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中,有的人痛苦欲绝,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意志消沉,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甚至走上绝路;有的人化悲痛为力量,发愤图强,干出了一番惊人的成绩。当面临失恋的不幸时,男性的自尊或许会使他表面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而孤独地发泄自己痛苦的情绪。女性更容易把爱情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或生命中心,而且更富有奉献精神。因此,遭遇失恋时,女性的柔弱和痴情常常很难使她忘却痛苦。
我们不提倡那种失恋后即自我毁灭的做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所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失恋虽然使贝多芬付出了昂贵的情感代价,但是他的情感却在神圣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失恋也曾使罗曼·罗兰陷入情感的困境,但《约翰·克利斯朵夫》却是他在困境中潜心发奋的结晶。失恋能毁灭人,也能造就人,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冷静分析失恋原因,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消除失恋郁闷的理智途径,但除了理智分析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消除失恋的阴影。
不少人在失恋以后,情绪沮丧、悔恨、遗憾,愤怒、惆怅、失望等会接踵而来。要减轻心头压力,不能靠长期缄默不语,那有可能使痛苦沉积,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抑郁症,而要靠适当的宣泄。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与他人,如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一吐苦衷。你对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是你倾诉心声的对象。你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平,他们往往会给你鼓励的目光,同情的语言、中肯的建议和客观的分析;而且,经过诉说你也会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舒坦了许多。当然,也可以把心中的郁闷之情倾泻于笔端,甚至可以关门痛哭一场。在这里,宣泄也要注意“适度”,无休止的唠叨反而会使人更加消极和颓唐。大哭大痛之后应大彻大悟,展现的应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失恋后,最重要也是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努力工作,热情地面对生活,以各方面的成就来补偿情感的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说,失恋也具有其积极的意义。德国大诗人歌德,在23岁时深深地爱上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而这位少女已经“名花有主”。失恋的痛苦使歌德一时不知所措,但他很快就埋头写作之中,创作出传世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的成功,就在于及时地以工作热情补偿了感情上的失落。
再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忘却那段经历。每个人都有记忆,然而记住什么、回忆什么却可以选择。失恋后,我们不应再去回忆过去欢快甜蜜的时光,那只会使心情更加沮丧,有些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沉淀、需要尘封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失恋对于一个有着成熟健全人格的人来说,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挫折。面对失恋,他们能够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万不可有什么报复心理,那只能是害人害己。宽容,是失恋者的美德。
莎士比亚曾说过:“当爱情的浪漫被推翻以后,我们应该友好地分手,说一声‘再见’。”因为人是往前走的,痛苦终将过去,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这些都不曾从生活中抹去,走出这片阴霾,重树对生活和爱的信心,你会得到心灵的重生。与此同时,你会发现,痛苦能使你眼界开阔感受加深,以及对自己的感知扩大。你还会发现自己已经摆脱了自我怜悯、急躁的束缚,从而可以重新开始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征服死亡的恐惧
如果死亡不只是改变或转换而已,那么继死亡而来的,也只有漫长、永恒、宁静的睡眠,而睡眠并无需害怕。
——《思考致富》
注意什么是死亡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观察死亡本身,通过反省的抽象力把所有有关死亡的想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它就将把死亡视为不过是自然的一次运转;如果有什么人害怕自然的运转,那它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无论如何,死亡不仅是自然的一种运转,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之目的的事情。
最后,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作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
从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活着开始,可能就在经常地思考死亡的话题,白天由于忙于繁琐事务,又清晰地融入现实生活,有时能够避开关于死亡的想法,但是一有闲暇或者夜深人静之时,死亡的念头又常常得出来骚扰人们,人们为此百思不得其解,同时也万分惶恐,想要有一天自我要彻底消失,这似乎比遭受任何可怕的痛苦和灾难都跟可怕。
然而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是人们在没有认清生命本质的时候,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所作出的臆断。其实,考虑不久以前你还没有身体、无影无踪,你现在看到的一些事物,现在生活的一些人也不存在。因为所有事物按其本性天生要变化、扭转和衰朽的,以便在连续的系列中的别的事物可以出现。
你就会明白,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都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中的一分子,死亡只是一种自然的运转,是生命衰朽之时的必然行动,正如未熟的葡萄、成熟的和干枯了的葡萄,所有这些都是变化,不是变为虚无,而是变为尚未存在的什么东西。死亡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始,虽然我们对新的生命形式一无所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像人生一般精彩,甚至远远超出于此。
既然如此,何不以一种洒脱自在,和浪漫主义者对死亡的憧憬的心态来面对这种运转和变化呢!
现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已不如当初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那么普遍了。科学家们将真理之光照耀着世界,而这一真理正在迅速地将人们从可怕的死亡恐惧中解救出来。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男女,已不会轻易地对地狱产生印象。依靠着生物、天文、地理及其他有关科学,在黑暗时代紧紧抓住人的灵魂的这种恐惧,已开始被驱散。
整个世界有两样东西是极为重要的:能与物质。在初级物理学中,我们知道,物质与能均不能被创造或毁灭,但两者却可加以转变。
如果生命也是一样东西,那么生命是能。如果能与物质均是不能毁灭的,那么生命当然不能毁灭。像其他形态的能一样,生命也许会经过许多转变过程,死亡只是一种转变。
这种恐惧的一般迹象是:
一想到了死亡便丧失了人生的全部意义,并对所有的人与所有的工作憎恨。上了年纪的人,这种恐惧比较普遍,但有时,较年轻的人也可能是这种恐惧的牺牲者。诊治死亡恐惧的特效药便是炽烈的获得成就的欲望。忙碌的人是不会有时间想到死亡,他只发现生命充满活力,不会为死亡而忧虑。
被批评不是什么坏事
恐惧批评会剥夺人们的原动力,毁掉其想象力,限制其人个性,夺走其自持,并以上百种其他方式来伤害他。
——《思考致富》
被日本国民誉为“练出价值百万美金笑容的小个子”、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推销大师原一平最初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年轻推销员,虽然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收入仍少得可怜,为了省钱,他甚至不吃午餐、不搭电车。
一天,这位年轻人来到一家名叫“村云别院”的佛教寺庙,年轻人被请进庙内后,与寺庙住持吉田相对而坐接下来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这位老和尚介绍起投保的好处来。
老和尚一言不发,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年轻人一下子泄了气。
老和尚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年轻人哑口无言。
老和尚又说了一句:“小伙子,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接下来,年轻人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每月举行一次,每次请5个同事或投了保的客户吃饭,为此,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当, 目的只为让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
“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你有些自以为是,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很容易招致大家的反感……”、“你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你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你的常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加强进修,以便能很快与客户寻找到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一次次“批评”、一次次坐禅使这个年轻人开始像一条成长的蚕,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悄地蜕变着。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最,并从 1948年起,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量第一的好成绩。
由此可见,批评不一定都是坏事,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的人才能成功。一个人,如果不能坦然面对别人的批评,不知道接受别人的意见最终则会跟成功“挥泪错过”。
乔治在纽约郊外著名的卡瑞月湖度假村工作。
一个周末,乔治正忙碌不堪时,服务生端着一个盘子走进厨房对他说,有位客人点了这道“油炸马铃薯”,他抱怨切得太厚。
乔治看了一下盘子,跟以往的油炸马铃薯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却按客人的要求将马铃薯切薄些,重做了一份请服务生送去。
几分钟后,服务生端着盘子气呼呼走回厨房,对乔治说:“我想那位挑剔的客人一定是生意上遭遇困难,然后将气借着马铃薯发泄在我身上,他对我发了顿牢骚,还是嫌切得太厚。”
乔治在忙碌的厨房中也很生气,从没见过这样的客人!但他还是忍住脾气,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将马铃薯切成更薄的片状,之后放入油锅中炸成诱人的金黄色,捞起放入盘子后,又在上面洒了些盐,然后第三次请服务生送过
没多久后,服务生又端着盘子走进厨房,但这回盘子里空无一物。服务生对乔治说:“客人满意极了。餐厅的其他客人也都赞不绝口。他们要再来几份。”
这道薄薄的油炸马铃薯从此成了乔治的招牌菜,后来又将马铃薯换成了洋芋片,并发展成各种口味,今天已经是地球上不分地域人种都喜爱的休闲食品。
乔治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在面对批评的时候,不是满腹牢骚,抱怨别人,而是能忍住怨气做好自己的工作,让顾客满意。一次一次的改进,不仅满足了顾客,同时也成就了乔治的事业。
成功的人,所具备的素质就是当有人对自己不满意时,不是去抱怨别人,而是积极努力地完善自己。
(第5章 《秘密》
这让我感到震惊!《秘密》就是这样一种能帮助你在人生中更有效、更能创造积极正面的当下的工具。
——美国著名主持人欧普拉
《盲女》约翰·埃·密莱 (1829~1896年)
获得美好的生活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你值得拥有你想得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