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社会实践,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深入事物的细微末节,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候,在深入实践的观察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施耐庵在《水浒》中为了写一只活的老虎,不仅翻山越岭,访问猎户,倾听关于老虎吃人的描述,而且亲自跑到深山老林,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外貌、颜色、形态和动作。
伯牙为了演奏好《高山流水》的乐曲,深入高峰峻岭、林木苍苍的海岛,倾听海水汹涌之声,领会山林美妙音响,还游历山川名胜,观察风土人情,才成为独步乐坛的高手。
观察事物,最忌讳的是“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这往往导致以主观想象、片面印象、表面现象为满足,而不能观察到事物的真实情况。
7.思维的特点——自作聪明的盗贼
思维过程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思维同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一样,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思维能反映现实的事物和对象的本质特征,并揭示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思维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可以深入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当中去。
因此,思维能够掌握事物的深邃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知识。人们正是借助于思维过程,才得以实现对客观事物、过程等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认识的转化。
陈述古是宋代著名学士。有一年,他走马上任到建州浦城县担任县令。陈述古刚到任没几天,便遇到审理一宗盗窃案。根据案子线索,他派人将好几个盗窃嫌疑犯抓捕归案。可是这些人都拒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都说自己冤枉。于是陈述古先让衙役把这些嫌疑犯带下去。
第二天,陈述古将这些嫌疑犯全都带上来,对他们说:“你们中谁是真正的罪犯,本官自能查个水落石出。后院庙里有一口钟,它能分辨谁是盗贼,极为灵验。”他让下属将这些嫌疑犯带到官署后院,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进去走到钟边,每人用手摸一下钟。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时,悄无声息;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时,钟会发出洪亮的响声。”
接着,陈述古亲自率同僚们先站在钟前围成一圈,闭目祈祷,十分虔敬。祭祀完毕,又用帷帐将钟罩起来。然后,他命抓来的嫌疑犯每人伸手去帷帐里摸钟。都摸完了,钟也没有发出半点儿声响。那真正的盗贼心中窃喜,以为自己躲过了大钟的检验。
可是,在出庙门时,陈述古命这些嫌疑犯一个个伸出手来检查,发现其中除了一人,其余的手上都有墨汁。陈述古厉声喝道:“将此盗贼拿下!休得蒙混过关!”那手上没有墨汁的盗贼冷不防被揪出,吓得心惊肉跳,自知已是逃脱不过,只得从实招认自己的盗窃罪行。
原来,陈述古用帷帐将钟罩起来之前,已先命人在钟上涂了墨汁。他判断:没偷东西的不怕摸钟会发出声响,而偷了东西的贼则害怕摸钟会发出声响而暴露自己(古时候的人比较迷信),一定不敢摸钟,因此他的手上肯定没有墨汁。那个盗贼自以为聪明,他伸出手去假装摸钟却没有真摸,正好中了陈述古的妙计。
心理学把类似陈述古那种思索和判断的过程叫做思维。我们可以看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为什么陈述古可以找出盗贼呢?因为根据常情,盗贼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因为担心钟真的会响而不敢去摸钟,最后唯一没有摸钟的人,一定就是盗贼。如果没有这种概括的认识,陈述古就不可能间接地得出这个推断。因此,有人又把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8.联想——酒令中的智慧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其生理和心理机制是几种事物或概念之间形成暂时的联系。联想学派的重要人物穆勒认为,联想对于心理学来说,就像引力对于天文学、细胞对于生理学一样重要。联想能力是创造能力非常重要的部分。对联想的训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明代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慧,才智超凡。有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在他们的安排下,一共摆上六盘菜,并按年龄大小行酒令。每个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如果和桌子上的菜肴有关,就可以拿这盘菜去吃,如果说不出,就没有菜可吃。
约法三章已过,令官(年龄最大的)说:“姜太公钓鱼。”说罢,把那盘鱼抢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说完就把鸡肉端到自己面前。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然后拿了那碗猪肉。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也不客气地把羊肉端去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话音一落,就去端牛肉了。眼看桌子上只剩下一盘青菜,第六个人只好说:“刘备种菜。”把青菜也拿走了。
然后令官就说:“酒令行过,大家不要客气,各吃各的吧。”
这时徐文长不慌不忙地说:“且慢!我还没有说呢。”接着两袖一拂做出手势,大声说道:“秦始皇并吞六国。”一下子把六盘菜都搬了过去。其他六位文人先怔了一下,接着都连声称道:“佩服!佩服!”
故事中所行的酒令,显然是一个联想的游戏,它能够考察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强弱,是我国古代文人经常玩的游戏。
联想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往往对发明创造有独特的作用。
1680年,意大利发明家博列里剖开鱼腹,从分析鱼鳔(鱼腹内—个充满气体的白色囊)中得到启发,制造了一艘潜水艇。他在艇内装置了一个用皮革袋制成的潜水袋,利用潜水袋排出水或注入水来控制潜水艇的浮沉,就像鱼用鱼鳔控制沉浮一样。从鱼鳔想到制造“皮革袋”的潜艇,这种思维活动就是联想。而蒸汽大王瓦特则是从壶里的水烧开,水汽掀动壶盖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可以说,这些发明创造,无不得益于联想。
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促进思想的新技术,叫急骤的联想。目的在于由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出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受过急骤联想训练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可以说联想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起点。
实际上,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的“中转”,建立联想联系。这种联想联系对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经过几步中介联想就可以形成联想联系:木质——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又如“天空”和“茶”的联想:天空——土地——水——喝——茶。
9.错觉的产生——光阴似箭与度日如年
时间错觉是指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时会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估计得过长,有时估计得过短。
一般的,当活动内容丰富、引起我们的兴趣时,对时间估计容易偏短;当活动内容单调、令人厌倦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
当情绪愉快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情绪不佳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当期待愉快的事情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估计偏长;当害怕不愉快的事情来临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时间估计偏短。
此外,人们的时间知觉还具有个体差异,最容易发生对时间错估现象的群体是儿童。
这种时间错觉很容易让人想起“相对论”,那么就让我们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解释这一现象的。
震撼世界的相对论,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创立者是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群青年学生在和他讨论学术问题的过程中,请他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相对论。这个极为复杂的理论是很难用一言两语说清楚的,而且因为非常深奥,用语言来表述本身就是件很困难的事。但爱因斯坦用了一个生动而幽默的比喻,对它进行了简单而恰当的概括,他说:“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和美丽的姑娘在一起聊天,是甜蜜的体验,心底里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那么对时间的估计就容易偏短。相反,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对时间的估计就容易偏长。人们常说“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也是类似的道理。人的时间知觉,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客观的物理的时间是不以人的主观知觉为转移的,并没有因人的主观知觉而变快或变慢。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由于观念的不同,时间知觉会表现为特殊的快与慢的感觉。
时间知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往往表现前慢后快的心理现象。一个星期,前几天相对于后几天感觉要慢一些,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了。一段假期,前半段时间相对后半段,显得长一些,过了一半时间,想到马上要到期了,便觉得一天天过得特别快。所以有人说:“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礼拜三。”
在现实生活中,做工作,办事情,如果还是磨磨蹭蹭、慢慢腾腾,不珍惜时间,不讲效率,就与时代的步伐不合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