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800000009

第9章 处世之道(5)

知足艺术表现在足与不足的调和平衡。知“不足”所以知足;不知“不足”,所以不知足;“不足”可以知足;不知足,便总是“不足”。由此可见,知足就是一个人自觉协调人心无限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两者关系的过程。它用什么来协调?用“知”来协调。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让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贫富所能左右。

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功力,因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唯一特征。所以,不知足是自然的、下意识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毫不费力。知足,倒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勉为其难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时,因羡慕、嫉妒而生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的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

知足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最善于适应环境,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确实比西方人更容易满足。这并不是我们天生知足,而是我们所处环境使然。一个乡下人与城里人相比,我们往往会感到乡下人很知足。城里人穿西服革履,住高楼大厦,尚不免满腹牢骚;而一个老农只要有粗茶淡饭果腹,有简陋房屋安居便会心满意足了。如果城里人因此对乡下人颇感不屑并自以为高人一等,就让人感到很好笑了。这样城里人反过来拿自己与物质享受更高的外国人相比,必然会产生另一种自卑与不足。

处世的要务是寻找生活本身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去计较这种生活究竟是“贫民窟”,还是“富贵乡”。所谓“贫民窟”或“富贵乡”,无非是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相比较而言。其实,快乐主要还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钱钟书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又说:“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因而,在“贫民窟”里也有精神的富贵者,在“富贵乡”里照样不乏精神贫穷者。

许多人常常满足于既有的事物,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丰富生活的乐趣。所以,在我国很难找到被认为是完全无用的东西。正如学者林语堂总结说:“下定决心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且渴望享受已有的一切,万一得不到也不感遗憾,这就是中国人知足常乐的这种天才和奥秘。”

“知足”说时容易做时难。因为知足难,所以知足常乐才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任何事情本身无所谓足不足。足与不足,都是比较的结果。有人不小心丢失了一双新买的鞋,为此他一个人闷在家里茶不思、饭不想,难过了好几天。这天他强打着精神来到街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一个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正兴高采烈地与人聊天,蓦然之间,他翻然醒悟: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一条腿的人尚能如此快活,我丢失了一双鞋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这里,心胸顿觉爽朗,积聚了数天的不快霎时间烟消云散。

生活是公平的,它虽然毫不吝惜地把幸福赐给众人,但从来不让其中的任何人独占鳌头,免得他过于狂妄;生活也毫不留情地把各种各样的灾难带给人们,却极少把其中的任何人推到绝境,这正是“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不管遭受何种境遇,比上固然不足,比下终归有余,只要知足,就有快乐——当人失意的时候,都是会这样想的。

知足虽然通过比较而生,但凡是通过比较而生的知足总不是最高境界的知足。所谓最高境界的知足,乃是一种源于内在精神的充实完满,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沛然自足,老子称此为“知足之足”,并教诲后人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当一个人拿到一串葡萄时,如果他从大到小一颗颗吃下去,往往会越吃越不知足,而一个“知足之足”的人吃葡萄,根本就不会想到葡萄的大小,这样的知足是真正的知足。

现代人相对来说比较不知足,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潜动力,也是商品社会的必然结果。虽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不知足”是产生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动力,但就个人而言,“不知足”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这些压力所产生的精神苦恼,常常使辛苦得来的物质幸福黯然失色,甚至完全掩盖生活的本来意义。鉴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别有增无减的趋势,“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更是一门必修的处世课程。

一念之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文]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老子·第79章》)

[今译]

有德者只依照契约办事,无德者才依照彻法催租。那天道没有偏心,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按语]

张松如:“司彻”,河上注:“司人所失。”王弼注:“司人之过也。”皆取比治之意,与“契”义难为对。《文雅·释诂》三:“司,主也。”《释诂》二:“彻,税也。”《论语·颜渊》篇:“盍彻乎?”郑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孟子·滕文公》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是“彻”乃周之税法。

李道纯《道德会元》:“亲”作“私”,“善”作“圣”。

河上公:大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省也。

“天”是万物的主宰,“神”是心灵的寄托和信仰的对象。向天看齐,向神乞求,乃是人们的规范行为。

在现世中,无论古今中外,善恶好坏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人们遇到困惑时就不免对天到底是偏恶还是偏善产生了动摇,有时还对天道产生重大怀疑。

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了这一点,即使身处寒门蔽户,也会觉得跟富贵人工智能家的高楼大夏毫无不同。在他的眼里,金屋与茅屋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人生的真快乐只是存乎一念之间,假如贪得无厌作恶多端,即使住在金屋也空虚难耐;假如乐天知命毫无邪念,即使住在茅屋也会感到愉快充实。此处所说的存乎一念,主要指修养的程度。没有追求一念的精神,人的本性就会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中发生质变。

一天,一位年迈的捕蛇人坐在一块巨石旁休息。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捕蛇人坐下后不久,便睡着了,并用很快进入了梦乡。

突然,捕蛇人被一种声音惊醒,打断他的美梦的是一条眼镜蛇。“你这个家伙,快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眼镜蛇一边吐着信子,一边凶狠地问道。“你这个可恶的家伙,不知道你残害了多少生灵。你不配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更没有资格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捕蛇人平静地看了一眼眼镜蛇,漫不经心地说。

“你这个老不死的家伙!竟敢口吐恶言,来羞辱我,你一定是活得不耐烦了!”眼镜蛇骂完,就要把毒汁吐到捕蛇人的身上。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捕蛇人指着眼镜蛇,轻轻地说:“这就是地狱!”

霎时,眼镜蛇惊愕不已,它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它的捕蛇人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就在它为自己刚才粗暴的行为向捕蛇人表示歉意时,捕蛇人说:“这就是天堂!”

善恶总相连,善与恶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有了恶念,你的世界就是地狱;如果能即时弃恶从善,地狱也能变成天堂。

一个行善事的人,常会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快乐,而快乐就是心的天堂。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多行善事,杜绝恶行,惟有如此,你的世界才会变成天堂。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因誓死不食周粟而丧生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传记时,曾结合自身的遭遇而大发感叹。他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伯夷、叔齐该称得上善人了吧!但是如此大仁大义、谨言慎行的君子最终却饿死于首阳山,又该如何解释呢?……近世有许多罔视社会秩序横行霸道的人,却都能终生安逸,一世享有荣华富贵。而那些自律守法,言所当信,行所当行的正人君子却常遭厄运。被人小人猜忌、陷害者,又不知多少?!想到这里,我不免深深地颖惑:所谓的天道,到底存不存在呢?”

司马迁发自内心的呐喊,都会对天道发生动摇。孔子哭颜回时的“天丧予!天丧予”不也是一种不满的发泄吗?元代戏剧《窦娥冤》中,作者不也借女主人公窦娥之口骂道:“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骂得真是淋漓尽致!

孔子作为圣人似乎很少对“天”发什么议论,但他仍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天也。”孟子亦云:“顺天者大者存,逆天者亡。”表达了古人对“天”的无限崇敬和信赖。

如果撇开功利思想来看“天道”,也不无积极作用。有些人在遇到大难、或不顺心、甚至受死亡威胁时,往往会说:“此乃天间”,因而会采取达观态度,或昂然就难,或从容就义,这是何等潇洒的人生壮举!

诚然,“天”是“常与善人”的。它既然使你生得伟大,又能让你死得光荣。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是最了解的,你是否拖拉,你可以瞒过你的上司,瞒过你的同事,瞒过你的朋友或者家人,但是,你自己知道,你是否正在拖延的泥沼里挣扎,如果有,那么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打开这本书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问题进行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从科学里汲取力量,摆脱拖延,享受生活的轻松!
  •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9个忠告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9个忠告

    以比尔·盖茨从小到大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为依据,把他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智慧总结出来,以此作为对那些正在成功路上彷徨的年轻人的宝贵忠告。
  • 少爷别太酷

    少爷别太酷

    从他第一眼看中她,她就注定要成为他的!那年她八岁,他十一岁,车内车外的擦过,将他们紧紧的困绑在一起,在他眼里,她不过是世上最廉价的,只配供他游戏,她从最开始对他的憎恨,到爱上别人到嫁给他,到为他生孩子到爱上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傅斯年传

    傅斯年传

    傅老虎、傅大炮轰遍高官显要;真学问、真胆识,道尽古今中外。是 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性情铁汉。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对于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 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做出过很大贡献。本书以严谨的态度 客观论述了他的一生功过,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人物传记。
  •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娘子请你安分点

    娘子请你安分点

    红色……到处都是红色,司茹玥身穿红色红色嫁衣,头顶凤冠,安静的端坐在床铺上。其实她早就困到不行,红色的盖头下,她正流着口水,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身边的丫鬟似乎察觉到她的异样,“小姐,小姐?”见她没有回答自己,她推了推司茹玥的身体,“扑通”一声,她便倒在床上。突然被推到,她似乎清醒了一些。掀起盖头,一张清丽的小脸就露了出来,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她伸了个懒腰。“……
  • 感悟:做人做事之道

    感悟:做人做事之道

    来自山西焦煤汾矿集团紫金煤业的周志刚先生,花费数年心血,编选了一本有关做人做事之道的书,嘱我为其作序。初稿是用电脑打印的厚厚的两大本,上卷为做人之道,以“尊、孝、仁、义、礼、智、信、节、忍、诚、谦、宽”为题分为十二个部分;下卷为做事之道,又以“勤、俭、静、思、情、理、法、度、志、毅、谨、恒”也分了十二个部分。
  • 悠哉悠哉的异古生活

    悠哉悠哉的异古生活

    传闻,传承久远的逐风部落族长狼墨不近女色。江晴嘴角一抽。——扯淡!这个粘着、霸着他的是谁?“狼墨,知道什么叫做相互相助吗?”江晴怒吼。“帮了,要负责!”狼墨无视。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