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7600000010

第10章 趣说习俗——民间传统节日的由来(1)

“元宵节”来历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

一种传说为:天上的天鹅不幸被猎人射伤坠落人间。玉帝欲替天鹅报仇,便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派天兵天将下凡,想把人畜全部烧死。有一个好心的神仙不忍心,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了百姓。人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户户挂红灯,放烟花爆竹,装出人间已经起火的样子,骗过了玉帝,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另一种传说为:汉武帝时期,宫女元宵因农历正月十五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欲投井自杀。东方朔为成全宫女,散布农历正月十六火神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的消息。汉武帝问东方朔有没有解决办法,东方朔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看红灯,所以如果皇帝、后妃、文武百官上街观灯火,便可以避灾。于是,元宵终于有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元宵节佳对

清代文人闵鄂之自幼喜欢作对,常常是出口成章,闭口成对。

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乘船到毛尚书家做客。毛尚书命家人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又请作陪的幕僚出联属对,以助雅兴。席间,你出一联,我答一联,好不热闹。这时,毛尚书提议以元宵夜为题属对。时逢那夜乌云遮月,一幕僚望着辉煌的灯火说道:

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

闵鄂之听到鼓声阵阵心中一动,于是上前高声对道: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满座宾客齐声称妙。

“清明节”始于周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二十四节气歌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古代劳动人民常在这时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即有在清明时插柳、踏青、荡秋千、拔河,还有赛龙舟的活动。清明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它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便是清明节特殊气氛的生动写照。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寒食节禁火

寒食是指清明节前两天,由于在这期间民间要禁火:食物以稠饧、麦糕、乳饼等为主,所以称为“寒食”。寒食原为周朝旧制,究竟是哪一天,历来说法不一。到魏晋南北朝时始定为清明前一两天。唐朝沿袭此制,清明前两天禁火,第三天即清明节晚上,由宫内传火,赐予近臣。有所谓“内宫初赐清明火”。能得到皇帝赐火者只是少数达官显贵,他们得火后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炫耀于世人。后来,人们争相效仿,形成了插柳的习俗。

众说纷纭的“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凛《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2.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为纪念伍员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其父、兄遭楚平王杀害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体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嚭进谗言,于是夫差赐“属镂”剑令伍员自刎,并将伍员尸体扔到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就要举行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说,并导致端午的一些民间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这纯属封建迷信。

关于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解释:“古人以葫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早在魏晋时期,周处在《风土记》中就曾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足以说明早在晋时,端午吃粽子就已成习俗了。端午节包粽子祭吊屈原,最早见于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中秋”祭月

中秋节由来已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祭拜观赏,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成为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人们更加重视祭月的风俗,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赏月台

中秋节赏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和杨贵妃到太液池赏月。有一年八月十五,在他赏月兴意正浓时,明月却沉沉西下,于是玄宗下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高台,称“赏月台”,供他以后与贵妃赏月用。

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节还要赏菊花、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戴带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除了佩戴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发糕”“菊糕”。吃重阳糕的习俗在宋代已经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袭至今。

山西重阳糕属面食糕点,以枣泥、银杏、松子、杏仁为馅。可做九层,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取重阳之意。有的在糕点上插小彩旗,以图吉利。糕,谐音高,喻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这天不仅要吃重阳糕,还要吃寿面,或者全家聚会,以祈祝家人平安、健康。

“元旦”开启新的一年

每年阳历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白牧《梦梁录》卷一“有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元旦,古代叫法各不相同。《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锦》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阳历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中国的历史都是以农历纪年。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基督诞生为公元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法定节日。“元旦”一词,来源于古埃及。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而得知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其他国家的元旦

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始时他把冬至这一天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往后延了10天。

“情人节”的传说

传说,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这一时代,古罗马一直战事连连,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在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的人也必须马上解除婚约。无奈之下,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奔赴战场。

修士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行为感到十分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向他请求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悄悄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事情传开后,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克劳多斯的耳朵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关入地牢。公元270年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满怀悲伤的人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人们把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

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为中国情人节。

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相会天河,女孩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巧配。

西方的复活节

复活节是西方的一个重要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从四旬斋开始,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为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

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是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关于耶稣基督的受难和复活,《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耶稣被犹大出卖,遭到逮捕判以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耶稣死时,圣殿中的幔子突然从上到下裂成了两半,凭空落了下来。并发生了地震、石崩等一系列奇异现象。耶稣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信徒们,无须为我的死而悲伤,三日后我必复活。”罗马人惧怕耶稣的预言会变成现实,在他受刑的第二天把他的坟墓严严实实地看守起来。就在第三天安息日将尽的时候,忽然间地面强烈震动起来。随后,一个身着白衣,相貌闪烁着神圣光泽的天使,从空中降落下来,他对众人说:“耶稣不在墓中,已经复活,他到加利利去了。”

按基督教教义,耶稣复活后,曾多次在信徒面前显现。在第40天时,众信徒见他升入云端,回到天父那里。这一天,也是基督教的盛大节日之一——耶稣升天节。

关于耶稣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义,是为了赎世人的罪。因此,在基督教中,复活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活节彩蛋

根据《圣经》记载,复活节彩蛋最早起源于1世纪,当时的基督教会在复活节前的几天时间里禁止公众吃鸡蛋,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下的鸡蛋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装扮起来代表耶稣基督的复活。

捉弄人的“愚人节”

愚人节又称万愚节,关于它的起源,说法颇多。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认为愚人节源自法国。

16世纪的法国,人们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大家互赠礼物,举行派对,庆祝新年。1582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历法——格高利历法,并将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历法的推行过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愿意接受新历法,或是不知道新年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们,赠送给他们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庆祝晚会,骗他们白跑一趟,或使他们对某种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为真。这些被捉弄的人被称为“四月愚人”。

从此,一些人便在每年的4月1日搞恶作剧,互相愚弄,渐渐地,便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传到英国。后来,随着英国移民又传到了美国。到今天这一习俗已经成为国际性节日,在欧洲、北美许多国家都流行。

愚人节趣闻

黄水仙是愚人节的象征。节日期间,美国家庭习惯用水仙花和雏菊装饰房间,组织家庭舞会。通常,人们都把家庭装饰得像过圣诞节、新年一般。客人们到来后,则根据主人房内的陈设,与主人互致“圣诞”“新年”问候。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就是人们可以不受责备地互相愚弄、搞恶作剧、开玩笑。

“母亲节”的起源

古时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并送给他们的母亲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薇丝(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安娜的母亲于1905年去世,她悲痛欲绝,两年后,她和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威望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

1908年5月10日,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从此流传下来。

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在1914年5月9日由威尔逊总统颁布施行。现在,母亲节已经在很多国家流行了。

同类推荐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 中华歇后语鉴赏

    中华歇后语鉴赏

    本书搜集整理了近1200条歇后语,从出处、注释、语义、故事等方面加以介绍。
  •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通过考察这些矛盾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并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视角提出了缓和这些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藉此希望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本书主要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所产生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大现实矛盾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这些社会矛盾包括城乡矛盾、区域矛盾、阶层矛盾和思想矛盾,其中在阶层矛盾中深入剖析了贫富矛盾
  • 素质教育在中国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中国的素质教育要做什么,我想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做人与成才。从古至今,海内外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做人这一方面都有共识。北宋的张载和现代的陈鹤琴都论及过做人。陈鹤琴认为在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的基础上,不仅要做中国人,而且还要做世界人,要以宇宙为学校。要做世界人必须具备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素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还要让他们成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现在西方社会中提出的把学生放在“适应性领域发展”的观点与朱熹的思想大致相同。
  •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古龙文集:风铃中的刀声

    古龙文集:风铃中的刀声

    花错向着白色的小屋里的爱人狂奔而来,可是还未奔到身子便已断开成两截倒地死去,鲜血染红沙地。屋子里面的花景因梦经历从激动到狂喜到恐怖到绝望的心情……
  • “三高”怎么吃怎么养

    “三高”怎么吃怎么养

    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时离不开饮食的调理。《美食天下(第2辑):“三高”怎么吃怎么养》选择对症食物进行科学食疗,减轻“三高”药物的副作用,从根本上抵制病情诱发因素,彻底远离“三高”。
  • 生活英语对答如流

    生活英语对答如流

    本书内容真实鲜活,围绕用餐、住宿、聊天、逛街、学习、理财、娱乐、爱情和情感等9个主题,提炼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61个话题,每个话题下又包含互动问答、高频精句、场景会话、金词放送和精彩片段等5个部分,内容丰富生动,旨在使读者开心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口语。
  • 陛下如此多妖

    陛下如此多妖

    穿成庶女,救某狐狸,额,为毛变成了一个男人?奉旨和亲?为毛这个迎娶他的帝王和那只狐狸男那么相似?且看现代金牌特工怎样将一代冷面帝王训练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撒得小娇、卖得小萌’的极品傲娇男。
  •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言语等,都将成为构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本书从现实生化出发,对商务礼、职场礼仪、社交礼仪、举止气质、服饰形象仪表、用餐礼仪、说话艺术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礼仪常识进行详尽地阐述,帮助读者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改善人际关系。
  • 繁花落舞

    繁花落舞

    蓦然回首,原来,她从不是他心中的那支舞?那么在他心中,她又是什么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梁启超传

    梁启超传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一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他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艰难;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
  • 至尊邪凤惊天下

    至尊邪凤惊天下

    她向来善良,只愿为她回眸。凤有麟角,【正文完】她身为时空守护者,触者必亡。天下动荡,却是去守护99份爱情,时空耗损,萌宠一出咬死你,她以绝地反击之势游走,她信手拈来。你有金品灵丹?那算什么,黑暗之王,远古上神,还不用亲自动手。你灵源醇厚?不好意思,血染琉璃,但龙有逆鳞,凤惊天下。他人魔之子,跟月老抢饭碗
  • 隐世

    隐世

    物理学家罗亚在寻找平行世界的时候,被失控的强子对撞机乱流击碎身体。可是罗亚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出现在了战国末年。强悍的大秦帝国。试图复国的周朝后裔,隐世家族的诛神计划,诸子百家对这个世界的掌控,还有来自遥远大西国的后代……这些拥有庞大势力的国家和组织,无不围绕罗亚展开了行动。这个世界,因为罗亚的到来,产生什么样的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