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同人生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志向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力量的源泉,是人精神上的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远大的、被大多数人信仰的共同理想,否则就会形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哪里还谈得上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一个人同样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就会失去精神动力,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志向是与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它往往和目前的行动不直接联系。但志向又不能脱离现实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果符合了个人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一致,这些现实的因素就会以个人的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理想总是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加工,舍弃其中某些成分,又对某些因素给予强调的过程,但它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符合客观规律。
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对他个人而言,他是一个成功者,也是一个幸福者。理想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拥有理想,你不一定能得到成功;不过如果没有理想,成功对你而言就无从谈起。
远大的美好志向能吸引人努力为实现它而奋斗不止。每当你懈怠、懒惰的时候,志向会犹如清晨叫早的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每当你感到疲惫、步履沉重的时候,志向就似沙漠之中生命的绿洲,让你看到希望;每当你遇到挫折、心情沮丧的时候,志向又犹如破晓的朝日,驱散满天的阴霾。在理想的驱策下,人们能不断地激励自己,获得精神上的力量,焕发出超强的斗志。能执著于自己理想的人是不可打败的。
远大的志向是你伟大的目标。仅仅拥有志向,你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成功就更无从谈起。
坚定志向不动摇
坚定的志向会使人一步步迈向成功,正如那句古话:“有志者事竟成。”志向就是一个人为自己定下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了志向才有可能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前进。一位哲人曾说过:“只要你想到了,就等于完成了一半。”
如今的史泰龙已经在好莱坞功成名就。但是,成功的开端总是艰难的。
史泰龙20岁那年,因为打架被关进了看守所。在看守所中,史泰龙开始思索规划自己的人生,他最终想到了当演员,因为这个不要资本。于是,史泰龙来到了好莱坞。当时的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一一拜访。但第一遍拜访下来,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面对无情的拒绝,史泰龙没有灰心。不久,他又开始了第二轮拜访,但仍以失败告终。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是如此。
两年的时间,史泰龙遭受到了1000多次的拒绝,身上的钱花光了,他只好做些粗重的零活以养活自己。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当演员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一个曾拒绝过史泰龙20多次的导演终于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你的执着感动了我。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掉这个念头。”不久,一部叫做《洛奇》的电影问世了,史泰龙凭此一夜成名。
一旦你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不要再为其他的事情所纷扰,只管一心一意地奔着这个志向去奋斗。谁能做到被拒绝1000多次后仍然锲而不舍?只有成功者!坚定志向不动摇,造就了成功者的伟大。
坚定志向,但也应该保持应变的能力和弹性。成功者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改变以及伴随而来的机会。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变化是持续进行的现象,墨守成规的个人和组织将会因赶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惨遭淘汰,只有能够顺应时代变化的个体和组织才能生存下去。
没有谁的志向能随便成功。不要因为志向看起来太困难,太遥远,而不敢轻易尝试。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将坚定的志向与不懈的奋斗有机地结合,就是人们通往成功的阶梯。
苏轼曾说道:“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人人皆可立,若你立志只是为了一时的潮流,或是今天立志,明天就伸手要成就,那你永远不能迈向成功。若你想要有所成就,就非要有坚定的志向,并始终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人生要有使命感
特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乡位于现在脱离南联盟独立的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带至今还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使命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
17岁时,她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1997年去世。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愿意捐款给她。她的身后,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
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者。
1979,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她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做事。
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种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
她创办的学校,专门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她创办了麻风病人收容诊所,许多被遗弃,无家可归,心灵的痛远胜于病体的麻风病人,在这里得到关爱和诊治;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瘟疫的时候,她又奔走于欧美,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
靠着这种爱心,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的身后站起成千上万的追随者。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她不仅为穷人和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仅为病人和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还给这些人带去爱心和尊严!她立志要服务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传染病人之中。她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的饥饿。”
在为英国电视台录制“为了神做件美事”节目时,她告诉英国记者说:“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最糟糕的一种疾病。”因为别的病有药可医,唯独“不被需要”,除了一双愿意服侍的手与一颗充满爱的心肠外,再没有一帖药可医治。特蕾莎更发现,富裕的国家竟和贫穷的国家同样都充满了“不被人需要”的心灵疾病。
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有许多人想破解这个秘密,但是这绝非易事。连孔老夫子都要到了五十岁才能“知天命”。
但是“使命感”可以帮我们解除这种烦恼。
“使命感”好比一条捷径,它使你超越一切烦恼,直达“圆满的人生”。人一定要超越自己,奉献自己,才有那种胜利的成就感和深刻的喜悦。那种恒长的喜悦构成了你的好心境,那就是最圆满的人生。
特蕾莎修女就因为矢志拯救因贫穷、天灾而受苦的人类同胞而得到心灵最大的丰足与喜乐。
对于一个艺术家或作家,创作的喜悦更是补偿了一切人间的寂寞与挣扎。那种“浑然忘我”的境界,是心灵的踏实与满足;忘记自己,也同时抛开了烦恼,那就是支持艺术家、文学家终生创作至死不渝的力量。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你的“使命”不一定是要“拯救人类”或“艺术创作”;史考特的征服南极,或者某人创造了某项“金氏记录”,对其他人而言就未必具有意义。所以你也可以矢志集邮,或是收集火柴盒,只要对你个人深具意义而且不会妨害到别人,你就可以放心地去做。
今天的抉择决定你的明天
英国大文学家狄更斯曾写过一篇《圣诞颂歌》。在圣诞夜,透过访问三个鬼魂,书中生性吝啬的主角史克罗齐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自己过去所拒绝面对的真实情况。他看到了自己过去的自私和冷酷无情的真相;他也看到了自己目前的真实情况,尤其是那些他试图逃避的事情真相;他也看到如果以自己现在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相……
但是到这里他醒过来了。他明白自己可以不是这些真相的俘虏,明白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因此,他选择了改变自己。
显然,史克罗齐在更深入察觉他所处的真实情况之前,无法作出改变的选择。正如狄更斯所指出,不论我们多么盲目,怀有多深的偏见,只要我们有勇气选择,我们就有彻底改变自己的力量。
在这里,狄更斯似乎已经超越了一个文学家的高度,他更像一位精神励志大师,在教导我们如何调整自己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社会的面貌。
伟大的人总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喜欢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正身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刻,就像英国人马修·阿诺德的名言那样:一个旧世界已经死亡,而一个新世界尚未诞生。而他们坚信自己是促使新世界诞生的人物。
就如美国人沃尔特·李普曼,他所生活的1890年~1920年的美国,正是一个由乡村的、孤立的、淳朴的美国,变成一个城市的、全球化的、玩世不恭的美国的过程。那个时代,洛克菲勒的石油、亨利·福特的T型车、斯蒂芬斯的扒粪新闻、罗斯福的扩张主义,重新塑造了这个国家。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年轻人,雄心勃勃、又有些不适地进行这一场试验。沃尔特·李普曼,作为1911届哈佛毕业生最有才华的一位,他没有投身于政治活动,而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他在1914年与他人共同创办的《新共和》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号角之一。这本杂志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最热忱的追求,即如何帮助一个正在进行巨大转型的国家适应她的新角色,既然时间已经来到20世纪,就不能仍死守着19世纪的思考方式与意识形态。而且他们相信,社会是有可能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在年仅29岁就为威尔逊总统起草和平十四条的李普曼,将后半生投入到了外交事务的专栏写作,依靠惊人的思维与分析能力,使美国人适应一个逐渐成真的现实——她已经变成了全球性的领导力量,她必须拥有勇气与信心,完成她的使命,接受各种挑战,忍受疲惫与挫折。事实也正如他所倡导的那样,美国从一个边缘国家,重新回到中心,它将把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转化成真实可见的力量,从而主宰了以后世界史的进程。
你或许会认为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你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和概率近似于零,但是,重要的并不在于你现在的地位是多么卑微或者手头从事的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只要你心存改进的意愿,只要你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只要你渴望着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只要你希冀着攀登上成功的巅峰并愿意为此付出切实有效的努力,那么你终将成功。正如胚芽通过大量的积蓄最终萌发出地面一样,你也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渐渐地远离平庸,拥有一个比较有优势的人生。
在一个人的品位和内涵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预示着他的未来的东西。他做事的风格,他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他的言行举止——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他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如果你只是一个负责冲洗甲板的工人,那也得好好干,就像海神随时在背后监督着你一样。”狄更斯这样说。在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一个人可能对现状极度不满,但他并没有任何改进自身危机的意愿,也不想付出努力来达成目标,而仅仅是对自己的身份地位表示不满。这意味着他丧失了“再拼一下”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想方设法地使每一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为荣,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时,我们在心中确信他最终肯定能如愿以偿。
只要你具备毅力、恒心和信念,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克服自身消极心态和发挥自身优势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