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和国务卿的包装术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张怒容满面、目光炯炯的照片,据说这是加拿大摄影家卡希的杰作。当时丘吉尔刚步入镜头之内,卡希猛然向前,一把夺下了他的烟斗,首相毫无思想准备,一时勃然大怒,双目圆睁,双手叉腰,气势咄咄逼人。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伦三岛“永不投降”的精神象征。
如果不是有人将这张照片的“幕后消息”公之于众,谁会相信“永不投降”的领袖形象其实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那个烟斗而生气呢?
可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也是交际中经常要运用的包装术。
地球人都知道,美利坚合众国第67任国务卿希拉里是克林顿的妻子。在克林顿竞选总统之前,她从里到外都曾是一位女权运动者:戴着一副学究式的黑色宽边眼镜,穿着具有女权主义形象的大格子西服,说着满口的偏激语言。这种形象违背了美国人心目中集高贵、优雅和母性为一身的第一夫人的形象,曾一度影响了克林顿的选票。为了让克林顿达到成功竞选的目的,希拉里的形象设计班子对她进行了一番改造:用充满女性韵味的彩色的时装代替了男性化的、乏味的女权主义者的服饰,并为她设计了时尚的发式;用隐形眼镜换掉了迂腐的、学究式的黑边眼镜;用温和的改良主义的言辞代替了激进、偏激的语言。希拉里的新形象使她体现出了女性的独立、智慧和魅力,顺应了美国公众的心理,接近了美国选民对于第一夫人的期望,为克林顿拉选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仅国际知名人物重视自己的包装。我们如果注意有关报道,就会发现,国内很多成功人士也把“包装术”运用得十分巧妙。
地产大鳄潘石屹为了宣传自己的“把地产娱乐到底”的营销策略,曾策划了一系列的包装事件:西装革履地与一群明星上理财杂志、出现在名嘴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中。办《SOHO小报》,建了网站,出了《杂碎》,还做了索尼、惠普、国际商业机械公司、乐金集团等知名公司的代言人。他还和当红主持人李静做了一档电视节目——“老潘进城”,等等。老潘的所作所为为哪般呢?老潘在接受采访时,不无得意地说,他的作秀省下了不少广告费。是啊,借着这些公共事件的巧妙包装,老潘所到之处,谁不会联想到他的企业的品牌呢?老潘如此高调参加社交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包装自己的企业品牌吗?
此外,我们再看看较老潘更年轻的网易创始人丁磊、搜狐的张朝阳,等等,他们的哪个方面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最深?印象哪个最深?是他们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是他们自己包装出来的“朝阳”形象?当然是形象第一。
我们可能一下子达不到成功人士那样有气魄的包装结果,但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他们的包装精髓:
包装就是使自己更受欢迎,更有影响力;
为了自己的社交目的而包装;
包装就是要注意改造以往的不利于社交的形象;
包装要到位,要灵活适度,不要太过。
无敌形象,通关交际场
有本书的名字叫《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本书的名字,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你的形象不止价值百万”,它可以助你创造更高的价值,它往往是让人们在交际场上胜出的杀手锏。
人类发展史研究专家曾经提出这样的一个论断:农业文明时代道德制胜;工业文明时代法制制胜;后工业文明时代形象制胜。也就是说,人类在以良好的道德、法制为基础步入信息文明之后,形象制胜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信息社会,形象是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实力的标志。尤其是在实力均衡的条件下,在激烈的竞争中主要依靠形象制胜。
2005年,英国大选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尽管遭受伊战谎言等问题的困扰,但执政的工党在民意调查中依然保持领先。很多人认为这是工党执政期间经济增长稳定、失业率低的功劳。但事实上,这与工党领袖布莱尔首相的头发有很大的关系——在政治主张区别不大的情况下,领导人的形象往往能决定选票的流向。
这样说也许会令你感到诧异,但这种说法是有大量事实依据的。英国资深政治记者纳森·迈特兰德就此分析道:“英国主要政党对国家重大政策的立场大同小异。在这种状况下,越来越多的选民只能依照本能来投票。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在80万关键的游离选民中,60%的人表示领导人形象决定了他们选谁。与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的领袖相比,布莱尔首相‘略见稀疏’的头顶少说可以替工党多挣到50万张选票。”
回顾英国的历届选举,这种看似荒谬的说法却与事实“不谋而合”:2001年布莱尔对黑格——青丝胜过秃顶;1997年,布莱尔对梅杰——黑发战胜白发;1992年,梅杰对秃顶的基诺克——后者虽被誉为“本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但还是输给了满头白发的梅杰。自54年前丘吉尔战胜了比他头顶更光的工党党魁阿特利之后,任何一位没有头发的竞选者都没能入主唐宁街。
不难看出,形象对个体的凝聚力而言,主要表现为其吸引他人关注、信任、支持的程度。
英国维珍集团的总裁布兰森就把这招用到了极致:布兰森个人那种张扬的个性、爱出风头的个人形象使他和他的企业在相对比较保守的欧洲文化中相当耀眼和突出。更为重要的是,布兰森的这种定位恰恰迎合了欧洲人需要适当张扬个性,适当改变旧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内在心理愿望和需求,如果不是这样,维珍集团那如此杂乱的多元化经营必定难以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
由此可见,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形象越来越成为个人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形象制胜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强大趋势。
如何提升自己的无敌形象呢?或许下面的例子可以提供思路:
在日本的东北部,有一家知名度颇高的饭店。这家饭店虽然并不是什么百年饭店,但附近有喜庆宴会时,都会选择在这家饭店举行。据了解,当地的人认为若能在这家饭店举行婚礼,是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这家饭店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完全要归功于这家饭店的总经理,他将该饭店的特点归纳为两个:
其一是他们推出只有他们的饭店才能制作的正统式餐饮;其二是他们所装设的吊灯都是价钱极为昂贵的高级货。据说他们最小的房间中所装设的吊灯,价值就有4 000万日元,大房间中的吊灯,价格更高达一亿日元!因此,当你到达那个城市之后,只要向计程车司机表示要到这家饭店,司机就会立刻反问:“是那家装设昂贵吊灯的饭店吗?”或“是那家推出正统餐饮的饭店吗?”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参议员,由于他在竞选时仅以单一的政见作为号召,从而使他的政见因为简单明了而变得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最终他在选举中获胜。
由上述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尽量将自己的特点归纳为少数几项,反而更能加深对方的印象。这可避免因特点过多而使对方感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弊端。
当我们参加面试时,与其想给主考官留下“本人文武全能”的印象,还不如强调自己真正精通的一项(例如“我对爬山很内行”等),反而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今天,艺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人们日益注重形象、追求时尚、彰显个性。无毋置疑,形象就是财富,形象就是实力,形象就是你取胜的有力法宝。
第一时间要“装”好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社交家杰菲尔在《为人处世》中说:“和陌生人首次见面,我要花半天工夫琢磨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学习杰菲尔的精神,要注意留给他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那么,我们如何在初次见面就获得对方好感呢?
注意仪表
当你看见一个成年人在隆重的场合穿了一条短裤,你不会觉得他碍眼吗?当你看见某人的西裤裤腿卷起,露出脚腕,你不会觉得这很滑稽吗?所以,请留意你的着装。这并不是说你要穿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但你一定要穿得整齐、干净,符合交际场合及你的身份。至于服装是新是旧,面料是好是坏,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也许你的长相一般,虽然长相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你可以通过修饰自己的仪容仪表来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你可以使颜面清洁、衣着整洁、服饰搭配和谐得体。
日本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的雇员,都有非常严格的关于服装的要求。雇员上班之前,至少得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鞋是否擦干净了?
裤管是否脱线了?
衬衫的扣子是否扣得整齐?
胡子是否刮得干净?
头发是否梳得整齐?
衣服的褶皱是否抚平了?
不仅在日本如此,在其他国家也一样。新加坡有一家保险公司的雇员向公司报告说:当他们向农民进行推销时,穿着整齐的雇员比穿着不整齐的雇员的业绩要高出很多。可见,人们更容易相信衣着整洁的人。
不要嘲笑“以貌取人”这样的社会风气。我们交际时,应该重视现实,要推己及人,否则,便要遭受一些不必要的失败。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来决定不同的着装,一般来说,身着制服给人以严肃年轻的印象;身着正装给人以作风正派的印象;身着便装给人以轻松快乐的印象;身着工作服给人以认真专业的印象。我们要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着装,以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是社交必须掌握的技巧。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有声语言方面要注意:初次见面就讲有关私人生活的问题,只谈论自己、搬弄是非、批评他人、过于活泼或好开玩笑、自己高谈阔论却不给对方说话机会。认为自己永远有理或目空一切,等等,这些都会给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二是在非有声语言的态势语言方面,我们更要注意它们的负面作用。比如在面部表情方面,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千百倍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人交谈时要控制好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免给对方造成不良印象而被对方误解。此外,也要注意自己的动作。也许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比如你出于习惯用手点了点鼻尖儿就会被对方认为你是轻慢他。因此,当你在交际中,一定要注意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面提示出来的信息。
此外,书面语也是我们常用来沟通的语言。在“语聊”时代,一封电子邮件上的措辞、一条短信的标点符号,都有可能“出卖”你的“第一印象”。
抬身价,“做”到成功
西方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可以先装扮成‘那个样子’,直到你成为‘那个样子’。”
英国形象设计师罗伯特·庞德说:“大多数不成功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首先看起来就不像成功者。再者,他们看起来就不想成功;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成功,或者当成功的机会到来时,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握成功。”
“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成功者”会为你打开通向成功的幸运之门,让你脱颖而出。推选领导时,由于你‘像个领导’,人们会投你一票;商务洽谈时,由于你‘像个成功者’,未来的合作伙伴愿意相信你的公司也是成功的,因而愿意与你的公司合作。如果你看上去像个成功者,那么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那么,怎样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个成功者呢?有以下建议供参考。
逆光走向对方,放“大”自己
欧美人士相当重视心理学在商业上的应用。尤其是身为公司的高级干部,他们平时更重视利用心理学的原理来塑造自己“高人一等”的形象。
在美国还有专门以此主题写的一本很厚的书。书中分别说明大人物应该具备的谈吐(由如何遣词造句到每句话之间应停顿多少等)、应对各种情况时应具备的表情、说话的语调姿态、抽烟的姿势,等等,可谓事无巨细。其中最让人觉得有趣的就是该书提到了“逆光走向对方会使对方产生觉得你较‘大’的错觉”。
逆光当然不容易让对方看清楚你脸上的表情,因此会让对方产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的疑惑或“他怎么看上去像个魔王”的压迫感。
还有些人甚至按自己谈话的对象或内容来调整自己房间内灯光的明亮度以制造最适当的气氛。
我们或许还用不着做到这种地步,不过在与人说话时选择逆光的位置的确比较好。因为逆光会使对方看不清楚我们脸上的表情,万一我们有时露出犹豫不决的表情时,对方也不容易察觉,从而可使我们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穿直条纹的衣服,抬高自己
错觉是视觉心理的一种原理。其中常被人应用的是直条纹与横条纹带给人的视觉差异。这项错觉原理常被应用在服装上,我们若想使自己看起来个子高一点儿,不妨穿直条纹的衣服,反之,若想使自己看起来胖一点儿,则可改穿横条纹的衣服。
根据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报告,身高与未来的升迁有绝对的关系。一般人站在个子比自己高的人身边,多少总会感受到有一股压迫感,这是一项不争的事实。换言之,身材高大的人可以让别人产生“这个人能力强”的错觉。因此,我们应该多穿直条纹的衣服,让自己看起来更高更大。这样可以给别人一种大人物的印象。
动作放慢,像个“大人物”
有人曾与一位“最伟大的”记者有过一面之缘,虽然记者的言谈相当有深度,但给人的感觉不但不像个大人物,反而有点儿像个瘪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位记者的各种动作不够稳重的缘故。虽然动作与人的本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却往往会因他所表现的动作而有所改变。
人一向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通常所说的大人物,他的各种动作一定是缓慢而稳重的。因此若想让别人把你当作大人物看待,你就应该刻意地将自己的各种动作放慢。缓慢且稳重的动作,不论在视觉上或心理上,都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个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