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9700000045

第45章 人生篇——活着究竟为什么(16)

苏格拉底感慨地说:“这就是‘婚姻’!”

这个摘麦穗的故事,估计是现代人杜撰出来的。因为在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回忆录中,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故事。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认这个故事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也就是关于“自由”和“选择”的关系问题。

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总是和“责任”“担当”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的。自由就意味着担当。自由地选择,又不愿意担当,只能是自欺欺人。正如萨特所说的那句名言:“一切后悔都是自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提出了“沉沦”和“常人”两个概念。他认为,人的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存在。人以外的存在者都是某种现成的东西,是被规定了的现实,而人的存在只能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理解。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地筹划、选择和超越自己。人作为可能性的存在,能够通过筹划和选择超出自己的当下形态,既可以获得其本身,成为本真存在,又可能沉沦、异化,失去其本身,成为非本真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逃避自由,害怕承担,将自己混同于“常人”,混迹在“常人”之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不能独立和自主。在海德格尔看来,这里所说的“常人”并非某些人或所有人的总和,也不是抽象的人本身,而是某种平均化的、无人称的、中性的、不确定的人。在常人的存在状态中,人的个性和自由消失了,相应的责任也被推卸掉了。人是因为逃避自己的自由才躲到“常人”当中去的。“常人”怎样行动,我便怎样行动;“常人”如何享乐,我便如何享乐。“常人”如同无边的阴影笼罩着一切,包揽了一切。这样一来,人的生存就变成了常人的日常生活。海德格尔说,这种生活状态,就是沉沦,也就是急速地向下堕落。

“沉沦”虽然是堕落,但对人却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因为它能卸去人身上的责任,让其存在变得轻松,认为一切都处在最好的安排之中。然而,这种引诱与安定不是把人引向安宁的生活,而是驱向无拘无束的境地,导致世界的不平静,从而加速人的沉沦,这就是人的异化。人的沉沦和异化使存在失却本真的面目,跌入无根基状态和虚无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

二、杨朱泣歧

杨朱,世称杨子,春秋战国时魏国人。《荀子·王霸》在议论到君主用人的时候说,应该不顾亲疏,不拘贵贱,任用有真才实学的贤士,才能建立像舜、禹一样称王天下的大业。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荀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魏国的杨朱走到十字路口时,不知该何去何从,情不自禁哭了起来,他说:“这就是那如果错误地迈出半步,等到觉察时已经相差千里了的地方啊!”

管理者用人,也如同走到荣或辱、安或危、存或亡的十字路口,稍有差错就会酿成悲剧,比在十字路口走错路更可怕。

《淮南子·说林训》在说到用人的方法时,也引用了这个故事。杨子见到四通八达的大路,便哭了起来,因为那些岔路有的可以往南,有的可以往北;墨子看到白色的丝绸就哭泣起来,因为它可以被染成黄色,也可以被染成黑色。

透过“哭泣”这一表面现象,“墨子悲丝,杨朱泣歧”的故事其实包含很深刻的哲理。“岔路”可往南可往北,杨子不知何去何从而哭;白色丝绸能染黄能染黑,墨子不知如何是好而泣。如按照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由理念,“墨子悲丝,杨朱泣歧”的故事实质讲的就是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反映一些人对选择的困惑、对自由的焦虑,以及不习惯于承担因自我决定而来的个人责任。承担行为的责任,意指当事人本来可以避免这一行为,如果别无选择或因外在强制所为,责任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比如,一个人杀了人,如果是别人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逼着他去的,事后他就可以辩解:我不去没有办法,如果不去,那人就把我杀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是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决定自己行为的,所以不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不会选择”的痛苦有时更甚于“不让选择”的痛苦;惯性地逃避自由往往比理性地驾驭自由来得容易。我们知道,在由殷周“学在官府”到春秋战国“竹帛下私人”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士人有了自由可又没了方向,犹如歧路亡羊,不免迷惘与彷徨。当然,“哭歧路”的举动本身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是最消极的选择。无论就一个人的行为选择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抉择来说,如果总是在歧路衢途、三岔路口或十字街头痛哭流涕、裹足不前,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之举。

杨朱哭歧路,在后世不乏同调。魏晋名士阮籍在《咏怀诗》第二十三首中有“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句,《晋书·阮籍传》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因此,唐代诗人杜甫将杨朱与阮籍相提并论,写下“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的凄美诗句。然而,杨朱哭歧路是因为选择太多,而阮籍哭穷途则是由于无路可走。二者虽皆因路而哭,但哭的理由南辕北辙。还是魏晋名士刘伶来得洒脱,他常乘鹿车,携酒一壶,边走边喝,使仆人扛着铁锹相随,并告诉他说:“死便掘地以埋。”在黑暗的时代,走投无路的气节之士无非是死路一条。一切想明白了,倒也节省了泪水。

由此可见,“不会选择”的痛苦有时的确更甚于“不让选择”的痛苦;惯性地逃避自由往往比理性地驾驭自由来得容易。

三、存在先于本质

20世纪的萨特,虽然不能视为最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他有着与尼采截然不同的风格,他很少用诗歌体来著述,而是用他的厚重的哲学专著和大量的小说和剧本来表述其思想,他虽然极富激情,但更多的却是理性和冷静。

“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在萨特的世界里,没有上帝,只有人,他们就像古龙笔下的浪子一样,“孤零零地活着,完全孤零零一个人”。萨特进一步把他的存在主义概括为以下两大原则。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即对“类本质”的一种全然背弃,他吃惊地发现,人作为“自为的有”,却是一个“无”,除了自由,没有既定不变的“本质”,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是你的自由;你要获得什么样的本质,那要看你怎样进行你的自由选择。于是,自由就在这样自主的选择和行动中获得了,奴役也便“显然”地被排除出视野之外。第二是“人必须对他自己负责”。人是自由的,人成为各种价值的唯一根源,人可以也必须选择价值尺度、理想和行动,但选择的后果却要让自己来承担,不管是痛苦还是焦虑,都只能自己独自担当。人必须为他所有选择负全部责任。

在萨特看来,人何曾失去过自由?人在本质上就是自由的。或者说,人天生注定是自由的,人不能不自由。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自由,那是他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原因很简单,他选择不自由,那是因为他害怕承担自由所带来的后果。比如,有人把刀架在了他脖子上,他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反抗。但是,他害怕承担这样的自由,于是乖乖地选择了不自由。由此看见,存在主义者把“自由”理解为了“自由的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因为选择了就要承担。

四、“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在其戏剧《间隔》中的一句台词。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就曾谈到,人对他人的妨碍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是精神性的。因此,在《间隔》一剧中,三个亡灵在地狱中互相隐瞒,互相戒备,互相封闭,互相折磨,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既成为别人的障碍,又使自己坠入深渊。埃斯泰勒狂热地追求加尔森,但加尔森说,只要伊奈斯看得见,他就没法爱她;而伊奈斯要和埃斯泰勒搞同性恋,加尔森又成为一大障碍。他们就是这样相互追逐,永无宁日,欲逃无路,欲死不成。虽然他们置身其中的环境是地狱,但他们相互敌对却构成一座更加恐怖的“地狱”。加尔森说:“地狱里该有硫黄,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铁条,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通过剧中人加尔森之口说出了“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存在主义的名言。正确理解这句话,成为准确把握和科学评价这部作品的关键。而“他人就是地狱”也经常被人们误解。萨特曾经如此解释:“我想要说的是他人就是地狱,但是,这句话常常被人误解。有人以为我的本意是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总是地狱般的关系。然而我要阐明的却是另外一回事。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本人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萨特进一步阐述:“我想通过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力砸碎它。”

“他人就是地狱”,如果你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这时的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再者,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他人的判断固然很重要,但一个人如果把他人的判断当成最高裁决,来判定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他就会陷入精神困苦之中。正如萨特所说:“有许多人被禁锢在一系列陈规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自己抱有他们本人也为之痛苦的看法,然而他们却没有设法去加以改变。如果谁总是在为他并不设法去改变的行为和看法而烦恼不安,那么谁就是一个活死人。实际上,由于我们都是活人,所以我想以荒谬的构思来揭示我们自由的重要性。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恶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破它。如果有谁不去打破它,那就是他们自由地留在其中了。也就是说,他们自由的将自己置身于地狱之中。”

五、自由的枷锁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的名著《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人是生而自由的,这一命题是卢梭针对王权专制论者“人是生而不自由”的命题而发的。英国王权论者费尔玛就曾提出“没有人是生而自由的”,尽管这一观点和卢梭所认为的“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有些许的相似,但其实却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卢梭认为,奴隶状态是最不自由的一种状态,但其存在本来就是在强力之下的强者的胁迫和弱者的屈服。“向强力的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行为。”因此,卢梭所说的自由并非行为上的不受限制,而是一种意志的自由。

而人为什么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呢?因为你一出生,就已经属于人类这个整体了,必须接受属于文明的一切东西。比如说,从你睁开幼稚的双眼,父母就开始教育你——不管你懂不懂;后来,小学教师,后来,中学教师,再后来,大学老师一个接一个地在教育你。每一个教育者都希望你“永远牢记”他们的教导,而这些教导可能是养份,也可能是枷锁——思想的枷锁。

正因为这个原因,卢梭对现代文明极其反感。他在《爱弥儿》中曾写到:“无论何物,只要出于自然的创造,都是好的,一经人手就变坏了。”人们为了生存创造了文明,文明反过来却成了束缚人的枷锁,成了人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人类给自己戴上了枷锁,可打开枷锁的钥匙却找不到了:“我们所有的智慧,都摆脱不了奴隶的偏见。我们所有的习惯都在奴役我们,束缚我们,压制我们。文明人从生到死都脱不了奴隶的羁绊。”

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在应付大自然的斗争中,摆脱了愚昧的生活,建立了制度,培养了情感,有了文明,开始了专属于“人”的生活。于是,人和动物有了区别,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了。他们必须遵循社会的各种制度和规范,必须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必须按照理性去思考,按照社会所许可的所谓文明的方式行动。

如此一来,人在变得文明,摆脱野蛮的同时,也给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而这种枷锁是人自己心甘情愿地给自己戴上的,而当自己感到不适想摘掉这个枷锁的时候,钥匙却已经找不到了。除非已经无法忍受,人是不会和枷锁同归于尽的。人的可悲之处在于,即使人打破了一个枷锁,又会心甘情愿地给自己套上另外一个枷锁。

也许,自从人类进入了文明,自从人类第一次给自己戴上枷锁,就已经进入了“枷锁时代”。人类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一个枷锁或者那一个枷锁,但却不能完全抛弃枷锁本身。这如卢梭所说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人一生下来,就会被戴上枷锁。所谓的自由,对人来说原来仅仅具有理论的意义。

同类推荐
  •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培根论理想人生(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菜根谭(白话全译)

    菜根谭(白话全译)

    《时光文库:菜根谭(白话全译)》分为修身篇、劝学篇、处世篇、经世篇、治家篇、出世篇、养生篇七部分,近400余则。每一则格言都添加标题,配有注释、译文、解读,方便阅读。在解读部分,我们用中华古典人物故事来解读原文,力求广大读者对每一条名言加深理解,加强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热门推荐
  • 最后一个道士3

    最后一个道士3

    查文斌,凌正阳二十七代传人,茅山天正道掌门,一个因救人触犯了天罚的道士,一个源自生活的人物原型。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未知的全新的道家世界,重新打开属于传说中的真实腹地。青衣人,忘川渡人,棺中人,为何都与他有着一致的面孔?师傅、父母、儿女为何一个个都会离他而去?卓雄和大山的身世,血色的纹身究竟象征着什么?一切之前的所有谜团将会在《最后一个道士3》全部揭晓!
  • 喝对茶酒治百病

    喝对茶酒治百病

    自古以来,就有“茶为万病之药”,“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用茶饮、药酒保健养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实践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生活在压力中的现代人,更加需要茶酒来帮助自己防治疾病、远离亚健康,女性朋友更是将茶酒运用到美容塑型中来。本书搜集了古今大量茶、酒防治疾病的资料,筛选出茶饮、药酒方剂百余则,按类编排成册,范围涉及茶酒养生治病常识、体质养生、四季养生、亚健康调养、美容塑型、常见病治疗等方面。编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向读者传授着简便易行的养生、治病方法。可以说,获得本书就相当于拥有了最专业可靠的家庭医生!
  • 第十旅馆

    第十旅馆

    我把这本书作为一个礼物送给那些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希望大家看过之后能找属于自己的选择。十字路口从来都不缺各种灵异故事,本书并不是恐怖小说,只是作者用笨笨的脑袋和笨拙的文字讲述了几个从十字路口走过的人的故事而已……
  •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比翼蝶殇帝后劫:三怒弃君宠

    比翼蝶殇帝后劫:三怒弃君宠

    他,是她的夫君,是她最憎恨的人,三次断情绝爱,逼她入冷宫!她,是他皇后,是他最欲除的人,三次冷静睿智,从容出寒院!几番对决,她,笑言:只差一步,可惜你爱上了我!多番较量,他,怒称:修罗地狱,也要你相伴左右!回眸一刻,梦醒十分,却只叹,恨无人似花依旧,物是情非枉断肠!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杨力讲低碳养生

    杨力讲低碳养生

    我们在环境中生活,在生活中追求健康,追求养生之道,没有“低碳”的环境,我们就无法健康地生活。而低碳的环境又取决于我们能否“低碳”地生活,“低碳”地开展养生活动。但有了低碳的环境,不代表我们就能健康了。我们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养生方式才能实现健康。
  •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法则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法则

    美国精英是怎样炼成的?本书介绍了常青藤教育的99条法则,教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当孩子具备了真正的常青藤素质,无论将来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携手,他都能从容面对,继续前行。无需走出国门,您也可以了解到美国精英教育的法则,让孩子在成长之路上与世界精英同步。
  • 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大全集(超值金版)

    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大全集(超值金版)

    ,成功比你想象的容易。你就会取得最终的成功。你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每天充裕的时间足够你完成每一件事情。成功与成功人士一直鼓吹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悬梁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惧怕一时的失败。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有兴趣,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是因为你不敢做才让事情变难的。你之所以没有成功,推开了虚掩的心门,并不是因为事情难你不敢做,成功过程的感受也并非如地狱般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