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9700000030

第30章 人生篇——活着究竟为什么(1)

人生的内涵

人生究竟是什么?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个体,因此,个人的人生内容也千差万别。但是人生过程中哪些是人共有的内容?无论贵贱贫富,人都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相同人生内容。

一、逝者如斯

据说,孔子去郊游,他站在桥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说:“过去的一切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

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又最富于哲学意味。佛家也说过水,按照佛学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样,如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在流,真的吗?错了。等于看到电灯光,说它一直亮着,也错了。当我们看到一个浪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浪头已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浪头,当在看到这新的第二个浪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灯光也是一样,当我们刚一打开开关时,所发出的光波已经消失了。

1小时乃至1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包括我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体,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多少变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1分钟的我了,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去。

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的。我们也许都知道《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故事。她弱不禁风地把落花收回来,然后葬下去,情调非常美,她还作了首好文章——《葬花词》,其中有句名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清代文人龚定庵的诗就比林黛玉高明乐观得多,他的诗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但是,不管是林黛玉还是龚定庵都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孔子并没有以悲观的态度来说这句话,他是从另一面,用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涌进。

人生就像流水一样,所以孔子站在上流告诉学生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去。”

他这话的意义,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易经》乾卦的卦辞。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乾代表了天体,现在的名词就是宇宙。《周易》就是周文王的思想,是孔子所效法的。

人生也是这样,要不断求进步。静是缓慢的动态,没有真正绝对的静。譬如人坐在椅子上好像很静,其实并不静,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环,各个器官也都各司其职地工作着。

“天行健”是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教我们效法宇宙一样,即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一书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的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包括各方面很多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它可以从消极的、积极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

总之,历史是不能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历史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我们用积极还是悲观的态度去看待。

二、不期而遇的狼

在一个寂寞的秋天的黄昏,在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幽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看才发现原来是人的白骨。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声,一只狼随之紧逼而来。看到这只狼,旅人顿时了解白骨的来由,拔腿就跑。但他慌不择路,竟跑到一座断崖绝壁的顶上。在毫无办法之中,旅人看见断崖下方有一个小平台,并且发现旁边正好垂下一条藤蔓到平台上。于是,旅人毫不犹豫地抓着藤蔓爬下去,可谓九死一生。然而这只狼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可以想象到它是如何懊恼地在崖上转圈。

“谢天谢地啊!”旅人松了一口气,“幸亏这藤蔓的庇荫,终于救了宝贵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深海,恶浪澎湃着,而且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等待着他坠落。

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处出现了两只白色和黑色的松鼠,正在交互地开始咬着藤蔓。旅人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松鼠,可是松鼠一点也没有逃开的样子。而且每当摇动一次藤蔓时,便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这是从枝上筑窝的蜜蜂巢里所滴下的蜂蜜。由于蜂蜜太甜了,旅人甚至完全忘记了他现在正处于危险万分的恐怖境地。

这是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指出,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所有人类的“人生之实相”,即人生孤独、寂寞、惊险、无常和必死。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析它们:

旅人

这旅人即是指人自己。

荒野

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人生寂寞的譬喻。人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在进行人生之旅了。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你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人间来呢?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

秋天的黄昏是人生孤寂的譬喻。为何人的一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任何人都是孤独的旅行者。虽说有亲属、家族、朋友,但并没有可以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可以互相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而生活下去。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

路边的白骨是人生的旅途中,家族、亲属、朋友等的死亡。你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那时你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你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饥饿的狼所譬喻的即是人自己的死亡。在此世间存在的一切之物都是无常的,故人非死不可。死对人是最恐怖的事,所以用恐怖的狼作譬喻。现在这狼猛然地向你逼来。但由于你以为这是非常恐怖的事实,所以平时不想去思考它。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死必然会来到的,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唯有与死正面对决,而获得解决,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因此佛教才提到死的事。作为旅人的人们,本能地从死逃开,一旦有病就到医院,或以药物来跟死亡搏斗——但仍然是逃不掉的界限。

平台

接着你攀到崖下的平台上,平台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那样有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你现在能握着金银、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迎接死亡吗?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因此笑对死亡是不可能的。人生是梦!

藤蔓

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以为还有20年、30年的寿命可依恃,但即使认为“还有10年、20年可活着”,到底有多长寿命呢?想想看便知:已过去的10年、20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如幻般地消逝了。你从今以后的10年、20年也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

松鼠

不断咬啃着藤蔓的白松鼠和黑松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松鼠和晚上的黑松鼠交替地在缩短你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即使节日、假日也都一刻不停地在咬啃着你的生命。因此最后藤蔓必定被咬断,这便是“死”。

深海

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此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一件事情便称为“后生大事”,一堕地狱八万劫。

毒龙

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这三条毒龙即指你心中的贪欲、嗔怒、愚痴之恐怖的心。由于贪欲之故,不知做了多少伤天害理之事。由于嗔怒之故,在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亲戚、朋友、他人“愿他快死”等的心杀之罪。由于愚痴之故,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妒嫉之罪。佛教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坠入。作为旅人的你,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所以佛教教人做后生大事。

蜂蜜

蜂蜜是指人的五欲:食欲、财欲、色欲、名誉欲、睡眠欲。一天之中,你不断所想的,继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坠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你能否定你不是这个旅人吗?上述故事在此开示你的真实之相,也就是“后生一大事”,一刻一刻地逼近着。并且向人们说明解决之道。

三、苦海无边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是对人生忧患和现实苦难的回应,都力图通过对忧患和苦难原因的探究,通过对人生和社会本象的把握,来为被焦虑所煎熬的众生指点迷津,提供一条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而其中佛教对现实苦难的反应尤为敏感,对人生忧患的体味尤为深切,因而佛教智慧所蕴含的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超越,最初就是由苦而体察到人生和社会的本相,即苦海无边。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做迦毗罗卫国王子的时候,本来无忧无虑,充满欢乐。有一天他出城游玩,看见农夫在烈日烤灼下耕着地,满身泥污,汗流浃背,辛苦万分。而耕牛更惨,勒着绳套,拖着耕犁,本来已很吃力,农夫的鞭子偏还不断往它身上抽打,鞭到皮破血流。犁头划过之处,许多虫仔被翻出土面,引来天上飞鸟啄食。看着这一幕生存斗争的悲剧,释迦牟尼心中产生了疑惑,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又有一天,释迦牟尼出王宫,看到一个老年人,牙齿脱落,头发稀疏,皮肤枯黑,四肢无力,行走艰难,便问驾车的人这是怎么回事。驾车人告诉他,这是人老的状态,凡人都要走到这一步的。释迦牟尼心想:我将来也要老吗?心中便觉得闷闷不乐。时隔不久,释迦牟尼又遇见一个病人,羸弱枯瘦,辗转呻吟,痛苦不堪。更让他触目惊心的是,他见到两支送葬的队伍,抬着死尸,人们散发捶胸,悲咽号叫,这一情景使他非常不安,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归宿?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和内心的震撼,释迦牟尼食不甘味,寝不安枕,开始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摆脱苦难的出路。他离家出走,放弃富贵荣华的生活去追寻人生幸福的真理,但几年过去后仍一无所获。后来,他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日夜不歇,凝神聚思,终于豁然醒悟:人生犹如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苦海无边,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

对人生具体苦相的划分,佛家有三苦、八苦之说。最通常的提法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苦,这八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

生苦,指的是人出生和生存的痛苦。人的出生,要经历十月怀胎,胎儿居住在窄小的子宫内,犹如关在黑暗的地狱里,饱受挤压之苦,胎儿位处肠脏膀胱边,深受脓血屎溺熏蒸之苦;婴儿初生之际,肌肤幼嫩,寒风触身,犹如刀刮;长大之后,人的贫富贵贱,强弱美丑,种种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可以使人产生生存的痛苦。

老苦,说的是人至老年,“头白齿落,五官失灵”,神智昏暗,肌肉萎缩,四肢乏力,生命不长,死亡将至,实在令人痛苦。

病苦,佛教所指的病分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是因为“四大不调”而引起的,如“地大”不调,身体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身体虚浮肿胖,“火大”不调,人遍体蒸热高烧;“风大”不调,浑身性躁不安。总之,人的身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会受到病痛困扰。心病则是因为受到生活中的各种逼迫而产生的焦虑烦恼和各种忧思悲伤,也使人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死苦,说的是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人的生命无常,寿尽终有一死,但更痛苦的是,人还会因各种意外事故而夭折,如因疾病缠身而死,因遭水火刀兵之害而死,因心灵极度痛苦而死。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死。

怨憎会苦,说的是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乃至憎恶、仇恨的人,都想离这些人远远的,永远不要见到。但人生偏偏是冤家路窄,不愿意看到的人却往往会遇见,使人内心极不舒服,这就叫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与怨憎会苦相反,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希望常相聚,时时亲近,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到头来却终不免是离多聚少。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离死别的莫大痛苦。

求不得苦,是说人心充满欲求,充满向往,迷恋和追求一切美好迷人的东西。但人的企盼常常落空,追求常常失败,愿望常常难以实现,因而造成莫大的痛苦,欲求愈旺,企盼愈高,求不得的痛苦就愈大。

五蕴苦,是指由物质现象的色和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各种痛苦。所以“五蕴苦”,说的其实是各种痛苦的总汇。

佛家的八苦之说,可谓集人生苦痛之大成。既有生理之痛,又有心理之苦;既有欲求不能满足的伤心,又有欲避不能的无奈。以此观照人生,则人生不啻为一苦难的历程,人的生命是苦,人的生存也是苦。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又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痛苦感受,都有过因环境逼迫或希望落空所产生的焦虑与烦恼。但问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同时体验过快乐,享受过即使是瞬间的无忧无虑。正因为人生也有欢乐,也有辉煌,人们才痴迷于对欢乐和辉煌的追求,才虽身心处于痛苦境况,却仍念念不忘执著于对人生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可见,人生并非绝对的没有现象意义上的幸福与欢乐,但在佛家看来,那是偶然的、变动不居的、虚幻的,芸芸众生之所以找不到解脱痛苦和消除烦恼的最终出路,之所以在一次次人生追求中失败而执迷不悟,就在于没有明白苦才是真实的恒在。因此,佛家讲人生一切皆苦,是对人生从根本上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其必然性、真实性意义上来讲的,是为了强调人生所充满的逼迫性。人生的逼迫性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绝不会因个人条件或社会环境、历史时代的改变而消除,这是佛家对人生真谛的哲学颖悟。

同类推荐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自古就有不读易不能为太医,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之说,故其作用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灭下。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原书共分十卷,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热门推荐
  • 追爱特级令:独宠天价妻

    追爱特级令:独宠天价妻

    一朝醒来,她成为豪门千金,追寻缘由,发现有幕后黑手,哼,不管是人是鬼,谁敢欺她,害她,杀无赦,可莫名其妙惹上个阴险的主,他,商界王者,优雅清贵,口碑极佳,却在谈笑间,令犯他之人倾家荡产,唯独对她一忍再忍,直到颠覆他的规则,强压他的底线,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小丫头,本少不发威,你当是病猫,麻利的,打包,带走……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娇宠娘亲

    娇宠娘亲

    女主神经卖萌,暗地害人。嬉笑怒骂之间,步步高升。纠结一:夫君的书房门口,秀儿高兴的玩跳皮筋。“唔……咱们这次跳茅坑。”噢!侍卫痛苦的看着面前这疯子跳进跳出……反反复复,惨不忍睹。纠结二:秀儿给九儿子手里塞上三根香蕉。“拿着,娘吃不了”看着儿子要进书房,“唔,要不然给你爹一根。他老了,尝尝鲜就好。”结果儿子出来时,手上空空如也。纠结三:秀儿看着面前的老十和小十一,莫名其妙的开始美滋滋起来。小十一擦掉娘亲嘴边的口水:“娘亲,你……”秀儿用星星眼望着他。忠犬攻和腹黑受。嘻嘻,乖。秀儿——少妻老夫,相处起来是不是会像祖孙俩?众多少爷,后台相差,秉性错乱,性格迥异。咦?老皇上该死了?康王——老牛嫩草,要相处多久才不会轻易放手?他是夫君,是父亲,但更是康王。是要自私,还是要自伤?清冽——长子小娘,是否也能不动神思淡然相处?权威父亲,神经娘亲,他会因为谁送上一生。权衡两重,云淡风轻。曾经的玩伴,反目成仇;曾经的依赖,天人永隔。没有谁,可以不长大。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 农女的锦绣商图

    农女的锦绣商图

    却凭空冒出个无良腹黑的男人,重生成为古代已婚农家女。莫诗瑶,坑蒙拐骗强抢偷,回回无耻。擦!他娘的这辈子就这样憋屈下去?妄想!靠!他娘的就这样悲催地过一辈子?笑话!绞尽脑汁谋得一身清净、安乐日子事事顺心,忙时开开药铺酿酿酒,一次试药被人谋害,人生当是得意之时…那原本腹黑无耻的男人却死缠烂打,脱下锦袍、夺过锄头,敲诈掳掠求哄诱,因两家换亲而下嫁东家的病痨男人,招招欠揍……“主子,莫姑娘把他们村长告上了县衙。当痞子天才摇身变成薄命村姑…娘家大哥双腿残疾、嫂子冷眼相加、父亲还中年多病。”夫家婆婆软弱,现代中医世家的首席天才药师,小叔子心术不正,“各有千秋”的两位嫂子竟为半间茅草屋对其明排暗挤。“嗯,莫村姑胆儿可真肥。”费尽心思扩展商业蓝图、前路锦绣良田万倾,闲来捅捅蜂窝养养娃,生意正值兴隆之际…“……说要将村长赶下台。”“嗯?莫寡妇实在有魄力。乡邻皆称其命硬克夫,自此名传十里、千夫指。”“……还、撵得村长的儿子满山蹿,末世谣,结果人家在山上过夜……被蛇咬了。”“此话当真?”椅子上的男人猛地站起身,眸子里闪烁着莫名的光。“……主子莫怪莫姑娘……”咬着人的那是您的蛇……家中仅有荒山半亩,鱼塘一方,不料拜堂当日,一日三餐土豆红薯、野草树根!“废话!爷问村长那儿子被咬出个好歹了没?”“咳咳,听说危在旦夕,新郎当场暴毙,不过主子也不必太担……”“半日之内,方圆百里所有药铺立刻打烊,谁慢一步——关门、放狗!”
  • 焚天之怒

    焚天之怒

    点击进入游戏官网>>,宝贝也是我的,全是我的。一朝觉醒,功法是我的。伏尸百万!人道不公,受尽欺辱少年江逸,丹田被封,焚灭诸天!【yaoye588】—→同名手游火爆公测中,破封印,得奇功,炼九天神火,走上惊天逆袭路。地盘是我的,各大商店均可下载!天道不公,【新书不灭龙帝发布】
  • 相见,不如怀念(全本)

    相见,不如怀念(全本)

    曾经的情感不再,遥远到无从追忆。如今的情感早步入正轨,大石坠顶都起不了浪。当有一天一个曾经熟悉的陌生人从茫茫人海中蓦然出现,情感的天平失衡了……继“七年之痒”之后,高克芳又提炼出“旧情复萌”的情感范式。都说“新鲜旧情人”,我们如此念旧是否只是因为曾经失去?内外煎熬,左右为难,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相见,不如怀念》近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改名《亲人爱人》出版上市,请喜欢的朋友们关注。
  • 包川作品选2:浅尝辄止

    包川作品选2:浅尝辄止

    本书在塑造普通人物形象时,总是将视角聚焦在小人物美好的品格和情怀上,努力地发掘他们的心灵美。善于在社会万象中采撷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段,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有人情味的闪光点人手,如邻里和谐、朋友互助、母子情深等,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倾注着对人物真诚的理解和同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失去家园

    失去家园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