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面看清危机的实质之后,危机的“危”上“刀”也就不那么森森然可怖,而“机”则浮出水面,给人们以度过它的信心。旧的体制或可因此而沉沦摒弃,新的生命力引导生存下来的企业继续崛起。在这次备战冬天的战斗中,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个人都要具备长远的眼光,要看到前方繁荣的远景并为之奋斗,这样在冬天过去之后你才能发展得更好。
●目光长远者为王
身处华尔街中心的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CEO邓肯·尼德奥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感受尤为深刻。在他看来,在危机产生以及市场低迷的时候,虽然大多数企业更关注眼前或近期的市场,但真正成功的公司应该具备长远眼光。因为资本市场总是起起伏伏,充满动荡,如果用长期的观点看待它,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作为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CEO,邓肯·尼德奥尔习惯每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给全体员工写一封信。在最近的一封邮件中,他特别提到了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当身边所有人都非常担心的时候,你要注意寻找机会,往往这个时候机会它自己就会出来。”他在信中写道:“虽然说短期来看市场仍然非常艰难,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我们依然应该往前看,要具有长远的眼光。”
在这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有不少出口加工型企业破产了、冬眠了,他们输就输在缺乏长远眼光,以为外贸市场永远不会萎缩,也就把自己的鸡蛋都放在了这一个篮子里。而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早已着手布局国内市场,成功地把产能从外销转化成国内大工程,让企业以最平稳的方式过渡到了国内市场。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要做到目光长远,就应当不为一时的得失或悲或喜。我们都清楚这些情感可能对交易者产生种种影响。目光长远则给予你内心的均衡与镇定,使你智慧。而智慧就可以将长远的交易历程和眼前的单个交易区别开来。
成功的交易者仅仅将每一个单个的交易看作是一连串可能性和概率中的一个。每一个交易都是接下来的1000个交易的开始,那么单个交易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遭受损失那又怎样,说不定下一个交易就能盈利。这次盈利又如何?自我感觉良好,但一不当心,下次就可能损失。所以盈利和损失的次序根本无足轻重。
目光长远,你就不会执着地追逐那些蝇头小利。在那些烦躁不安的时刻,问问自己:“明天、下周或是下个月再看它,还会这么重要吗?”
目光长远还意味着如果你不能做某事,就不要强求,成功人士懂得如何处理不能生效的事情,他们不会坚持做无用功。你要找出那些是有效的,并证明它确实是能够起作用的方法策略。
对任何人来说,损失都是交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从容应对损失就显得十分重要。损失是交易的一个必要的成本,就像餐馆老板离不开食物一样。餐馆老板不会抱怨说,“我真希望我今天不用购进食物!”也不会埋怨,“我上周为什么要买那么多食物?”他们当然不会。这些支出都是事先计划好的,他们愿意接受。损失就是交易的支出,只有接受损失,我们才不会耿耿于怀。当我们相信某个挫折仅仅只是昙花一现时,就不会改变对自己的信心,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让挫折失去威力。
只有失败者才惧怕损失。成功者则会坦然接受。恐惧使我们更加惧怕损失。当你祈祷“不要损失”时,迟早,但通常不久,就会遭受损失。只有保持长远的目光,对损失的担忧才可能减轻,因为我们的焦点已经转移了。我们不会拘泥于损失的概念而终日惶惶,从而也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愿景布局是如此的重要,它可以使你对未来乐观,即便你对现在保持客观实际的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就能够清楚明白地接受眼下面临的情况。而对目前处境的清楚认识,则是成功做出决策的关键。即便现在状况不佳,但或许你在长期上是盈利的,为此你可以容忍损失,表现得超然大度,并且能够懂得灵活变通,并利用一切转机。
●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希望
有个人,他仅有的财产是一头驴子、一条狗、一盏油灯以及一本书,书名是《希望》。
有一天,他带着所有的财产出了远门,袋里装着书,左手提着油灯,右手牵着驴子,身后跟着狗。
到了夜里,他在路边看见一间草屋,决定在草屋里过夜。由于时间尚早,他点起油灯,开始读书,没想到突然刮起狂风,把油灯吹熄了。
他只好躺下来睡觉。
没有多久,狐狸跑来,咬死了他的狗。
又过了一会儿,狮子跑来,吃了他的驴子。
他早上醒来,大吃一惊,立刻拿着书跑出了草屋。
当他抵达邻近村落时,更为吃惊,因为夜里来了一群盗匪。
如果狗活着,就会骚动,自己因而会被强盗发现。
如果狮子选择了吃人而不吃驴子,自己的性命不能保全。
如果性命不在了,纵使一切都保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紧紧抱着怀里的那本书,终于领悟到:“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不能失去希望;一个人尽管身处绝境,也不能失去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使华尔街投资银行成为历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美林证券分别被摩根大通公司和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获准向商业银行转型。2008年10月6日和7日,道·琼斯股指相继跌破10000点和9500点整数关口,市场笼罩在一片恐慌情绪中,美国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8月份,美国工厂订货比上个月下降了4.0%,为2006年10月以来的最大降幅;美国就业岗位已经连续9个月减少,9月份失业率为6.1%,为5年来最高。美国破产研究所的报告称,9月份全美共有8.87万人申请破产,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9%。报告预计,到2008年年底,全年申请破产的人数将达到110万人。一系列数据显示,美国经济现状令人担忧。
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情形下,希望犹在。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尽管金融危机形势严峻,但考虑到油价已大幅回落,通胀压力相对缓解,美国应对危机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但要彻底化解目前危机,过程将相当艰难且需要时日。美国银行家莫斯勒表示,如果政策得当,美国经济将可能在经历短暂衰退后于2009年复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日前也表示,随着消费者信心的逐步回归,美国将可能以更快速度渡过目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他们都认为尽管美国经济持续恶化甚至陷入深度衰退的可能性存在,但仍有挽救空间。
金融危机正向全世界蔓延,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严重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美国第三季度GDP负增长0.3%。我国也未能幸免,东部沿海地区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几十万家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至少造成1200万人失业。
但我们不仅要在危机面前坚定信心、保持希望,更不要忘记“onecoinhastwosides”(一个硬币有两个面),万物都有双面性,金融危机也同样如此。面对目前的形势我们可以“谨慎的悲观”,但不能“失去希望”。这和“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有着相似的道理,金融危机不见得完全都是坏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国家货物、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相对大量过剩,物价下跌。而作为长期受资本主义世界排斥、孤立的苏联,却积极调整国家发展战略,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时,苏联及时调整国家“对资”政策,成立“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同意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人才、设备进入国内,并在外国建立贸易机构和银行,建立情报机关系统搜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技术资料。正是政府有了这些“对资”政策,为苏联利用经济危机发展本国工业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首先,苏联政府抓住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大量设备闲置、资本家想向外拓展空间以缓解自身压力的机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1929-1931年3年就批准了资本主义国家技术援助项目320余个。二是苏联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先进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50%卖给苏联,1932年,英国设备出口量的90%销往苏联。三是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苏联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造成大量技术人才失业的契机,从美、德、法等国引进大批技术人员。仅1932年,就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先后供职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33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名,技术人员10655名,分别比1928年增加4倍多和20倍多。四是引进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很难得到西方国家的贷款支持,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剩余资本,这使得苏联在国家金融上处于有利位置。1929年英国开始对苏实行出口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贷款2亿里拉。截止1933年底,苏联从国外获得的贷款总计达14亿卢布。
苏联的这些措施,既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也成就了苏联大发展的黄金期。1933年与1928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4%,德国下降了45%,法国下降了25%,英国下降了20%,苏联则有了明显的上升。从当时标志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一钢铁产量来看,苏联的生铁产量从1928年的330万吨增加到1932年的620万吨,钢产量从43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轧钢生产从340万吨增加到440万吨。
“多难兴邦”,当温总理饱含深情地在黑板上写上这四个字的时候,让我们意识到灾难并不见得全是坏事,主要是我们用什么角度来看待。
比如说,虽然金融危机就像一个魔鬼正蚕食着消费者对汽车这些大宗产品的消费信心,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思考,国内整体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促使着国家不得不出台一些政策来支持汽车产业消费持续增长,甚至“择机”十多年一直难产的燃油税也在这次跨出了一步。决策了十几年之久的政策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实施,不得不说是拜“金融危机”所赐。
不管是在多么艰难的境地,希望犹存,而且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不管面临多么不利的形势,都千万不能失去希望。
●向更优秀的人学习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满腹经纶,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但是你对于新的企业,对于新的经销商,对于新的客户,你仍然是你,没有任何的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重新去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
即便你本身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也不例外,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发展的思路,有自身管理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你就必须去领悟,去感受。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之中,融入到团队之中,否则,你永远是企业的局外人。
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倒在资金链断裂的同时,一些有准备的“过冬”企业却在到处寻觅商机。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这其中当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据阿里巴巴B2B公司CEO卫哲介绍,2008年10月21日,阿里巴巴宣布投入3000万美元启动空前规模的全球推广,在20余个国家大量增加广告投放和媒体曝光,帮助中小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市场。11月3日,阿里巴巴又推出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新一代出口产品——“出口通”。近期,阿里巴巴还将与浙江、广东、四川、天津等地政府合作,启动大规模电子商务普及工程,以推动本地中小企业全面步人电子商务。
在卫哲看来,阿里巴巴之所以这么做,正如马云在《冬天里的使命》中说的:“如果我们的客户都倒下了,我们同样见不到下一个春天的太阳!”
卫哲最深的感受是,在“冬天”里,企业一定要修炼基本功,加强创新与专业服务,“广东一家企业,现在做的产品是猎枪的皮套、皮制装备,这类产品的毛利率极高,个性化极强,但是批量都不大。我们认为,这种个性化、专业化的经济形态将在未来获得成功。”
柳传志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应该在运行管理、财务管理、制定战略方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做到最优化和最好”,尽管现在不敢说有这么强能力的企业就可以活下去,因为环境不可预测,但如果练好企业内功,一旦天气回暖企业就可以起来。
既然企业苦练基本功非常重要,那么该怎么练呢?秘籍在哪里?那些更优秀的企业就是学习的对象。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标杆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管理工具,很多企业把标杆学习看成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标杆法,即不断寻找和研究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
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实践证明,任何一家成功企业,无不经历过学习模仿到赶超创新的过程。即使是一些很杰出的企业也不断地对自己的短板进行标杆学习,比如GE向摩托罗拉学习六西格玛,可口可乐向宝洁学习客户研究,海尔学过索尼的制造,联想几乎是在HP模式下长大的,万科也曾经将索尼、新鸿基作为榜样。
把标杆学习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标杆学习实际上就是解决“学什么,向谁学,怎么学”这三个问题。根据这三点,标杆学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首先,决定向标杆学习什么,界定向标杆学习的明确主题。企业开展标杆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你所在的行业,而是在于企业对标杆学习的认识。企业在选择标杆之前,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自身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第二,自己今后要往哪儿去。能客观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标杆就容易找了。标杆学习即可以是整体学习标杆,又可以是只学习标杆的某一善长点,就如GE向摩托罗拉学习六西格玛,可口可乐向宝洁学习客户研究那样。
第二,要组成标杆学习团队,团队成员各有明确的角色以及责任,引进专案管理工具,制定阶段工作目标,并把标杆学习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选定标杆学习伙伴,标杆学习的资讯来源,包括被选定为标杆组织的员工、顾问管理、分析人员、政府消息来源、产业报告,以及电脑化的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