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1000000025

第25章 遥远时空的思想记录(3)

他的那些“主人公”真是包罗万象,奇形怪状,尽是些你想象不到的。比如说世上本来没有大鹏,大鹏就是他编造出来的,而且还随着海水的巨涛从北到南、由下而上地飞越三千里;在他的书里,鳖和青蛙还可以对话;蜗牛的触角上竟然发生了两个国家的战争,而且居然“伏尸百万”!故事虽然离奇,形象尽管古怪,道理却往往能够惊世骇俗。庄子的文笔,也如同他的精神那样不受拘束,天上地下,时真时幻,忽起忽落,摇曳多姿。有的评论家说庄子的文章就像是微风吹拂在水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纹理。以苏东坡之学养深厚、多才多艺,眼界自然极高,但他对庄子的文章佩服得实在是五体投地。他说:“我原来心里有些朦胧的想法,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读到《庄子》,才感觉到他说的正是我的心里话。”苏东坡写文章,经常会用到《庄子》书中的典故,而且他一生被卷在政治风波里上下跌宕,受尽了打击和折磨,曾经被贬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海南岛,这说明他的政敌希望置他于死地,可是他后来竟然健康地回到北方,《庄子》的哲学无疑帮了大忙。

庄子看上去真是潇洒,超脱得无可比拟,不过庄子的内心实在又是愤激得不得了。他对世上荒谬不合理的事看得太多、太敏感,比一般人体会得深刻得多。他说,当时偷了金钩的人要判死刑,可是偷盗了国家的人却成了诸侯;儒家喜欢讲礼乐、仁义,很多人不过是拿这些东西作幌子,尽干些鸡鸣狗盗的事,强盗们让人骂得一钱不值,却还有些真道义。他大骂那些追求富贵的人是钻在裤裆里头的虱子,挖苦曹商的发迹是因为替秦王舔了痔疮,还讽刺满口仁义诗礼的儒生尽是些个挖墓盗宝的贼人。正是因为世上的很多是非都是颠倒的,正义和邪恶的分别都是虚假的,庄子才在愤激之下主张泯灭是非;正因为他深切感觉到真实世界的荒谬,才试图用想象中的荒谬说明他自己的真理。庄子散文了不起的艺术成就由此才得以生发出来。

庄子在根本上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人,所以前人把他们都叫做“道家”,但庄子和老子的文章风格却有所不同。老子的议论比较抽象,只是告诉你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庄子则很少抽象的东西,他总是靠想象、幻想来构思、编造一些小故事,把他要说的道理融化在这些具体可感的故事和形象里,显得趣味横生。

庄子家住在齐、楚和三晋交界的地方,生活非常贫穷,他同下层平民多有接触,在学问上广收博采,所以能够从平民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上巨大的贫富差异,看透富贵之人的虚伪和吝啬。《外物》里面讲了庄子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向监河侯借钱以解燃眉之急,监河侯表面上大方,慷慨答应借给庄子三百金,但是要等到发了工资以后,这明显是在糊弄庄子。庄子回答的巧妙,在于并不直接抱怨,而是讲个小故事,把监河侯的为人放在故事里面加以讽刺:小鱼困在车辙里面的一汪水里,将要困死,向路过的庄子求救,庄子说我到吴越国把西江之水给你引来好不好?小鱼大怒道:“我现在只要斗升之水就能活命,等你把西江之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干了!”这故事当然是庄子编造出来的,但编造得那么贴切、幽默,富有情趣,把人性中的丑恶给放大了,你不能不佩服庄子揭露现实的深刻。

同老子一样,庄子特别看重自然之道,认为朴素的美才是天下无可比拟的真美,所以他反对人为的雕琢和虚伪的修饰,主张摆脱一切世俗的教条,抛弃名利权势的束缚,尽情抒发真实的心灵感受。《应帝王》里有个“浑沌开窍”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就是“自然”的代表,本来没有什么“窍”,这是他的自然状态,可倏和忽偏偏要多此一举,硬要给他凿开七窍,虽然出于好心,反倒把浑沌给害死了。办事违反自然规律,必然事与愿违,遭到规律的惩罚。这正是对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发挥和具体化。

庄子的散文,就像庄子的哲学一样,浑浩博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文人去阅读、研究和回味。我们虽然不知道庄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但是无论经过多少年,总是不乏慧心的读者,通过阅读庄子的散文,去贴近他的心灵,去体悟战国时代的那一份飘逸和潇洒。

四、《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逻辑论辩的不祧之祖

随着诸子争鸣的开展,论辩之风越来越盛,孟子就得了“好辩”之名。荀子提出“君子必辩”的口号,他的书中《非相》、《正名》、《解蔽》等篇,都花了不少工夫探索思维规律、逻辑方法和辩论艺术,追求语言的形式美,并在这方面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墨子名字叫做墨翟,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初学习儒术,后来自开宗派,门徒众多,到了战国,这个学派同儒家并称“显学”,就是最为人所重视的学问(图2-5)。墨子坚决否定文采,主张取消一切音乐歌舞,认为这些都是奢侈浪费的举动,劳民伤财,耽误政治和生产。当时不少上层人物的享乐生活非常过分,建立在广大民众的痛苦和血泪之上,墨子对这些现象尤其敏感,所以有这样极端的主张。《墨子》中的《经》、《经说》、《大取》、《小取》等篇,集中探讨辩论方法,被称为“墨辩”。《墨子》对假设、比拟、譬喻、类推等论说方法有专门的具体分析。他还在《非命》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自己解释说: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用今天的话说,“三表”就是文章要有历史根据,要重视结合现实,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经得起实际生活的检验。这是判断事物真假的三条标准,也是论文写作的三条标准。荀子的论辩方法就从“墨辩”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

战国初年的某一天,又有一位老师,带着他的徒弟,乘着牛车,走在从齐国通向宋国的泥泞道路上。这位老师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对天下大势和治国方略颇有一套见解,他前几天曾经把这套见解推荐给齐王,齐王对他深表尊重,接待如同上宾,却没有接受他的“礼物”。旅途的劳顿,丝毫没有削弱他的雄心壮志,他像当年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后来又游说了宋、鲁、滕、梁等国,他虽然舌灿莲花,雄辩滔滔,却屡经挫折,最后还是像孔子那样回到故国,以授徒、著书终老于家乡。这就是被后人称为“亚圣”的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图2-6)。他是战国初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传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特别擅长儿童教育的专家,她知道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巨大影响,所以为了给幼年的孟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曾经不厌其烦地搬过三次家。“孟母三迁”的故事后来成了成功家庭教育的典范。当我们提起孟子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位伟大的母亲。

孟子一生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许,似乎远比孔子自信。司马迁说,当时天下诸侯都忙于混战和杀戮,在他们眼里,谁擅长打仗和争夺利益,谁才是人才;孟子张口闭口不离尧、舜、禹,不离仁政,到处宣扬什么人性本善,尽跟人家拧着劲儿,所以根本没人理他那一套。从这一点说,孟子还确实像是孔子的“翻版”。孟子和孔子一样,生前到处碰壁,被各国君主所轻视和抛弃,可是一旦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战火纷飞和秦朝的暴政,到了统一和平的西汉、人心都巴望着安定的时候,孔、孟的学说便遇着了生机,被学者们重新给予解释,接着就受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重视,将它捧上独尊的地位,这地位竟然一下维持了两千年,影响之巨大、深远,恐怕是孔、孟本人始料未及的吧!《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孟子》里的文章则几乎都是孟子本人所写,他的徒弟万章、公孙丑在编书时做过助手。

孟子大概在生前就得了“好辩”的名声,而且在当时似乎还不是什么好名声,对此,孟子无奈地说:“我难道好辩吗?我实在是不得已啊!”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我们只要翻翻《孟子》原文,就不难发现别人说他“好辩”,其实真的没有冤枉他。不过我们这样说,却并不是要贬低孟子的辩论,而是发自内心地表示钦佩和尊重,因为他的辩论里充满了气势,充分表现着他道德修养的圆满和自信,又极讲究技巧,艺术水准非同一般,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滕文公》记载孟子同陈相的一段对话,孟子上来就问陈相:“许子必以种粟而后食乎?”“必织布然后衣乎?”是啊,你想啊,许行当然不能自己亲自种了小米才可吃饭,自己织布才有衣服穿,当然很多事都不可能不仰仗他人,由此可见“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进而引古证今,慷慨陈词,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以此来说明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观点。当然,孟子的结论未必正确,但他善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每一步推断都会让对方觉得无懈可击,加上气势磅礴,滔滔不绝,特别容易让人折服。又如《告子》中有一段孟子的议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令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但是音节铿锵,意义连贯,很多人竟然特别轻松地就把它给背诵下来了。难怪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说,孟子的文章,就像是熟练的舵手始终把船保持在河流中最有利的位置,借着水力飞速前进;那些外行费力不少却寸步难行,自然相形见绌。

孟子曾经说,你如果打算说服王公大人,你首先得藐视他。意思无非就是说,如果你能够首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在辩论中无疑就多了几分胜算,容易处在主动、有利的地位。其实,战国时代,很多游士就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诸侯王公讨生活,他们的很多说辞未必合理,并不一定可行,却颇有煽动性,搞得对方意乱神迷,崇拜不已,迅即主动就范。他们很可能就是把孟子的论辩文章当中这种行文艺术,变成了煽风点火、混饭吃的“忽悠”经验。这大概也是孟子没有想到的事吧。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但他的思想同孔、孟有很大的不同(图2-7)。他写过一篇《非十二子》,对儒、墨、名、法各家学者都有所批评,并激烈抨击“子思、孟轲之罪”。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学术总要发展、变化,儒家的继承人本身对孔子的思想就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又会结合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不断修正学说的内容,儒家思想当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同最初的面貌产生距离。荀子对孔子以后儒家代表人物的批评,其实也不过代表了他自己一家的看法而已。他对孟子学说的意见很大,比如孟子讲“性善”,认为人性本善,但荀子就讲“性恶”,认为人性本恶,那善的一面都是通过人为修饰出来的,都是假的。又如孟子讲天命,荀子就认为万物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不是因为有了尧帝这样的贤君才有了天地,天地也不会因为夏桀这样的昏君的出现而消失。他是很客观、很现实的,看重人为的重要性,相信人定胜天。

总起来说,战国后期,各种学说已经大略具备,荀子对其都有所吸收,所以他的思想比较驳杂,有集大成的味道。同孔孟相比,荀子思想偏于理性,更切合当时的实际,后来他的学生韩非、李斯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这不是偶然的。荀子的散文畅达善辩,条分缕析,却不像《孟子》那样滔滔雄辩、气势磅礴;他说理透彻,但多是单刀直入,不像庄子那样想象瑰丽,汪洋恣肆;他的语言已经相当犀利甚至有些尖刻,不像孔子和老子的语言那样优游、温和。他能够把每一篇文章都分成若干论辩专题,相当有条理,层次感很强,这标志着论辩艺术的进步。

荀子在中年的时候,曾经在齐国首都临淄主持过“稷下学宫”,这是齐国最高的学术机构,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代表着整个战国时代最高的学术水平。晚年的荀子,到楚国做了兰陵令,地点大致在今天山东苍山一带,后来就死在那里了。他模仿楚国民歌写了《成相篇》,是一种三言和七言混杂的歌谣,还写了《赋篇》,对后世辞赋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韩国人,在论辩方面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不过只是在著书方面,论口才韩非就不太好,因为他天生口吃。韩非的遭遇相当悲惨。他看着韩国在秦国的压制下一天不如一天,就给韩王上书,韩王没有理会他。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他效力。韩非在秦国备受重视,引起了李斯的嫉妒,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其为韩国宗室,未得信任,被投入监狱,最后李斯逼其自杀。

韩非要求著书、立法都必须说得明白确实,通俗易懂,论说周详。他比较讨厌文学之士,所以自己写文章也不重文采。他的思想属于典型的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他的文章也如同他的思想,尖刻无情。《韩非子》中有《难言》和《说难》两篇,汲取了当时诸子纵横游说的经验,对论辩艺术作了详细的探讨。他考虑得很细,强调在向君主展开游说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君主能不能愉快地接受,惹得君主不高兴,脑袋搬了家,就是巧舌如簧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就像是传说中的龙,脖子下面有三尺逆鳞,也就是说这些鳞同一般的鳞正好方向相反,如果稍一疏忽,摸了逆鳞,就有性命之忧。这说明韩非不像其他辩论家那样,只顾着自己说,他还考虑到了听众的接受能力,这是韩非对论辩艺术的重大贡献。可惜他自己却连展开游说的机会都没能真正得到,幸好有他的书传下来,才让后人领略这位法家大师的风采。

同类推荐
  •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大帆船、利害攸关、女当家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
  •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作者把现实生活与艺术想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与读者促膝交谈,娓娓道来。至情至理,亲切感人。给人以轻波摇梦、低吟浅唱的情韵,很有几分耐人品嚼的味道。特别值得一读的是“谁主沉浮”这篇。作者构思奇巧,立意新颖,哲理性强。读后既让人感到无奈,苦涩、沉重、惋惜,又耐人思索与回嚼,并久久不能忘怀。黄河系列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到句句有诙谐,字字是真理。黄河是个大题材,从涓涓细流,到融汇百川,千回百折,奔流不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走访过她,讴歌过她。作者的黄河系列中的“一任西行”、“心诉”及“雪落黄河静无声”等都值得一读。故乡与怀旧系列,作者构思巧妙,入情入理。
  •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闻一多最脍炙人口的诗歌、演讲、文艺评论、学术研究、散文、杂论、书信等作品遴选出来,集结成书。鉴于闻一多在诗歌方面成就最大,《闻一多大全集》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诗歌作品。如诗集《死水》《红烛》《真我集》等,无一不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主张。
  • 中国电视知识分子论
  •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热门推荐
  • 孕产妇营养餐桌

    孕产妇营养餐桌

    怀孕生育是人类繁衍的重要途径,关系着人类未来和世界的发展,是人类的重要使命和神圣责任。尽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孕育方法,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怀孕与生育。怀孕生育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自古以来,人们都将怀孕、生育和成长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讲究科学方法,提高怀孕、生育、培养的质量的必要性。科学的怀孕生育能够为婴幼儿身心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早期教育,特别是胎教,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希望我们每一位年轻的父母自觉学习和接受。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帝王盛宠:妖娆逆天妃

    帝王盛宠:妖娆逆天妃

    那年初见,她从卑微的御女一跃成为帝王盛宠。盛宠之下尽是累累白骨,斗妃嫔,平外戚,一将功成万骨枯。深宫寒暑数载,从暮春到隆冬,她满身戾气,看帝王宝座下沾满她父兄亲人之血。帝王站在初见的枯树之下,敛眉,冷道:“阿樱,朕爱的只是这锦绣山河。”她悲凉大笑,帝王盛宠,殿堂誓约,原来终究镜花水月一场。帝王爱,美人面,玲珑计,诛心局,这是一部皇家贵媳的成长史。
  • 做最好的银行支行长

    做最好的银行支行长

    该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良言与案例节节相扣,精准翔实地阐释了支行长怎样想、怎样干、怎样管、怎样带以及怎样成长的“真经”,对支行长或正在成长为支行长的同人们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清晰的思路、流畅准确的文字,以及生动鲜活的气息,非常具体地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支行长
  • 冷情王爷下堂妃

    冷情王爷下堂妃

    “第一条,不许和别的男人眉来眼去;第二条,不许在我的面前提到他;第三条、、”“傲天,你太霸道了!”“霸道!没错!我就是霸道!谁叫你是一名下堂的妃!”心在跳,情已销,妒火在燃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作者在长期从事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病人”,这些“病人”看上去很正常、很健康,但实际上正在遭遇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他们大多都是遇事不能主动化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责、心烦、不快乐……心事越积越深,逐渐形成了“心病”。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排解心理障碍。而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能帮您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带给您幸福美满的人生!
  • 谋杀1990

    谋杀1990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疯癫

    疯癫

    胡冰心的孪生妹妹杨子楠在某个深秋的夜晚,独自驾车在七夕街上时发生了车祸。醒来后,不仅失去了记忆,而且变得如惊弓之鸟般弱不禁风,在她调查车祸原因的过程中。胡冰心打听到了一件关于七夕街的骇人事件——常常有人在深夜遇见一位身穿红裙、怀抱白狗的女子。她总是冷不防地出现在树下,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不见,如鬼魅般来去无踪。失忆后,杨子楠的家里发生了一连串诡异的事情——原本关严实的窗户会在半夜莫名其妙地洞开;无人使用的电脑会自己启动,一朵艳丽的红玫瑰赫然跳跃到屏幕上;深夜的窗外似乎总有一双眼睛窥视着房内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