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园需要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无非来自于企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来自企业的资金,将使企业原本扩大生产的计划暂停,技术改造的项目搁置,不利企业发展生产;来自政府财政的资金,加大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国家虽然可以发行国债来减少财政赤字,但是财政政策对百姓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打折扣。加上政府投资行为的低效性,甚至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消失。
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真是其弊无穷。
可见,“破窗”并不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原本就是一损皆损的,“坏事变好事”并不是像一些经济学者幻想的那么容易。
资源等于富有吗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拥有财富但不懂得善加利用,最终反而因为财富受到了惩罚。例如,某些买彩票中大奖的得主,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生活反而一塌糊涂,对于飞来横财大肆挥霍,等到分文不留才悔不当初;有些豪门子弟,奢华无度,凭借着祖辈们积累的财富花天酒地懒于奋斗,最终成为“富不过三代”的失败者。
其实,生活和经济的道理是相同的。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发现自己的海岸线蕴藏着巨量的天然气,于是将其他工业逐渐萎缩,迅速发展成为以天然气出口为主的国家。与此同时,资源为荷兰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的其他行业的创新动力日益萎缩,国内的其他生产部门也渐渐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发展经济学所谓的“荷兰病”,它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了经济正常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们也常常用“荷兰病”警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危险性。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资源充裕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一个重要而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在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贸易政策、政府效率和投资率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变量之后,自然资源的充裕程度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反比关系。这个结果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最终这个观点在经济界得到了证实,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资源诅咒”。
“荷兰病”出现后引发了荷兰人民的反思,很多人认为,假如当初没有发展天然气,那么现在的国力可能会更加强盛。其实类似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并且,往往发生在那些某种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提到石油,大家都会想当然地认为,那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该是多么富裕啊。石油资源会给这些国家带来多少财富,然而,我们通过媒介所获得的信息却是,往往石油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贫困程度越大。
“资源诅咒”几乎成为发展经济学中一个不可颠覆的命题,它对为什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对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了极强的抑制作用作了很好的解释,这种抑制作用使得资源丰裕的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反而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日本和现在的非洲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资源咒诅”发生的机制很浅显,那些资源贫乏的经济体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只有放弃传统的“流汗式”的增长方式,采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走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而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凭借有利的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简单的“采掘式”增长模式,于是就进入了资源陷阱,自我套牢,而一旦资源被采掘完,其他的行业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没有能力担负起拯救国家经济的责任。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受到“资源诅咒”的资源产业不仅仅局限于石油,而是所有的资源产业。从非洲的“血钻”到我国山西的煤,无一例外地不能逃脱这个诅咒的范围。
按照一般的逻辑来理解,山西是一个产煤大省,应该是非常富裕的,但是连续数年对全国各省的经济增长关系做出分析后却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辽宁、山西、安徽等省的经济增长率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是“资源诅咒”的作用。
而且,“资源诅咒”还给山西带来了自然环境恶化、投资环境恶化的苦果。看起来,山西的煤炭资源创造出了高数额的GDP,但很多钱并没有用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上,大部分都流出了山西,没有资本的力量作为支撑,它无法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
宝贵的资源本是上天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为什么会变成“诅咒”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拥有资源应该是好事,为何资源生出的不是财富反而是人民困苦的苦果?
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能源收入腐蚀了某些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当政府需要运作资金不是通过国民纳税来获得时,官员们尤其是领导者对国民的责任感就会变得淡薄直至荡然无存,从而不再为制度创新付出努力,也不会再为经济长期发展负责,这就导致了国家法制不健全、政府行政能力低下、企业产权模糊等弊病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寻租行为就成为社会的潜规则,当两极分化严重,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时候,社会民众会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内乱和战争。
国家出卖自然资源从而获得大量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通货膨胀,当外币汇率被压低时,进口就会变得便宜而大量增加,这时国内的其他工农业部门就会受到挤压和破坏,当社会部门之间的关系被严重扭曲时,社会经济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引起大量失业,整个国民经济的抗风险性就会显著降低。
虽然我国也受到“资源诅咒”的影响,但毕竟是发生在某些省份这些小范围内,一旦对经济的发展构成威胁,相信国家就会出面进行协调制约了。
职工福利:不仅仅是带薪休假
职工福利,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为全体职工举办的集体生活福利设施、文化福利设施以及各项补贴制度的总称。它对方便职工生活,减轻职工负担,解决职工生活困难,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促进企业生产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职工福利是我国整个福利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享受对象是在职职工,主要任务是满足职工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主要作用发生在生活领域,但又同生产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其内容是由它的对象、任务、目的所决定的。大致有三个方面:
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减轻家务劳动负担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如职工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婴儿哺乳室、浴室、女职工卫生室以及宿舍等。
为满足职工的不同需要,减轻生活开支而建立的福利补贴,如生活困难补贴、交通费补助、探亲往返车船费补贴、幼儿入托费补贴、房贴、取暖费、清凉饮料以及疗养费等。
为改善职工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而建立的福利事业,如图书馆、阅览室、俱乐部、球场、游泳池、业余学校等。
在西方国家,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福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欧美等国除了支付与劳动时间相应的基本工资之外,还出现了许多被称为边缘福利的形式。边缘福利也称补充工资或隐性工资。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边缘福利的条款中,列举了下述项目:(1)由于加班劳动、轮班制的夜班及假日加班所增加的工资;(2)奖金及分红;(3)实物;(4)对未提供劳动的时间支付的工资(如年度带薪休假等);(5)强制参加社会保险的保险费;(6)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保险费;(7)直接津贴(婚丧津贴和离职津贴等);(8)补助(负担社会福利设施的费用)。
如今的趋势是单位发福利卡,员工到福利卡的签约商户那里刷卡消费。有时也会用点卡,到指定的场所,输入账号、密码就可以采购,至于如何消费则是自愿、自由。这种福利卡涵盖商场、超市、百货、餐饮、娱乐等领域,预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简约趋势。比如餐补、车补、话补、节假日补助等,都可以预存到福利卡中,目前中国各个城市也都有基于本地的福利卡商户体系。
另外,在谈论职工福利的时候,还需要弄清楚它与其他几个常见名词的区别,因为人们常常会混淆它们。
福利和津贴:津贴是对职工在特殊条件下的额外工作给予的补偿,如夜班津贴、职务津贴等,与福利相比,两者的最大差别是,津贴是以现金形式固定发放的,而福利是非现金形式的报酬,如实物、股票期权、培训、带薪休假等,有较大的变动性。
福利、奖金和工资:福利可以看做工资外的收入。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制度,而福利相比就显得随意很多。奖金也是工资外的收入,但不能称为福利,因为它是按照贡献大小发放的,存在着竞争性,而福利与奖金相比,不论员工贡献大小,人人皆有一份,突出的是平等性。
弄清楚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后,我们就能更深入地认识职工福利。对于员工和企业而言,职工福利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它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原来属于家庭的某些职能已经转化为社会的职能,职工某些必需的生活条件的提供也转化为社会的责任。如果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地发展职工生活福利事业,就不能保证为职工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从而影响劳动力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2.它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主要来源于按劳分配所得的劳动报酬,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克服意外事件,满足文化娱乐、卫生等方面的若干需要,举办必要的职工福利事业,来作一些必要补充。
3.它是方便职工生活的有效手段。职工福利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减轻职工生活琐事和家务劳动方面的负担,在遇特殊困难时给予必要的辅助,这都有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4.它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职工福利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满足职工精神方面的需要和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这一事业,可以促进职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水平,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素质。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已经普遍认识到职工福利与企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已经将其视为企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
在杭州市某县有一家从事皮手套生产的私营企业,规模在当地五六十家同行中首屈一指。2007年7月的一天早晨,本来是工作日,来自河南农村的几名外来女工,却坐上了旅行社的豪华大巴,去宁波海边享受带薪休假。她们是该公司的普通员工,这是她们生平第一次去海边游玩。据该公司老总介绍,全体员工“5~7天的带薪年休假制度”是新推出的一项职工福利。在此之前,公司已实施带薪婚假、产假、丧假等制度。除去各种福利,还为员工提供各种补贴及保险。该单位的员工也说,公司为大家考虑得特别周到,在这里干活,大家觉得特别开心,可以找到“家”的感觉。该公司共有300多名员工,一年下来,员工流动率还不到1%,而行业内的流动率却高达20%~30%。与之相对的是,公司凝聚力不断加强,业务不断拓展,已经与数家国外公司签了订货合同。该私营公司为职工着想,关注职工福利的做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回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职工福利已经越来越重视。相比之下,自私自利的企业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企业在职工福利上做得还是到位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职工福利既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又会为构筑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老年福利:老有所养
“未富先老”,中国的老年人福利任重而道远。单纯依赖子女养老,依照现在的国情已经不大现实。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年人的生活、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社会公益服务。许多人会有一种模糊认识,就是老年人拿了退休金,即算是享受老年人福利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相当狭窄的。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初步搭建了一个基本的老年福利政策框架,包括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绝不仅仅是养老金这一项内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如果在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社会。1999年10月我国便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达到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年均3.32%的速度持续增长。如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3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老龄化趋势,我国也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各个国家都把老年福利作为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推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它们的老年人福利是在全民福利的模式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上完全由政府开支。老年人除了可以享受公民的一切福利待遇以外,还可以享受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特有福利。美国、德国、瑞典、英国等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指导以及饮食配送。在瑞典,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上剧院、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等都享受半价优惠。在对老年人尤为重要的医疗保健方面,美国提供住院和疗养性服务,德国、法国提供护理扶助,日本则有临终关怀医院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已成为衡量老年人福利水准的重要标志。老年人福利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对老年人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法国由国家创办了多所老年大学,其开支均列入政府预算。瑞典国内所有的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在巴西,大约有150所公立和私立大学招收老年大学生,规定60岁以上老人不必高考就可以直接入校,当然,课程安排也相应与常规不同。
与上述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人福利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了。近期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城市老人中,有98%的老人还在依靠自我养老,只有不到2%的老人由社区福利机构照顾。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还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无法满足养老需要,而且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老人生活困难、缺医少药的现象还很普遍。我国存在着诸多欠缺,做得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