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本是个木匠,后来靠着自学成为画家,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他始终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一生中,画风至少变了五次!即便他已到80岁高龄,还每日挥毫不辍。有时,来了客人或他身体不适,不能作画,过后他也一定补画。
正因为齐白石在成功之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风格。
自满将导致停滞,它是前进的终点。但是,你想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你就永远只能将现在当起点,不能因已有的成就志得意满。否则,你很快就会被那些更勤奋的人超越,成为落伍者。永远不让“发动机”熄火,在取得一点成就后,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以更大的热情去获得新的成就,这正是成功的要点。
当你制定了行动计划并且迈出了第一步之后,目标就已经开始向我们招手。可是,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对我们的智慧、意志和毅力进行各种挑战和考验。这时,你也许会找到一些借口让自己松懈、退缩甚至放弃,但是,能够成功达成目标的惟一选择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没有任何借口。
许多人做事总想一开始就看见成果;做生意想一开始就赚钱,打工想一开始就受到老板重用……一旦不顺利,就怀疑自己最初入错了行,选错了公司,一门心思想放弃。
在现实中,很多人贪多图快,总想一举成功,这是一种可怕的暴发户的心理。事实上,多数工作需要人的耐心。你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稳稳当当地获得工作的成果,否则,便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甘心放弃,但又没精神前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恨不得马上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你只能一点点积累成功条件,就像烧开水一样,一点点升温,最后你的事业终究会沸腾起来。
归零心态是一种人生态度
“每十年归零”是一种尊重人生的态度,十年之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你的工作,你的人生。
每十年归零,是力求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贬低过去发生的事情及过去取得的成就很容易。如果你现在是一个30多岁的会计,你也许会感到尴尬,因为你刚出大学校门时曾想做一个敢想敢说的喜剧演员。才毕业获得工程学的学位,你也许就完全忘记了你成为伟大小说家的童年之梦。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对当今生活如此迷恋,以至于我们抛弃了那些曾塑造过我们的力量、冲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对未来很有意义的资源。
过去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它可以说明你以独特方式对冲突作出反映,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的恐惧和愿望,它可以在你怀疑自己之时使人坚定信心,它包含了兴趣、能力及可以在过渡时期给予你指导的思想。你甚至可能会通过重新审视年轻时的所爱,发现寻求新的职业、爱好的灵感。但可能最为重要的是,过去产生了一种给你安慰、给你力量的连续感。
档案有助于你回顾过去。每页档案都包含着你的一段生命,一种个人体验,甚至是传递感觉的字节,就如焚烧树叶散发的香气让你想起了儿时所经历的一个特别的秋日。你不必总是打开这些档案。那样将会产生喧闹,以致于你不能够正常生活。但你也不必把这些重要信息抛掉,因为那将会无情地抹去你的部分历史。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会管理你的个人档案,就如同对待重要办公数据一样。你在心里把它们的次序组织一下,把最为相关的档案束之高阁,而翻阅那些与你现在生活直接相关的档案,从中抽出有用的见解、感情和思想,将其他放到近在咫尺的抽屉。
当然,过去不完全都是铭刻在记忆之中的。许多往事都通过传统及纪念物品、关于你儿童时代的故事、教给你孩子的礼节、思想得到承传。由于这些记忆生生不息,你就能形成一种能够加强后代家庭的团结感和延续感。
要讲究说话的分寸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东晋时代,清谈流行,贵族们尤其喜欢品评人物。
有人问大将军桓温:你觉得某某人怎样?
桓温刚要评论,又停下来看了看这个人,然后对他说:“你这个人喜欢传闲话,还是不告诉你为好。”
其实,桓大将军位高权重,并不怕这个人传闲话,他这样说或许还有告诫的意思,否则,连这句话都不必说,只回答“今天天气哈哈哈……”就够了。
俗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何必只说三分话呢?细察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而那些老于世故者,却以为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
孔子也说:“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的吗?彼此关系浅薄,与你深谈,显出你的没有修养;你说的话,若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挚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和不该说的关系,绝不是不诚实,也绝不是狡猾。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他,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是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他,你说三分话,正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有时你的只说三分话,正是你的服务道德。做保密工作的自不必说;做医生的人,普通的病人,或者可以对人提及,对于患花柳病的病人,你是绝对不该对人提及,这是医生的服务道德;做人事工作的人,掌握工作单位所有人的档案,某某何时得升迁,何时受处分,自然了如指掌,但是决不可随便透露,如果口风不严,就可能授人以柄,陷入麻烦;做银行业务的人,业务大概情形,或者可以对人提及,对于存款人的姓名,你是绝对不该对人提及,这是银行人员的服务道德,依此类推,只说三分话的例子还多着呢。
魏晋时期,有两位特立独行的高人:嵇康和阮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大体相同,可是结果却大不一样。嵇康被司马昭以不守礼教的罪名所杀,阮籍却得以全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前者口无遮拦,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一旦掌权,自然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将他置于死地;而阮籍懂得“口不彰否人物”,虽也放浪不羁,却没人找他的麻烦。其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在暗地里算计你。
交浅言深最易祸从口出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忌交浅言深,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办公室,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忽略。
你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同事对你表示友善而欢迎的态度,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说有笑,无所不谈。但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最谈得来,乐意把公司的种种问题以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尽诉。你本来对公司的人事一无所知,自然也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事,彼此谈得相当投机。你开始减低自己的防卫,看到什么不顺眼、不服气的事情,也与这位同事倾吐,甚至批评其他同事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如果对方永远是你的忠心支持者,问题自然不大。但你了解这位同事有多少?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么知道你与对方不过数月的交情,比他与其他同事的感情来得深厚?为这一时之快,你把不该说的说出来,对方手上便有了一张王牌,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同事的话公之于众,那时你在公司还有立足之地吗?
同级的行政人员,常会聚在一起谈论公事。当某主管欲提升下属向你征询意见时,请三思而后言,因为你的表现可以反映你的形象。
如果你觉得这位职员十分突出,“他是个很好的助手”这类评语太空泛了,同事会认为你不够细心。应该列出一些特别例子以加强分量,这样才显出你的观察力过人。例如说:“他往往能说服一些固执的顾客去尝试一些新的交易形式。”将来这人在适当的职位上表现出色,那么你的声誉同样会提升。
要是你认为此人颇为能干,但有些方面仍不足时,可以有所保留地说:“我跟他接触不多,不能妄断呀!”这样,你并没有说他不能任新职,但如果以后他表现叫人失望,也与你无关。
若你对此人根本没有好感,索性说:“我不会推荐他!”但不必详加解释。总之,无论是你体验过的,或道听途说的,都不必再提。重点只是,你相信他不能胜任新职,所以不便推荐。
“祸从口出”,有时表现为不顾后果的颐指气使。有些人习惯了以“恶人”姿态出现。很多人对这类人会抱有戒心。或许,你曾见过这样的例子:某人在开会时,疾言厉色,令在场诸人包括老板都不敢多哼一句,结果他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然而,这些例子多有其背后的因素,如他早已取得一定地位。在这件事情上,有绝对把握,加上其他人等本身完全没有支持力,才会有如此一面倒的情况。又或者,某些行业确实需要一定的“暴力”。
然而,一般的情况是,表现粗暴与否,除看环境外,这种表现,同时是在向人表示,你是失去了自我控制。同时向老板、上司、同事们咆哮,是永远不会被原谅的,只会造成仇恨。
还有,你永远没法知道将来自己会依靠哪一个人,因一时脾气而开罪人家,大有可能有“报应”!
“祸从口出”有时又表现为不负责的传播谣言或小道消息。办公室里,有人特别喜欢向你倾诉心事。可是,知道别人太多的私事,却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平白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埋下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