与其忍受,还不如与狼共舞,习惯就自然了。学会去喜欢它,从中找到乐趣,有兴趣以后就不那么难受了。
有一些事情,从开始就对自己是一个伤害。比如有些男性威胁女性,不和他结婚就杀了她全家,对这种,就要勇敢地与对方抗争,保护自己不要被伤害。
还有一些事情,自己千方百计努力了还是无法忍受,那就大胆地说“不”,给予拒绝。
事物有两面性,你可以说不,别人也有这个权利。我们一生会收到许多的“不”,所以要敢于面对别人的“不”。
我们对对方一见钟情,很高兴,很兴奋。但是,对方不喜欢我,他(她)认为不愉快,不乐意,可能会伤害他(她),拒绝我了。虽然我可以努力争取说服对方,但尽心尽力后,仍然无法挽回,对方还是拒绝,这个时侯,我们就要勇敢地接受这个“不”。
这是美国一家大公司总裁招聘员工时亲自出的题目——
你开着一辆豪华轿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
一个是患急症的老人,生命危在旦夕;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恩人;还有一个是你一见倾心的异性,如果错过了,你一辈子都会后悔。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
你会如何选择?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别人会怎样选择?你可以猜一猜。
你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没有人会责备你。不过,当你做出一个决定后,自省一下:我这样做是最好的吗?
老人快要死了,应该首先救他。然而每个老人最后都只能把死作为人生的终点,他们怎么也逃不过死亡的追赶。
先让那个医生上车吧,因为他救过你,这应该是个报答他的好机会。不过也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去报答他,也许他会有更需要报答的时候。
应该先把一见钟情的异性带走,否则会终身遗憾。也许今天是上帝安排的机遇……
在200个应聘者中,只有一个人的答案符合总裁的要求,他被雇用了。
他并没有解释自己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把车钥匙给医生,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我留下来陪伴一见钟情的人等候公共汽车!”
有时,只要我们舍得丢弃一点东西,世界马上就变得明朗开阔,人生的格局立刻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对“自我”有一个清晰持续的概念,能够做到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倘若一个人缺乏对自己清晰而完整的认识,那么这个人的“自我”的各个部分便是松散的、含混不清的,他也会因此而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失掉生存的价值感和充实感。如此一来,便很难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客观认识自己。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了,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自然也会跟着提高,从而使自身减少情绪化,增强理智性。这就好比在头脑中装上了一个控制情绪活动的“阀门”,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节制,而绝对不能任其自流。凡是能有效地节制情绪的人,也就能基本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与人交往,多同流,少合污
小孙进市场部不久,他就发现在这十来个人的部门里,有一个三四人的小圈子;这几个人干活相互之间特别默契,但对这个圈子外的人多少有点不配合,有时甚至暗中使绊。部门经理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那个圈子的核心人物的无形影响似乎比经理还大。这些天,那个圈子里的马大姐中午有事没事跟他套近乎,昨天问他父母是做什么的,今天问他有没有女朋友。当她知道小孙现在还没有女朋友时,马上表示愿意为他当“红娘”……小孙知道马大姐是想拉自己“下水”,成为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人,他有些犹豫。如果不进那个小圈子,今后自己在工作中也难免遭到刁难;如果进入那个小圈子,自己又从心里厌恶这种拉帮结伙的行为……他有点不知所措。
不仅在公司,就是在大学里,每个班里也有这么一些小圈子,如老乡之间有圈子,兴趣爱好相同的有圈子,长得帅的同学身边有圈子……虽然那种小圈子更加明显,但它们的作用远远没有这种职场小圈子大。
在现代职场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公司内部,由上至下,有总经理、部长、部门经理和普通员工,这种组织形式像个金字塔形,它是有形的和正式的。对于绝大多数白领来说,他们承认这种组织形式的作用,似乎也只知道有这种组织形式。他们不知道或忽视了这种组织形式之外,公司内部还同时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组织,即像小孙所在部门的由那几个人组成的无形小圈子。这种小圈子虽是无形的和非正式的,但是,它对公司每个员工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那种正式有形的组织。比如,你在办公室过于积极或过于落后,一些同事就会排斥你,在工作中给你制造障碍,逼得你与他们“同流合污”,你只能随大流,这就是那个非正式和无形的组织产生的作用。
人们常说关系网,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像条渔网。是渔网就有经有纬,有纵有横,缺了哪方面都不行。如果把那种正式的有形的组织形式比作纵向的“经”的话,那么,这种非正式的无形的组织形式则是横向的“纬”;如果你在工作中,眼睛盯着上司,只注意工作中上下级纵向的关系,而忽视与同事之间横向关系,那么,就很难搞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如果与同事搞不好关系,你就很难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在服饰、言行等方面独树一帜,不能与集体中大多数人的方向和水平保持一致,就容易引起同事的“另眼相看”。
蕊蕊是个爱漂亮又独立性强的女孩,刚到新公司上班,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每天打扮得很入时,并且力求标新立异,不随大流。可是,蕊蕊也很郁闷,自己到新单位两个月,还是不能和同事接近,甚至,大家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盯着她。她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什么了。
有一天,蕊蕊实在忍不住,悄悄地问办公室的一位大姐,得到的答案让她大吃一惊。“你呀,挺聪明的小姑娘,怎么就不明白,咱们公司的人,都很保守,你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谁看得惯啊!”蕊蕊一看,可不是嘛?大家都穿着很职业的套装,颜色也很正统,只有自己在办公室里显得很靓,于是,蕊蕊按照大姐的嘱咐,换了装束。第二天,她穿了一身普通的裙装,并且坚持把那些漂亮衣服放到了柜子里。很快,蕊蕊就和同事打成一片了。
实际上,蕊蕊在做事方法上也没多大改变,只是穿着打扮上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大家的承认。
如此说来,你的看法是不是真理不重要,你的品味是不是真正的阳春白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口味能不能让大多数人接受。
推而广之,职场行事也一样。你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突然被推到一群陌生的同事当中,你的确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尽快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你可能会觉得与其跟一大帮无趣的人混在一起,还不如坚守自己的空间。于是,你坚持“三大原则”,不和同事做朋友,不和同事说知心话,不和同事分享秘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埋头看书,与同事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但是,你渐渐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虽然自己谁也没得罪,可一些负面评价总是陪伴你左右。最后,你才明白,人的最本质的特性就是社会性。人们总是寻求同类,排斥异己的,与同事多“同流”会帮助你尽快摆脱困境。
当然,多“同流”只是一个方面,少“合污”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群同事总是算计着老板的资财,整天想着怎么把公司的钱多贪点,那你最好远离他们。因为“同流”是有前提的,即不影响公司利益,不毁损个人形象。
作为白领,不管你情愿不情愿,你必须与办公室的那些小圈子里的人“同流”,因为不管你看不看得惯,他们都存在,他们都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
当然,随大流也不是没有原则:一是你不能对不是圈子里的同事采取排斥态度,真的“拉帮结派”;二是如果这个圈子真的开始“结党营私”,谋取私利,比如统一口径,虚报加班费的话,你就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