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冲突是生活中产生矛盾的根源。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为对方想一想,相互之间都做出让步。当我们以德相让、互相礼让的时候,那些可能发生的冲突就会烟消云散,大家也就很乐意跟你合作,事业发展的机会也就会变得更多。
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我们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也不要忽视“礼让”。人生之所以会充斥很多烦恼,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
■原文:见不义之财勿取。
译文:见到不义之财是不能动心拿取的。
■牛贵贪财成乞丐
唐朝长安城通向城外的路口处有牛贵开的一家酒店,生意虽不大兴旺,倒也还过得去。牛贵一心想要发财,经常对客人的饭菜偷工减料,赚些黑心钱。由于此处是交通要道,所以饭店虽黑,客人到也往来不断。日久天长,在此吃过饭的客人都管牛贵叫黑心牛贵。
一日,天色将晚,店中来了一伙客人。为首的两位,年龄较大,均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随从之人也都与众不同。这伙客人猜拳行令,饮酒高歌,言谈举止,皆与凡人各异。牛贵视之,心机一动:莫非是仙人来到店中?
他告诉伙计三顺子,不管客人要什么,都要保证质量和数量达到上乘。这伙客人喝得好不尽兴,一直喝到三更鼓时才收杯不饮。临行时客人要付账。牛贵立即跪下:“仙人在上,小的今天这顿饭菜孝敬您了。”
仙人听罢笑曰:“我乃终南山中的草仙,听说你店酒菜味不错,今特意与众仙友到此一品,果然不错。既然你不愿意收钱,那么我可以送你一件好处,想要什么,请你说出来听听。”
牛贵磕头不止:“仙长在上,我别无他求,请赐金银财富,多多益善。”
仙人笑之:“你平日克扣客人获利颇多,仍贪心不止。也罢,就送你一笔财富吧。不过你要记住,为富不仁要受惩罚的,非己之财难以长久,你难道非要钱财不可吗?”
牛贵答曰:“我虽开小店赚利,但无法成富。今日难遇仙家一次,只求速富,别无他求。”
“好吧。”仙长挥起拂尘向空中点了三下道:“牛贵,五更前一炷香,大门里现金山。不取财获福寿,起贪心有灾难。你好自为之吧。”
刚说完,仙人就消失了。
牛贵见仙人离去非常高兴,当四更鼓响起之后,他立即点起一炷香供在正堂,当这炷香即将燃尽的时候,院子里突然出现一片金光,大门前真的出现了一座珠宝山,各种各样的珠宝堆满了院子。牛贵立即拿起一个袋子拼命往袋子里装,谁知怎么也装不满。这时伙计三顺子被惊醒了,他出来一看吓了一跳。看到这些令人炫目的珠宝,三顺子也忍不住走上前想拾金银珠宝,牛贵看到了大喊一声:“三顺子,这都是我的,不许动!”这时一块金子滚到三顺子跟前,三顺子刚想弯腰,突然想起仙人走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便直起身子走回屋里。
五更鼓敲响了,院子里的金银珠宝山一下子都不见了。牛贵这才发现,自己装了一个更次,才装满了半袋子金银珠宝,不过这些珍奇的金银珠宝,值几万两黄金也不止的。
牛贵当天把饭店关门了,带着财富回家了。不久牛贵成了当地的最大财主,家中有良田千顷,钱财满仓。但其为富却不能为仁,恶名不断。伙计三顺子则到了另一财主家里继续做伙计,几年后三顺子赚了一点钱,取了媳妇,买了几亩地,日子虽然不富裕倒也自得其乐。
一日,附近大山里的一伙强盗冲下了山,将牛贵的家产抢劫一空,强盗临走的时候还放了一把火,把牛贵的家烧得一干二净。由于牛贵当了财主之后为富不仁,遭劫之后没有人管他,连亲友们也不管他,从此牛贵成了乞丐。
有一天,牛贵讨饭来到三顺子家,三顺子发现当年自己的东家变成了乞丐,就让媳妇给他做了一顿饭。吃饭的时候,三顺子说道:“东家,当年你最大的愿望是发财,我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家。当你成了一方首富后,我仍然做一个伙计。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家,生活虽然不富,但靠自己的劳动养活一家人还是不成问题的。如今我想知道,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牛贵言道:“悔不听仙长之言,我如今能吃一顿饱饭就是最大的愿望了。看来,不义之财取不得啊!”
不久,牛贵在忧郁和贫困中死去了,而三顺子一直活到百岁安然去世。
取财有道的宋清
唐朝人宋清在长安城以卖药为生。他人品很好,大山里来的人都爱把药卖给他。他的药品质优良,很容易药到病除,长安医工都喜欢用他的药。所以宋清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贫苦的人要是常常赊欠药费,他也不以为意,依然把好药给他们,他还经常毁弃债券,不再索偿,如果碰上人有急难,他也常常倾其所有,解囊相助。但尽管如此,他每年的收入依然非常可观,获利百倍。
当时有人很不理解他这种毁弃债券的行为,甚至有人讥笑他是痴呆胡乱之人。面对这种言论,宋清说:“我追逐利润以养活妻儿老小,和常人无异,尽管我卖药四十余年,免了无数人的赊欠,但这并不妨碍我致富。”
他还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说,他不像一般市井小人那样眼光狭隘浅薄,而是看到长远利益,所以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还说自己仁义为怀,既能获得大利,又能恪守道德,声名远播,更有利于我致富,这是取远利的原因啊。
李贞以身作则教育李文忠
李文忠是明代开国著名将领,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他的成长经历历尽千辛万苦,在战场上屡建战功,终名垂青史。
李文忠的为人主要受其父亲李贞的影响,李贞重情重义,教育孩子时以身作则。元朝末年,天降灾荒,四方义军四起,穷苦的农民李贞为了寻找他的妻弟朱元璋,带着他14岁的儿子保儿背井离乡,四处讨饭、流浪,并打听朱元璋的下落。尽管一路上饥饿难耐,但是每当他们讨要到一点食物,李贞总是把它分给比他们更可怜的穷人。有时候路过庄稼地看到玉米秆上还有一点残存的米粒,李贞坚决不让保儿去做祸害老百姓的事情,而是让保儿忍耐再忍耐。不久,李贞找到了当时已经在郭子兴起义军中任职镇守滁州的朱元璋,他们的境况好多了,但是李贞仍不忘那些贫困中的穷人,经常把自己的银两分给那些贫病交加的穷苦人。李贞的所作所为,给保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朱元璋的培养下,聪颖、渐渐长大的保儿出落得一表人才,还学会了布阵斗兵,朱元璋十分喜欢他,而李贞却不时地将儿子叫到跟前,叮嘱儿子要学会为人处世,不要忘记过去的穷苦日子。
保儿19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带兵打仗,他的名字也改成了李文忠。李文忠作战勇敢,他配合朱元璋的大将常玉春,打得元朝军队大败,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李贞看到众人对李文忠的奉承越来越多,他极为不安,默默地拿出了他们当年讨饭时盖的旧被子放在了儿子的面前。李文忠马上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主动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再也不会自傲和忘本,并给自己起了一个字号“思本”,意思是永远不忘本。
李文忠不但屡立战功,而且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的欢迎。朱元璋登基做了明朝皇帝之后,李文忠也因战功卓著,陆续被封为征虏大将军、荣禄大夫、右助国等官职,掌管国家军事大事。
李畲之母教子不取不义之财
李畲是唐代的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史载这与其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李畲是一个孝子,母亲的教诲,都严格遵行,从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朝野佥载》中记载,有一次,李畲派人将朝廷发给他的禄米送回了家中。李畲的母亲仔细查看了送来的禄米,发现这次的禄米比平时的多了一些,就对差役说:“这次的米比往常的要多。多拿俸禄,万万不可!”
差役用斛一量,结果多了三石。李畲的母亲一向教导儿子要奉公守法,不取一丝一毫的不义之财。于是,李畲的母亲追问多米的原因,差役如实回答说:“按照惯例给御史的大米,是不用斛量的。”李母又问,“那么运送禄米要支付多少运费?”差役回答说:“按惯例给御史运送禄米,不收运费。”
听了这两个“按照惯例”的回答,李畲的母亲非常生气,等到待李畲退朝回来,她怒气冲冲地指责他:“你到底哪里还配做一个监察御史?”母亲的突然动怒,搞得李畲一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连忙跪下请母亲明示。母亲责问他:“这次送回来的禄米为何多出了三石?为什么不给人家运费?”她还感慨万千地说:“像你这样做官,不该要的要,该给人的不给,国家岂有不乱之理?”李畲说自己对这件事丝毫不知晓。母亲斥责说:“如果连这种事你都不知晓,还凭什么当监察御史!”
母亲的一番严厉斥责,李畲清楚了自己为官失察的过错。第二天,他上书皇帝请求治罪,恳切地说:“我身为监察御史,做了错事,当罪不罚,下面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上行下效,如影随形,将会扰乱社稷。”
之后,李畲不但将自己多得的禄米偿还,同时还缴付了全部运费,而且在满朝文武百官面前承认错误。御史衙门的官吏见他这样严于律己,大受触动,并群起效法,纷纷将自己多得的禄米退还。例行多年的“两个惯例”,自此以后也就取消了。
李畲的母亲教子清廉的事迹被载入北宋初期编撰的《太平广记》之中。
奉公守法如翠柏苍松;
廉洁情操虽老死不移。
这是后人为赞颂李畲而写的一副对联。
不义之财不可贪
在一座山脚下,有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叫范庄。这范庄村头住着一个农户范老实,范老实直到四十岁上才娶了个讨饭女为妻,第二年正月十五生了个大胖小子,于是取名为范十五。范十五长到十七八岁时,父母双双病故。范十五将家中所有的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还凑了点钱才将父母安葬入土。而范十五没日没夜地在自家仅剩的两亩沙岗地里忙活着。
一天,范十五正在玉米地里锄田,听到田头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到田头一看,是一个黑大汉坐在田埂上。黑大汉双手抱着范十五装有稀饭的瓦罐子,笑眯眯地说:“范十五,稀饭给我吃吧,我有十几年没吃饭了。”
范十五觉得非常奇怪,脑海中闪现出一连串的疑问:这黑大汉从哪里知道我的名字?我怎么不认识他?他说他十几年没吃饭了,十几年没吃饭的人怎么能够活到现在?
憨厚老实的范十五一时半会儿也想不明白。想不通就算了,人家眼巴巴地向你要口稀饭吃怎么好意思拒绝呢。范十五也笑着对黑大汉说:“大哥要吃就吃吧。如果吃不饱,一会我再到家里给你弄点干的过来。”
那黑汉子毫不客气地双手举起瓦罐“咕咚、咕咚”喝了起来,不一会儿,瓦罐底朝天了。黑大汉抹抹嘴,对范十五说:“这稀饭我也不白吃,我这里有个金蛤蟆给你。”范十五双手接过,不等他开口,那黑大汉又说:“明天你多带些稀饭过来给我吃。”
范十五点点头。突然一阵风吹来,有粒沙子迷了范十五的眼,范十五揉揉眼,等看清事物的时候,那个黑大汉早已不知去向。范十五掂着手中的金蛤蟆足有二两重,心里直犯嘀咕。自此以后,一连三天都是如此。
范十五有了金蛤蟆。几天后,他拿了一个到城里一家金店换了很多元宝和散碎银子,用这些钱将自己以前的那两间破旧茅草屋拆了,盖起了三间高大的青砖灰瓦房。有了钱,媒婆们一个个接踵而至。当年冬天范十五娶了媳妇,又买了牛、马,添了犁、车,吃的、用的……可以说是一切应有尽有。小两口子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