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胜,想别人不能想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很多人就会想起由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主演的美国影片《出奇制胜》,不过,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成语“出奇制胜”,它意指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其中的“奇”也就是特殊的手段,它是别人所意想不到的、变幻莫测的斗争谋略与方法,一语概括,即为“绝招”。
此语出自《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迎敌,以奇兵取胜。所以那些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的战法就像天地变化那样无穷无际,像江河奔流那样不竭不息。
军事家孙子指出要想战必胜,攻必取,不仅要出奇制胜,而且还在于兵贵神速,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军压境,直逼敌方仓皇就范。
厉害的火牛阵
战国时,齐泯王贪图享受,骄横暴戾,齐国上下人心离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齐的邻国燕国自燕昭王即位以来,日益富足强盛起来。见齐王昏庸残暴,就派大将乐毅联合秦、魏、赵、韩四国一同进攻齐国。齐国人民恨透了齐泯王,都无心抗敌,士气非常低落,齐军接连吃了败仗。燕军连克七十余城,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在齐国内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齐国百姓面临国恨家仇,心里非常难过,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军攻了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中军民共推田单为守城的大将军。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他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人扮成富翁带上金银珠宝偷跑出城,去向燕军将领投降,请求燕兵在破城后不杀害、骚扰他们的亲属。燕军听了,以为即墨城里的人已经准备投降,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惕。
这时,田单将城内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并且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双角上绑着尖刀,牛尾上系满浸透油脂的麻线和芦苇,还挑选了五千名强壮的士兵,也披挂成天兵神将的模样,又连夜在城墙隐蔽处挖了几十个能通往城外的地洞。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田单一声令下,齐军战鼓声四起,火牛突然从城墙的地洞中冲出,火光熊熊杀向敌人的营帐。燕军正在熟睡,忽然听见一片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喊杀声。他们冲出营帐一看,只见无数发怒的公牛头顶尖刀,尾燃烈火,像狂怒的海啸一般扑了过来。在火牛阵的后面又有许多披红挂绿的神兵神将在呐喊助威。燕军士兵见这阵势,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命,死伤无数。田单率兵乘胜反击,不久就将燕军赶出了国境。
大义灭亲,不徇私情
《释名·释言语》注:“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义”的本义为“道义”。“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绳之以法。用来形容正直无私,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有惩罚的人。
此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的父杀孽子的故事。
春秋时代,卫庄公在位时,十分溺爱小儿子州吁,因此州吁骄横无理。大夫石碏奉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正确地教导他,不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就是因为孩子太被长辈溺爱而产生的。”但庄公并没把石碏的话放在心上,后来还任命州吁为将军。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关系甚好,两人狼狈为奸,搅得卫都鸡犬不宁。
庄公死后,桓公即位。公元前719年,石厚跟随州吁刺杀了桓公,篡夺了王位。州吁自立为国君,封石厚为上大夫。两人非常得意,但卫国人对这个国君并不认可。州吁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通过石厚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如能朝见周天子,州吁的君位就能稳定了。”石厚问:“怎样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马上跟州吁去了陈国。石碏先一步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已年迈,没有什么作为了。去贵国的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贵国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等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便将他们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羊肩前去陈国杀石厚。石厚说:“我是罪该万死,请将我用囚车载回卫国,见父亲一面,然后再处死我。”羊肩说:“我奉你父亲之命,来诛杀你。你想见你父亲,就让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于是羊肩将石厚诛杀。从此便有了“大义灭亲”这个成语。
包拯大义斩亲侄儿
包拯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由嫂子抚养长大。包拯当巡按时,他的侄儿包勉却在知县的任上作奸犯科,被告发到包拯那儿。面对法与情的抉择,包拯“大义灭亲”,斩了包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拯成了正义的化身。
包拯秉公执法,为民除了一害,开始受到嫂子的怨恨,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嫂子的原谅。
呆若木鸡,原本是褒义词
“呆若木鸡”的意思就是呆得像木头做的鸡一样,如今一般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开始时却含有褒义,用以指一只“神奇”的斗鸡。
在《庄子·达生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古时候人们很喜欢斗鸡的游戏,有一个叫纪洞子的人是训练斗鸡的行家,于是齐王便请他来为自己专门训练斗鸡,准备参加搏斗。
齐王的性格十分急躁,刚过了十天,齐王便去问纪洞子:“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洞子回答说:“鸡还没有训练好,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洞子说:“还不到火候,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它不够沉着,还有好斗的心理。”
转眼间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训练得如何了,纪洞子还是说不行,因为纪洞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不能在斗争中百战百胜。
这样直到40天过后,纪洞子对齐王说:“这回斗鸡可以去比赛了。虽然别的鸡还在叫,但这只鸡似乎什么都没有听见,一点也没有反应。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突然情况,它都会不动也不惊,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别的鸡看见这样的对手,准会转身而逃,斗都不敢斗了。”果然,当齐王把这只斗鸡放进斗鸡场时,别的鸡一看到它,还没有交手就掉头逃走,这只鸡在斗争中从没输过。就是这么一只“神鸡”后来却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发愣的样子,其中的缘由大概是人在受到惊吓或恐惧时发愣的样子,类似于鸡不动不惊达到完美境界时的状态吧。
好笑的书生祭鸡
从前有个书生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一天,他正在房中读《古文观止》,当读到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音调悲壮:“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
忽然,远处的鸡鸣声打破了沉寂,他这才想起今天还没喂家中的鸡呢。于是他掩卷跨出书房,随手抓起一把米,来到门前空地上,唤了几声,不见鸡的踪影,四处寻觅不着,最后他发现,原来鸡已死在鸡棚里。
他提起鸡端详多时,弄不清它们是怎么死的。转念一想,既然鸡已死,就该饱食一顿,何苦为鸡的死而发愣呢?于是他唤来妻子,让她把鸡炖了下酒。时至中午,鸡已烹好,香味扑鼻,书生欣喜地斟上一杯酒,正待举箸时,忽然想起鸡死得不明不白,理当祭奠一番,于是思考片刻,喃喃有声,作词曰:
声也其鸣喈喈,死也岂无葬埋?
以我肚腹,作尔棺材。
呜呼哀哉,酱油拿来!
得意忘形,原本是一种高妙境界
“得意忘形”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高兴得忘记了自身形体的存在,形容人因为高兴而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语出《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魏晋时期,阮籍与嵇康、刘伶、向秀等被称为“竹林七贤”。阮籍本来很有抱负,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又不敢直白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只得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纵情于山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因此史书中描写他时说是“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其实,早在战国时庄子的文章中也有异曲同工的说法。《庄子·外物》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荃亦作筌,捕鱼的工具,蹄则是捕兔的工具。使用它们,目的在鱼和兔,得到了,就没必要再放在心上。同样,语言也只是表达意识、传播思想的工具。所以庄子说“得意而忘言”,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至晋时,陶渊明在《饮酒》一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因得到真意,不仅“得意忘形”,甚至连“意”本身也一并超脱,物我两忘,不辩不言,而以沉默表达。
所以说“得意忘形”这个成语,其中大有深意和智慧。其实质在于:得其本意,便忘其外形。无论治学、生活,还是为人处世,这都算是很难得的高妙境界。
妙联讽贪官
某年除夕,一个贪赃枉法又厚颜无耻的县官,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六欲有节七情量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苑十分廉明
横额:福荫百姓
初一早晨,衙门口很多人围观,还不时有惯于逢迎拍马的人喝彩:“好呀!写得真是妙极了!”
县官在院中踱步品茗慢饮,听得外面的叫好声,得意忘形。突然,一衙役匆匆跑来说:“老爷不好啦!不知是谁在红对联外又贴了一副白对联。”他急忙跑出去看,只见对联写的是:
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
五官不正四蹄羁縻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额是:苦煞万民
县官看罢,气得满脸煞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围观的群众一个个笑着离开了。
坦荡羲之——东床快婿
“东床快婿”是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快”意即称心、美好。“东床快婿”也就是好女婿的意思,也可直接说成“东床”。这一美称跟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晋书·王羲之传》上有一个故事说,晋代有一名太尉郗鉴,有一天派门客去王家为自己女儿择婿。门客回来后报告说:“我把王家的子弟一个个仔细看了,他们都长得不错,读书也很用功。我去的时候,正逢他们吃饭,这些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有的还摇头晃脑地吟诗。他们一听说我是奉太尉之命去选女婿的,大家都不出声了,立刻坐了下来,整整衣服,变得端正了许多。其中只有坐在东床上的一个青年人,仍敞着衣襟,大吃大喝,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我说的话。”
郗鉴听后说:“这种不做作的人,想必正是一个好女婿。”经他亲自带领门客再次探听,得知那个青年叫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件事流传四方,后来有人便把“东床”用作女婿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字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王羲之为“书圣”。
尔虞我诈,来自楚宋盟约
有人曾把“尔虞我诈”形容为骗子遇骗子,意即都不是什么好人,彼此之间互相玩弄。此语出自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春秋时,楚国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天,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向宋国借路。申舟估计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就问楚庄王:“那万一他们把我杀了怎么办呢?”楚庄王回答说:“如果他们敢这么做,我就率领军队去灭了他们,为你报仇。”申舟很无奈,只好将儿子申犀托付给庄王,就出发了,结果路过宋国时被抓了。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做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于是宋文公下令将申舟杀了。
楚庄王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气愤,马上下令讨伐宋国。宋国虽是小国,但打了一年半载也没攻下,楚军锐气大减,楚庄王决定撤兵回国。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叩头说:“我父亲当初明知会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庄王无法回答,这时大夫申叔时建议道:“不如我们在这里盖房屋,下地种田。让宋国人以为我们要跟他们长期对抗,他们怕了自然会投降。”庄王照此吩咐下去。宋国人一看当真怕了,不知如何是好,华元站出来说:“不行,我们宁愿战死、饿死,也不签那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晚华元就潜到楚国营中,找到主帅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城里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如果楚国硬逼,我们即使战到一兵一卒也绝不投降。但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那您怎么吩咐我们就怎么办。”楚庄王本来就想撤军,于是退了三十里,两国又恢复了和平,签订了盟约。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后来简化为成语“尔虞我诈”。
画家书
古时,有一人在外谋生,托同乡带了一封信和一包银子给妻子。那个同乡悄悄打开信,看到里面只有一幅画,画面上有一棵树,树上有八只八哥,四只斑鸠,没有写多少银子。这位同乡起了邪念,将银子偷偷扣了一半。谁知朋友的妻子见到信后,说道:“为人要诚实啊!我丈夫托您带给我一百两银子,为什么你只给我五十两?”
原来,这封家书正是写信人花费一番心思才想出来的,虽然通篇没有一个字,但8×(八哥)+4×(斑鸠)=100,正好就是一百两银子了。
鬼斧神工,技艺高超
“鬼斧神工”意指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它是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此语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据记载,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这好像是鬼神造出来的。
鲁侯见到了,便问他:“你有什么神奇的仙术吗?”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儿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不过,我还真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先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荣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有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到达这个程度,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超然物外,智巧专一,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为相合的,这时要做成的形象便呈现在我的眼前,然后我就动手加工制作,达不到这样境界的话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来的器物也就被人们认为是神鬼的功夫,原因可能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