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7600000025

第25章 趣说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2)

“皮影戏”诞生在西汉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盛兴于清代的河北。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灯影戏”或“土影戏”,有的地区还叫“皮猴戏”“纸影戏”等。它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其剧目、唱腔多汲取地方戏曲营养,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器乐伴奏。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戏的人物也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为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作出各式各样的动作。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

皮影戏的独特道具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用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考虑到其坚固性和透明性,又以牛皮和驴皮为最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和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或橱窗装饰。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的特点,却是共通的。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有这样的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因此,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起源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剪纸又叫“窗花”,因劳动人民常把它作为年节装饰贴在纸窗上,故而得名。它由手工制作,再配以明快鲜艳的色彩,所以独具特色,令人爱不释手。

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羽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祥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深为群众喜闻乐见。

剪纸艺术,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这样一个艺术品种,后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勤劳灵活的双手,把他们的朴实情感、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反映了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在漫长的年月中,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作者的千锤百炼,创造出了大量日臻完美的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剪纸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以“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上,它以其饱满朴实的构图、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剪纸艺术有史可查

唐朝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也是写此。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

南宋周密所著《志雅堂杂钞》中写有:“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心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一种土色土香的综合艺术,它作为东北独有的地方曲艺曲种,已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二人转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其中拉场戏已具成型的戏曲样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4月27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如今,二人转已深入东北农民的心里。东北民间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当地人也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形容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并非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能歌善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以二人转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剧种,黑龙江有龙江剧、吉林有吉剧、辽宁有辽南剧,已经是成熟的戏曲形式。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两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一绝”是指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

“泥塑”历史已千年

泥塑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的雕塑工艺品,俗称“彩塑”。它的制作方法很有趣:先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再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后,再施彩绘。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中在记述苏秦劝阻孟尝君入秦这个故事中,曾有抟泥作土偶的记载。做泥俑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鼎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朝的宫女像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个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其中,“泥人张”指天津捏泥人张长林,他是一位民间捏塑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筝”的诞生

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就已经有筝了。那么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可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时,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的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

父亲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唉声叹气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半边瑟竟发出了更好听的声音。

宛无义早忘了责备女儿,他把半边瑟分别做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比原来好弹,声音也更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做“筝”。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了。

唢呐的由来

“唢呐”两个字,其实就是波斯乐器的音译(Surna)。唢呐又名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早在西晋时期开凿于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第三十八窟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演奏唢呐的绘画,在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中也有唢呐的雕刻形象。据山东嘉祥史料记载,早在100多年前,山东西南一带就有了比较完整的鼓吹乐队。唢呐不但用于独奏,也用于戏曲、歌舞伴奏,古代民间的婚丧喜庆是少不了它的,在现在的国乐演奏、民族乐队中它也是很重要的乐器。

令人伤心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东胡的奚部,因此被叫做“奚琴”或“奚胡”。北宋欧阳修有“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其中的“奚琴”就是马头琴。清代称之为“潮尔”。

马头琴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赛马会上,王爷因嫉恨赛手苏和的小白马赢得了冠军,所以害死了小白马。苏和十分想念心爱的小白马,于是用木头依照小白马的样子雕出了马头琴杆,用马尾作琴弦,制作了马头琴。粗犷深沉的琴声杂糅着他失去小白马后的哀思之情以及对王爷的愤恨。苏和的遭遇得到了牧民们的怜悯,一人唱万人和,马头琴很快就在草原上盛行起来。随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蒙古族同胞对马头琴愈加热爱。

吉他的由来

“吉他”是英文“Guitar”的译音,因为它有六根琴弦,故又称为“六弦琴”。

据说,吉他的远祖应该是公元前100年前生活在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北部的古赫梯人城门遗址上的“赫梯吉他”。这是考古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类似现代吉他(一样具有内弯的琴体)的乐器。吉他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西班牙。

“冬不拉”是什么乐器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弦乐器。关于冬不拉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康木巴尔的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当他向这位姑娘求婚时,姑娘想考考这位青年的才智,于是指着她身边的一棵古松树说:“假如你能让松树替你求婚,我就答应嫁给你。”这下可难住了这位草原青年,他绞尽脑汁思考到太阳下山也没想出办法。康木巴尔决定先填饱肚子养好精神后再想办法。他杀了一只羊,把羊肠挂在这棵古松树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吃饱后就入睡了。

睡梦中,一阵美妙悦耳的声音唤醒了小伙子,他发现这优美的音乐是从古松树上发出来的。这古松树上有一个洞,微风一吹,风干了的羊肠轻轻抖动,便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康木巴尔如梦初醒。他锯下一块松树木,在上面也挖了一个洞,再绷上两根干羊肠,用手一拨,果然发出悦耳的声音。到了约定的日子,康木巴尔轻轻弹拨着这把自制的乐器,用这美妙的琴声向美丽的姑娘表达他真挚的爱情,一对恋人终于结成幸福的伴侣。从此,这种乐器便在哈萨克人中盛行起来。

二胡的由来

二胡又名南胡,为胡琴的一种,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历史悠久、流行普遍并具有代表性的拉弦乐器。

早在唐朝,其前身以竹片为弓,称为嵇琴,有“竹引嵇琴人,花邀载酒过”的记载。宋朝的《乐书》称之为奚琴,有“奚琴本胡乐也”的记载。而我们从唐代所绘的画卷里便可以看到,当时的奚琴与今天的二胡构造已经基本一致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的“马尾胡琴随汉车,曲中犹自怨单于”,是以马尾为弓的胡琴。

明清时,随着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发展,胡琴在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中,逐渐形成了二胡、板胡、京胡、坠胡、粤胡等拉弦乐器。“五四”时期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革新家刘天华先生,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固定了定弦法则,并使之进入高等学府的课堂,开创了二胡演奏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七卷)

    悦读MOOK(第七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但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未可限量的。正如2006年8月教育部下达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企业文书写作大全
  •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

    《灾害对策全书》是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兵库 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共同设立的翻译编辑委员会 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灾害特点与行之有效的防灾对 策,从日语版的《灾害对策全书》全四卷中精选了39 篇文章翻译,集成一册。 《灾害对策全书》包含了应对灾害所需的法律、 政策、方针,各种应对手段和工作流程,防灾教育和 防灾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人员和研 究者提供参考,是一本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的 灾害对策指南。本书是以真实的自然灾害为案例,对 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提高 灾害对策的能力,为构建安全与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
  •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个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兴,政府无信则不威。提高诚信江苏建设水平,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入手,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弘扬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氛围。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巨龙倒计时续

    巨龙倒计时续

    巨龙倒计时续篇: 千年前名为巨龙的怪物降临,袭击城镇伤亡无数,四方神殿拥护屠龙骑士崛起套讨伐巨龙。千年后,名叫克里斯蒂的贵族商人出现,遇见山城少女丹妮卡,巨龙袭击山城。之后,埃尔帝国的宫廷也发生一系列的事情,一切都与七把神剑有关,与四方神殿留下的预言有关…… PS:感谢水晶亲自做的封面,大爱啊~~~
  • 倾世情缘:今生只爱你

    倾世情缘:今生只爱你

    一逃一追,一冷一热,潇潇洒洒。谁知眼前这人总是阴魂不散,在这条属于两人的爱情道路上,却因一念之差,没有最爱,只有更爱。历劫重生,我躲还不行吗?”看着逃跑的万俟(moqi)卿音,看着眼前撒娇的某男,君斯默微微一笑:“人世间纵有千娇百媚,只想淡看世间繁华,姹紫嫣红,只需一眼便知,肩负重任,唯有你是我情之所钟”。万俟卿音无奈扶额,她本是翱翔天际的凤凰,“惹不起,几尽神魂消散
  •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这不是一本随便的旅行书,是一本旅行后的记忆录,期待了未知的相遇,邂逅了愿意爱下去的人。只为了追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周克芹散文随笔

    周克芹散文随笔

    文学总是要经过人民大众和时间长河的双重检验的,一时的喧嚣和风光证明不了真正的价值,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深信,经过十年百年,再回头看,二十世纪的尘埃落定,喧嚣散尽,许多现今风光一时之辈,都将伴着他们的腐花败草随风而去,消踪失影,而周克芹,这棵峥嵘大树仍将屹立在历史的荒原上。
  • 云山忠魂

    云山忠魂

    江河是一个农家子弟,自幼习武,练就一身高超本领,因打抱不平而致家破人亡,被逼上大云山抗争。
  • 邪王娶妻,废材五小姐

    邪王娶妻,废材五小姐

    【新文已发布,点击其他作品!】她,金牌杀手,穿越到了紫家最废材最不受疼爱的痴傻五小姐身上,一双惑世红眸注定了她成为爹爹眼中“流动的绿帽子”!他,神秘莫测,颠倒众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唯独对她这个世人所不齿的草包死缠烂打!“霜儿,今日是我的寿辰,你准备了什么礼物给我?”他的眼神在她身上上下逡巡,恨不得将她拆骨入腹!她眸光一闪,随手将手边上的雨伞扔向他。“一把雨伞?”“你若不举,便是晴天!”
  • 好句好段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好句好段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本书针对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内容,将精彩的好句子好段落进行科学、系统地归纳,既为小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供急需的素材,又助其在借鉴经典句段中升华思想;既为其寻找到了一位常伴身旁的良师益友,又能激发其创新灵感,进入迷人的作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