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是没教养人的第二个太阳。”
——赫拉克利特
如果你正为生气的坏情绪所困扰,如果你正试着改变这种行为,并且决心要学习如何控制生气,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生气的真正来源。
在文明社会里,一个人的修养很重要。相对来说,发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也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涵养。孩子从小如果生长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长大以后很可能也习惯于使用粗暴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这是不良的社会化所造成的。一个溺爱孩子的家庭,如果纵容孩子乱发脾气,这孩子长大以后也就很自然地把家里的这套作风带到社会生活中去。
金·凯洛丝教授帮朋友到裁缝店去拿一件衣服。看到设计师把一个看起来20多岁的男生叫到面前,破口大骂。“你知道吗?你犯错了,人家把错误计算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因为人家只认识我不认识你,我的名声真的给你败坏了……”
骂声响起,一字一句,完全没有顾虑到男孩的自尊,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教授都不知所措。而男孩就站在原地,低着头,不哼一声。待设计师的骂声停止了,就立刻道歉:“我知道错了,对不起。”那不可一世的设计师眼睛没看他,又开始骂了。等他停火了,男孩再开口说:“我真的知错了,对不起。”教授对这个孩子印象深刻:“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见的和所听见的。真难得啊,这个年代竟然还有人肯乖乖地挨骂,而且还能不反驳不摆臭脸不顶嘴不翻白眼,那是多么难得的可贵修养。”
一面是“从文化与艺术教育中”熏陶出来的设计师,一面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小徒弟,然而两个人的修养却好似相反。人的心理好与坏、褒与贬像镜子一样明晰。小男孩在我们心中远比那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设计师要高大。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自己的修养的?你可以这样问问自己了。也许你在被父母骂的时候还会顶嘴反驳,当然你也会反省,但似乎永远是在挨骂后。就算知道是自己错了,在挨骂的时候也不会低头诚心认错。想想那个男孩吧,我们打心眼里欣赏他。
■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任何粗鲁行为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才被人们所容忍。当你的粗鲁与你所处地位不相符时,人们就会对你进行攻击。如果过去的教养太差,社会地位上升了,你应该加强修养,以完成角色的转变。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修养的品质,即使他具备其他一切成功者的素质条件,也是毫无价值的。可是巴顿不明白这一点。
1943年7月,在巴顿晋升为上将之际,有士兵检举了轰动舆论界的巴顿打人事件。
“巴顿走到另一病号前,他问道:‘你有什么病?’病号开始抽泣,‘我的神经不好。’巴顿又问,‘你说什么?’答曰,‘我的神经不好,我听不得炮声’。
“将军大吼,‘去你的神经,你是个胆小鬼,你是狗娘养的。’然后他给了他一个耳光,并说,‘不许这龟儿子哭泣,我不允许一个王八蛋在我们这些勇敢战士面前抽泣。’他又一次揍了那病号,把病号的军帽丢至门外。同时又大声对医务人员说,‘你们以后不能接受这些龟儿子,他们一点事也没有,我不允许这种没有半点汉子气的王八蛋在医院内占位置。’
“他再次回头对病号吼道,‘你必须到前线去,你可能被打死,但你必须上前线。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队把你毙了。说实在的,我本该现在就亲手把你毙了。”’
这个消息很快被揭发,于是引起了美国国内的极大反应。好些母亲要求撤巴顿的职,有一个人权团体还要求对巴顿进行军法审判。尽管后来马歇尔从大局出发,决定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但打骂士兵使巴顿声名狼藉。这种轻率、浮躁的作风,以及政治上的偏见为他埋下了战后被撤职的祸根。
我们对人不满意的时候,我们会生气,我们对于别人对不住我们的事情,就会嫉恨,我们为什么嫉恨,是别人有对不住我们的地方吗?没有。我们只是把别人的过错拿来惩罚自己,我们把别人的过错拿来折磨自己,所以我们才怨恨。这是一种聪明还是一种笨呢?我们天天就在做这种笨事。一个人真生气的时候,医生检验,他血里是有毒的。你生气一次,你就身体里头中毒一次,我们天天就这么折磨自己!
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修养的一个要则就是自我约束。这个要则并非组织纪律,而是自觉追求。这种自觉,需要极大的克制力。在很多情形下,思想稍一放松,就会产生动摇。别人议论你过失的时候,能不能仍然坚持不在背后谈论别人的过失;别人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恶语相加的时候,还能不能善待对方;别人在挥霍浪费的时候,能不能艰苦朴素。自觉者的可贵,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清清楚楚的是非观念。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
“一个人有责任把这个世界的美好事物同他的邻人分享。”
——刘易斯
俗语说:“邻里好,赛金宝”,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不在乎这个道理。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案件,因邻居间的一点小小琐事而竟然报复投毒,差点酿成人间惨剧。
俞某和邻居顾某家原本关系密切,但因生活琐事日生龃龉。一天,俞某为泄私愤,将头天晚上用农药浸泡过的毒米放在自己的口袋中,来到顾某家,乘隙将约半两毒米投放于顾家的米袋中,出门时刚好碰到从外边回来的女主人顾某。顾某从俞某的身上闻到农药味道。但她并没多想,随手取米做饭。吃完饭后她发现丈夫与女儿因食用了自己做的午饭而出现呕吐、恶心等中毒症状,连忙叫来邻居将两人送往医院抢救而脱险,医院告诉顾某其丈夫与女儿是有机磷农药中毒。顾立即向警方报了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俞某有期徒刑11年。
虽然被害人被及时送医院抢救而脱险,按常理应该从轻处罚。但是,由于投毒犯罪性质恶劣,在法律上属于“严厉打击对象”,所以判得这么重。
一个人气量小到竟然为一点小事泄愤杀人的地步,真是令人可叹,但偏偏这种人大量存在着。总为小事放不开,气量小的人就是这样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行,总认为别人的行为是针对自己的。这种神经过敏,常与他们心目中的“自我”过于膨胀有关。其实,许多事情确实只是由于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祟,因而“疑人偷斧”,庸人自忧。即使确实是针对你而来,那就不妨“东耳进,西耳出”,权当听不进,倒也免得自己烦心。生活中得寸进尺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与人为善的。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你尊敬人,人也尊敬你,这叫情感的互酬效应。反之,如果别人有点刺着你,你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结果引来的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恶性循环。所以,人际交往中,能否缩小自我是很重要的。如果你遇事不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计较就会少得多,你的气量也就会不知不觉地大起来。
清光绪年间阎敬铭有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大夫将病医,他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不气不气真不气”。
这首歌,读起来亲切感人,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文字通俗,语言生动,不仅易懂,而且好记。其中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仍不失为有益的养身之道,尤其对那些心胸狭窄,遇事耿耿于怀的人,可算是一剂良方。
■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是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
——伊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气量小”就是指具有狭隘的性格。轻度的性格狭隘只是性格缺陷,严重的性格狭隘就是一种性格障碍了。这类性格障碍的表现是:当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心理上便产生了“意结”,常为一些细小的意见和得失烦恼不已,对人对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而不能自解。说白了就是不能容事、不能容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而吃亏啊!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自主想到了三国的大英雄关羽,我们的大英雄却有一个小气量。
关云长这员虎将,从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到水淹七军,驰骋疆场,身经百战,真可谓一位常胜将军。关羽以勇猛著称,被史书誉为“万人之敌”、他匹马斩颜良、诛文丑,单刀会鲁肃的事迹被传为千古美谈。但是得意的次数多了,自然就骄傲起来。自以为勇猛非凡,无人可比,从不把别的将领放在眼里。刘备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二将地位相同,关羽因为这件事居然生起气来,当使者给关羽送印绶时,关羽怒言道:“黄忠那样的老朽,怎么能和我比!大丈夫不和老兵同列的!”于是不肯受拜。后经人反复劝说才接受下来。关羽不仅瞧不起黄忠,对将领糜芳、傅士仁等也肆意蔑视、侮辱,这种不公的歧视使得这些文武才士忍受不了,一个个叛变投敌,导致荆州保卫战中江陵、公安的丢失。
大意失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他率数骑突围,部将王甫提醒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时,这位英雄还怒斥王甫:“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误入东吴的伏击圈,被对手生擒活捉。
在生活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某些方面被人赏识、可惜气量不够的人。我们钦佩关羽这位大英雄,但为他的心胸气量而遗憾。
一个气量狭小的人是不会冷静看待现实的,这样人的眼里只有自己,他只会任由自己的性情恣意发挥,变成一个怒火的工具,变成情绪的奴隶。想一想你有没有傲慢而使别人受辱的行为呢?想一想在你傲气十足的时候,是不是眼里根本容不下别人呢?你一定要看看自己平时如何回应他人,包括言辞和非言辞上的回应。就如海瑞特·兰诺在《生气之舞》中所说的那样:在这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关系中,感觉受到伤害的人比受困扰的人更能觉察到,对方的行为如何使这种不断恶劣的关系持续下去,而这种关系是他们一直想改变的。
吕坤说:“气就怕盛,心就怕满,才就怕露。”盛气就会凌人,心满就不求上进,露才就流于肤浅。这三条都是我们的大敌。
■
“坏作风和坏习惯,就是在与人没有隔阂的时候,也能把好事办坏。”
——席勒
把气量小归结为心理学上性格的缺陷确实能在大多数人身上说得通,但是不是每个因小事而闹矛盾的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呢?我们只能说未必。
鲁迅先生虽然一直对反动派“横眉冷对千夫指”,可在身边的战友和同志中却是以宽容、和蔼的好脾气而著称的,但他却偏偏不容林语堂。说起来他们还曾是老朋友呢,北大早年,谁不知道周氏兄弟与“现代评论”派曾经论争得热火朝天,而林语堂就是周氏兄弟“语丝派”的一员干将。北洋军阀枪杀刘和珍、杨德群后,林语堂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起写下激扬的文字,向当局抗议。为此,他们都荣幸地被列入当时京城50名最激进教授的“黑名单”。
后来到了上海,他们之间开始出现小小的摩擦。有一次,一位作家要办书店,请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吃饭,想获得他们的支持。谁料到,桌上的鲁先生和林先生起了口角,鲁先生说林先生在“讥刺”他,林先生却说鲁先生是“神经过敏”,各不相让。
可见在气量这个问题上,很多情况下都是说不清的。以鲁迅先生的性格,我们绝不能说有什么缺陷。气量的大小,关键在于你怎么看他。你把他看得重了,就会怀疑自己性格上有缺陷,总为此而闷闷不乐;看得轻了,他也不过是人的偶然产生的一个小疙瘩。气量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修养,通过克制,总会有办法。看得重了,不易解开;看得轻了,自然好解。你愿意怎么看呢?
■
“骄傲是所有英雄人物都能受到伤害的处所。”
——雨果
人的个性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气质或情绪本质,与生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某种性格的人可以忍受的事,另一种人可能根本无法忍受。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是天生的,有些人的个性很容易被激怒,而有些人的忍耐力就比较强。骄傲自满就是一种最典型的个性气质。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一点也不假。骄傲的吕布为自己的性格赔上了性命。
吕布的骄人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大概是《三国演义》中最厉害的将领了。他曾经辕门射戟,吓退袁绍3万精兵。但人最容易在骄傲的时候忘乎所以,“让胜利冲昏了头脑”,盛名之下,吕布有些飘飘然了。开始目空一切、唯我独尊起来。他动不动就怒气冲天,颐指气使。
吕布想领徐州牧,使者陈登没有完成任务,吕布狂怒,拔出剑来砍入案桌,骂陈登父子出卖自己。他又因为一件小事,向侯成大发脾气。正是被吕布痛骂了一顿后,侯成积怨在胸,串通了其他将领叛变投敌,遂招致吕布不战而降。
易喜易怒,导致性情不稳定,最后吕布果然在下邳败给曹操。一代英雄,死在三丈白绫之下。
争夺天下,不只是勇武之比,更是谋略、智慧的较量。能控制自己怒火的自然能运用谋略;控制不住自己性情的,只好凭借匹夫之勇了。刘邦在项羽要把他的父亲烹煮的恫吓之下,依然面不改色,因此善于斗智的刘邦会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吕布不过又一项羽而已。
但是,我们说,尽管我们的个性是一种天性,我们还是可以依情况的不同,控制生气的程度。个性和管理脾气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与你体内的脂肪和你在水里上浮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很相似。体内的脂肪百分比越低就越难以上浮,但是不管你的脂肪量有多少,你还是可以学习漂浮;不论你的个性如何,你都可以积极有效地管理你的脾气。
永远记住:骄傲是人成功的大敌。
■
“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们极能控制——对自己和别人的控制。”
——戴维
“自负的人通常是相当自恃、有野心和难以相处的,而且对自己的成就感到相当的骄傲,尽管他们表现得很有自信,但是他们仍然会对形势估计不足而犯下大错。”
“自负的人经常觉得自己相当特殊而且独一无二,因此他们也常会希望得到特别的待遇,而不考虑别人的困难和自身的实际处境。”
“自负的人在生气时,通常会假装平静不带有任何感情,企图隐藏他们的感情。然而如果他们遭到非议或事情不能合他们的意,他们可能会相当愤怒,非常激烈地爆发他们的情绪。”
心理学大师为我们刻画出自负者的形象,这几点用在拿破仑身上可谓入木三分。
在滑铁卢战役前夕,与法国联姻的奥地利已经看出了法国即将战败的端倪,这是奥地利王朝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为此他暂时没有加入新的反法同盟,而是派出外交大臣进行调解,希望法国与反法同盟握手言和。应当说,这对法国是十分有利的,也是争取奥地利至少保持中立地位的良机。但拿破仑却被自己以往的胜利蒙蔽了眼睛,他认为自己继续作战必胜无疑。因此,他不仅不把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的意见放在眼里,反而认为这是对他的天才的一种侮辱,他怒火中烧,大骂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
“啊!梅特涅!你说说,英国给了你多少钱,让你扮演这个角色来反对我?好吧,让战争爆发吧!再见吧,我们在维也纳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