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性格有差异的人之间若能很好的交往,会弥补双方性格的不足,人格上会更趋于完美,而且容易形成更为广泛的交际圈
我们要多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晃花了双眼,看得细致明了也是必要的。因为她感到自己受到专横的丈夫冷酷无情的控制。她抱怨自己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逆来顺受。她的三个孩子也没有一个对她表示尊重。她已经是走投无路了。她对柯乐讲述了她的身世。柯乐听到的是一个从小就容忍别人欺负的人的典型例子。从她性格形成的时期开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肉眼看镜子会觉得它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却是凹凸不平的。就是看似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也是满目的细菌。看人也是如此,拿着给人挑毛病的这个“放大镜”来看人,就会发现没有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只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会觉得他什么都不顺眼,这样就会容不下对方。
我们不能用完美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对人过于挑剔。人性是复杂的,没有一个好到底的人,也没有一个坏到底的人。
事实是,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对方的全部内涵,所以不能因为看到对方的缺点就提出过于刻薄的批评。人们总是喜欢和心胸宽广的人打交道,而斤斤计较的人总是难以交到朋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人相处就需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才不会目光短浅,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
有肚量,能容人,就会有许多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一味和别人斤斤计较,过分挑剔,容不得人,别人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只能落个“众叛亲离”的结果。
我们不能仅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仅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上,不是认为对方这儿做得不对,就是认为对方那儿做得不对,往往是对方犯了一点小错误就揪住不放,让对方下不来台,伤害了对方的自尊,直到结婚为止,仔细体会对方行为中的合理成份,给对方多一些宽容。在和对方交往的过程中,包容异己,容忍对方的缺点,多提高自己的胸怀和境界,这样就会使自己变得富有吸引力,进而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打开交际的突破口
——别总挑别人的毛病,最难相处的人是自己。
我们常常感叹:与人相处真的很难,为什么就找不到一个与我趣味相投的人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常常要求别人有完美的个性,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想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必须学会接纳别人,这样才能打开交际的突破口。
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会导致我们与人相处能力的不足,使我们在与人相处时遇到很多的麻烦。当我们不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就会经常与他人发生纠纷,这种关系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受挫,还使我们的事业处于低谷,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类的个体也是千差万别。即使是孪生兄弟或姐妹,也会因为先天禀赋及后天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个性有很大差异。有的人精明,天生一副生意头脑;有的人质朴厚道,为人坦诚;有的人性情暴躁,遇事爱冲动,一蹦三尺高,有的人遇事沉稳,办事不慌不忙;有的人热情开朗,一副热心肠,有的人冷漠孤僻,喜好独处……在这些个性之中,很难说哪一种绝对好,哪一种绝对坏,每种个性都是各有优点和缺点。绝对完美的个性是不存在的。
我们常常把与人难以相处的原因归结为别人的个性不是尽善尽美,可是我们应该反过来问一问自己:自己的个性是否就绝对尽善尽美吗?如果不能做肯定的回答,就应该想到,不能因为他人的个性有缺陷,就瞧不起别人,这只能让你走向别人的交际圈之外。你也不能一味寻求只与自己谈得来的人交友,虽然性格类似的人之间可能更容易交流,在情感上走得更加接近,但是这势必会造成交际圈过于狭窄。鹰眼同时具备宏观与微观的眼光。
你与别人不同,别人与你有异,你也不必因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而感到有什么不安,正是因为不同个性的人才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要想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就必须先了解他人的个性,摸清他人性格的长短,掌握他的喜好,实行重点“突破”,也就是要投其所好。就是说,交友时要根据对方特点,在交往过程中,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弄清对方的个性特征,或者不管对方是谁,希望对方能够无条件地接受自己。自己喜欢的东西,希望别人也喜爱,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别人考虑少,势必会引起别人的不满,结果总是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友谊自然就很难发展。
我们面对多样性的个性,各种各样的人,总要学会交融。当我们不再把自己只是局限自我狭小的圈子之中,多接纳吸收别人的思想与观点,心胸开阔之后,与别人自然就好交往和相处了。
把握什么样的分寸
——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重要。
人生的最难之处就在于审时度势地把握好做人的分寸。掌握了做人的分寸,做到恰如其分,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掌握了做事的分寸,做事做到恰到好处,就掌握了人生最精妙的艺术。把握好做人的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有一个“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有一个令人神往的藏宝之洞,洞门开启的密码是:“芝麻,芝麻,开门吧!”取得密码无疑是打开藏宝之洞的钥匙,但是,怎么把握分寸,安全有效地撤出藏宝之洞,则更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这里考的就是“分寸”二字。有的人一进洞,被那满眼的财宝,她的行动一直受到她的极端霸道的父亲的监视。没想到她的丈夫“碰巧”也和她的父亲非常相像,财迷了心窍,心中也乱了方寸,马上陷入了利令智昏的疯癫状态。于是,多多益善,没完没了,已经不可能停止对财宝的攫取动作了,开门的密码也早就丢到九霄云外了,想活着出这个洞是没戏了。相反,若以平常心进入洞中,眼不花、心不迷,清醒地把握分寸尺度,以拿得动、拿得走为原则,拿取了适量财宝,最后安全撤离,就可以潇洒度日去了。这个故事所阐述的就是做人要把握分寸的人生哲理。
与人说话、与人交往、与人办事,都蕴藉着分寸的玄机。
看一看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特别是那些开国创业之君、霸业守成之主或那些历朝历代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人,无一不是知轻重、识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世人通常提到的所谓“会说话”、“会办事”、“有人缘”、“识体面”、“知礼节”,几乎都是讲究分寸之道的大报偿。想想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常之人,想想自己曾经碰过的钉子、跌过的跟斗、吃过的苦头,哪一桩哪一件不是与有失分寸的原因呢?
因为世上有“分寸”二字,有些人掌握了它的妙用,于是成功了;也因为世上有“分寸”作祟,有些人把握不住它,于是失败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竞争,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其实就在“分寸”之间。
把做人的分寸处理得好,能使生活和谐圆融,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不良结果,轻则受到非议,重则自毁口碑或功败垂成。
爱因斯坦很会把握做人的分寸,他在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亦为之。他有利用科学成果与名望聚财的条件,他却没有那样做,他说,财富都是绊脚石。他被许多国民推荐为总统候选人,也许他真的有当选总统的机会,但他却婉言谢绝了。他终生老老实实地蹲踞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划清界限”、“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等讲的都是“分寸”的问题。如果不掌握做人的分寸,不在乎做人的分寸,企图跨越它所匡定的界限,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跟头之外,不会有别的结果。
看清背后的真相
——用心观察生活,才能看得更深。
社会上的事情总是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就无法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
眼光锐利、洞察力强的人,他们对事物的反应灵敏,慧眼非凡,能察觉常人觉察不到的东西。眼光短浅的人,常常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即使看见了也只是浮光掠影,一见了之,不能深层次地了解事物。
有两名罪犯被关押在处于沙漠的监狱之中。面对着漫漫刑期和铁窗外的沙漠,一个罪犯觉得刑期太漫长了,说不定没等到那一天自己就死了。于是整天唉声叹气,过着醒时抱怨,怨完就睡的日子。而另一个罪犯看到外面的沙漠,心想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草原呢?如果干得好,说不定可以早些出去呢?于是,他看了很多治沙方面的书,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治沙计划。按照这套计划,只几年的时间,就把监狱的四周变成了绿茵茵的草地,他因此被提前释放。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而就是眼前的事物,其实就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发现了它们,就会掌握命运的主动权。
缺乏洞察力的人往往被固定在普通的思维之中,囚禁于习惯的评价、感觉和态度,很难从思维定势中突围出去。一旦丧失了观察问题的敏锐感觉,即使处处有生财和发达之道,也会视而不见。被苹果砸过脑袋的人恐怕难以计数,砸了脑袋的苹果不是被吃掉就是被扔掉,终于只是一个苹果罢了。但是牛顿却将这一极为平常的自然现象予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发掘与提升,升华了苹果的落地,最终成了发现规律的杰出人物。
大家都知道“鼠目寸光”,与之对应的则是鹰眼眼光的宽广。鹰眼的出色之处在于它不仅看得远,而且看得清楚。光是举目四望是不够的,因此婚姻又一次把她推入陷阱。,它看得既不粗枝大叶,也不拘泥于局部,就是说,要掌握宏观与微观的平衡。洞察力其实也是一个掌握平衡的问题,要既能看清大局,也能看清眼前的一丝变化,如此才能够对事情有正确的看法。
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就等同于拥有了把握命运的一件利器。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住问题的关键
有许多这样的时候,别人已经花费许多劳动,但总还觉得离解决问题还差上一点,这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所致。要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看一看到底差在那里,久而久之,必会培养出洞察世事的能力。
2.要善于捕捉信息
对于信息的敏锐度、识别力和悟性,是决定能否成为创造者、开拓者和成功者的关键。要多用心去听、去看,只有充分掌握了有用的信息,才可以对事情有准确的判断。
3.要懂得取舍
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虽然一条路走到底不是什么坏习惯,但有时试试其它的办法会更好。
用什么眼光看世界
——高度决定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有的人眼中的世界总是灰暗的,阴霾漫天,充满了凄风苦雨;有的人眼中的世界则是洒满阳光,即使是偶有风雨袭来,他们也相信天空终会平静,一道彩虹会划破天际。为什么人们眼中的世界会不一样,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就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心中时时充满快乐,充满勇气,不妨换个角度看世界。
有一个人嫌自己的家乡不好,于是就来到另外一个地方。他向这里的人问道:“这里好吗?”这里的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的家乡好吗?”年轻人说:“我的家乡一点都不好,简直糟透了,”这里的人接着说:“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你还是赶快回去吧。”这时,又来了一个人,他也向这里的人问道:“这里好吗?”这里的人依然反问道:“你的家乡好吗?”这个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那里有我可爱的亲人,漂亮的鲜花和静静流淌的小河。”这里的人便对他说:“这里也同样很好。”那个嫌自己家乡不好的人不觉诧异:“你们为什么对这里的说法前后不一致呢?”这里的人回答道:“心中充满光明的人,在哪里都能够看到光明;心中没有光明的人,在哪里都无法看到光明!”
用阴暗的眼光来看世界,它就是充满阴晦和黯淡的;用明亮的眼光看世界,它就是充满光明和活泼的。
日本八佰伴集团总裁和田一夫先生面对破产依然笑容满面,他从国际流通集团总裁到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从拥有30间一幢的海景豪宅到只能租住一室一厅的简陋公寓,从乘坐劳斯莱斯专车到自己买票挤坐公共汽车和地铁,和田一夫的生活从最上层一下子滑落到了最下层。
可是,这位七十岁老人的脸上没有破产后的愁苦神情,相反,一头向后梳理的头发整齐而油亮,一套合身的西装衬托着他笔挺的腰板,嘴角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在日本,破产者往往很受歧视。他们躲在社会的角落中,有的破产者经受不住打击,最后以自杀了事。但是,和田一夫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靠着这样的信念,他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准备东山再起。正是靠着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和田一夫的新公司渐渐有了起色。
有两个人看玫瑰花,一个人抱怨说,每一朵玫瑰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人则充满惊喜地说,每一枝带刺的枝条上都盛开着鲜艳的花朵。一样的玫瑰花在不同人面前,带给他们的感受大不相同。心中阴暗的人看到的是丑陋的刺,感受到的是心中的怨气。心中充满光明的人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感受到的是心中的惊喜。
凡事只有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勇于迎接挑战,心中才会充满力量,人生才会充满希望。
先决定自己
——能够决定自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你是否觉得别人总占你的便宜或者不尊重你的人格?你感到经常受到压制,被人欺负吗?人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是不是三番五次地被人利用和欺负?人们在订计划的时候是否不征求你的意见,而觉得你会百依百顺?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在扮演违心的角色,而仅仅因为在你的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你如此?
为什么很多人的生活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在每一个点上都妥协,他们无法原谅自己,因为他们妥协了,他们知道应该勇敢一点,但是他们被证明是懦夫。在他们自己的眼里,他们已经堕落了,他们丧失了自我尊严,这就是妥协所造成的。
心理学家柯乐指出:“我从诉讼人和朋友们那儿最常听到的悲叹所反映的就是这些问题。他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感到自己是受害者,我的反应总是同样的:是你自己教给别人这样对待你的。”
珍尼来找柯乐,结果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