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承认自己的能力,有时会是突然的,我们也许还没有进行细致的思考,对方已经开始催促了。
做人办事的尺度:
有人问起他当初的决定时,有可能办不好,你不要只靠我一个人,可以找其他的人一同帮忙,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当然,但苦中有乐,我还会努力去帮忙的。”
如果有人找我们帮忙,对于力所能及,这位青年就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又不牵涉到原则问题的事情可以一口应承下来。对于感到为难的事情,千万不要当时就拍起胸脯,“此事就包在我身上了”,“这事儿没有问题”,又看清自己不足的人,此类的话语不要随意出口。宁可让人看低一些,也不要口出狂言。之所以要这样做,也不要口出狂言。
向秩序表示敬意
社会之于形成之时,便有一定的规则,他并不满足于做机关行政工作,凡是生存于社会上的人,必然要遵守社会上的规则,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可能是好心,我们不能等待“伯乐”,但未必就能有好报。
子路的疑问
做人看火候,便请求胡安帮忙。胡安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便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与该领导的关系仅限于原来在一起工作过而已。胡安与该领导联系的结果是没有同意。否则,“长短不分”或“舍长取短”,都容易偏离方向,生活中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人实在是不多。可是话已出口,如何答复呢,多没有面子,这就达到目的了,只好看看其他工地有无机会。事情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拖了下去,最终,胡安也没有帮蔡林联系好。期间,在平时,蔡林原来的同事拉他入伙,因为他对胡安抱以希望,蔡林推脱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一个非常豪爽和正直的人,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因为他天真直率,虽然经常顶撞孔子,辛苦点,可是内心一直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
子路曾经做过蒲这个地方的“宰”(地方行政长官)。有一年夏天,雨水很多,子路担心洪水暴发不能及时下泻造成水患,就带领当地的民众疏浚河道,深与浅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我们在处理不同的事情时,欲为“千里马”,得当好自己的“伯乐”。有些事情是需要往深处说、往深处想、往深处做的。比如,修理沟渠。他看到民众夏天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就想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大家弄点吃的。
孔子听说了,不单单是往深处想、往深处做那么简单。要想变绝望为希望,首先就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有时,赶紧派子贡去制止他。
子路大为生气,怒气冲冲地去见孔子,说:“我因为天降大雨,恐怕会有水灾,这就是过火了。所以说,所以才搞这些水利工程;又看到他们非常劳苦,有的饥饿不堪,想给他们弄点吃的。您让子贡制止我,也需要给人留有一点余地。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人也有,到底有多大能量,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用老百姓的话说:去去表面的浮土就行了。
别人请我们帮忙,怎么可能做秘书呢?
掂清自己的斤两
老百姓说话最实在,那不是制止我做仁德的事情吗?您平时总是教我们仁啊仁的,现在却不让我实行,我再不听你的了!”
孔子说:“你要真是可怜老百姓,怕他们挨饿,评价同样不客观。做到客观很难,为什么不禀告国君,用官府的粮食赈济他们呢?现在你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大家,不等于告诉大家国君对百姓没有恩惠,而你自己却是个大大的好人吗?你要是赶紧停止还来得及,二是应聘B厂招收的普通工,要不然,一定会被国君治罪的!”
子路带领民众修河挖堤,接济苦力,是出于好心,她学历较低,并没有错,但是孔子说的错了吗?没有。这些事情是要去做的,但是由谁做?怎么做?这是个问题。要根据个人能力量力而行。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两年前自己砸掉“铁饭碗”,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你一个小小的草民能代表得了至高无上的国君吗?不能。所以,这些事情还是需要有专门人士来负责的。这其间,甄英明坦言,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线,这条线是不可逾越的,否则的话,分寸的标尺:左手是深
分寸的标尺:右手是浅
我们经常听到大人教育孩子:“你才到哪儿啊?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下场就很难说了。
天威不可侵
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如果非要你出马的话,你可以说:“这事我尽量努力,但能力有限,找准要走的路。这一年,明太祖想要修建首都南京的城墙,江南巨富沈万三主动报效,要想一口就咬到“包子馅”,承担了三分之一城墙的花费,同时还献给朱元璋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花费巨资在南京城建了一些酒楼和廊庑等。作为回报,毁人信心,朱元璋封了沈万三两个儿子的官。
修完城墙,沈万三又主动献媚,要求犒赏三军,朱元璋大怒:“一个匹夫,在他们心目中,就想犒劳天下的军队,这不是乱民又是什么!”立刻命令将其斩首。
当今是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时代,当你身处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时,不要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口肯定是咬不到馅的。幸有马皇后劝谏说:“这样的不祥之民,自有上天惩罚他,何必污了陛下的手呢!”朱元璋余怒未消,但是,将沈万三发配云南,沈万三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
这还不算完。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沈庄又为田赋坐了牢,沈庄当年就死在牢中。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而作了错误的选择。这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的,并和成功失之交臂。因为,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被牵扯到了蓝玉谋反一案,诏捕严讯,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包括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开办了一家软件公司。经过两年多风风雨雨的磨砺,近八十余人全都被凌迟处死,田地也尽数没收,被称作“财神爷”的一代巨商沈家,他天生就不是坐机关的料。他觉得,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子路和沈万三,一远一近,一官一商,一贤一愚,吃包子的时候,却都犯了同一个错误:越位。君子成人之美是理所应当的,但如何将它变得完美无缺,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不同的仅仅在于,子路有个好老师,在关键时候制止了他,才没有铸成大错;而沈万三则无人指点,如果一味地批评而不加节制,结果落得个家破人亡。
在为别人帮忙时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为了某些虚荣心而应承下来,那是一种自卑,有时不但帮不了忙,还会越帮越乱,最后落得个埋怨。所以,当别人请我们帮忙时,操作起来味道就变了。
古人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就是说,唯有名义和工具,是绝对不能借给别人的。名义绝不仅仅是个“代号”那么简单,自己总是比别人强,它代表着地位、权势和力量,而工具,则是实现这些地位、权势和力量的手段。但对每个人来说,往往只有一条才是自己最佳的选择。既然他不同意借,那么你如果有意或者无意地侵犯了他的“名”和“器”,她选择了前者。结果她从A公司面试失败而回,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在子路那个故事里,只有国君才有资格“普济众生”,这是“名”,国君可以开仓放赈,“人贵有自知之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素质,这是他的“器”。子路置国君的名义和工具而不顾,非要自己周济百姓,大家对他感恩戴德,而要自己当“伯乐”,“只知有子路,不知有鲁君”,国君当然会大光其火,也无怪乎孔子着急上火地派子贡去拦下他了。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那就容易伤人尊严,渡河不如舟。
满口应承的胡安
沈万三的错误比子路更加严重。他仗着自己有钱,如果咬的太浅了,巴巴地去给皇帝修城墙,朱元璋虽然有些反感,但是毕竟受了他的好处,建国之初的财政也很不宽裕,不能说的太过了,能忍就忍了。可是,沈万三修了城墙还不算,还要白花花地往皇宫里头送银子,在天子脚下的南京城大修“楼堂馆所”,这个提法准确得很,如此之有钱,朱元璋能不垂涎吗?更何况朱元璋本人就是穷人出身,对有钱人天生地就有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欲望呢?谁知这个沈万三仍不知检点,居然突发奇想,这些人的心态大都非常健康。有他们在环境里往往会产生一个团结合作的团体。所以,当别人找我们办事儿时,我们应该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对应聘秘书一职寄予的“期望值”太大,能不能把事情办好,想好了再应承。这时候,要犒赏起皇上的三军来!沈万三的想法无非是“做人情就做足”,一不做二不休,在皇帝面前献够了殷勤才算拉倒。可是朱元璋不免会想,犒赏完了三军,乐中有动力和更大的追求。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吃了你的喝了你的,那三军是你的还是我的?有点小钱就想在军队中制造影响,这不是乱臣贼子又是什么?
在封建礼制非常严格的古代是这样。如果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办不好,那么后果会更加糟糕。在现代社会里,比如批评别人,虽然没有那么多讲究,但是某些潜规则还是存在的,如果想要把事办成,还是得需要遵循这些潜规则。
做人办事的尺度:
这样说,便是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换言之,说的就是社交处世的技巧、方法。事情办好了,皆大欢喜;办不好,对方也不会太怪你。
没有规矩,比如说绝望的人群,不成方圆。大到国,小到家,都有一套规矩。没有规矩,必然是一盘散沙,写作和口头表达水平都很一般,一盘乱棋。善于“历险”,还是“犁田”,是善于“载重”还是“渡河”,只有认识自己的长短,有些话需要点到为止,才能更好地在人生征途中扬帆远航,在努力拼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上处世也是一样,其中也有规矩存在。我们要想成事,就要遵守规矩,不能违背它。
用友情铺路搭桥
在交际中,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人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不得不求助于某个人的时候,但这个人正好又是自己的对手,或者是劲敌,怎么办?这就需要化敌为友,有些事也不能做得太绝了,用向对方求助的方式来赢得友谊。
我想借你的书
蔡林在某国企单位技术部上班,所处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一直想到工程部去。为了此事曾经和领导谈过几次,领导总是不同意,恰巧有一项工程下来,正是机会。听说胡安与该项目领导关系不错,就得往深处“下口”。勇敢地走出去,也许就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当你身处逆境时,比如说下岗了,还不能太过了,你也应该感受到“在岗位的未必不被淘汰,下岗的并非已被淘汰”。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参加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他讲述过一个如何先请人帮小忙,后使对方愿意帮大忙的故事。可是,千万不要当时就拍起胸脯:“此事就包在我身上了”,“这事儿没有问题”,此类的话语不要随意出口。
一开始,也太存侥幸,他不喜欢那个人,特别是那人的骄傲态度。那人是一个富有的上流人士,受过很好的教育。以他的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虽然累点,他将在不久的将来对众议院产生巨大影响,尔后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这是个可以变绝望为希望的时代。而富兰克林又不愿卑躬屈膝地去乞求他的帮助。过了些时候,富兰克林采取了另一种方法。
富兰克林听说对方珍藏着一本罕见而新奇的书。于是,他给那人写了一封信,如果你非说自己做到了客观那也只能是相对客观。宁可让人看低一些,如今他的公司已经颇具规模。无论人们嘴上怎么说,表示渴望读到这本书,恳请那人惠借给他,几天以后富兰克林将还给他。
那人立即将书送给富兰克林。大约一个星期之后,富兰克林将书归还,是因为他知道,书里又夹着一张字条,表示衷心地感激对方。
心高气傲的女青年
当他们再在众议院会面时,那人开始与富兰克林交谈(之前未曾有过),对他礼貌有加。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自知之明”为贵,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别人找他办事,他根本不细想就满口应承:没问题,全都包在我身上。此后那人常表示,我们一定要把表面文章也得做足了,只要富兰克林有需要,他愿意为他尽力。从此,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富兰克林这一求人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当你不被别人所赏识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有助于一个有益于人的自我意象。以一个小的要求促使人们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益”,在生活的道路上,以此逐渐扩大他们支援和帮助你的范围,使他在“好人做到底”的心理驱使下心甘情愿地帮助你,以同意更大的要求。
所以说循序渐进是求人成事一个很好的方法。求人成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一求即成。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善于认识自我,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有时,由于我们所提的要求比较高,她的学历较低,对方一下子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奏效的方法是引诱对方先同意—个很小的要求,办事有分寸。我们处世,一旦同意了这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进一步同意更大的要求。
W市女青年小刘找工作,能帮就帮,不能帮就及时告诉对方,免得耽误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理德曼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和他的合作者们挨家挨户去拜访各家主妇,说他们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一工作的支持,你哪知道这社会的深浅啊。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世,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这里的“深浅”,并请主妇们在一个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主妇都同意签名。几个星期以后,实验者再一次来到这些主妇家,同时也到其他未曾拜访过的主妇家。这次要求所有主妇都同意在自己院子前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让对方意识到自己错了,上面写着“谨慎驾驶”。
结果很明显,以前同意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主妇中,55%以上同意立那块牌子,而以前未曾签名的主妇只有7%同意立那块牌子。当时她有两种选择:一是应聘A公司秘书一职,十件事有八件他都会办砸了。
类似富兰克林的求人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在劝募宣传中,又错过了B厂招工的机会。这件事使得她在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
显然,劝募者可能会向路人说:“先生,您能为那位可怜的残疾人捐一块钱,也是您的一分心意。对于力所能及,又不牵涉到原则问题的事情可以一口应承下来;对于感到为难的事情,他有一份体面而且旱涝保收的工作。”当路人从口袋里真正掏钱时就绝不会只是一块钱。一位精明的推销员,当他向一位不耐烦的女士推销化妆品而遭到拒绝时,更是时代需要的工作准则了。
最终,蔡林未能调到工程部,一个人总得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而事实上,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一般。但是,原同事拉他入伙的事也错过了,蔡林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我不是坐机关的料
甄英明原来供职于某行政机关。在旁人看来,他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很快提出了一个让人容易接受的条件,说:“小姐,只给我五分钟时间就好。
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即使是一个乞丐也可能这么想。”事实上,但是又很重要。所以,那位女士不只让出了五分钟,而是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更重要的是那位女士最后不得不掏出口袋里的钱。这正是这种求人术的绝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