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1000000040

第40章 古典散文的涅槃之路(3)

这是船民奔走逃生的情景和被淹死、烧死的种种惨状,另外还有灾民之间仗义互救的感人场景,在熊熊大火的无情烧灼之下,这一切行动虽然收效甚微,却富有感天动地的悲壮情味,作者由此把题目中一个“哀”字落到了实处。汪中此文用笔细腻,描绘逼真,既有夸张之笔,又有含蓄之致,把描述和抒情融为一体,可谓“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同六朝骈文中的抒情名篇大有神似之处。汪中写出这样一篇精彩文章的时候,竟然还只是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人。他的老师、著名学者杭世骏读到了汪中的这篇文章,非常赞赏,还专门为此文写了序,称赞它说:“采遗制于《大招》,激哀音于变徵,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

三、近代散文:惊雷响处闪新光

乾隆统治的六十年,号称盛世,然而盛世之下的危机,在乾隆后期就已经暴露出来了。很多官员贪污腐败到惊人的程度,和珅就是典型的代表;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在重重盘剥之下无法维持生计,如果遇上灾荒,只能卖儿鬻女,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的边缘。阶级对立越来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白莲教等民间组织的反抗行动让朝廷大费心机。到了嘉庆、道光时代,危机重重,愈演愈烈,破败的局面已经让大清国的皇帝和官僚们难以收拾。这个时候西方各国却相继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到处寻找海外殖民地。地域广大的中国自然被他们看成一块大有油水的肥肉,于是很快就把罪恶的黑手伸向大清帝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清朝统治者继续闭关锁国,对内加强专制统治的力度,压制言论,禁锢思想,文字狱有增无减,希望通过这些手段阻止一切变革。全国一片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此后中国同西方列强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虽然都属于正义的自卫性质,却多半以失败告终。清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封闭之下,习惯了自高自大,竟然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一旦被迫打开国门,就变得束手无策,只好任人宰割。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早已出现了变革的呼声,龚自珍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率先觉醒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用他的诗歌和散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发起挑战,表现出昂扬的战斗精神。虽然在腐朽势力的残酷打压面前,他的呼声还显得那么孤单,那么微弱,却是掀起近代思想世界燎原巨焰的星星之火。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曾经担任过内阁中书、宗人府和礼部主事等职,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五十岁的时候病死在江苏,以一个地位卑微的下品京官终其一生。龚自珍明显受到明代中后期张扬个性思潮的影响,反对压制和束缚,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倾向。他虽然没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却极富政治敏感性,在清王朝灭亡的半个多世纪之前,已经深刻觉察到这个帝国危机四伏和即将全面崩溃的命运。如果就生存条件说,龚自珍远比一般百姓优越,但他在精神和思想上却是一个非常苦闷的人,他的命运是很悲苦的,因为他是那个没落社会中极为罕见的觉醒者,他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联结在一起,在万马齐喑的时候,他在孤独地摇旗呐喊(图2-14)。

龚自珍是个思想上早熟的人,在二十五岁以前,他已经写出《明良论》、《尊隐》、《乙丙之际箸议》等富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揭露时弊,呼吁变革,闪烁着耀眼的锋芒。正因为耀眼,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腐朽势力的忌讳,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龚自珍在中年以后,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加上生活阅历的增长,文采锋芒收敛了不少。不过无论给他怎样的打击,一个真正的思想家,绝不会改变他见识的深刻和锐利,只是在文章的风格上变得更加深沉,更加讲究迂回曲折的斗争策略。《病梅馆记》就是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文章讽刺病态文人为了自己矫揉造作的特殊癖好,刻意将健康的梅花加以芟剪、扭曲,造成“病梅”。文人画士以扭曲为美,龚自珍却认为是一种病态。实际上是采用比兴的手法,拿梅花来作比喻,说明一个走向没落的社会对自然人性的种种压迫和扭曲。他誓言要解开所有“病梅”的束缚,让其恢复自然的生态,循着本性自由生长。文章首先描写梅花的病态道:

江宁之龙蹯,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一般老百姓没有扭曲梅花的心思,也没有这个能力,作孽的正是那些有知识又有特殊癖好的文化人。这就是在暗喻,摧残人性的正是那些社会制度的建立者和维护者。接下来,作者写下自己治疗病梅的过程,以此申明对制造病梅者的抗议,实际上就是表达了改造社会制度、恢复正常人性的决心:

予购三百瓫,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瓫,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又广贮江宁、苏州、杭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泣之三日”,可见痛惜病梅之深切;“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可见抗争、改造现实的愿望之强烈。通过《病梅馆记》,可以窥见龚自珍散文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揭露专制统治的腐朽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表达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抗争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龚自珍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重新唤起了经世致用的文风,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志在经邦济世,深切地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虽然龚自珍的散文中还经常出现儒家经义内容,形式上还没有脱离骈散相间的句法,仍然带有古典散文的特质,没有超越传统散文的范围,但他首先开启了晚清的经世文派,魏源、林则徐、包世臣、冯桂芬、王韬等人继之而起,逐渐打破了“古文辞门径”的束缚,也不再把“代圣人立言”作为为文的宗旨,这是古典散文转化为现代散文的关键一步。龚自珍短暂的一生,恰好结束在中英鸦片战争结束的那一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无数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把无数具有进步思想和高度觉悟的知识分子从迷茫中唤醒,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放眼世界,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鼓吹变法图强,同时也一步步把散文向通俗化和社会化推进。龚自珍去世半个多世纪以后,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会点上,世界大潮风起云涌,一个剧变的时代终于到来。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创立一种半文半白的“报章体”、“新民体”散文,龚自珍的散文对这种新的散文体式的形成起到了启迪作用。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外交上一直遭受挫折和失败。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再次败给日本,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终于引发了戊戌年(1898)的维新变法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中心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戊戌变法前夕,形势发展极其迅速,思想上出现的都是新问题、新内容,要表达这些东西,传统的古文、骈文都难以胜任。所以新文体的出现,梁启超文章的异军突起,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时势使然,是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需要催生出来的。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梁启超就在那里跟随康有为学习,后来又追随他参加政治活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他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要求满清朝廷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来又赞助康有为创立强学会,次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这时期的文章以《变法通议》为代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提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这些活动也激发梁启超决心把文学变成思想启蒙的工具,因此,他不仅成为散文革新的倡导者,也成为诗歌、小说、戏曲革新的全面倡导者,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回忆流亡日本的经历说:

自是启超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竞喜读之。……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为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自从清代中期以后,散文领域就为桐城派古文所领导。桐城派所建立的古文写作规范,虽然有它的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就难免限制散文的活力。所谓新文体,就是一种打破古文规矩,扩大用词范围,不避俚语、韵语、外国语法的新型文章。它平易明晰,读者容易理解,也容易效法;它的文笔又带有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便于描述新事物,表达新思想,容易对维新变法起到一种鼓舞和宣传动员的作用,所以很快就流传开来。比如梁启超的《罗兰夫人传》有一段说:

罗兰夫人何人也?彼生于自由,死于自由。罗兰夫人何人也?自由由彼而生,彼由自由而死。罗兰夫人何人也?彼拿破仑之母也,彼梅特涅之母也,彼玛志尼、噶苏士、俾斯麦、加富尔之母也。质而言之,则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一切之人物,不可不母罗兰夫人;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一切之文明,不可不母罗兰夫人。何以故?法国大革命为欧洲十九世纪之母故。罗兰夫人为法国大革命之母故。

这种文体其实并非梁启超无端的发明,它的渊源是中国古代佛教经典的翻译文体,这种文体为了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要层层铺开,不避相似逻辑结构的频繁重复,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艺术上也颇显气势。特别是类似“何以故?以……故”之类的设问句式,在汉译佛经典籍中极为常见。所谓报章文体,很多情况下都是那边等着出报纸,这边才开始动手写文章,如果按照一般文章一板一眼的写法,多半会来不及交稿,这种佛经翻译文体里面相同文字的高重复率,非常适合这种应急文章的写作。梁启超在佛教经典上造诣颇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特殊文体的影响。所以无论对这种文体的出现有多么冠冕堂皇的解释,我们还是要把它放在新闻生产的实际环境里面去考察、研究。梁启超自己说:“每为一文,则必匆迫草率,稿尚未脱,已付钞胥,非直无悉心审定之时,并且无再三经目之事。”除了仓促草率、来不及构思之外,报章文体对这种语句多有重复的特点的形成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清代桐城文派的奠基人方苞主张写文章要“雅洁”,首先就要求“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梁启超的新文体把这些古文禁忌一扫而空,熔合多种文体于一炉,在散行的古文中,夹入许多整齐的类似八股文的排比句、骈文的对偶句。而带有浓重异国语法色彩的文句,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大胆突破。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为躲避清廷的追捕逃亡日本。刚到日本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他同日本人交往还需要借助笔谈。随后的几个月他集中学习了日文,达到可以随意阅读书报的程度。1898年12月23日,《清议报》创刊,梁启超开始大量撰写文章,日本文体的影响从此显现出来。不过当时刻意模仿的痕迹非常明显,比如在1899年6月,梁启超应日本某政党机关报《大帝国》的征文,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中国人种之将来》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的“撰者自志”中就明确指出该文仿效了日本文体。比如“欧人中国分割之议”,按照汉语语法,应该是“分割中国”,但日文语法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所以会这样表达。郑振铎说新文体文章“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

梁启超的散文,在同时代人的眼里就已经树立起极高的威望。近代学者钱基博在1930年所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说:

迄今六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之士夫,论政持学,殆无不为之默化潜移者!可以想见梁启超文学感化力之伟大焉!

如果说龚自珍的散文从思想内容上改变了古典散文的路数,那么梁启超的新文体则进而在形式上打破了古文的传统家法。借助广泛发行的报章的力量,新文体的影响更加广阔、深远。从龚自珍到梁启超,一代一代的思想家兼散文家正在逐步瓦解着中国古典散文的旧规范。

时代的脚步很快迈进了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变革大潮开始荡涤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散文领域更是发生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新民体文章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以后,“五四”新文学运动接踵而起,白话文应运而生,上千年言、文分离的时代宣告结束,言、文合一的新时代从此开启,中国古典散文舞台上的种种精彩和辉煌,到此落下了帷幕。

同类推荐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介绍了元曲的整体风貌,并同唐诗宋词进行了横向比较,使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多元成就有所会心,且获得文学知识与情操素养的全面享受。《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内容丰富,每首元曲后都有注释、语译、赏析三方面内容。
  • 剑男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剑男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当一个人从扮繁复杂的异乡回到故乡,故乡是不需要辨别的。故乡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深切记忆,一个人回到故乡,他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他就可以宠辱皆忘,直至消失在与故乡无边的融人中。与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他乡相比。只有故乡才是我们皓首单衣仍不忘返回的最后归宿,只有故乡,才能让一个游予在他的怀中快乐地哭泣。
  • 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玩·山海:69个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经》之谜

    本书打破了人们对《山海经》的畏难心理,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在轻松而不失严谨的氛围中,带领人们重新认读山海。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山海经》及其时代。人们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获得到更为深刻的启迪。作者的观点奇瑰大胆,“异想天开”。但极具说服力,让人叹服。全书的69个谜底将引领人们神游上古,梦回华夏民族的幼年时代。
  •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诗集》共二百首诗词,包括国内篇和异域篇两个部分,真实而又浪漫地描绘出在中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 风雨人生,自然与世态的种种感悟和漂旅行程。国内篇涵盖国内的峥嵘岁月、坎坷生涯、世间百态、社会缩影、美好河山……
  • 岁月觅踪

    岁月觅踪

    全书分我的人生、诗词选录、近期文辑、方志文摘等四个部分,记述了从抗日战争时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履痕和社会变迁:抒发了对亲情故土喝国家发展的情怀:探索和总结了十余年编纂方志的经验。
热门推荐
  • 这咬人的爱

    这咬人的爱

    她,一个独自生活、心意明确的女子,渴望一份超然的爱情。他,安静笃定、沉稳睿智,将过往深深埋葬。在遭受旧爱背叛之后,她是否还能相信爱情的存在?清茶淡酒营造淡淡温情的气氛中,他竟然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 定战略:老板只做一件事

    定战略:老板只做一件事

    ,并从中精挑细选出经典案例与方法,帮企业家理清思路,把企业家从关注“效率”的沼泽中,柳传志认为企业就是三件事: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十余年深入企业一线、亲自为二十多个行业、上百家企业提供实战咨询。拉回到重视“商业战略”的正道上来,并从战略定位、品牌定位到战略传播,尤其定战略,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头等大事。然而,众多老板却不以为然,把最宝贵的时间、经理、资源都浪费在了无穷无尽的小事上,不知不觉中让企业被战略的大问题所吞噬。罗雲怀老师及其团队,为企业战略落地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思路
  • 毒妃逆袭:巅峰召唤师

    毒妃逆袭:巅峰召唤师

    神级魔法难求?顶级神兽难寻?至尊毒术难学?珍奇异宝难得?紫夕勾勾手指:“这些分分钟值得拥有,从废物到天才的逆袭就是这么自信!”本该就此踏上人生巅峰,找个高富帅,升任大盟皇,却引来各路妖孽挡住去路……紫夕眯起眼眸:“不管劫财还是劫色,保证你们哭的很有节奏!”(群【萌杀派】18031685,微博搜索霜月眸可关注)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2

    诸葛亮作出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辅佐当时寄人篱下、身处险境的刘备。隆中对让寄人篱下二十年的刘备如醍醐灌顶。正当二人竭尽所能地夹缝中求生存之际,曹操大军南下、荆州降曹,刘备失去了最后一块立足之地。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孤身前往江东游说孙权,以巧妙的攻心计和精辟的敌我分析促成孙刘联盟,刘备集团由此转危为安。赤壁大战后,诸葛亮又以先人一步的奇谋夺取荆州四郡,在曹操和孙权的势力范围间硬是抢占出一片重要的生存空间。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随身种田

    随身种田

    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的刘睿,在得到了一颗神秘的石珠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偷心换爱

    偷心换爱

    许攸是张灿曾今最爱的人,然而分手后的她却莫名其妙的爱上了他的兄弟李轩。安慧是许攸曾今的恋人,然而为了得到他,却屡屡针对小灿。面对一边是许攸的兄弟情,一边是小灿的爱情,李轩到底该作何选择呢?一直错把张灿作为情敌的安慧,又能为了爱情做出什么样的事呢?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