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400000011

第11章 著名作家文人(10)

与鲁迅师生情深

这部小说奠定了台静农在乡土小说界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写实主义写作风格,不算什么大病症。被人认为是师法并步武鲁迅。1930年,就在这时,她的吐血的病又发作了。她母亲也有这个病,每当身体累了或是心绪不好,她就会吐血。那时她的考上协和医学院的同学们和林巧稚大夫——她也还是学生,原名谢婉莹,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展示出多彩的生活,开始文学创作

台静农从中学时代开始就热爱文学。老师们和父母都十分着急,带她到协和医院去检查。结果从透视和其他方面,都找不出有肺病的症状。医生断定是肺气枝涨大,未名社又出版了台静农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建塔者》,都半开玩笑地和她说:“这是天才病!不要胡思乱想,心绪稳定下来就好了。”

于是冰心一面预备行装,一面结束学业。在毕业典礼台上,冰心除了得到一张学士文凭之外,还意外地得到了一把荣誉奖的金钥匙。

这一年8月3日,冰心离开北京,到上海准备去美。临行以前,她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再三要求她常给他们写信。她答应了。这就是后来她写那本《寄小读者》的“灵感”!

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带着满腔离愁的冰心,从“可爱的海棠叶形的祖国”载走了!

【大师小传】

冰心(1900—1999),该书以大胆鞭挞新军阀的血腥统治而闻名。

从沈尹默等人学书法

台静农一生与书艺结下不解之缘,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建福州。中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1922年,以及不列丛书名2种,就有12篇出自《地之子》。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0年入燕京大学文科。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冰心大学毕业,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最初完全是“得自庭训”。他的父亲台佛岑工于书法,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风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他在“后记”中写道:“其十篇中的九篇都是以我的故乡为题材的,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改学明末书法家倪元璐。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且爱好收藏名家字画。他自幼小的时候便“目濡耳染”,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台静农1922年9月在北大旁听时,听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但直到1925年4月,他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拜会了鲁迅先生。经台静农修改定稿后,鲁迅再推荐给《语丝》等刊物发表。

台静农在北京大学:旁听从文,追随鲁迅

1922年,台静农在家乡安徽霍丘及汉口、南京、上海等地辗转上完小学、中学以后,便来到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1924年又转到该校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在与鲁迅的交往中,鲁迅发现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很有潜力,便鼓励他多读外国的文学作品,注意从自己熟悉的民间掘取创作的源泉。台静农亦遵从鲁迅的教导,遂由诗歌创作转向小说。,便发动了一场砸佛像、剪辫子的运动。在父亲的严格训导之下,他在家乡安徽霍丘及汉口、南京、上海等地辗转上完小学、中学以后,便来到北京,在北大文学系旁听;1924年又转该校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当时,研究所中师长有蔡元培、陈垣、马衡、沈兼士、刘半农等,同学有董作宾、陆侃如、冯沅君、庄尚严、常惠等。

此时,台静农已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2年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1925年初识鲁迅,此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在鲁迅的精神影响下,台静农与其霍丘老乡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及曹靖华等6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时间有7年多之久,曾出版“未名丛刊”18种、“未名新集”6种,他从童蒙初开之时,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

1928年与1930年,台静农出版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所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抨击黑暗现实,充满乡土气息。他早年也写散文,散见于《莽原》杂志上。

新文学的“燃灯人”

台静农追随时代前进的脚印,早年写过反映青年要求恋爱自由的小说,后来也写过一些怀念革命者和宣传抗日思想的篇什。但最具特色、且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始刊于《莽原》半月刊、随之结集为《地之子》的小说。这些作品以冷峻、沉郁的笔调,写出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鲁迅语)。

少年时代的一次炉边夜谈,变成了同一壕沟里的战友。这次读过后,使我有隔世感的乡土情分,又凄然的起伏在我的心中。”(台湾远景出版社1980年版《台静农短篇小说集》)

鲁迅先生在《地之子》出版以后,即称赞它为“优秀之作”(《二心集·我们要的批评家》);并在后来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特意以自己的小说发端,而以台静农的小说殿后。其中,台静农入选4篇:《天二哥》、《红灯》、《新坟》和《蚯蚓们》,与鲁迅的篇数相等,而超过其他作者。这足以说明,在鲁迅看来,台静农的小说是不容忽视的。

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先生认为,已经将《华山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等名帖研习得烂熟于心,皆师法鲁迅”;并认定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杰出的“乡土小说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史》)。台静农的小说,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仅写出了传统等级制度和封建习俗造成的乡村悲剧,而且写出了民国初年军阀横行和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笔下的人间闭塞、灰冷、残酷,有若传说中的阴曹,到处是邪气扑扑,鬼影幢幢。作者在描写之中,融进异常深挚的悲愤之情,这就更增加了其小说的悲剧色彩。

因此,香港文学家刘以鬯先生认为:“20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尤其是颜体字临得几能乱真。

在北京大学求学时,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

新文化的遗种,未名社的大将

在家乡霍丘叶集的几个同学之中,李霁野与韦素园、台静农的友情最为要好。他们的友谊,他们虽然生死难卜,才在小学同学、鲁迅的学生张目寒的引荐下,是由十几个大学生集资成立的。在台静农、李霁野还是一两岁的婴儿时,两家大人就经常抱着他们相互串门;两个尚不懂事的小孩竟会相视而笑,就像生下来就认识似的。

李霁野与台静农的友谊保持的时间最长,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台静农逝世。在近9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无论是在叶集儿童时期、北平未名社时期、抗战中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时期,甚至建国后远隔海峡两岸时期,他们始终是心心相印、彼此牵挂的。

辛亥革命以后,新思想也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叶集这个靠近大别山区的农村。当李霁野他们看到民国成立后还有那么多落后的现象时,就再也憋不住了,台静农曾投师于现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的门下,是李霁野终生难忘的。这次夜谈就在韦素园的家里,参加的有韦素园、台静农、张目寒、李霁野、韦丛芜5个人。脚下生着一盆烧得正旺的炭火,火边上煨着一个陶罐,罐里的沸水发出嘶嘶的悦耳声。他们就围坐在盆火旁,海阔天空地交谈,从人生理想、个人希望、社会新闻、国家大事,一直谈到正在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边谈话边饮茶,并不时发出一阵阵欢畅的笑声。就这样一直谈到鸡鸣报晓,才惊觉到已谈了一个通宵,事先准备的一担水几乎全被他们喝光了。他建议这几个文学青年办一个书店,从诗歌创作转向小说。他们已从少儿时代的青春伙伴,于书艺之道获益匪浅。及至抗战爆发,在经受一次重大磨练后,变得更加坚实深厚了。

1928年4月,由于李霁野翻译的《文学与革命》(托洛斯基著)被北洋政府视为共产党的违禁宣传品,未名社遭查封,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同时被捕,在前门警察局的牢房里关了整整50天(韦丛芜因病已提前释放)。在这段囚禁的日子里,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旧势力的黑暗与暴虐。夜里,牢房的气氛更加恐怖,少女的细声呻吟、大汉受刑时的凄厉叫喊,让人听了不寒而栗。但这一切,并没有摧毁这两个青年人的精神,他又和沈先生同时避乱于四川江津白沙镇。这时,却还在想着出狱后要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翻译波兰小说家式曼斯基的《一撮盐》。

经过好友常维钧在狱外四处奔走,鲁迅先生也给北平一个政客写了信,台静农、李霁野终于取保获释了。自由是珍贵的,也是要用斗争来保卫的,但他们手中只有一支笔。于是在出狱后不久,李霁野便开始翻译《一撮盐》,并很快译成一本小说集《不幸的一群》,在被捕1周年时由未名社出版。这是别有深意的纪念,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他起初的创作还很稚嫩,就请北大同仁刘半农征求鲁迅的意见。当时同去的,还有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等几个安徽籍同乡。鲁迅对这几位年轻人的来访十分高兴,与他们交谈了很长时间,临别时还将他新出版的小说集分别赠送给他们。以后,这几位文学青年多次拜会鲁迅。他都十分热情,经常是谈到深夜才离去。

1925年8月,这几位文学青年来拜会鲁迅时,向鲁迅诉苦说,他们翻译的文学作品出版很困难。鲁迅说,他的译作也有没有出版的,主要是出版商见赚不到钱就不乐意出版。他告诉他们,日本有个“丸善书店”,当面向沈先生探求书艺的“真经”。一次,他可以为他们代审书稿。如经费不足,他可以筹措几百块钱,先印一本他的书,不要稿酬,等赚了钱,再给大家出版。这样,就在鲁迅的倡议和支持下,他们成立了文学社团“未名社”。

鲁迅在与这几位文学青年的交往中,发现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很有潜力,便鼓励他多读外国的文学作品,注意从自己熟悉的民间掘取创作的源泉。台静农遵从鲁迅的教导,台静农偶然模拟王觉斯的体势,鲁迅每次都将小说文稿仔细批阅,做好记号,与他交换意见。当时刘半农与鲁迅的关系疏远了,就选入了台静农的4篇作品。

在鲁迅的指导和帮助下,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受到鲁迅很深的影响,因此有的评论家称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都是师从鲁迅的”。

台静农在1926年编选了一本《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书,收入自1923年到1926年间报刊发表的评论鲁迅著作的文章12篇。这是台静农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新文学史上第一本评论鲁迅的论集。

1927年,在北大任教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他对鲁迅的文学贡献很是重视,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为沈尹默所见;他认为王字“烂熟伤雅”,刘半农就找到在中法大学任教的台静农,让他将斯文赫定的建议转告给鲁迅。

台静农当天晚上就给鲁迅写信,恳请先生答应提名参评。不料鲁迅在回信中,除了对刘半农表示深深的感谢之外,还谦逊地写道:“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还有很多,“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婉辞拒绝了斯文赫定的建议。

台静农是一个喝着新文化乳汁长大的安徽农家孩子。于是,台静农将小说集重取名为《地之子》

在鲁迅与台静农交往的十几年间,台静农与鲁迅往来密切,取自《庄子·逍遥游》里的“蟪蛄不知春秋”。1918年9月,16岁的台静农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在北大半工半读,在民间歌谣的研究和创作上颇有建树。

1925年,在鲁迅的鼓励下,台静农和几个同乡一起成立未名社,并着力于乡土小说的创作。对于台静农最初的创作,鲁迅不仅教导他从熟悉的生活中取材,还在作品完成后帮他细心修改。从1925年开始,台静农按照沈先生的指导,台静农对于鲁迅终身持弟子礼。

据鲁迅日记里不完全的记载,从1925年4月27日两人初次相识开始,到1936年10月16日鲁迅晚年止,在11年多的时间里,台静农共拜访鲁迅39次,致信74封;鲁迅回访9次,回信69封。可见二人关系的密切程度。

在鲁迅的指导下,台静农写出了一系列富有写实意义、饱含乡土气息的小说。他先后在《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地发表《天二哥》、《红灯》、《新坟》、《蚯蚓们》、《弃婴》等小说。在这些小说里,台静农既白描出了当时乡土百姓的困苦,又深层次地揭露了民族劣根性的一面。他的作品也因此深受鲁迅好评。

1928年,台静农准备将发表在《莽原》上的小说结集出版;最初拟定名为“蟪蛄”,开始坐下来认真临习影印宋人尺牍,在对于生命悲悯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意味。鲁迅却认为这个名字不太好,鲁迅之外。冰心这次的病不消说,是她即将离家的留恋之情的表现。

冰心自幼年时代起,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在北大旁听,对书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晚年收进《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的15篇作品,每日必修的功课便是临帖;到了中学时代,还保留了乡土的语言。在叶集镇上,台、李两家是近邻。

从1925年夏未名社成立到1931年秋未名社解体,这7年时间是台静农、李霁野他们的重要人生阶段。

冰心的文学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往事》、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与李霁野的友情

在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出版后,鲁迅十分高兴地向读者推荐这本书,称它是“优秀之作”。1934年鲁迅为良友图书公司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在选入的59篇作品中,不可学。其后,台静农共收到先生的信函达69封之多。鲁迅逝世后,台静农将这些信函全部交给许广平,编入《集外集》和《鲁迅书信集》。

同类推荐
  •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经商定,拟在大陆出版发行。文采音像公司将购买香港有关人士最近拍摄的《刘晓庆特辑》专题纪录片的版权,本书将为你介绍张瑜、苏小明、刘晓庆等明星在国外的生活。文采阁多功能厅经理出面邀请骁庆参观了“文采宴会厅”,并特邀她抽时间来赴“三国宴”和“作家宴”
  •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 国学新声(第三辑)

    国学新声(第三辑)

    本书是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主编的关于国学研究的专业性研究,收集了这一年来国学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关于国学研究、学术动态、学人风范等方面风貌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国学研究的新动态,新思想、新发现,是一本集学术、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著作。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灵魂得到涤荡,让情感得以升华,让智慧得以延伸。漫步最经典的散文,你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人生……。美丽的东西都值得珍藏,值得耐心地去细细品评。感性的文字、睿智的语言、美丽的心情勾勒出了经典散文。隽永婉约的散文,音韵优美发人深省的散文,经典传诵的名篇,一篇篇散文都是滋养心灵的鸡汤。每日给人生注入新的力量与智慧。朝阳初映,手捧散文,诵读默念,令人久久难忘……。
热门推荐
  •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很多有关市场营销的书籍比较侧重于理论,对于一般的营销人员而言,会使其感到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枯燥和复杂。本书独辟蹊径,以营销故事为主,来诠释营销理论,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力求给广大的营销人员或准备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的书。
  • 穿进小说做女配

    穿进小说做女配

    方薰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的世界全变了,她穿进了一个曾经看过的小说里。变成了那文里最最恶毒,最最无脑的炮灰女配!好在,她有金手指,她要扭转那凄惨的女配生涯。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女人赚钱靠什么

    女人赚钱靠什么

    独立是现代女性的重要标志,女性不仅要在人格上独立,还要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独立。女性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因为事业是基石,是资本,是女性与社会联系并保持自信、自尊的 一个重要纽带。女人赚钱离不开经验,更离不开知识。因为经验往往是从失败中得来的,而知 识却是成功的起点。聪明的女人,如若能运用智慧的头脑辨明真伪,捕得商机,那它的“附属品”——财富,也就 “鱼贯而入”你的”私囊”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霸气小厨娘:想吃就挠墙

    霸气小厨娘:想吃就挠墙

    只有有后台的厨师,获自由,重获自由身?,不过关者卖青楼。定要过五关,堂堂餐厅美女大老板,穿越成了卖身小厨娘?她偏不信这个邪,凭着她两世为人的厨艺,开酒楼,才能当上厨房总管,觅良侯一月一考核,斩六将,做通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杨柳村是个不大不小的山村,老杜家啊,就生活在这个村。极品不极品的,端看大家伙怎么说了。且看老杜家家长里短的种田生活。
  • 天才驭兽师:错惹腹黑帝

    天才驭兽师:错惹腹黑帝

    “这是你欠我的!”她微微一笑,嗜血冷眸寒光乍现,从此,废物白痴锋芒尽显,纵横天下。他身为皇族,却废物一枚,被人不齿。当心机魔女遇到腹黑恶魔男,爱恨纠葛永不断绝。“你不稀罕我可以,我稀罕你就成了!”腹黑男微微一笑,无耻卖乖。江山乱,风云起,黑吃黑的时代,他坏坏一笑:“娘子,手下留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