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2800000003

第3章 品 德(2)

司马光说:“作为孝子的大纲关键有四条:第一条是树立德行;第二条是继承家业;第三条是保全身体;第四条是培养志向。在这其中各人的机遇不同,各有所长,关键在于尽到本份,尽力而为,做应当做的事,这里面实在是有一份真诚的情意的。使父母这一生到最终闭上眼睛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那么他对孝道所做的也差不多了。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反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然后改之。若不许,苟于事无大害者,也当曲从。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况未必是乎!

——司马光:《居家杂仪》

凡是子女接受父母的命令,一定要记录下来,佩在衣带上,时时记住并迅速付诸行动。事情做完了,要向父母报告。有时候,父母的命令有不可行的地方,那么要和声细语地向父母陈述是非利害之所在,等到父母考虑答应,然后改正过来。倘若父母不答应,而且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危害,仍然应该违心地服从。倘若认为父母的命令不对,而执意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即使自己的意志都是对的,仍然算是不孝之子,何况自己意见不一定对呢!

编者手记

司马光认为“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并提出孝子的大纲有四:“一曰立德,二曰承家,三曰保身,四曰养志。”而礼仪的良好产物就是司马光对子女的要求不仅要“随分随力,尽所当尽”,使父母在“终其身至于琪目,无毫发之遗憾”。他引用《孝经》的话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则是之。”认为子孙孝敬父祖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们的首要行为规范。而不孝,则是人们最大的罪过。《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子不孝。”司马光借用孟子的话,指出了子孙不孝的种种表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危父母,五不孝也。”这些表现都是和“孝”相悖的,必须戒除。

司马光认为,作为子孙孝父祖,首先应当做到“敬”。他引用孔子的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是能赡养父祖不为敬,重要的是尊敬父祖。敬父祖,具体应该体现在:唯父是从,“父母之命勿逆勿怠”“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忘父母教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对父祖应“冬温夏清,昏定则晨省”;在精神上能给父祖以安慰,“不辱其身,不羞其亲”;要在父母面前严于律已,等等,上述对于孝的这些具体要求,基本上还是儒家的道德要求。

在强调“孝”的同时,司马光还特别强调一点:“孝而不失规劝”。司马光本人是一个勇于进谏的身体力行者。在任侍讲知谏院职务时,他经常以“上书”、“进谏”等形式,批评君臣过错,借《周易》、《道德经》等经籍古训,揭示治乱兴衰之理,替君臣出谋划策。尤其是对王安石的新法,他无所避顾,廷争疏议,一直坚持了十余年。尽管由于他的直谏,屡屡受挫,但他一直坚持犯颜直谏,必达目的而后已。他把他对社会生活行为的体验移植到家庭伦理中,主张子孙对父祖应做到“孝而不失规劝”。他说:“进谏为救过,亲之命可以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家范》卷之三)。意思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言行进行规劝,是为了补救父母的过失。父母之命是正确的,应当听从,如若不听从,那是不对的。但是,若父母言行是不正确的,不该听从的,而子女却听从了,就等于助长了父母的过失,这种子女就像和父母是毫无关系的人,那也是不孝。

同时,司马光又提出子女规劝父母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他主张子女要看父母情绪好坏,等到父母平心静气时,方可柔声规劝。假如父母不听子女的规劝,孝敬之情不能有丝毫减弱,反而应更加强烈,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去规劝。

司马光主张子女可以规劝父母以及规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是可取的。这种主张对于传统的“子孙受长上诃责,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的绝对服从的愚孝来说,确实是前进了一大步。这种主张的前提是承认父母也会有“过”,也不能不说这是对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庸俗陈旧观念的一个突破。然而,司马光又提出:“父母有过,谏而不逆。”规劝父母引起父母不高兴、反感,就要宁愿和父母同陷于过,再也不能去规劝。可见,司马光所主张的规劝父母是有原则的,还是受封建尊卑等级观念的限制,是在“服从”这个最高原则下进行规劝的。尽管如此,也应当充分肯定司马光这一主张的巨大进步意义。

☆☆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 契嵩

孝有可见也,有不可见也。不可见者,孝之理也;可见者,孝之行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修其形容,而其中不修,则事父母不笃,惠人不诚。修其中,而形容亦修,岂帷事父母而惠人,是惟事父母而惠人,是亦振天地而感鬼神也。天地与孝同理也,鬼神与孝同灵也。故天地鬼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佛曰:孝顺至道之法。儒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至哉大矣!孝之为道也夫!是故,吾之圣人,欲人为善也,必先诚其性,而然后发诸其行也。孝行者,养亲之谓也。行不以诚,则其养有时而匮也。夫以诚而孝之,其事亲也全,其惠人恤物也均。孝也者,效也;诚也者,成也。成者,成其道也;效者,效其孝也。为孝而无效,非孝也;为诚而无成,非诚也。是故圣人之孝,以诚为贵也。儒不曰乎:君子诚之为贵。

——《镡津文集·孝论原孝章》

孝,有可以看到的,有看不见的。不可见到的,是指孝的道理;可见得到的,是指孝的行为。孝的道理,是孝所产生的理论;孝的行为,是孝所表现的外貌。修饰其外貌,而不修养其内涵,这样去侍奉父母就不忠实,待人就不诚恳。修养其内涵,又注意修饰外貌,这样不但孝事父母忠实,待人诚恳,并且能振天动地连鬼神也感动。天地的运行与行孝是同样道理,所谓的鬼神与孝有同样的灵犀。所以天地和鬼神,不可以不求孝,也不可以假孝来欺诈。佛教说:孝顺是极深微妙道理的佛法。儒学说:孝,能够充塞天地之间,跨越四海之外,施行后世而无时间界限。所以说:孝,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运行有常规一样,犹如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是十分重大的!孝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圣人想要人们为善,必须先使他们心性真诚,然后促使其行为也这样。孝的行为,是奉养亲人的称谓。行为不真诚,那么其奉养有时就会缺乏。如果以真诚之心行孝,那么其侍奉亲人就会完美,其待人接物也会体恤。孝,是师法;诚,是实现。成者,实现其道;效者,师法其孝。为孝而不师法,不成为孝;为诚而不实现,不成为诚。所以圣人的孝,是以诚为贵重。儒家不是常说:君子以诚为贵。

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众善之所生也。

——《镡津文集·明孝》

孝,是佛教最大最首要的道德行为;戒,是各种善德产生的规范。

编者手记

契嵩,北宋僧人,是一位云门禅僧,也是一位儒家学者。他的思想,旨在借佛教思想,以调和儒家思想。这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禅宗有很大的贡献,曾被宋仁宗赐为“明教大师”之称号。契嵩对孝进行了专门讨论,著有《孝论》十二章,儒家有《孝经》,而契嵩之孝论,实禅家之《孝经》,中国佛教之《孝经》。

契嵩在《孝论》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说明“孝”不仅是儒家的伦理准则,更是佛教的伦理核心。他在论中多引《孝经》、《书经》、《礼经》等儒家经典来论述佛教“教”道,以至把孝说成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至哉大矣。”他说:“岂有为人弟者而不悌其兄,为人子者而不孝其亲,为人室者而不敬其夫,为人友者而不以善相致,为人臣者而不忠其君,为人君者而不仁其民。……佛之道岂一人之私为乎?抑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耶?岂妨人所生养之道耶?”本来在佛教中,“百行戒为先”,但契嵩以为,孝道比戒律更为重要,从而确立了其“孝在戒先”的命题:“子亦闻吾先圣人,其始振也,为大戒,即曰孝名为戒。盖以孝而为戒之端也。子与戒而欲之孝,非戒也。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为善微戒,善何生耶?为戒微也。”契嵩所讲孝道,其核心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他所论述的戒孝关系,实际就是佛教和儒教的关系。他认为,戒律离不开孝道,孝是根本,戒只是从孝发“端”的,是孝的具体应用,戒律脱离了孝道,也就不成为戒。持戒修善所达到的解脱,实质上也是由“孝道”所致。

契嵩论孝,实际是佛门代表对孝道的看法。契嵩主张儒佛互济,并以佛门“五戒”、“十善”与儒家“五常”相通。他指出:“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佛曰:孝顺至道之法。儒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并分析了孝理与孝行的关系,提出“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等,从理论到实践,将佛教对孝道的看法,尽力与儒家统一起来,这些对孝道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曾国藩

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

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将来当家立业,岂不个个都是仇人?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

……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亳无裨益于诸弟。……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曾国藩全集·家书》

在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天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科名,对于孝、悌、伦、纪的大义,反而似乎与读书不相干,殊不知书上所写的,作文时代圣贤说的,无非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件件事不能做,并且有亏于伦纪之大义,那即使文章说得好,也只算得一个名孝中的罪人。……何不天天在孝、悌两字上下工夫?《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它去做,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没有一时不安乐,没有一刻不舒适。往下对于兄弟妻子,都和蔼有恩,井然有序,这真是大学问。

……

宗族姻亲,不论他们与我家有无矛盾,在弟弟这辈人都要一概爱而敬之。孔子说:“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孟子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该反问自己仁爱做得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而没得到相应的报答,那就该反问自己恭敬之意做得诚不诚。”此时还未理家事,倘若已矛盾重重,将来当家立业,岂不个个都是仇人?自古以来没有和亲族乡党结仇的圣贤。

……

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是家庭的吉祥征兆。人们所说的因果报应,对其他事来说,或许不一定全部应验,唯独做到了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就会立即获得吉庆,反之就会立即获得灾祸,这一点是没有不应验的。我早年一直在京城里做官,在孝顺奉养方面多有疏忽,后来在军队里辗转奔走,得到了几个弟弟的很多帮助,而我对几个弟弟却毫无裨益。……我如果死了以后,你们对两个叔父要同父亲一样,对叔母如同母亲一样,看待堂兄弟如同同胞手足一样,别的事都要讲究节省、俭约,惟独对几个叔叔要处处优厚,对待堂兄弟则以品德、学业相劝导,他们有了过失则要对其加以规劝,将激励彼此都有所成就作为第一要义。其次,要和他们相亲相爱,希望他们能够富贵,常常替他们默默祷祝吉祥如意,自然会得到天人的共同敬仰。……你们如果能够从“孝友”两个字上加以切实讲求,也足以为我弥补在这方面的缺憾了。

编者手记

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崇拜曾国藩,说他“足为吾人之资”。曾国藩非常重视处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强调以孝悌为本,把“孝友传家”作为自己家族的优良传统,也就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希望通过这些准则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而达到家族的团结和睦,从而使家族长盛不衰、香火永传。因此,曾氏家族因代代孝友而“家庭祥瑞”。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曾国藩曾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曾国藩认为,“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倘若孝悌做不好,就是文章做得再好,“亦只算是名教中之罪人”。他还引用孔子、孟子的言论,说明不仅要做好父母兄弟的孝悌,还要对宗族姻党,无论他们与我家有无矛盾,都要“一概爱之敬之”。他用切身体会说明“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因为孝友做好了,家庭和睦了,大家力从一处使,怎么会不兴旺?怎么不出现祥瑞?反之互相摩擦,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怎么不会“立获殃祸”?曾国藩希望通过这些准则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而达到家族的团结和睦,从而使家族长盛不衰、香火永传。以至“孝文化”在曾氏的家教中成了重要组成部分。

☆☆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梁启超

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二者缺一,时曰非人。……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孝于亲,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

——《新民说·论国家思想》

忠与孝两种道德,是人格中最重要的条件。两者之中缺少一种,称为不是真正的人。……人没有父母无法自己生长,没有国家无法自己生存。孝于父母,忠于国家,都是人们报恩的大道理。

同类推荐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葬密者

    葬密者

    1959年,大通湖农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诡异事儿,200个大活人凭空消失。在公安厅抵达农场的前一晚,几个来自军方的神秘人物介入调查,将农场的王解放等人带走。一段尘封于战争时代的卷宗,渐渐浮出水面;一个隐秘机构,渐渐走入王解放的世界。他们,便是葬密者——一群埋葬秘密的人。【葬密者官方千人群: 328597965。 微信公众号:文禅堂的灵异空间】
  • 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要想让孩子成为富有的人,并不需要给他留下一大笔财产,而是应把他培养成一个可以创造财富的人!本书汇聚了多位成功父母的经验,讲述了如何让孩子拥有比金钱更重要的学习能力,如何与命运抗争。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世界,以诚实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对孩子的财商进行开发。有了这些,让孩子成为“富一代”将不再是梦想!
  • 红发安妮系列1:绿山墙的安妮

    红发安妮系列1:绿山墙的安妮

    描写卡斯伯特兄妹向孤儿院申领一个男孩,但却错误地送来了 一个红头发的女孩。这个女孩以其活泼乐观的精神,不但感染了年迈孤独 卡斯伯特兄妹,也照亮了整个绿山墙的生活。她奇妙的幻想生活、与戴安 娜纯真的友谊、与吉尔伯特的斗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无不展示着一 个小女孩快乐的童年生活。
  • 重生之王夫凶猛

    重生之王夫凶猛

    “对你,我只有恨,只想要你死!”她咬牙切齿地说完,转身,却止不住泪湿衣襟洛轻尘,你想要无视我,甩开我,杀掉我?没有那么容易!哪怕你是千年冰霜。我也要你融化在我的掌心!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前生,朝堂上他是桀骜不驯的左相,处处与女王作对,最后被定叛国之罪。她身为女王被亲人背叛,杀子,篡位夺权,丧命!当一切回到初遇的时光,他却要全心守护她。“为什么,你对我的真心视而不见?你究竟有没有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喜欢过我?”他绝望地咆哮。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九天仙魔录

    九天仙魔录

    拔剑四顾,怆然泪下,星宇之间,无处踏足。爱恨边缘,又是怎样一份情怀?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将梦想置顶

    将梦想置顶

    这些作品,涉及方方面面,它们有些直指 心灵,在阅读中悄然渗入心田,给内心带来震撼;有些灵气十足,让你回味值得典藏的温暖和感动;有些 睿智凝练,给你带来直接的启迪,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深情感人,直达灵魂,让你不禁为之潸然泪 下……这些故事,将让你体验前所未有的心灵盛宴,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智慧,给你带来感动和快乐。以 及直面生活的正能量。,《将梦想置顶》汇聚了《读者》《青年文摘》《 意林》《格言》等国内著名刊物最知名的签约作家的最新力作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