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重耳历经磨难,终于回到晋国,登上了国君宝座。他抓紧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国力迅速加强。公元前635年,楚国大将成子玉率兵进攻宋国。宋国一面抵抗,一面与晋国商讨派兵救援一事。重耳和众臣商量之后,决定派兵攻打刚刚投降楚国的曹、卫两国,如果楚军前往救援,宋国便可以逃过一劫。楚成王听说晋军接连攻下了曹、卫两国,慌忙命令成子玉撤离宋国。成子玉不自量力,私自发兵向晋军进攻。重耳命令晋军向后撤退,将士们都强烈反对,“堂堂晋军在楚军面前打退堂鼓,这是莫大的耻辱,会让诸侯嘲笑的。我们应该攻其不备,让他们措手不及。”大臣狐偃解释道:“当年国君曾向楚王许诺,如果同楚军发生冲突,当‘退避三舍’以报大恩。今日我军暂退三舍,不仅兑现了当年国君的诺言,还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待其斗志松懈再与之交战,这样就可以胜券在握。”晋军将士一退九十里,在城蹼(今山东省蹼县南)停下后,列阵等待楚军。重耳坐卧不安,既担心晋军从未与强大的楚军交锋过,又害怕诸侯会怪罪他的忘恩负义。忽然,帐篷外歌声大作,将士们个个士气饱满,积极准备迎敌,重耳顿时坚定了与楚国决一死战的信心。决战开始,重耳派出一队精兵强将,驾着战车猛力冲击楚军的薄弱环节。同时,他又指挥一部分主力部队,假装继续退兵,引诱楚军主力追击,将其带入晋军的埋伏圈,全部歼灭。晋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重耳借“退避三舍”从容布阵,正是妙用了“以逸待劳”之计,以静对动,掌握了主动权,积极调动敌人,待机而动,不仅在敌人疲惫不堪、无以应对时将其一举攻下,而且因为舍弃了诸多不必要的盲目行动,为晋军减少了许多无谓牺牲。
埃军巧妙诱敌
1973年10月8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王牌部队第190装甲旅奉命从阿里什出发,前往菲尔丹援助那里孤立的以军,并破坏菲尔丹桥,阻截埃军前进。第190装甲旅到达以军第二道阵地之前,已经与埃及军队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交锋,先后从不同方向对埃军发起了三次进攻。以军先后有35辆坦克被击毁,第190装甲旅旅长亚古里孤注一掷,将剩余的85辆坦克都安置在了第二道防线上。
当时的情况是:以军坦克孤军奋战,没有炮兵和航空兵支援,远距离行进之后,已经疲惫不堪;三次突击受挫,指挥官极度暴躁,急于和菲尔丹桥附近的以军会合。于是埃军决定诱敌深入,伏击围歼该旅主力。他们首先派工兵营在菲尔丹附近搭建假桥,制造埃军后续部队即将渡河的假象,让以军错误增援,然后将先头营撤出原阵地,助长敌人的傲慢轻敌情绪。埃军担任伏击的部队出于隐蔽考虑,只携带了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等轻型反坦克武器,并在道路两旁二三百米处挖掘了单兵掩体,利用沙丘进行掩蔽。不出所料,以军第190坦克旅被埃军的种种假象迷惑,亚古里命令集结的全部坦克向埃军伏击阵地高速开进。等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埃军的各式反坦克武器便一齐开火,仅三分钟时间就将以军全部坦克击毁,俘虏了旅长亚古里,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仗。
以色列王牌旅的覆灭,虽然在于它的孤军冒进,但更主要的是埃军指挥员善于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在敌人无力反抗,并急于求成之时巧妙地将对方步步引入埋伏圈,进行猛烈攻击。“以逸待劳”,不仅己方省时省力,还能给对方以有力的打击,是战争中一计实用性很强的谋略。
阿军“设陷”巧夺优势
1980年,苏军动用了一千多门大炮,试图用火力优势攻下阿富汗。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阿富汗游击队并没有被吓倒,相反,他们逐步掌握了苏军的作战方式及特点:苏军每次进行“围剿”,都是步兵在前面冲击,炮兵在后面支援,步炮协同作战、步步逼近。针对这种作战方法,游击队决定迅速切断敌人步炮联系,采用先避开敌人步兵,将炮兵一举消灭的战术予以还击。
很快,阿军便选定地形险要、怪石嶙峋的潘杰希尔山谷作为伏击敌人的有利战地。为有效打击苏军的炮兵,游击队在谷地深处部署了少数兵力作为诱饵,以吸引敌人主力,而近百名携带爆破武器的游击队员则埋伏在谷口两侧的灌木丛中,随时听候命令,将敌人主力一举歼灭。
初冬黎明,自信满满的苏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在二十多门大炮的支援下,向谷地扑来。游击队的“诱饵”兵力迅速与敌人步兵交锋,且战且走,顺利将敌人步兵引向了谷地深处。此时,仍在原地射击的苏军炮兵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远离了步兵。时机已到,埋伏在谷口两侧的游击队员立即发出行动信号,迅速向敌人炮兵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游击队员用大刀、长矛和火枪,将敌人杀了个血肉横飞,还将一包包烈性炸药塞进了敌人的炮膛,随着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苏军的大炮一瞬间全都变成了废铁。等到敌人步兵赶来救援时,在他们面前的已经是一堆堆大炮残骸和苏军士兵的尸体,而阿富汗游击队早已经胜利转移了。
原本处在“弱势”的阿军,主动采取守势,积极防御,有效地调动苏军在对己方有利的战场上四处奔命,等苏军孤立无援、锐气减退时,迅速转守为攻,乘机出击取胜。适时地掌握主动权,伺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就可以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创造决胜机会。阿军的这招“以逸待劳”,成功地变劣势为优势,便弱势为强势,变被动为主动,绝地反击,胜券在握。
■ 商家活用 ■
玫琳·凯开门迎员工
20多年前,玫琳·凯创立了自己的化妆品公司。一直以来,她都秉承让员工直呼她姓名的习惯,希望公司里所有的人都能通过互相称呼名字来增进彼此的感情,营造和善、轻松的工作氛围。玫琳·凯还亲自招募并训练每位新职员,并在每个月举办的新员工讲习会议上致上一段简短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帮助他们清除紧张感,然后在一种活跃的气氛下,讲述公司的发展历程。玫琳·凯的理想与其他公司的管理人员略有不同,她希望充实公司每位员工的生活,不仅是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情绪和精神上。玫琳·凯希望他们都能喜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欢迎他们随时向公司领导提出意见和批评。在短暂的演讲中,新员工不断地称她为阿什女士,她总是很耐心地解释:“请你们叫我玫琳·凯。我不要你们当我是公司的董事长,把我当成你们的朋友好了。当你们觉得需要我时,记住我的门总是敞开的。”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让自己融入团队之中,敞开心扉去接纳每一位员工,对员工关注和喜爱,才能收到同样的回报。一位员工讲述了一次被老板冷落的经历:周六早上,当他开车经过经理家门口时,经理正在整理草坪。由于他刚搬到此地,所以很高兴看到熟人。他立刻把车开进车道,摇下车窗跟经理打招呼,“您好吗?”他问经理,“您知道吗?我们还是邻居呢,我就住在两条街外。”没等他再说话,经理便很不友好地说:“你最好搞清楚,虽然我们是工作关系,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像邻居一样来往,而且我从不和部属私下交往,所以请你以后不要再拜访我了。”这位员工顿时又尴尬又失望,尽管经理在公司和他装作一副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但他已经完全没有了工作热忱。
虽然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但是,有些管理人员有意采取的“门户紧闭”的管理哲学的确让许多员工情绪低落,疲于工作。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和每位员工都打声招呼,点头微笑一下,都可以让员工精神焕发,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工作斗志,对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而那些领导和员工不相往来的公司,就如同是一家挤满了陌生人的百货公司,谁会为这样的公司拼尽全力工作呢?
曾经有一位男士走进美国某大公司,他在招待处找了个位子坐下,招待员彬彬有礼地走上前去问道:“先生,我能帮您忙吗?”“不用了,谢谢!我只是进来换个电池。我整天拜访各家公司,但遇到的人都不太友好,有时候态度还真是恶劣。但当我走进这里,每个人都在由衷地笑脸相迎。”他停顿一下,又加了一句:“就好像沐浴在阳光里,让人浑身舒畅!”“就有如沐浴在阳光里”,谁不喜欢这样呢?这正是“大门敞开”哲学的最终目的,让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备感亲切。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在员工面前树立威信,实施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取得最佳经营的重要手段。而一说起威信,人们便很快想到一副难以接近、生冷僵硬的领导形象。事实上,威信不只是建立在严厉的管理制度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制度上,它更应该存在于友好、亲善的处事行为之中。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无疑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员工,提高生产能力,然而,它也很容易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要想高效、有力地创造管理及生产效应,就应该做到和员工保持尽可能亲密及频繁的接触。
玫琳·凯的开门政策深得人心,“开门”就是在说:请进来,我在这儿欢迎您。这种方式很好地拉近了主管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谈话也就自然会坦诚得多,便于主管及时了解并处理员工的各种问题,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主管与职员关系生硬而不和谐,员工的工作热情自然会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生产进度。玛丽·凯深得人性化管理的精髓,抓住了管理成功和商战取胜的关键依赖要素——人,为他们创造了足够宽松的氛围,以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壮大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成熟,玫琳·凯的公司便极有可能在激烈的商战中占据优势。与许多公司忽略人性化管理,一味追求业绩,短期受益,却无法长期健康运营相比,玫琳·凯可谓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更为高明。
华为低调炼内功
作为民企华为的老总,任正非的低调在行业内是众人皆知的。他本人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总是构筑起一张无形的自我保护网,让自己置身于媒体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外。以至于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任正非是在刻意地避开媒体,与媒体保持距离。迄今为止,媒体对任正非的信息捕捉,都完全靠华为有选择地对外公布,因此,任正非本人的生活细节还没有一家媒体能够掌握,更没有一家媒体能够报道出来。任正非和华为也因此被外界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记者永远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华为的电信设备在国际、国内市场称霸多年,但是在公开场合,华为从来不以第一自居,也从不张扬地打广告,因此人们只能偶尔通过新闻里华为在某国中标或在做某项并购交易的消息来猜测华为成功的秘诀。2001年,中国电信市场分拆重组、全球电信市场萎靡不振之前,许多IT企业相继上市,华为却坚持不上市,不给媒体炒作的机会。
任正非处在暗处,媒体在明处,媒体对他“雾里看花”,他却通过各种途径密切地关注着媒体的动向,这样既利于保护自己,又方便瞅准时机主动出击,有时还可以借用媒体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他深知在中国,企业家与媒体最好的关系就在若即若离的策略中,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疏远。因此任正非可以这样让媒体永远无法炒作他的生活细节,而他则随时自由地驾驭媒体。华为欣赏“群狼战术”,技术上的大投入保证了狼的攻击性,而远离公众、回避媒介的做法则是“狼行成单”的必然。2003年在媒体公布的中国电子行业企业百强排行榜上,华为的营业额排在第7位,但利润却是前三强海尔、联想和TCL相加的总和,并连续多年占据利润第一的宝座。华为越是远离媒体炒作,就越是能得到媒体和企业界人士的热烈追捧。任正非对内部员工做的文章,也被日本企业界人士当成是研究中国管理的重要文献。
任正非在媒体面前的低调,其实是一种“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战略,而且他很好地把握了低调做事的尺度,没有像许多中国企业家一样走向与媒体相处的两个极端:要么放纵传播,让炒作大行其道;要么闭关自守,封锁消息源头。华为适时出击,选择性地发布企业的相关消息,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修炼企业内功上,默默做事,一举成名。运用这种策略,不仅成功地摆脱了外来干扰,而且用“静”成功地将对手迷惑,为自己的飞速发展争取到了有利的时间差,伤敌于无形之中。
■ 处世活用 ■
罗斯福巧救英国
1940年12月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在“塔斯卡卢萨号”驱逐舰上悠闲地欣赏加勒比海秀丽的风光,而此时的大洋彼岸,英国军队和德国***已经奋战得不可开交。由于德军备战充分,装备精良,很快,英国军队就无力反抗了。正在度假的罗斯福不久便收到英国首相丘吉尔写来的一封求救信。信中说,英国财政资源枯竭,他们已无法购买作战的必需品。邱吉尔恳请罗斯福为英国提供几千架飞机和几百万吨船只。
英国和美国的利益息息相关,荣辱与共,这一点罗斯福心里很清楚。但是美国的中立法规定,交战国一定要用现款购买武器装备。而且,美国是不允许向没有偿还第一次世界大战债务的国家提供贷款的。如果救助英国,无疑会违反中立法的这两项规定,如何说服议会里的那帮人呢?罗斯福为此大伤脑筋。
12月17日,罗斯福为此事专门在华盛顿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会上,他向与会者介绍:“保卫美国最好的办法是让英国打败德国。但是,现在让英国没有了资金,让他们拿什么去帮助我们打败德国呢?”台下鸦雀无声。罗斯福知道他们也毫无办法,便接着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的邻居家里失火了。我们两家只有100米远,我这里有个水龙头,只要给他拿去,就能帮他把火扑灭。可是,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伙计,这条管子值15美元,你得先给钱啊。”台下一阵哄笑。“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呢?”罗斯福问道。有人说:“才15块钱,给他好了,救火要紧。”罗斯福说:“如果我给他,那今天是水管,明天就有可能是汽车,日子久了,我们家的东西可就全没了。”台下又是一阵笑声。有人说:“还是要给钱,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我可以借给他管子,他用完了再还给我。假如用坏了,他就得照赔不误。”“这是个好办法,是聪明人的办法!”台下有人喊道。经过这次会议,罗斯福认识到他所推崇的租借法案很有可能在国会通过,这让他信心大增。不出所料,国会通过辩论,最终以多数压倒少数的优势通过了租借法案。1941年3月11日,当罗斯福总统将它签署为法律时,他极其激动地说:“我们总算有了一个能够帮助邻居的好法律。”邱吉尔听到这个消息,欣喜万分:“这太绝妙了,罗斯福所做的一切真是太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