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幸福的婚姻并不多,因为结婚的本质,其目的并不为现在的当事者,而是为未出世的儿女着想。但性爱若附加上“性向一致”的友情——虽然不多见——也可缔结真正白首偕老的夫妻,这是从完全不同的根源所产生的感情,双方以最柔和的心情,互相慰藉。然而它的发生几乎都在性爱获得满足而消失之后,始表现出来。性爱的发生,是男女以未来的第二代为着眼点,在肉体、智慧、道德方面取得互相弥补和适应,幸福的婚姻则更加上精神特性的调和。
恋爱是人生解脱的叛徒
那么,为什么恋爱中男人竟会为心爱女性的秋波所眩惑,以致甘愿完全放弃自己,不惜为她做任何奉献牺牲呢?无他,这是因为她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部分,以致其他的一切都无足轻重了。人们对于某一个特定的女性都有着活泼热烈的欲望——不,几近疯狂的欲望,就是证明。我们存在的核心是难以打消的,而且这也正是这种本质核心永存于种族中的直接保证,如果认为本质的存续是芝麻小事,而加以轻视,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种错误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这样想:所谓种族的持续,虽和我们相类似,但却不是任何方面都与我们相同的,而且它又是生存于我们所不能知的未来。这种念头,实源于对外部的认识,只见及种族的外貌,而未考虑到内在本质。实则内在本质才是人类意识核心的根底,而且比意识更具直接性,又是不受个体化原理拘束的物体,存在于各色各样的个体中——不论并存或续存,其内在本质俱皆相同。这就是切实渴望生存和永续的求生意志。
即使个体死亡,它仍得以保存。话虽如此,但人类的生活并不比现在的状态为佳,因为生命就是不断的苦恼和死亡。然则如何才能使个体从痛苦的世界解脱呢?只有否定意志一途。由意志的否定,使个体的意志脱离种族的枝干,而停止其生存。
然而,其后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彼时的个体意志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这些问题只有任人解说了,因为我们还找不出足以证明它的概念和事实。佛教把生存意志的否定,称之为“涅槃”(指根绝人生各种欲望所达到的一种至高至乐的境界),这也是人类一切认识力永远不能达到的境地。
现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熙熙攘攘的现世,就会发现人们大都是为烦恼、痛苦、贫穷所困扰,再不就是充满无穷尽的欲求。为了防止各色各样的烦恼,虽然每人都尽了全力,但他们除了只能保持这苦恼的个体的短暂生存外,再不容有其他的奢想了。
然而,在这纷乱的人生中,我们仍看见情侣们悄悄交换互相思慕的眼光——不过,他们的眼神,为何总显得那么隐秘,那么畏葸,那么偷偷摸摸?这是因为他们原是叛徒,他们故意使所有即将结束的痛苦和辛劳继续延续下去。他们仍沿袭着祖先的做法,又揭开了另一场人生的序幕。
爱的本能(节选)
【奥地利】弗洛伊德
我们在自身的生命上面目睹着人的形体与容颜的美不断枯萎,不过这种短暂性也给美的魅力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
假如有一朵花,它只在唯一的一个黑夜开放,我们却仍觉得它这种昙花一现并非因此就减少了姿色。我同样看不出艺术作品以及精神成就的美与完善竟会由于时间的局限性而失去价值。
要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时代,那些使我们至今惊赞不已的绘画雕塑无人问津了,或者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诗人和思想家的作品完全陌生,不能理解了,或者甚至出现了一个地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地球上的一切生灵都沉默无语了,而一切美与完善的价值都要依其对我们的感性生活的意义来确定。
到那时,美与完善本身就不需要再继续存在下去了,因为它们已不依靠时间而延续了。
因失去了所爱和所赞美的事物而引起的悲愁在普通人看来是极为自然的事,以致他们把他们的悲愁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悲愁却是一个很深奥的谜,它的奇特现象连我们自己也解释不清,但我们却把其他变幻莫测的东西溯源到它那里。
我们设想人具有某种程度的爱的本能,即所谓的性力,它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摄住了它自身的自我以后,又从自我转向了某个对象,这对象可以说是由我们以同样的方式纳入我们的自我中来的。这种转变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一旦对象被毁灭,或者我们失去了对象,那么我们的爱的本能就会面临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它将寻求另一对象作为补偿,或者暂时返回到自我中去。
但是,我们还不明白,为什么性力脱离了它的对象就会产生这种痛苦的过程,此时只能从爱本能地眷恋其对象,排斥他物这一点来推测。我们只是看到,性力紧紧钳住了它的对象,而一旦对象丧失,即使作为补偿的代用品已经纳入,性力仍然不愿放弃那失去的对象。那么,这就是爱的悲愁。
打破处女迷信
胡适
萧先生原书:
……学生有一最亲密的朋友,他的姐姐在前几年曾被土匪掳去,后来又送还他家。我那朋友常以此事为他家“奇耻大辱”,所以他心中常觉不平安,并且因为同学知道此事,他在同学中常像是不好意思似的。学生见这位朋友心中常不平安,也就常将此事放在心中思想:按着中国的旧思想,我这位朋友的姐姐就应当为人轻看,一生受人的侮慢,受人的笑骂。但不知按着新思想,这样的女人应居如何的地位?
学生要问的就是:
一、一个女子被人污辱,不是她自愿的,这女子是不是应当自杀?
二、若这样的女子不自杀,她的贞操是不是算有缺欠?她的人格的尊严是不是被灭杀?她应当受人的轻看不?
三、一个男子若娶一个曾被污辱的女子,他的人格是不是被灭杀?应否受轻看?
一是女子为强暴所污,不必自杀。
我们男子夜行,遇着强盗,他用手枪指着你,叫你把银戒指拿下来送给他。你手无寸铁,只好依着他吩咐。这算不得怯懦。女子被污,平心想来,与此无异,都只是一种“害之中取小”。不过世人不肯平心着想,故妄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谬说。
二是这个失身的女子的贞操并没有损失。
平心而论,她损失了什么?不过是生理上,肢体上,一点变态罢了!正如我们无意中砍伤了一只手指,或是被毒蛇咬了一口,或是被汽车碰伤了一根骨头。社会上的人应该怜惜她,不应该轻视她。
三是娶一个被污的女子,与娶一个“处女”,究竟有什么区别?
若有人敢打破这种“处女迷信”,我们应该敬重他。
【美国】爱因·兰德
在所有能够提供快乐的形式中,自傲是最大的快乐。人为自己的成功和性格塑造感到愉快,而对他人的成功和性格塑造所产生的快乐表示赞赏。这两种(自傲和赞赏)的高度统一形式是一种“罗曼蒂克”的爱。它的庆典仪式是性。
正是在这一方面,即人类“罗曼蒂克”的情感反应中,同时揭示了人们对自我和存在的观点。人们所爱的或性欲望的对象,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深层价值。
在人们“罗曼蒂克”的性情中,这具有关键性的两种因素揭示了心理学属性:对他们所爱的对象的选择,以及对他们来说,性行为的意义。
一个自我尊重的人,一个热爱自我和生命的人,他迫切需要的是他赞赏的人,并在爱情中找到精神的等同性。最吸引他的是一种自尊。对这样的人来说,性是一种仪式,其意义从属于他自己和他所选择的女人,这种感受的最高形式是具体的,并且,在他的自我中,价值和快乐是生动的。
这种感受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但是,人们在获得这种感受时,如果缺乏自尊的话,他就会欺骗这种感受——他选择对象的能力标准欺骗了他,给予他所没有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幸福的幻觉。
所以,如果一个男人喜欢的是具有智慧、自信和力量的女人,如果他喜欢女英雄,那么,这就揭示了他的灵魂类型,相反,如果他喜欢的是一个不负责任、唠唠叨叨的女人,而这些弱点又能使他感到男性的力量,那么,这又是一种灵魂类型;如果他喜欢的是担惊受怕的邋遢女人,她缺乏判断力和行为标准,可以让他任意指责,那么,这也是一种灵魂类型。
当然,相同的原则也适合于女人的“罗曼蒂克”的性选择。
性行为有不同的意义,对那些充满自傲和赞赏的人来说,他们的快乐感受是行为本身目的所提供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在性关系中寻找男性(女性)的力量,寻找恐惧的解脱、焦虑的休止或厌烦的逃避。
大致说来,那些所谓追逐快乐的人——他们不爱什么,只是喜欢即刻的感官享受,只关心“快乐时刻”——在心理学意义上是无法感受到作为目的的快乐的。
对于追求快乐的精神异常者来说,通过这样的时刻,使他们觉得有某种东西可以炫耀。
异性相吸
[德国]叔本华
归根结底,两性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能紧密地联结,那是种族求生意志的具体表现。这时的意志,已预见到他们所产生的个体很适合意志朝着本身的目的和它本质的客观化。这个新个体,意志(性格)遗传自父亲,智慧遗传自母亲,同时兼容两者的本质。
但大致说来,姿容方面比较接近父亲,身材大小方面则多半类似母亲。因为胎儿的大小依据子宫的大小而定,人的个性形成及生命的要点,这都要看父母相互恋爱时的状况如何。所以有人说,当男女以憧憬的眼神互相交会那一瞬间,就已经产生新个体的最初萌芽了。
这个新个体也就是新的理念,它和其他一切理念一样,非常贪婪激烈地猎取分配给它的材料,努力要登上新境界。而人类个性的特殊观念也以最大的贪欲和最强烈的态度,以便在新境界中实现人的目标,而这种贪欲的激烈程度,就取决于两人之间的热情。
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按其恋爱的激情程度不同,不妨将它们区分为许多等级,其中两端的称之为两极的爱情,即“平凡的爱情”和“天上的爱情”。从本质上看,它们本来就是相同的,无所谓等级的差别。但区分开来,是为了让我们能更清晰地明白。由于激情程度不同,其后果必然不同。具体说来,就是热情越趋于个人化,就是说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越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和要求,就越能增加力量。
一般说来,女性是被爱者,而男性是爱者,在大多数人看来,男人事业的成功必有女人的支持和帮助,在实践中这样的实例也不少见。被爱者对爱者的满足,就是使恋爱的激情变成一种力量,去驱使甚至有时真的驾驭男人事业的成功。爱情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异性相吸,男女两性相爱的最直接吸引力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郎才女貌”,首要条件是健康和美,这是男女择偶的共同要求,也是两性相吸产生最初爱情的直接原因。常说的“一见钟情”,最重要的就是以貌取人。
人最美的时期是青春期,尤其是少女,这是造化为她们特意安排的财富,青春的美确实是恋爱的本钱。其次,当恋爱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后,就会出现若干特别的要求。有了这些要求,双方就能竭尽全力,满足各自的爱慕之心,使恋爱的激情永处于火热状态且永葆青春。这样,感情就逐渐加深,而且日趋牢固不可破。
爱情与性爱(节选)
【英国】雪莱
古希腊风尚与现代欧洲风尚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对性关系的法规的观念不同。这种区别究竟是源于对基督教义不完整的理解(耶稣基督曾宣称一切人类享有绝对的、无条件的平等),抑或出自骑士制度的风尚,或者在于凯尔特人某种迥异的生理天性,或者是以上所有因素或部分因素的综合,这是一个值得用长篇巨著进行探讨的问题。
事实在于,现代欧洲人在这一方面以及在对奴隶制的废除中,已经取得了治理人类社会的决定性进步。伯里克利时代的一切美德和智慧还体现在其他风俗人情上。尽管那时私人蓄奴制和妇女低人一等的观念为法律和舆论所首肯,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以及其他艺术和科学,从而减弱了当时人们观念中所蕴涵的美感与力度,减弱了它们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于是,地位极其低下的妇女便成为她们被要求成为的人,除了特殊的例外,她们拥有的是奴隶的习惯和品质。她们大多并不是绝色佳人,至少在这些希腊人中,女性与男性外在体态的吸引力的差别不如现今欧洲男女的差别那么悬殊。当然她们也不具备伦理和智力上的可爱,这种伦理和智力的可爱仿佛优美无比的另一种生命,同知识素养和情操修养一起会使这些女人的面貌和举手投足具有生气与灵性。
她们的眼睛由于缺乏心智的运用,并不深邃,也不会使任何一颗心灵迷失在灵魂相互交织的迷宫里。
我们不要以为,由于古希腊人没有合适的爱情对象,他们就没有爱情,而爱情只是骑士制度和当代文学的产物。这一对象,或称原型,永远存在于人的心灵中。
人的心灵在与这一原型相似或最相似的人中进行选择,并本能地以想象力去填补这意象不完美的空隙,正如想象力会把云彩、火焰任意幻化成动物、建筑物或任何一个突然涌现在脑海中的形态。
人,即便在最野性的状态下,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文明与教养永远要求着更加亲呢完整的同情心,感官满足已不再是性关系中所寻求的全部,很快它变成我们称之为爱情的那种深沉复杂的情感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更大程度上,那种情感不仅是对感官享受的渴望,更是对我们智力、想象力、情感的完整天性交流的一种渴求。
爱,一旦个体化后,就成为一种绝对需要,只有完全地或部分地、真正地或假想地实现它的要求才能使它心满意足。爱的渴望其生长的强大程度同我们天性从文明中获得的进步成正比,因为人从未停止过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而存在。性冲动作为爱的需要的一部分并且是一小部分,从它明显的外在性质出发,只是爱的其余要求的一种类别、一种表达、一个共有基础,一个得到认可的肉眼可见的链环。性冲动是一种需求,它是一种从周围环境中掠取不属于自己的力量的需求,而我们的天性正竭力满足这种需求。
对此作出评判,不妨观察在动物界和野蛮人中间,男性对女性之爱的强烈程度及持久程度。应当承认,文明人的爱,其可见的持久性和强烈性要高出于由其他原因而产生的野蛮人之爱的持久性和强烈性。不过,在对外在感官的易感性上,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则几乎没有重大区别。
女性牌坊要大,金莲要小
李敖
在古代,有一件怪事:男人离不开女人,可是男人又看不起女人;更怪的是,不但男人看不起女人,连女人也看不起她们自己。
男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放在床上;女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放在地上,或者放在水里,干脆淹死。这是因为养不起,又没有“安无妊”或“乐普”,只好即时生杀了事。这种风俗叫做“溺女”。
男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穿漂亮的衣裳;女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只穿背心式的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