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上小学 的女孩,是他们班里名副其实的中等生,她的父母对此很是发愁,他们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课辅班、买各式各样的练习册。女孩也懂事,漫画书不看了锁在抽屉裏;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她像一只疲惫的小乌,从一个班辛辛苦苦的赶到另一个班。试卷、练习册,一本本摊在书桌上,头也不抬的一叠叠地猛做。结果不仅累病了,成绩也没有提高。但女孩在班里确是同学们最羡慕的人,理由是——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乐观幽默、善良聪明等。她的妈妈鼓励她说:孩子,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孩想了想,认真地告诉她的妈妈说:英语老师在上课时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我也仿佛看到自己女儿的影子,女儿从小就“不思进取”,扬言要当个中等生。我也曾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地给她讲大道理,也曾想办法调动她的积极性让她考好分数,提高她在班里的“地位”,当这些似乎都不奏效。
直到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后——
那篇文章大致是说,俄国科学家对中等生当领导、优等生打下手这样的现象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孩子的情商高,当优等生还在考虑如何着手解决问题、权衡各种利弊的时候,中等生已经看到任务去完成。这些中等生绝不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不管老师如何大谈特谈此事的重要性也无动于衷。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他们的情商高,而不在于他们的智商。而所谓的优等生一般都很吝啬、骄傲和目中无人,难于与之相处,他们很看重自己的分数,却和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在事业中,还是在生活中,表现得春风得意的正是那些在中学和大学学习都不太“努力”的人,而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却只能给他们打下手。通常说来,正是过去的中等生建立了公司。而那些优等生中不少人孤家寡人,觉得当领导并不自在,倒是给别人打工更得心应手,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听命于人,对老师和家长总是言听计从。他们的生活中不能少了夸奖,还只能在稳定的条件下工作。
每到期末,家长们大多比孩子还紧张,催着写作业、看书、复习,似乎想把“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古训再次证实一下。比家长着急,还有老师,半年了,孩子们对本学期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检验。时间在一点点流失,考试的日子在迅速滑过来。恨不能把学过的东西再“塞”一遍,让它们刻在孩子们的脑袋里。怎么办?多留作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国的老师都知道的。距考试还有一个月时间的时候,女儿就开始抱怨作业多了,说每天在学校的时候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在狂赶作业,回到家,还要写上一个多小时。
老师和家长这么做,不外乎就是希望孩子拿一个好成绩,就是一个高一点的分数。
据科学研究证明,考80分和100分,对知识的掌握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对考80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提高到90分以上,需要花的精力要比拿到80分还要大。
但是,似乎家长和老师都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于是,受苦的就是学生们了。
“妈——您要为有我这样的女儿感到自豪!”
“哟!我是挺自豪的!为什么这么说啊?”
“我今天数学考了91分,85分以下的都留下复习了,我是不会沦落到那个地步的!”一副得意的样子。
“我不光自豪,我还骄傲呢我,因为‘骄傲使人落后’,我看你就有点骄傲!”
“我没被留下,还不能高兴一下,‘我得儿意地笑,我得儿意地笑’……”唉,受不了!没挨留就高兴成这样?
“那你做错的都会了吗?”这是我比较关心的。
“会了!您不知道,就7、8个人考85分以上,我容易吗我?”
“哦!真不容易!其实被留下不是更好?老师给吃‘小灶’。”
“得得,我可不愿意挺老师‘碎碎念’。老爸说明天带我去看电影……”
“明天不是考试了吗?”
“考完试去,《马达加斯加2》。”
“后天不是还考呢吗?不用复习啦?”
“不用!”我相信,考试前问任何一个小学生这个问题,他们都会这么回答的。也是,复习什么呀?
如果复习这几下子能把这学期的知识掌握好,那平时的努力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其实,功夫还是在平时。我们对女儿的要求也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当然,不玩也不是天天学习,这主要是指坚持学习,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终身学习”,这个提法很好,因为每个人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未知的是无限的。家长们,不要再拿分数“压”孩子了!
考试结束了,女儿的成绩还不错,都是八九十分,我大致问了问班里的情况,他们班的普遍成绩都不低。
“你这成绩在你们班在什么位置?”她们学校的好处之一就是从来不给学生排名次,但是我希望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
“我啊,也就是一个中等生。”女儿吃着葡萄,漫不经心地说。
“啊?中等生!”我有点吃惊,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等生、优秀生啊?
“是啊!”她看我一眼,用眼神肯定了一下。
“那就是说——你们班多少人?”
“32个。”
“那就是说你在你们班排到11到20之间?”
“啊?”听我这么说,她好像也吓了一跳。“没有那么靠后吧?”然后低下头,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哎呀,我就当个中等生就行了!第几有什么关系呢?”她继续吃葡萄。
是啊,谁让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让她争第一来的?因为,我很清楚,每一个第一都是暂时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给孩子排名次,谁给我们家长排名次呢?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师问家长如果你是一个老板,有三个人来应聘,看了简历后你会选择谁?
第一个人:年轻时曾虔诚地相信巫医,曾经同时拥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第二个人:青年时期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天晚上都要喝大约一升的白兰地,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第三个人: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爱读书,喜欢画画;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和故事中的人们一样选择第三个人。答案是:第一个人是弗兰克林·罗斯福,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第二个人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第三个人是阿道夫?希特勒,***恶魔。
是不是觉得很震撼?对一个孩子,请不要先给他们打上某种符号,例如:她数学很差,他作文就是写不好,她体育不行,他总是不认真,等等,诸如此类的。要知道,这种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强的心理暗示,时间久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那方面不行了。
对于优等生、中等生的概念,我觉得很有必要澄清一下。
每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跟别的孩子比是很没有道理的,十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长呢,何况不同基因、不同环境、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呢?给孩子分“等”是很伤孩子自尊心的事,让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承受这样的压力是很不人道的!
考了倒数第一又如何?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吗?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一个分数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不要只看眼前,要把眼光放长远,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为目标。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在进步就好了,何必要跟别人比呢?同样,成长也是一个过程,不要因为孩子一段时间、一件事做得让家长不满意,就否定孩子。把这些不满意当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种磨练吧,那样,你就会很开心地陪孩子一起成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