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内,是否可以发脾气、与人发生争执?有时候,某些事情你实在看不过去,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脾气实在很想发作,不过,为了顾及颜面,你勉强忍了下来。而你知道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愤怒不满的情绪仍然憋在心里,随时都有可能引爆出来。不巧,当你转过身去,看到一个满肚子怨气的家伙正对着你咆哮,他不自觉地嗓门愈扯愈大,分贝愈升愈高,这时,你可能的反应是——受到惊吓而不知所措?视若无睹地掉头走开?还是怒不可遏地反击回去?
美国有两位心理专家曾经针对一些上班族做过调查,结果得知有70%以上的人都承认,他们在办公室中曾经有过愤怒、焦虑、哭泣、哽咽的情况。对这些上班族而言,这是个“秘密”的经验,他们不希望被别人知晓,以免使自己难嘶。调查发现,工作压力大的公司职员,有半数都产生过“揍同事”的念头!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英国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据称,高负荷的工作、爱出毛病的电脑,还有惹人烦的同事都是这种“愤怒”的根源。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火。在调查中,51%的女性称自己曾动过“暴揍同事”的念头。相比之下,男性还绅士一些,只有39%的人想过要打别人出气。
如果你观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工作上所遭受的压力、挫折、误会、争论、沟通不良等负面情绪随时存在,并且潜藏在工作场所的每一个角落。
一般人大都把在办公室内争吵视为禁忌,凡是愤怒、喧闹、轻佻、悲痛、焦虑、哭泣等等这些情绪化的反应,都不应该出现在工作场所。因为,发脾气或许很有效,但是也很危险,他可能为你树立更多的敌人。
是的,我们一直相信一件事:办公室应该是冷静、理智的地方,那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不应该出现在办公室。
■
“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情感,他就不可能获胜。”
——果戈理
无可否认,有理智是被人称道的。生气归根结底是一种情绪,他与理智总是对立的。他们就像两个如影随形的敌人,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总是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在个体身上,他们总是演绎着成功与失败、完美与缺陷的戏剧。往往有些时候,不是别人打败了你,而是你自己打败了自己。
庞涓与孙膑同时师从于鬼谷子学习兵法。但同样的内容,他们领会到的却如此不同。孙膑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孙武之后。他自小饱读兵书,武略过人。庞涓与孙膑同学数年,见老师夸赞孙膑远胜于自己,便生妒心,想害孙膑。庞涓在魏国当将军的时候,假惺惺地以关心帮助为名,将孙膑骗到魏国,毫不犹豫地对孙膑下了毒手,削掉了孙膑的两膝,并在他脸上刺字,使孙膑终身残废。施刑后,庞涓又把孙膑藏起来,让他与外界隔绝。后来孙膑买通了看管他的人,得以见到齐国使臣。使臣将孙膑偷带出魏境到齐国。孙膑马上得到齐国国君的赏识,做了齐国军师。
公元前341年,魏王派庞涓率军伐韩。韩国无力抗击魏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决定发兵救韩。孙膑早已把老对手研究了一个透,便设下计谋,高潮是在故事的最后,孙膑安排弓箭手埋伏于马陵道路两旁,并在入口处砍倒大树,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不久,庞涓赶到马陵道附近。需要说明的是,庞涓这时完全明白这是孙膑的激将法,前面极有可能有埋伏。但他却已控制不住自己,满脑子都是报上一仗打败之仇的念头。想到这些天孙膑打不着、甩不脱的赖皮样,庞涓更是火冒三丈,七窍生烟,于是下令进军。庞涓率轻骑匆匆进入马陵道,见有大树拦在道中,便令部下点燃火把,顷刻之间,魏军被火把照得暴露无遗。道路两旁的伏兵同时放箭,魏军死的死,伤的伤,四处逃窜,整个部队溃不成军。庞涓只好拔剑自刎。而魏军10万人马全部覆灭。魏国由此丧失了诸侯强国的地位。
这一切,和“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有着惊人的相似。孙膑又是自己的同门师兄弟,对于这种计策,庞涓应该很熟悉。这是考验头脑的时候。如果此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持住自己的理智,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但庞涓在这场情绪与理智的斗争中输掉了。
一己之私欲,一时的感情常常会蒙蔽了人的视野,使其利令智昏。庞涓不可谓愚,但其聪明才智都用到整人和邀功请赏上去了。庞涓就为急于报桂陵之败的仇,又依倚自身势力较强,轻举冒进,自食其果。若当时他能冷静一点,理智一些,怎么会造成亡身之祸呢?
不少的人常常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像庞涓那样两次跳进同一火坑的同样不乏其人。人有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但一个人不断重犯前面犯过的错误,那就近乎愚蠢了。像庞涓那样犯了错误以后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事到临头又不能保持镇静,完全为自己的情绪所主宰,必然吞下失败的苦果。
■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司马光
在现代生活中,能做到沉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依然欣赏稳重的人的办事风格,他们爱整洁,做事利落有条理,很值得信任。特别是如果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守时,他们做起事来会特别精准,当然更不用说多有效率了。相反,浮躁的人却总是拖拖拉拉,毫无定见,无论任何事都少有计划,完全凭着一股冲劲儿在前行,当你不依靠事先的谋划,而是依靠临时的冲劲儿时,等待你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失败,是毁灭。
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王牌”装甲旅的覆灭可以告诉我们这一点。
1973年10月6日,埃及趁着以色列“赎罪节”的时候,发动了突然攻击。一方精心策划、长期准备,一方则正值松懈,毫无警觉,结果可想而知。以色列军队连连受挫,盛怒之下,决心孤注一掷,把以色列的“王牌旅”190装甲旅投入战斗。
作为屡战屡胜的“王牌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已经习惯了在胜利之中接受欢呼,接受上级的勋章,而把战略部署与战术研究,以及军事训练抛在脑后。他已经变成一个极其浮躁的家伙。
进攻命令被埃军破译了,并由埃军第二步兵师在以军前进方向上设防,伏击“王牌旅”。190装甲旅对埃军的伏击全然不知,只望能尽快赶到菲尔丹桥完成任务,为以军大规模组织反击创造良机。当以军进至以色列部队退守的第二道防御阵地前,即与埃及军队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190装甲旅先后从不同方向发起三次攻击,每次均出动一个坦克连的兵力,但都被埃军的猛烈火力击退,先后有35辆坦克被击中。
此时,旅长亚古里本应冷静分析战势,改变战术,然而他见三次攻击都受挫,急躁攻心,暴怒如雷。作为以色列军中的“王牌旅”竟然损兵折将,连连受挫,这面子上如何过得去?盛怒之下,竟将剩下的85辆坦克全部集结在第二道防线,准备孤注一掷,狂妄傲慢的亚古里此刻感情冲动,对部属的意见充耳不闻,只想挽回王牌旅的面子。他大声喊道:“前进!前进!”就像一头发狂的狮子一般。结果遭到埃及各种反坦克武器的突然袭击,埃军采取集中火力齐射的打法,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坦克发射3至4枚导弹,很快将剩余的85辆坦克歼灭。旅长亚古里乘坐的坦克也被击中起火,他慌忙从坦克里跳出来,当即被埃及士兵俘获。
王牌旅长亚古里兵败被俘,看起来是失误于急躁冒进,但仔细想来,实在是怒火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失去了判断力,犯了兵家的大忌。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有人将之称为“心理摆规律”。即使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一点足以解释自恃过高的人为何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要克服这种“心理摇摆效应”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人们首先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有些人由于希望永远生活在成功、荣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因而对困境与苦难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大起大落。
人生有聚也有散,生活有乐也有苦。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远是诗。这是我们该谨记的。
■
“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
——阿里·基夫
生气在破坏或者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作用最明显了。
“生气可以是一种有建设性的情绪,她可以帮助你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和差异性,改善彼此之间的了解,并且对彼此的关系,提供更为稳固的基石。”这是心理学教授耶尔宾说的。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往往相反呢?
这就是生气最常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情形——它蒙蔽了你的眼睛,让你在自私的小天地里打转,而没有足够的气量来改善你与别人之间的关系。
1983年7月,美国华尔街上历史悠久、资金雄厚的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莱曼兄弟公司连续5年获得创纪录盈利,达到空前鼎盛。在莱曼,彼得森是外事官,格拉克斯曼是内务官,彼此配合默契,共同领导着莱曼公司,使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格拉克斯曼是由彼得森提拔上来的,彼得森看重的就是格拉克斯曼大胆果敢的行动魄力,格拉克斯曼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两个人就像亲兄弟一样亲密无间。但很小的一点愤怒却毁掉了这个庞大的公司。
原因仅仅是由于一次午餐。一次一位要人邀请彼得森共进午餐,彼得森建议把刚在八星期前被提拔为总经理的格拉克斯曼也请来。在这次午餐会中,彼得森与对方谈笑风生,而格拉克斯曼却倍受冷落。因为他资历太浅,插不上话。这让格拉克斯曼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怒火中烧,认为彼得森是故意这么做的。他恨恨地想着,同时坚定了他那个荒谬的念头:“我要把他赶走!”“我要把他赶走!”
格拉克斯曼从此整天板着脸,有意无意发牢骚,旁敲侧击地攻击彼得森。彼得森退下董事长宝座后,格拉克斯曼掌握了公司大权。但他的怒火随即转移到了其他几位股东的身上。几个月后,公司已有几名合伙人离去,公司内部人心涣散。1983年秋,厄运终于降临,莱曼公司的利润大幅度下降,公司面临困境。美国金融界巨头捷运公司提出愿购买莱曼。格拉克斯曼虽并不愿意出售公司,但已无力回天。莱曼终于毁在了愤怒之火里。
信任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也是改变自己与别人关系的唯一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要与人相处,都需要朋友;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这些人有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但二者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相互信任。
一个不信任别人的人,每天只会过得忐忑不安,充满怨恨、猜忌的想法,把别人都当成敌人看待。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有效化解误会与隔阂,不但容易产生敌意的心、憎恨的心甚至防卫的心,还会阻挡双方进一步交流,以至于人心愈来愈冷淡,关系趋于破裂。
■
“爱并不是谁为谁牺牲,谁为谁做什么,一旦爱变成这样,这就不是爱。”
——梅赫尔·塞恩
人是社会群居的动物,需要从群体中得到归属感,并拥有和其他人互动合作的感觉。而这种互动合作的品质,是以你对别人的尊重、关心乃至体谅与容忍为基础的,你对别人的注意和重视程度决定着你们之间的和谐程度。在这里,控制自己和良好的个人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生气在群体中就像是一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伤到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最爱的人,自己的亲人。
萧军与萧红这对著名作家的爱情就是毁在情绪的怒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