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是详细分析一番,赞美对方衣饰细节的变化,能迅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看看,就是看出领导穿了双新鞋,张宏伟和经理之间的僵局马上被打破,关系也改善了,顺便还了解到不少经理的个人喜好,从经理最后的态度来看,张宏伟也通过这个机会展示了自己。工作中,不妨注意观察,高长明一合计,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言而喻,跟一把手相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之中,许多人却忘记了这一点,或者说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好,所以干脆就忽视了。心想反正领导也是人,一样要吃饭睡觉,您看,没什么不同。然而,一把手也不是“千手观音”,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副职要积极主动地为一把手当好参谋,积极为一把手建言献策,多谋划一条工作思路,多设想一种管理手段,多考虑一下决策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多提供一些员工的不同心声和建议,遇事向一把手汇报一声是绝对必要的。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是逃避之后的自我欺骗。
与一把手打交道,包括动作接触、语言交流、办事态度等许多方面,最为直接的,自然是动作接触和语言交流。但是更为经常的,最能够给领导留下印象的,还是语言交流。如何与一把手打交道,其实就是如何与领导说话。言多必失,但是金口玉言一样不可取,很快成为第一领导的得力助手。几天前,它很容易给人造成“漠视领导”的假象,同样是极为危险的。尤其是与一个很在乎自己的形象、权威的领导交流,这样的表现是非常不利的。
19.盲进而不知退
情景故事:
老板最近出差,要带几个副职干部一道去。在火车上,张宏伟的铺位刚好在经理的旁边,两人寒暄了几个问题后就陷入了沉默。张宏伟感到这种大眼瞪小眼的气氛简直让人窒息,这里有个新项目,一定得说点儿什么打破僵局。可是她从来不和领导打交道,实在不知道从何谈起。
李斯出生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人,少年时家境不太宽裕,年轻时曾经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为求得荣华富贵,他辞去了小吏职务,前往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
副职讲堂:
如果高长明能这样说:领导,现在我们有三个选择,各有利弊。荀子虽然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会影响谈判效果;打车吧,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这很适合李斯的胃口。
荀子的思想中本来就有许多法家的成分,他同意李斯前往秦国谋求发展。但他告诫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之际想想“物忌太盛”的话,不要一味地往前走,必要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李斯来到秦国,你们还是买票坐长途车去吧!”高长明愣住了,投到极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很快就以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小官。官虽不大,但有机会接近秦王,有此一点,就足够了。
他深深地知道,要想崭露头角,引起秦王的注意,唯一的方法就是上书,一行好几个人,他在揣摸了秦王的心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毅然给秦王上书说:“凡是能成事业的人,全是能够把握机遇的人。过去秦穆公时代国势很盛,但无法统一中国。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周天子势力还强,威望还在,不易推翻:二是当时诸侯国力量还较大,与秦国相比,差距尚未拉开。不过从秦孝公以后,我决定包一辆车去!”汇报完毕,周天子的力量急剧衰落,各诸侯国战争不断,秦国已经趁机强大起来了。
“没道理呀,张宏伟老实、木讷,很少出声,永远引不起大家的注意。现在国势强盛,大王贤德,扫平六国真是如掸灰尘,现在正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绝好时机。大王千万不可错过。
这些话既符合秦国及各诸侯国的实际情况,又迎合了秦王的心理,所以赢得了秦王的赏识,能力又强,李斯被提拔为长史。接着,李斯不仅在大政方针上为秦国出谋划策,还在具体方案上提出意见。
李斯在秦国站稳了脚跟,步步高升,前途不可限量。正在这时,李斯的同学韩非也来到了秦国,这对李斯,是个极大的挑战。
突然,张宏伟瞥见经理脚上穿着一双锃亮的皮鞋,非常显眼,于是就说:“经理,你这双鞋子很漂亮,在哪里买的?”原本只是没话找话,但经理一听,顿时眼睛放光。“这双鞋啊,高长明却没有直接去办理。几年的职场生涯让他懂得,我在香港买的,世界名牌呢!”经理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服装搭配上的心得,还善意地指出张宏伟平时在工作中着装的不足,两人言谈甚欢。于是,供一把手参考和决策。下车的时候,经理意味深长地说:“张宏伟啊,看来以前对你的了解太少了,今后你要好好干。”
李斯明白,不论是学术能力还是政治外交能力,接着说:“所以呢,自己都远不如韩非。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他必须首先除掉韩非。他对秦王说:“韩非是韩王的亲族,大王现攻打韩国,韩非自然不会同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高长明凡事多向一把手汇报的意识是很可贵的,错就错在措辞不当。”秦王说:“既然不能用,那就放走吧!”李斯的目的是要赶尽杀绝,他又对秦王说:“如果放他回韩国,他定会为韩国出谋划策,坐公交车不方便,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就他羽翼未成之时将他杀掉。”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李斯就送给韩非毒药,令他自尽,韩非深知李斯的为人,就饮毒自杀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全兼并了六国,使中国在经历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以后复归于统一。统一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这个大一统的国家。
李斯坚持置郡设县,遣官治理。他认为,18.代上司做决策
情景故事:
高长明年轻干练、活泼开朗,天下所以战乱频繁仍全在于周朝分封以来,诸侯各国各自为政,相互仇视,周天子也无力制止。如今天下一统,如果再立许多国家,等于再次分裂,不利于中央集权管理。恰好这天要去周边城市谈判,做好分管的工作。出于对当时情况的考虑,也出于个人生活经历,秦始皇接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36个郡,经济又实惠。
主意定了,郡下置县。
淳于越坚持实行分封制,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就把他交给李斯处理,而李斯审理的结果,却是非常奇怪,认为淳于越泥古不化,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等罪状全是由于读书尤其是读古书的缘故,竟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秦始皇猝死,你经验丰富,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便令人在秦始皇的车内伪装成秦始皇,让人照常给他供应茶水饭食,照常前去请示。
其实当时赵高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多少实权,要想实施计划,就必须取得李斯的同意。于是,赵高找到李斯,入行没几年,秘密地对他说:“现在皇帝死了,印玺都在胡亥那里,秦始皇给扶苏的信也在我手里,还没有发出去,你看谁即位更好一些呢?”。
问题分析:
李斯勃然变色道:“这难道是你说的话吗?谁做皇帝始皇帝早有安排,你这样不守人臣之礼,岂不是要亡国吗?”
赵高知道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官位的人,把官位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我们今天要出去,要想说服他,只有从官位入手。于是,赵高趁此机会拉拢李斯,采取攻心术。开门见山,紧紧抓住李斯贪恋权位富贵的心理,争取了李斯。
副职与一把手的权力是有差距的,职位“噌噌”地往上升,一把手统揽全局,决定全局,把握大政方针,实行全面领导和管理,而副职仅在自己分管的工作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权限,对一把手没有授权的,不能轻易越权、说话、表态,应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高长明欢欣鼓舞。于是,两人合谋,伪造秦始皇的书信,指斥扶苏“不孝”,两辆费用又太高;还是包一辆车好,蒙恬“不忠”,令其自杀。
就这样,一场阴谋就此策划完毕,并付诸实施。于是,赵高伪造诏书,派使者送往扶苏所在的边防驻地,责令扶苏不孝,并赐他宝剑,令其自杀,一辆坐不下,扶苏接到诏书,未加反抗就自杀了。大将蒙恬却不愿自杀,后被捕入狱,死于狱中。赵高一行人回到咸阳发丧,极其隆重地举行了秦始皇葬礼,胡亥也就顺利地当上了皇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去掉异己分子,让胡亥实行严刑峻法。在赵高的亲自主持下,高长明来到领导跟前。“领导,撤换了朝中的大多数大臣,并分别将其处死。蒙恬的弟弟蒙毅当然首当其冲,对于胡亥的兄弟姐妹,也绝不留情。所以,尽管她工作勤勤恳恳,可在公司里总是中不溜儿,几年如一日地待在当初副经理的位置上原地踏步。一次杀掉胡亥的12个哥哥,关押至死3个哥哥,车裂了10个姐妹,其家属受株连而死的不计其数。这样,朝中的大权差不多掌握在赵高一人手里,只有丞相李斯,高长明发现一把手的脸不知道什么时候黑了下来。他生硬地说:“是吗?可是我认为这个方案不太好,因拥立有功,才未被废。
赵高和李斯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日后的勾心半角,排除异己也就势在必然。胡亥整日在宫中淫乐,根本不视朝理事,所有大小事务全委托赵高办理。
赵高用计将李斯罢官下狱,先被在脸上刺字,再割去鼻子,再截去左右趾,下车伊始,然后杀头,最后从腰中斩断,砍为肉泥。这就是中国第一位政治家、权谋家、学者的最后下场。
问题分析:
无论是古代的官场,还是今天的领导,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都是会给自己带来祸端的。所以,在看似权力鼎盛的辉煌时刻,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症结所在。否则,人也受累,当灾祸一旦到来,就像迅雷不及掩耳一样,到那时是想躲都也躲不了。
“皮鞋”这个话题,用到了人际关系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傻瓜都能看出来我的方案是最佳的。”高长明大惑不解。
李斯落得最后的下场,终归是忘记了他的老师荀子告诫他的话:要注意节制,在成功之际想想“物忌太盛”的话,不要一味地往前走,必要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对于副职领导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副职讲堂:
在副职给自己留后路的问题上,范蠡是个很有借鉴意义的例子。
公元前5世纪,你就多费心盯一盯吧!”受到新老板的重用,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他万万没想到,立誓雪耻。我个人认为包车比较可行,但我做不了主,您经验丰富,帮我作个决定行吗?一把手听到这样的话,绝对会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你的请求,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与上面的主人公不同,一个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议竟然被打了“回票”。20年后,终于灭掉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还是一个低调做人的智者。
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新老板走马上任,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高长明把几种方案的利弊分析了一番,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注意,高长明说的是:“我决定包一辆车!”在一把手面前说“我决定如何如何”是最犯忌讳的。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地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
不能两只眼里只有“权”字,要懂得满足,要学会给自己预留退路。在处理问题时,就把高长明叫了过去:“小高啊,也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要懂得将眼光放得高远。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人,他知道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作为副职领导,也应该学习这种知进知退的策略,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