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34

第34章 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1)

中国哲学卷

★哲学思辨

●何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出自《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指万物有形象之前而言,“恒道”在形之上;“形而下”则是指万物有形象之后而言,“可道之道”在形之下。“有生于无”,则是指“有形生于无形”而言,所谓的“无”是指“无有”,并非“无无”。《系辞》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说似有多重涵义。合一阴一阳而言(或谓“无阴无阳”),则为“形而上之道”,合二为一,则为“大一”(大一则是“形而上之道”的别名);分一阴一阳而言则为“形而下之道”(器之道),阳为“乾道”,阴为“坤道”,又本“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之说,则一阴一阳又为天之道。万物皆有阴阳,故亦有万物之道。

我国古代作为哲学概念的“道”,是对“阴阳”“五行”这些哲学对象在性质上有所断定的逻辑概括。万物的本原出于“五行”,“五行”出于“阴阳”,而“阴阳”则出于“道”。“道”为一,“阴阳”为二,“五行”为三,“万物”为万,于是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这一学说的本质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天命论”。“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论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然界自身组织运动之上的,以自身组织运动做为宇宙发生乃至万物化生的根本动力。这种自身组织的动力完全来自于“道”。从宇宙万有的构成上说,“道”为“有物混成”的实体;从宇宙万有的发生上说,“道”为最高本原;从宇宙万有的变化上说,“道”为总的法则。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什么含义?

见《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地去习练它,运用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它的成分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地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这不足为奇,实属正常。

●如何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淮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老子认为,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并认为物极必反。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出现,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相互对立而有了顺序。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事物两方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事物才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所以,在汲取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的生存智慧时,我们还应该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纯粹以“无为”而等待良好结果的发生,否则无异于守株待兔的愚人之举。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反映出怎样的人生观?

据《庄子?知北游》记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大致意思是说,人活在天地之间,像是骏马飞奔、越过缝隙,一眨眼的时间就过去了。世间万物(包括人),没有一个不是蓬勃地出生,没有一个不是萧条地死去。有生命的东西为此而哀伤,有情感的人类为此而悲痛。与其如此,还不如解开那自然造成的束缚,随物旋转,魂魄游到哪里,自己就随之到哪里。不要过于执着。此即人和万物的最终归宿。

这段言论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人生十分短暂,只是大道变化的瞬间而已。大道流变就像骏马飞奔,人生在世就像飞马过隙。(2)生死是大道流变的自然过程、生物变化的自然程序,人皆如此,在世的人没有谁能够避免死亡。(3)人皆有生死,人们应从对死亡的哀伤和悲痛中解脱出来,顺随生物的自然变化,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生死不动于心,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唯有如此,才能到达至理,回归大道,达到完美人生。(4)达于至理、回归大道的人,将生死来去视为一体,将有形无形划为同一。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表现出什么样的生存智慧?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的典故集中表现出庄子在利益面前的生存智慧。

一天,庄子在栗子园外游玩,突然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有一寸大,落在栗林中。庄子加快脚步,进入栗子林中,拿出弹弓,准备把它打下来。到了跟前,庄子明白了。大鸟之所以到此,之所以没看见他,原来是为了捕捉一只螳螂。栗林中有一只蝉,正在树荫下休息,忘了处境的危险。结果被后面的一只螳螂捉住。捉住蝉的螳螂自鸣得意,没有看见一只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而这只大鸟一心要啄食螳螂,所以没看见庄子。当庄子要用弹弓打它时,它仍然不知道处境的危险。

庄子感慨这些小动物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忘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庄子联想到物欲对生命的危害。这时,庄子忽然想到自己也可能正被当做猎物呢。于是,他赶忙跑出栗子园。果然不出所料,那守庄园的人把他当偷栗子的人,正要抓他!

庄子借此意示:无私是人的立身之本。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保住,更别提什么事业了!

●“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哪位大儒的思想?

此句见于《朱子语类》。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

朱熹的这一观点是和他的哲学观一脉相承的。朱熹主张明理见性。人因为被自己的私欲偏情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本来的真实面目,固此无法也不能体悟到上天之理。朱熹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非正义与不合理的偏情私欲尽数割除,以此来再次呈现出自己本性之善与人伦之美。

朱熹这句话后来被当成了批判的靶子,儒学在后来几个世纪里之所以为人诟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句话。看到这句话的人也是多为愤慨,认为朱熹是在宣扬禁欲主义。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肉体正常欲望,片面地强调精神追求,有失偏颇。鲁迅就毫不留情地指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赤裸裸的“吃人的礼教”。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朱熹的“灭人欲”也不是简单地让人去摒除人身上的一切欲望。在儒学传统上,“私欲”并不是“可欲”。“可欲”是人正常的需要,“私欲”是那些正常的生活、生理需要之外的欲望。这些欲望是人的存在所不必需的,必须摒除。朱子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对于天理的心之本然、公正、仁义、饮食、夫妻、理所当然要存且要使之发展成长;而对于人欲的心之疾疢、私邪、过分的口腹之乐、三妻四妾当然要灭要去掉,不可以让它在人的身上滋长蔓延。

●如何理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此语出自陆九渊。陆九渊乃公认之天才,4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远的心灵琢磨:“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权威喝止他。陆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激动道:“原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这虽只是事实性判断,但亦隐然包含了在无穷中即无穷的大胆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如果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念地久天长、深入人心的国度,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陆晚年之时这样解释上面的两句话:“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健的人生姿态,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采:“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确实无他这般人。陆九渊不象朱熹那样遍寻明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明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扬光大。

●“心外无物”表达了什么思想?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的这一论断像极了西方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伦理道德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何内涵?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孔孟这里,所谓的“仁义”是根植于人本性的东西,而不是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既然“仁义”是人的本性,那么,用生命去捍卫“仁义”就是一件正当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善良?我们为什么要对别人友好?你可能会回答说:“只有我对别人善良,别人才能对我善良”,“只要我对别人友好,别人才能对我友好”。孟子听到这样的回答肯定是不满意的。因为在他看来,你要善良,要对别人友好,这是出自你本性的东西,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仅仅为了别人对你善良,为了别人对你友好而去对别人善良、友好,这明显太功利了。用现代的说法,是目的性太强了。难道别人不对你善良、不对你友好,你就不对别人善良和友好了吗?所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佚之,所以立命也。”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哪部著作?有何含义?

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两问,前后相关;孔子两答,紧密联系。如何对待鬼神和生死,人类思考、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孔子怎样对待鬼神?他自己说“敬鬼神而远之”,他的弟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此处又是一例。子路之问是统言鬼神,孔子之答却只说鬼不提神,颇为微妙,值得琢磨。窃以为,神与鬼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孔子避而不谈神,只能说明对神更慎重一些。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具体理解为两义:其一,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跃级而求;其二,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合理的推论是,人生数十年需一直处理生前事,所以也就永远无需考虑鬼事。说孔子轻视“事鬼”,甚至有否定“事鬼”的倾向,是有据之论。分析“未知生,焉知死”,亦如是。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著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先生还说:“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体现了怎样的死亡观?

见《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又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

西方有个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相死而生。意思是说,人都是面向死亡而活着的,人每活一天,距离死亡就进一步。海德格尔讲“向死而生”,是说人总是面向死亡生存着,讲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探索的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而老子的“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把死亡当作一个切入点,分析在政治上如何治理臣民。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对他来说,还有什么能让他害怕呢?所以老子说,高明的君主不会把他的臣民逼迫到连死都不怕的地步,而是让他们怕死,让他们珍惜生命。民众是不怕死的,为何拿死来恐吓他们?人的死亡是由“天道”掌管的,代替专管杀人的“天道”去杀人,就像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伤手的。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就引用了老子这句话:“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谁的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据《孟子·尽心上》记载。一天,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最高的政治目标和人生境界。它体现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两难选择的十字路口的悲哀与无奈,以及在“进”与“退”的人生旅途中显现的超凡智慧。

●“上善若水”体现了什么境界?

在《道德经》中,老子经常把“道”比喻为水。今天我们经常说“水是生命之源”,这是一种科学的说法。而在老子眼里,水最大的特点则是无形无相,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说“上善若水”。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做一个容器,把自己定型,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做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局限自己,根据环境的变化,合理地改变自己。我们大家经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类推荐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伤疤娘娘

    伤疤娘娘

    我抹掉血丝,走上前,扬手,也给了上官魅一个巴掌,“啪”的一声,上官魅脸上立刻浮现一个掌印,我是出了所有能出的力气去打这一巴掌,让他们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突然的一巴掌,让所有人都惊住了。“我从来都不会白白让人给欺负,即使是皇帝也不行”我狠狠的说,目光紧紧的盯住他,无视他愤怒的眼神和变黑的脸色。我露出一个魅惑的笑容:“是吗,看看”另外一只手迅速的打上他的脸,明显的红红五爪印在他的脸上。我从来都不会白白让人打的,我说过。这一巴掌,让他顿时化身成撒旦,眼神冷的可以杀人。阴冷的声音响起:“来人,楚邀月以下犯上,剥去修仪封号,贬为庶人,关进冷宫,一辈子,都不许她出来。朕要她在里面好好的反思,谁都不许探望。违者斩无赦。”宛如撒旦的宣判,我却一点也不在乎,心,早就死了,在哪里,都无所谓,只要不要再见到这个男人就好。我快速的拿起桌上的水果刀,刀光一闪,一把黑发断了下来,刀尖很锋利,连带的,也划伤了我的脸,长长的,深深的一道血痕,出现在原本白玉无暇的倾城脸上。我仿佛没有痛觉,只是看着他,一字一句的说出来:“此次断发毁颜,我楚邀月,以后,跟你再无夫妻情分,再无瓜葛。”挥开侍卫的手,在上官魅震惊的眼神中,走了出去,没入夜色中。以后,我楼影随,再也不会爱这个男人。我以后,只为自己而活。
  • 趣事轶传(走进科学)

    趣事轶传(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把鲜花吃在脸上

    把鲜花吃在脸上

    花草茶,也叫花茶、草茶、药草茶,是将具有药用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等部位干燥后,单独或几种混合到一起加以冲泡而成的饮料。实际上花草茶不含有传统意义上茶的成分,之所以称其为茶,是因为花草茶大多为自然干燥而成,冲泡时具有自然的芳香味道,且具有保健、养颜、美容作用。
  • 总裁的惩罚游戏

    总裁的惩罚游戏

    简介:我只想过正常的生活,简单平凡,恋爱结婚生子。。。直到,在一个堕落的晚上,我向撒旦交付了自己的身体,随着出现三个命运与我纠缠的男人,我的生活天翻地覆。池氏公司冷魅总裁池漠风,生着天使的面孔,却有着恶魔的本质。“没有女人可以逃出我的掌心,包括你,只要我想要的女人,就一定能得到。”这是他的自信。“你以後不许再和那个人有来往,听到没有!马上给我跟他断绝关系!不准你跟其他人不清不楚,你是我的……”这是他的霸道。莫耀风,地产界的领军人物,池漠风的姐夫,成熟英俊,待人谦和有礼,却又非和蔼可亲。“为什么总是让我看到流泪的你?许然,可以到我身边来吗?我会给你一切,你想要的。”“知道为什么你能吸引我吗?只是因为你身上偶尔散发出来的无助气质,让人想狠狠拥你入怀,莫名想要保护你。”“我不介意你的过去,有将来就够了。”凌熠煊,高官子弟,家世神秘,长着一张漂亮的脸,却有着极其任性的性格,与阴晴不定的脾气。“许然,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吗?因为你身上没有钱味。”“对我好的女人很多,对我差的就只有你一个,可我偏偏就喜欢你,我一定是疯了。”“就算暂时得到你,我也会快乐的。”此文,痕儿悲催的发现,还是慢热,看文的亲们,需要一点点的耐心,相信会很精彩的。还有,没有留言,没有收藏,没有票票,痕儿很伤心。。。很伤心。同时,推荐好友一本书,《夫君十个不算多》轻松又搞笑的哦!再推一部后妃的新文,精彩的都市现代文哦!《奢爱》痕儿的新文,望亲们多来踩踩,《总裁的豪夺妻》
  • 英雄大穿越时代

    英雄大穿越时代

    地球,中国,某省,某市正在玩目前最火热网游之一【英雄联盟】的五位青年被不知不觉的魂穿他们遇见了一位“神灵”并最终穿越到了一个位置的星球之上在那一颗未知星球之上他们会发生什么?他们会遇见什么人或者事情呢?一切都将在——英雄大穿越时代【因为精力不够,所以本书的更新一般为一周,一更或者两更!】
  • 妃天下:拆了王府踢掉妾

    妃天下:拆了王府踢掉妾

    她神经大条且刁蛮霸道,一心拒嫁却被爹爹出卖,嫁进王府后才发现,她这个正牌王妃居然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回事儿,特别是那个冰山脸王爷,为什么一直冷冰冰的,前辈子是块冰吧?
  • 无主神话

    无主神话

    一本书,五个主角;五个人,一段传承有序的神话。无主线,有主角,带你体味,不一样的精彩。
  • 撞上恶魔爱上爱(完)

    撞上恶魔爱上爱(完)

    纪成勋推开于佳径直走到我面前蹙着眉问:“小东西,你真的觉得我不会对你负责吗?在你的眼中我就是这样的人吗?”“我……”我一下愣住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从来都没有见过他如此气势汹汹的样子,好像要把我吃进肚子里一样,虽然以前他霸道得不行,可是这个样子还是第一次见,多少有点害怕。“可是我想要对你负责,你说该怎么办?我想要和你交往,你说该怎么办?……”以前发过的,现在重新做了些细微的修改,呵呵!本人以文交友,喜欢请给我发消息!谢谢!此文严禁转载,如若发现,一律视为抄袭!
  •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暗角与拐点

    历史之所以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就是因为它留给我们不胜枚举的闪光点,以惊人的相似重现在历史大舞台上。这些或大或小的闪光点就是历史中风格迥异的暗角与拐点,它们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暗角是历史发展中的量变,拐点则是质变。高屋建瓴地审视历史,你就会发现:量变的能量可能很小,但日积月累之后,质变就会发生。于是,历史中的拐点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巨变,或发展、或灭亡。古人的生存轨迹无不证明着这些道理,也用亲身经历的暗角与拐点警示着后人。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王朝覆亡,一代代帝王兴起,历史的暗角与拐点,就是盛衰往复的过程中最夺目、最令人深思的历史瞬间。
  • 带着妹妹去抓鬼

    带着妹妹去抓鬼

    中国正规全真住教道士三万人,散居道士六万人,我就是那六万人中的一员。作为道士,我往往能接触到常人不能接触的神秘。说起来可笑,我是通过QQ群和其他道士联系时才学会如何接触鬼怪等异物,第一次出手就救回了家里人都被鬼害死的小希。为了躲避鬼魂的追杀,小希和我走遍全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恐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