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言定要负重,才能折服道中人。
——曾国藩格言
在封建时代,士大夫一入官场仕途,就等于入了“局”,而且是入了最大的“局”。但是,官场积习却常使英雄感到无用武之地。特别是到了一个朝代的后期,要想破除官场积习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是许多人怀有满腔报国之志,可一到官场却难以建功立业的原因之一。
在曾国藩的为官生涯中,我们大多看到的是他处处小心谨慎、谦忍退让、委曲求全的一面,很少看到他勇毅的一面。虽然他在“敢”、“勇毅”方面表现得不是很多,但却往往是用得适时、适机,对他日后的成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嘉庆、道光往后,清朝的政治风气越来越萎靡,皇帝爱听夸赞,大臣逢迎谄谀,人才也日见寥落。《瞑庵杂识》中曾有一条说:
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做了很长时间的大学士都能够让自己平安无事。他的一个门生向他请教为官之道,曹答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当时流传颇广的《一剪梅》形象地描绘了官场积习,其一云: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其二云: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其三云: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其四云: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也谥文恭。
由此可见,当时世风日下,就在众相柔靡之时,曾国藩敢反其道而行之,迎风独立,挺身而出,该是何等的胆量!
咸丰年间,曾国藩洞悉了政情弊端、官场风气、民生疾苦与武备的弊坏。当他从内阁学士升为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他就勇敢地向皇帝上了几道条陈时弊的奏折。
在这些奏折中,尤其是1851年4月间曾国藩所上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颇能看出其忠君爱国、有胆有识和敢于担当的耿直风格。在这道奏折中,曾国藩直率地指出专制政治的最大弊病,莫如皇帝自智自雄,视天下臣民如无物。
然而,这些话却不是一个自矜才智的专制皇帝所愿意听到的。并且,在积威之下,大多数的人为了自保功名富贵,也绝不会把这种逆耳之言向皇帝直说,以免皇帝一旦发怒,自己将顿罹不测之祸。据说,咸丰皇帝在初次见到此疏时,确曾大为震怒,将奏折掷之地,并欲将曾国藩重加惩治。幸得军机大学士祁隽藻一再疏解,咸丰皇帝经过一番深刻的思想斗争之后,才终于为曾国藩忠君爱国的本意所感动。最后,咸丰帝不仅没有给曾国藩定罪,还特降旨褒奖,命兼任刑部侍郎。
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提起自己进言的心愿:
余受恩深重,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进言?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将此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要业,而绝自是之萌,此余区区之本意也。现在人才不振,皆谨于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众意也。
政治家的远见和抱负,在这些话中已经体现得很清楚了。由此可见,我们有时候需要委曲求全,而到该说话的时候,抓住时机勇敢地说出来,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曾国藩的“敢”中,我们也体会出了“诚”。曾国藩的“敢”是足以匡时救世、力挽世风之志的“敢”,充满正义、顺应民意。有了这一“敢”字,才有了曾国藩后来的步步晋升。文化大师郭沫若就曾评价曾国藩的勇敢:“因当惧而惧,不失为勇者,因当勇而勇,不失为智者。”因此,曾国藩未曾明传的处理秘诀是,谦退自抑要有度。过于谦退,则也难于成事。
一次,宋太祖赵匡胤正手持弹弓在后苑打鸟。忽传报一位大臣有急事求见。赵匡胤一听说有急事,不敢稍有怠慢,立即召见大臣听奏。然而,他听奏后却认为事情不大,便斥责奏臣说:“这算什么急事?”奏臣对皇上的态度不满,随口说道:“这总比打鸟的事急吧!”赵匡胤恼羞成怒,拿起斧柄向这位大臣的嘴上抡去。大臣的牙齿当即被打掉两颗,他却不卑不亢地拾起被打落的牙齿。赵匡胤更火了:“难道你还想保存这两颗牙齿找我算后账吗?”大臣说:“我怎敢与您论是非呢?这事史官自然会记的。”赵匡胤听了猛惊,连忙笑容满面地好言安慰,还送给这位大臣许多金帛。
该大臣在权势和地位上是弱者,无法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抗衡,但他寓于道理上、人格上的刚强,战胜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达到了自己在人格上不畏强暴、据理而争的目的。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从而从中抽取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他知道,在权势者面前,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也会导致失败。
在关键时刻敢于直言,敢于讲有一定分量的话,这可能得罪自己的上司或同事。但一个品格高尚、富有远见和魄力的老板是不会因此而放弃一个人才的,相反,还会加以重用。例如,有一家广告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因在开会时敢于陈言老板管理不善、工资制度不合理,而被提拔为副总。当然,该公司老板肯定是位智者。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就应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势,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当然,这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可嘉,但在陈述事情的时候,最好保持和缓的态度,言辞委婉,让对方听明白自己的意思就行,不要因为逞勇,而忘记了道德礼仪。
曾国藩对于能决定他生杀予夺的皇帝大体有四种态度:一、逆来顺受;二、以死孝忠;三、无奈的时候,“缓”和“拖”;四、有所欲求的时候,委婉而言。这几招使得曾国藩在对他任用又怀疑、支持又削弱的朝廷的夹缝中稳住脚跟,并频得实惠,步步高升。
1857年1月,曾国藩在九江劳师后所上的奏折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奏折中的第一点,曾国藩反复强调,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本来是他的部队,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调给胡林翼的。现在,不但湖北省城武昌已经收复,湖北的蕲州、黄州等沿江城市也已克复。言外之意,他是要求清政府将李、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他调遣。奏折中的第二点,曾国藩旨在张扬他自己旧部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赫赫战功,为湘军增光加彩,为自己贴金。奏折中的第三个要点,曾国藩强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奏折中的第四个要点,这是奏篇中的要害。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篇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催饷,无异于以指挥者自居。
纵观曾国藩以上四条,没有一处明确表示他要朝廷归还李、杨所部等主张,而是绕来绕去。曾国藩就是这样向他的上司——皇帝表达他的愿望和要求的。最终,朝廷果然准奏,李、杨所部仍旧归曾国藩指挥。
由此可见,该出手时就要勇敢地出手。自己要有所要求,不要不敢提出来。但提出要求的时候,要学会表达,可以像曾国藩这样通过委婉的字眼提出自己的要求。
“在其位,则谋其政。”如果在其位而无法发挥才能,实现抱负,那么,人生应该是痛苦的。想要施展抱负,想要自己有所作为,不要只是等待机会的降临,而应该自己寻找机会,自己给自己搭桥。有些人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同事的嫉妒,招来他人的耻笑……其实,只要你勇敢地去行动,谁都阻止不了你进步的脚步。只要认为是有道理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这才是抓住了成功的机会。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