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她的爱没有条件,母亲几乎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对孩子毫无保留的人。母爱缺失的孩子很容易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对生活也没有眷恋和感激。一个孩子若从小就没有得到被器重、被全心全意保护的感觉,将很难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冷漠的人或许可以成就大事,但他能从生活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呢?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一旦母亲缺席,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永久伤痛,这样的痛苦会给孩子的整个心灵蒙上阴影,永远也无法抹去!几乎每一个优秀的人在归结自己的成就时,都不忘将自己的荣誉分享给养育自己的母亲,因为只有母亲,才能够让他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下去。因此,做妈妈的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母亲,更是母爱,是温柔地对待,耐心地倾听,积极地赞扬,默默地陪伴。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妈妈,可是,却有很多不知道该如何去爱孩子的妈妈。有的妈妈认为,给孩子住最好的房子,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给他们花不完的零花钱就是爱。物质上的富足只能带来生活上的愉悦,当孩子们得到那些所谓的爱后,还是不可遏制地产生了诸多常见的问题:和父母之间日益生疏,产生沟通障碍;物质上的富足而感情上的空白让孩子误入歧途;孩子感情冷漠,形成错误的人生观,等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能说是因为母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吗?当然不是,只是不恰当的爱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爱的内容不是空洞的,爱应该是生动丰富的,爱应该融入生活,爱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作家毕淑敏曾经做过许多年医生,但是为了爱孩子,有一次,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她狠了狠心,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她在《教你生病》一文中,记述了当时的经过: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我说。“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他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最终找不到我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自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爸爸呢?”“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到医院去看病?”虽然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明。“正是。”我咬咬牙,生怕自己会改变注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在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你就到化验室去,先划价,后交费。等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你的名字没听清……”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我内心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后悔、责怪自己,忍耐着时间慢悠悠地向前滑动。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立刻开了门,倚在门上。“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真是件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爱分很多种,孩子们需要的无疑是心灵的共鸣和满足。文中的儿子并不会因为妈妈的“残忍”而认为母亲不爱自己,相反,这种为了锻炼孩子而采取的特殊方法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孩子自然能理解妈妈的一番苦心。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他们出色、能干,在外人的眼里他们还特别坚强,似乎就是永远马力十足的发动机。生活中能够理解他们的人很少,有时就连父母也会以为孩子精明能干,不用操太多的心。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们好强的性格和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注定他们不会轻易得到知己,当他们因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疲惫而力不从心时,并没有太多倾诉的机会和对象,另一方面,争强好胜、喜欢以坚强面示人的他们也不会轻易容许他人“觊觎”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所有的疲惫和孤独都像火药一样聚集在内心深处,一旦遇到某件成为导火线的事情,便会让结果变得一发而不可收。对于这样的孩子,做妈妈的一定要想方设法,走进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需要的关爱。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的不是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父母的理解和关怀。比如失败后一句安慰的话语:“这没什么,妈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演讲台上慷慨激昂的陈词后,家长在观众席上给予的一个鼓励眼神:“你还是那么棒。”孩子需要的不是舒适豪华的房子,也不是吃不完的美食、花不完的零花钱。温暖他们的心,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守护,尤其是母亲。由于母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母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根基。
和妈妈生活的时间久了,妈妈就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对孩子的精神影响很大,甚至在其死后还将继续存在。妈妈在孩子心中占据着更高自我的位置,从而能够给孩子提供道义和原则的力量。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一个受母亲信仰影响极大的人。几十年前,在一个平凡的韩国家庭里,母亲有三个儿子。
有一天,亲戚送给他们家两筐桃子,一筐是刚刚成熟的,可以储存一段时间;另一筐是已经完全熟透且马上就会变质的,如果三天内吃不掉就会腐烂。
母亲把三个孩子叫过来,问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吃法,才能不浪费一个桃子?
大儿子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先吃熟透了的,这些是放不过3天的。”
“可等你吃完这些后,另外的那一筐也要开始腐烂了。那我们岂不是始终吃不到新鲜的桃子了?”母亲显然不满意大儿子的建议。
二儿子想了想,随后说:“应该吃刚好熟了的那一筐,拣好的吃呗!”
“如果这样,已经熟透的那筐桃子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这样的话多么可惜啊!”母亲如此说道。
接着,母亲把目光转向了小儿子潘基文:“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他思索了一下,说道:“我觉得我们最好把这些桃子混在一起,然后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们吃,这样就不会浪费一个桃子了。”
母亲听了,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不错,这的确是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于是这家人就按照小儿子所说的,把桃子分给了邻居。这样他们不仅没有浪费掉一个桃子,也使得他们和邻居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潘基文想出这个办法是很自然的,因为妈妈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家的生活尽管不是很富裕,但总是会把一些东西分给比自己还贫穷的邻居们。妈妈的这种分享的人生价值观早已经潜移默化地移入了潘基文幼小的心中。
把幸福快乐拿来与别人分享,你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把不幸悲伤向朋友诉说,你的不幸就会减半。这就是分享的力量。这是妈妈的信仰的影响和传递。
2007年1月,那个选择把桃子分给邻居的潘基文以绝对优势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在就职演讲中,他说:“我竞选这个职务,不是为了个人名誉,更不是争夺个人利益。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全世界的人民,不分种族、性别、国籍,都能过上幸福、和平、快乐的生活。”
分享成了潘基文生命的核心,分享丰盛了他自己,同时也滋润了别人。这就是母亲传递给潘基文的一种做事的原则,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作为孩子的妈妈清楚了解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尤其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很重要。妈妈自身分享的价值观、乐于助人的做事原则,都会影响孩子形成他们自己信奉的行为原则。
因此,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能遵守自己相应的道德观,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忠实于自己的信念,这样对孩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显著提升。
“好妈妈”尹建莉是2009年备受众人关注的一位女性,她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在熟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适合她女儿的教子方式,将她的女儿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孩子。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过两次级,在2007年的高考中,取得了超过清华大学22分的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尹建莉把她十几年的教子经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写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备受众多家长们,尤其是众多母亲的喜爱。在这本书中,她告诉所有的母亲:好妈妈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长;好妈妈是孩子的老师,引导孩子向优秀迈进;好妈妈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
很多的妈妈看着各种各样的光环都套在了尹建莉的头上,很羡慕,也很疑惑,更多的还是迷茫。作为妈妈她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她难道天生就是一个育子专家吗?走进她我们才发现,她的优秀来自于她的学习,她是一个乐于学习,善于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在家庭教育上也是这样的。她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了一些育子的理论,又根据需要时时补充自己的知识,才让她游刃有余教育出了一个优秀的孩子。好妈妈不是天生的,只要善于学习,每一位母亲都能成为好妈妈。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就是一个爱学习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注意照顾孩子的情绪。因为工作的原因,儿子随着她从上海转学到了北京,刚开始时儿子很不开心,总抱怨说到了北京就见不到上海的老师和同学了。杨澜告诉孩子,他很快就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了。但是不久,杨澜就从一本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上读到,大人往往觉得搬家是小事情,但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却是件大事。因为他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勇气才能适应。杨澜发现自己用新的朋友圈来宽慰孩子的做法是不对的,这会让他有一种背叛、负罪的感觉。孩子会觉得妈妈的意思是交了新朋友就可以忘了老朋友,所以杨澜主动帮他搜集整理上海同学和老师的联系方式,还建议他隔段时间就电话问候这些老朋友,约时间聚会。
心理学上这样一个很善意的提醒,让杨澜懂得了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时的想法和心理,然后根据孩子的需要为孩子提供了适当的爱,赢得了孩子的喜欢,也让孩子很快适应了变迁后的生活。
学习是母亲应该长期进修的一门功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凭着感觉我们也可能会做好,但是用更科学、更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母亲无疑会做得更好。此外,做妈妈的还要知道,妈妈是孩子的影子,对孩子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妈妈的品行、情绪、价值观、心态、都会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自己的孩子。妈妈们在这些方面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素质。
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妈妈,才会教出懂得自尊的孩子;妈妈爱读书,孩子才能爱学习;妈妈善待自己,孩子才会善待生命;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与人相处自如的心态来自妈妈;妈妈的风度,将会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所以,作为一个母亲,需要全面地学习,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信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优雅而富有魅力的妈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母亲,才能成为一个孩子喜欢的好妈妈。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要懂得去理解他人,尊重别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不能因为别人的一点不足就贬低别人,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做得好就恭维他,而贬低自己。我们需要有一颗一视同仁的心。
作为一个妈妈更是如此,如果你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别人,在孩子面前恃强凌弱、嫌贫爱富,就很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有品格的印象。
一天,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并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来。她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不远处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修剪灌木。
忽然,中年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一甩手将它抛到老人刚剪过的灌木上。老人诧异地转过头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中年女人满不在乎地看着他。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去拿起那团纸扔进一旁装垃圾的筐子里。
过了一会儿,中年女人又揪出一团卫生纸扔了过来。
“妈妈,你要干什么?”男孩奇怪地问妇人,女人摆手示意让他不要说话。
老人再次走过去把那团纸拾起来扔到筐子里,然后回原处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卫生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就这样,老人一连捡了那中年女人扔的六七个纸团,但他始终没有因此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你看见了吧!”中年女人指了指修剪灌木的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跟他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低贱的工作!”
原来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妈妈生气地在教训他,面前剪枝的老人成了她的“活教材”。
这时,老人放下剪刀走过来,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里是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中年女人高傲地说着,同时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下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开导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啊!”
老人打完电话后把手机还给了妇人。很快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
老人对那个男子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
“是,我立刻按你的指示去办!”那个男子连声应道。
老人吩咐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他用手抚了抚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说完,老人撇下三人缓缓而去。
中年女人被眼前骤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她认识那个男子,他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个高级职员。
“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工那么尊敬呢?”她大惑不解地问。
“你说什么?老园工?他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
“啊,他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