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突破的开始
《圣经·罗马书》十二章二十节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的行为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何况我们的亲人,绝非仇敌,我们岂不更应善待他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成为那个敏感、易怒、无理、情绪失控的人的时候,也应意识到其原因很可能是自己曾经受伤,而伤口尚未复原。就像有次我的脚趾受伤,家人从我身边经过时不小心碰到了它,我痛得本能地大叫:“你为什么踩我?很痛唉!”对方被吓了一跳,他是故意踩我吗?绝不是。其实他只是碰了一下,也不是故意要伤害我。
但若没有伤口,就算他踩到了,我都不会生气。我又痛又叫是因为有个未复原的伤口存在,每当别人去碰它一下,或自己不小心踢到,就痛得生气,也使对方不敢接近我。
心灵的伤口也是一样,若我们能了解自己尚待医治的“伤口”或解决的问题,再正确地对症下药,必能成为情绪稳定、使别人喜欢接近的人。
不快乐不是别人造成的,乃是自己心里面的问题。
65.禁果效应——被诱惑的夏娃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这一现象被称作“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善恶树。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是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以吃,因为你吃了它就会死。”亚当和夏娃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履行着上帝分配的工作。
伊甸园中那棵善恶树,是上帝为考验人的信心而设置的。撒旦原是上帝的天使,后来堕落成为魔鬼和恶灵的首领。有一天,他以蛇的形状向夏娃显现,蒙骗夏娃说:“那棵善恶树的果子特别好吃,你们吃了不一定死,上帝禁止你们吃它,是因为你们吃了果子,眼睛就亮了,你们便和上帝一样知道善恶了。”
夏娃见那树上的果子非常漂亮、诱人,而且听说吃了它还可以具有与上帝一样的智慧,就把上帝的告诫抛到了九霄云外。她摘了那本来禁止人摘的果子,吃了下去;她又给了亚当,亚当也吃了。顿时,二人的精神世界澄清了,明晰了。他们开始分辨物我,产生了“自我”的概念。他们无比沮丧地发现,自己赤裸着身体,是羞耻的事情,于是他们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织了裙子,来掩饰下体。
上帝在园中行走,亚当和夏娃听见他的脚步声就躲了起来。上帝呼唤着:“亚当,你在哪里?”亚当对上帝说:“我在园中听见您的声音,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起来。”“谁告诉你赤身露体的呢?难道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以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吗!”亚当辩解说:“您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把那棵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
上帝又问夏娃:“你都干了些什么呢?”夏娃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于是上帝责罚罪魁祸首的蛇说:“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禽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上帝接着责罚夏娃道:“我要增加你怀胎的苦楚,让你恋慕你丈夫,而你丈夫必管辖你。”最后,上帝对亚当说:“你既听从了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土地必因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须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获得粮食。因为你是从土里创造出来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禁果分外香,禁果格外甜,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禁止做的事,人们越是想做。因为它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圣经》中这个关于人类远祖的故事,暗示了人类的本性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禁果效应”倾向。
“禁果效应”在古往今来的传播实践中屡见不鲜,表现形式也是形形色色。我国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金瓶梅》就以“禁书”而闻名。西方文化史上,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著作也都“享受”过被禁的“待遇”。而被禁并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相反让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了它们。
“禁果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比如有许多不健康的书,孩子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假如被父母禁止,孩子反倒想看个究竟。再如,父母对孩子早恋、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等问题一味地采取禁止态度,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禁果效应”。这些都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防止的。
66.皮格马利翁原理——点石成金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我们对人的看法,无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会对对方产生影响,对方的行为结果也越来越接近这种看法。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这个原理早已在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领域中得到应用。
在古希腊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他有雕塑的爱好,而且雕得很好。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就想用它雕刻一个他所梦寐以求的美丽少女。于是,从这天开始,王子躲在房间里再也不出来,每天都认真地刻呀凿的。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块象牙在王子的手下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这个雕塑太成功了,美丽的公主栩栩如生:身材婀娜多姿,眼睛放出温柔动人的光彩。
王子对雕像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注视着“她”。他多么希望“她”有血有肉会说话啊!那样的话,就能跟他说话了。王子每天都在极度的渴望中痛苦地煎熬,为“她”只是一块象牙而暗自神伤。他觉得自己已经爱上这个雕塑了。王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却迟迟不愿结婚,每天坐在他的雕塑对面,关注着这位美丽的少女,呼喊着“她”,希望“她”终有一天能变成真正的少女。最后,王子的爱情竟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真正的生命,成为了真正的公主,并与王子结为眷属。
这里讲的故事仅仅是个神话,但古人也许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明一个现象:热切的期望会使被你期望的人实现你的预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期望成真的奇迹。那么,这种神奇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通过对对方的暗示作用实现的。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暗示的结果会使一个人发生改变,甚至是很巨大的改变。
在教育领域,皮格马利翁原理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西方心理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