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种做法与那些请客送礼、走后门的人没有什么差别。其实,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送礼”了。
有一次,孔子带着子路等几名弟子去郯,途中恰好碰到了当时著名的贤士程子,他们彼此倾慕已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两人车盖相抵,热情交谈。
日薄西山,临别之际,孔子让子路从车上拿五匹帛作为馈赠程子的礼物。子路心里很不乐意,他认为男子若不经人介绍就与人会面,女子若没有媒人牵线就出嫁,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君子不能与这种人交往;而且孔子还常教导自己这样做。所以子路闷闷不乐地立于一旁,没有听从孔子安排。
过了一会儿,孔子见子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又催促了一遍,子路仍以老师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规定为由不予理睬。
孔子见他倔脾气上来了,就耐心开导说,程子是当今天下的贤士,如果现在相见不予馈赠,恐怕终生难以见面了。子路听了孔子的话,于是就照办了。
孔子通过送礼以表达对程子的敬意仰慕之情。这说明圣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送礼呢,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当然,如今送礼,已不是单纯的仰慕,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送礼给同学,不外乎为了联络感情、搞好关系,而搞好关系的目的除“情”之外,还可为自己日后办事提供方便。
2.给同学送礼的门道
前面提到了求同学办事也要送礼,但礼要会送,而不能乱送。
(1)把握好事前事后
最好采用“人马未到,粮草先行”的方法,先把礼物一送,不管是什么礼物,有“礼”准没错。但是也有的情况下,需要先办事,再送礼。例如,有时候请求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办一件小事,如果上来就送礼,显得有点儿小题大做。这时候你就可以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一定要认真帮我办,事成之后我请客!”同学一定会尽力办事的,当然并非为了你的“请客”。另外,把握不大的事情,最好也不要先送礼,因为这种情况下对方心理上容易产生压力。
(2)送礼要在平时送
关系需要经常维护,同学之间需要常走动,送礼最好平时送。如果有了急事之后再找到同学门前送礼,未免让人感到有些势利。
(3)送礼,要选择适当的时间
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你带着礼物请同学帮忙,他答应了。过了几天,你问他时,他却说:“那天去的人比较多,忘了什么事。”这时你才想起,上次去的时候恰逢节假日。求同学帮忙,不要凑在节假日给他们送礼,否则,他们容易“贵人多忘事”。
相关的细节最好参考前面讲送礼的专门章节。总之,求同学办事也需要“礼尚往来”,而且更要讲究送礼的规则。
激将法则巧妙说服
你有事要找朋友帮忙,一般来说所求助的朋友是那些发达的老朋友,或许你们平常的来往并不多,因此你的突然造访或多或少会让对方感到有些意外。
如果对方得知你来访的目的是有求于他,可能会显得比较冷淡。有时候,不等你把来意说明白,他就使用各种借口把你要说的话给堵回去了。这时候你应当怎么办?
比如,你可以说:
“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对你来讲很难办?”
“我认为你肯定能帮上忙,才来找你的,否则,我也不会大老远专程跑到你这里来的。”
“我认为这件事对你而言并不难,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嘛。”
“到这里来之前,我都已经向家人打过包票了,说你一定能帮我办成,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他们失望?”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同样要掌握适当的分寸。如果对方实在无能为力,你也不能太苛求人家,让他感到为难,更不能说出绝情绝义的话,伤害对方。只有你了解了对方有能力办成事,而对你的请求又无动于衷时,才可采用激将法,逼他去办。
另外,对方只要为你的事情尽心尽力了,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你都应当向人家表示感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而且还等于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不谈交情谈谈利益
以利益相诱,促使对方办事,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求助朋友。如果你了解到这事办成的难度大,或者对方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即使朋友帮你办成,也会留下一个天大的人情。这时,你不妨以利益相诱。
如果对方碍于旧交之面不好接受你许诺的好处,你不妨说这事是别人托你办的,这样对方就会坦然接受了。
小王是某建材公司的部门经理,上个月他们公司因为接到一笔大生意,急需一批木材做原料,可当时公司的库存是远远不够的。无奈之下,小王只好硬着头皮找各种门路。屡屡碰壁后,小王听父亲说自己小时候的玩伴大春已经是家乡某林场的科长了。
这个消息无疑给小王带来了希望,大春可是他小时候最铁的朋友,这个忙他应该能帮。小王高高兴兴地就准备找大春去,可转念一想,对方虽是自己的朋友,但让别人白白地帮自己似乎不妥。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给大春一部分提成,他把此事跟领导说了,领导很爽快地答应了。
过了几天,小王就找到了大春,把木材的事情对大春说了,还借口说是受别的朋友之托。同时,他还告诉大春,那位朋友答应,事成之后有提成。大春很痛快地答应了。
一周以后,小王公司木材紧缺的问题就成功解决了。
这不仅仅归功于小王善于利用朋友关系办事,更得归功于他办事时以利益相诱的方法。
求朋友办事时,以利益相诱,这种方法是当今社会很普遍的办事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办事,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此外,与朋友及其家人闲聊过去的经历时,要尽量少提及让对方成为笑料的“乐事”及尴尬事,这样可能会伤害对方在家庭中的权威,引起对方对你的反感而达不到办事的目的。
与老同学保持联系
有的人认为:同学之间只不过那几年的缘分,时过境迁,相互之间也就没什么值得留意的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校期间,同学天天见面,嬉笑玩闹,不亦乐乎;一旦毕业,亲疏远近就靠自己维持了。要知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为同学,说明缘分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如果你与同学分开后,还能保持相互联系,那对你的一生,或者说对你将来所要达到的目的与理想都会很有好处。这其中的有利方面也许是你从未想到的。
但如果你与同学分开之后从未联络过,再碰面时你会发现再难找到共同话题,若托他办事可能就很难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和同学培养、联络感情。只有平时经常联络,同学之情才不至于疏远,同学才会甘心情愿地帮助你。现代社会联系方式也多种多样,没有时间聚会,就打打电话,发发手机短信,还可以在网上利用同学录、QQ、MSN等工具进行即时交流。如此一来,没有相见却酷似相见。
认识到了这些,就要与过去的老同学经常保持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得到同学的帮助。
与同学保持联系的方式和机会有很多,你不妨参考下面几点:
1.祝贺有喜事的同学
有空给远在异地的同学们打打电话,发个电子邮件,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生活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同学们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亲身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也应该有所表示。否则,就会失去一个联络感情的绝好契机。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
2.安慰陷入困境的同学
当听到同学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同学有困难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才显出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
3.积极参加同学会
现代社会里,人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同学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为了大家经常保持联络、加深合作,在一些城市里,“同学会”已成为一种时髦,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一年一小会,五年一中会,十年一大会,关系愈聚愈坚,愈聚愈紧,彼此互相照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真是中国所特有的人际关怀方式。它说明了同学关系已越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受时间所限。不受空间所限,只要有“聚”,那份关系,那份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同学关系能在你危急关头帮上大忙,或许还能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无论同学帮助我们做了什么,这都是我们平常努力的结果。如果你与同学分开以后,从来就没有联络过,别说请求同学帮忙办事了,可能他连你姓甚名谁都记不起来了。所以,只要你希望同学能帮上你的忙,就应当多与他们联络感情。
对帮忙者别忘说感谢
请同学帮忙时,也要给同学适当的回报。如借同学之力联系别人或同别人打交道办事等,都不要忘了向同学表示感谢和给予回报。
有的同学非常直爽,当自己不能帮助解决问题时,就会给你介绍其他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无论是自愿的还是求上门去的,无论事情办没办成,都应该对同学表示感谢。
英子毕业时没有门路,找不到工作。通过同学关系找到某单位人事处处长,请求在该单位工作。恰巧该单位缺乏这样的人才,于是英子就被留了下来,但并没有确定成为长期合同工。
英子到该单位后,由于疏忽,并没有及时通知同学。在一次聚会中,处长与那位同学见面,同学问起情况,方知英子已经在单位上班了。那位处长是个重义气的人,当时没有说什么,心里总觉得英子办事不周到欠考虑。从此,处长对英子“另眼相看”了。
其实同学只是出于关心,并没有什么坏的念头。而处长的想法是:同学帮了英子大忙,英子却没任何消息反馈给同学,这说明英子不够意思,不会办事,因此不会有大的发展。英子因一时疏忽,忘了及时感谢同学,结果使自己在领导中留下负面印象,非常不利于自己的未来发展。
不管怎样,通过同学牵线搭桥,尽管同学没有出什么“力气”,但缺少了这块跳板,就无法将事情做好。通过同学的关系办事,实际上也是使同学欠别人的人情,利用回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是一种礼貌行为;同时也能够使同学感到受重视,更为了以后自己再有求于人的时候方便开口。
同时,对于经由同学的关系建立的关系来讲,回报同学意味着“懂事儿”,意味着尊重同学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同学使用金钱建立的关系,更应该进行回报,并及时沟通,以防同学与对方产生隔阂,互相猜疑,影响同学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