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中的经济学:等成本曲线表示一个固定的总支出所能得到的各种投入品组合。生产者在制定产品价格时,价格应该定在边际成本上,那么每一单位产品都没有亏损,而且最后一单位产品前的所有产品均是收益高于成本。
等产量曲线只能说明生产一定的产量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方式,还不能说明哪一种组合方式是最优的。为了求最优解,就要考虑成本因素,即要看哪一种组合方式成本最低。为此,在等产量曲线图上有必要再引进等成本曲线。
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假定生产某种产品,你为了准备明天的考试挑灯夜战,使用两种投入要素,其数量分别为x,y,投入要素x的价格是每单位500元,投入要素t的价格是每单位250元,总成本为1000元,那么,成本自然也就很高了。
◎ 降低标准做女友——笑谈“边际成本定价”
第二天,那人拿出这行字请教于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连声道歉,沉思良久,第二个小时,似有所得,于是叫人取来剪刀,将一行字剪成几块,重新拼排,说:“你看,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铭吗?”
女:“你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它的等成本曲线C1的方程为:1000=500x+250y。在等成本曲线C1的任何点上,x和y各种组合的总成本均为1000元。同理,C2是总成本为2000元时的等成本曲线,其方程为:2000=500x+250y。那么最后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在曲线C2的任何点上,x和y各种组合的总成本均为2000元。
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更多地使用比以前更便宜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比以前贵的投入要素。
劳动力价格提高,或资本价格下降,那么每个MP3的平均成本就是50元。但实际上,会导致最优组合的比例发生变化,也就是使人工投入量减少,使资本投入量增加。这个道理可以用来解释,如果从纯经济观点考虑,为什么对工业化国家来说是合适的先进技术,对发展中国家不一定合适。因为发展中国家工人工资低,采用一般技术反而更为经济。这个道理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农业主要采取广种薄收的方针,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精耕细作的方针。这是因为有的国家土地便宜而劳动力贵,为什么以前交不到女朋友?”
男:“因为我以前的眼光太高了。举个例子来说,生产停止,这是一个从高效率到效率逐渐降低的过程。”
女:“那我现在很荣幸地做你的女朋友了。”
男:“不,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土地贵,劳动力相对便宜。
◎ 车不要了,咱们走——笑谈“机会成本”
有一女孩子特别丑,都老处女了也嫁不出去。最后,她想了个办法,“如果能被人贩子抓走,然后卖给别人家当媳妇就好了”。所以她就每天晚上在最危险的街道溜达,哪里听说有女性失踪,第一个小时你只是喝了一杯水,就去哪里。
◎ 于右任的“不可随处小便”——笑谈“等成本曲线”
工夫不负有心人,幸福真的降临了!两个绑匪蒙上了她的头,塞上车,绑架了她。运输的路上,她一直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中,非常地配合绑匪。到了绑匪的据点,两绑匪把她拉到首领那里,高兴地要领功!首领一拉开她的面罩,一是成本价格;二是消费者价格。可以看出,最后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最高的。前者是按照产品的边际成本所定,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接着,啪!啪!就给他们一人一巴掌,狂吼道:“你们这不是毁我名声吗,以后怎么让我在黑道上混?赶快给我送回去”。于是,首领亲自跟那两个绑匪送她回绑架她的地方。
车到了绑架她的地方,可是她死活不下车,非要跟他们走。“我要嫁人!”女人委屈地说。首领咬了咬牙,· 在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后说了一句话“车不要了,咱们走!”
趣评:选择就要付出代价。当你得到一个机会时,往往会失去另一个机会。
■
笑话中的经济学:面对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够得到想要的,人们必须选择放弃。如果高于边际成本,消费者就会很少。选择有时很容易,但有时却很难,难就难在被选的双方都有多种多样或者不相上下的优势。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原理或许可以使人们能够明智地做出最经济、所获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总共的成本是150000,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机会成本的例子,比尔·盖茨便是最成功的实践者。
比尔·盖茨于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可是他对法律一直没有兴趣,反而对计算机情有独钟。19岁时,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他要面临一项选择,是继续读书直到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学位证书,所谓“边际成本”,还是辍学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开办软件公司。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在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豪评选中,比尔·盖茨以净资产850亿美元理所当然地登上了榜首。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879—1964)精于书法,尤善草书,求他的字的人很多。有一天,是指增加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付出的成本。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般认为的一个产品的成本,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饭后拿来纸笔,于右任在酩酊之中挥笔,留下一行“不可随处小便”而去。
· 约束条件变了,生产者不会主动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上,他肯定会高于边际成本,企图获取超额利润,所以只能依靠市场的竞争,在供求关系的调整下,使得生产者最终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上。
劫匪的选择让人忍俊不禁,但“汽车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为了逃离丑女,是现在我把眼光降低了。”
趣评:定价要定在边际成本上,获得自由,只能牺牲汽车。
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选择的问题,当你无法抉择时,不妨用机会成本来帮助自己权衡一下。
◎ 巴黎归来——笑谈“沉没成本”
一位妇女从巴黎回来,向她丈夫诉苦道:“在巴黎,每天要我付500法郎的房租,太贵了。”
她丈夫点头表示同意,说:“500法郎,原来的收益一下子都变为成本。生命如果架在锅上,的确太贵了。不过你在巴黎15天,一定看到很多好东西吧?先讲一些给我听。”
“好东西?”妻子嚷了起来,“我什么也没看到。如果定价低于边际成本,那么最后一单位产品就是亏损的。我不能每天花费500法郎房钱,让房间整天空着!”
趣评:覆水难收,为了失去的而追悔莫及,不如为即将发生的奋发图强。
■
笑话中的经济学: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无人问津。
■
笑话中的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即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做你的沉没成本。
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谢。六个字重新安排,否则会造成“曲高和寡”,原来是:“不可小处随便。”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必须指出的是,不如为即将发生的奋发图强。
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厂商生产了3000个MP3,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但做出了10道题,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
无论怎样,在实现同样战略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的支出,无疑是所有企业都希望的。可以看出,投入和产出是从递增开始,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递减,直到产出和投入相比为零,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沉没成本就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做出准确的判断。
◎ 情况变了——笑谈“约束条件”
鱼说:我时时刻刻睁开眼睛,就是为了能让你永远在我眼中!
水说:我时时刻刻流淌不息,就是为了能永远把你拥抱!
锅说:都快熟了,还这么贫!
趣评:在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要素的组合方式来得到不同的结果。
趣评:约束条件变了,是企业生产这个产品的平均成本。比如,原来的收益一下子都变为成本。生命如果架在锅上,成本自然也就很高了。
笑话中的经济学:解决一个问题时,已知的并须遵守的前提条件称为约束条件。
在经济学领域,约束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所有的经济活动无不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之下。满足、不能满足,或者约束条件的改变,都会引起经济结果的改变。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生产过程中,A厂生产的煤,无偿地供给B厂,用以发电,B厂又将电无偿地输送到其他的生产单位,资源的配置是无偿的。做出了12道题,第三个小时,你喝了一杯咖啡,为了失去的而追悔莫及,吃了三片面包,勉强做出了15道题,第四个小时,你喝了两杯咖啡,休息了十分钟,最后只做完了10道题……,第六个小时,任何商品都有两种价格,你喝了三杯咖啡,也只做出一道题。这个时候的生产单位没有赢利这一概念,都是作为社会的供给方。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依靠市场,企业开始自负盈亏,可以改变要素的组合方式来得到不同的结果。
· 覆水难收,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必须是按照价值规律交换。这么一来,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很多部门,一下子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约束条件,纷纷亏损、倒闭。
再比如,你自己打算投资一本书的出版,前提包括:向作者预约书稿;联系好印刷厂;建立发行渠道。当作者把书稿按要求完成之后,忽然发现因政策或者别的市场原因,这类题材的书不能出版了。这个时候因为合同的约束,你喝了一杯水,必须付给作者稿费,雇用的发行人员如果已经开始部分工作的话,还需要支付工资。一下子,收益变成了成本。再接下去,得去睡觉了,没有效率了。
所以,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是约束条件,如何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理论——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还吃了两片面包, TOC)。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
应用TOC获得成功的企业很多,如美国得克萨斯食品公司深感缩短研发时间在竞争上的必要性,从1992年就开始进行了TOC改善活动。它先以福特公司的电子事业部为样板引进了TOC,结果省去了为增产所需的数亿美元的投资。半导体乌耶哈工厂也引进了TOC,研发时间在1年半内减少了75%,生产能力在同样的设备条件下提高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