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02

第2章 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家(1)

中国哲学卷

★易学

●谁创立了阴阳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伏羲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八卦。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终于豁然开朗,创立了八卦。

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17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用范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1984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是谁推演了六十四卦?

伏羲创作了八卦,这一点好像没有争议。但是,又是谁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呢?关于这一点,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成了一桩没有确切答案的公案。

《史记》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说,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是周文王。但这里有两点疑问:一、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了一个“盖”字,看来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这件事情,仅是推测而已。二、“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否就意味着他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种推测也很难成立。据此,很多人对文王演六十卦的事实表示了怀疑。有的认为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卦的正是伏羲本人。早在司马迁之前,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要略》中就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根据这个说法,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卦的其实是伏羲本人,而不是文王。后来,东汉的郑玄提出了神农氏重卦的观点,东晋的孙盛提出了夏禹重卦的观点。这些人虽然在具体观点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一致相信:夏之《连山》、殷之《归藏》都已经是六十四卦的形式了。因此,这个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人,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至少不能晚于三代,但肯定不是周文王。

●为什么说“易更三圣”?“三圣”分别指谁?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一致认定,伏羲氏画出了先天八卦图。周文王总结出《周易》,把八卦具体成了六十四卦。孔子则写易传,评论周易,注解周易,并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学问的地步,发扬易学精义。所以,后人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传”一说。

由于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圣”之说。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将文王的思想发扬扩充,着了“爻辞”。可是,三圣之中却不提周公。这是为什么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

●孔子和《易》有什么不解之缘?

儒家与《周易》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周易》说起。可以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也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看来,孔子是在五十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六十八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正如孔子所说的,如果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学《易》,自己在人格修炼上还能再上一层楼。《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表明:孔子曾对《易》做过精深研究。

★儒家

●谁是儒学的奠基人和先驱?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他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和先驱,称为“元圣”。周公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据历史记载,武王克殷后两年死,嗣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开国功臣的资格摄政。管叔鲜,蔡叔度心怀不满,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并鼓动纣王的两个儿子武庚、禄父联合诸侯国海和淮水下游的东夷各族发动叛乱,背叛周室。周公奉命出师,东征三年才平叛这场叛乱,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制礼作乐,并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传他推行井田,制礼作乐,建章立制,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尚书》等篇。

●周公在哲学方面的功绩是什么?

图片3周公

在哲学方面,周公最大的功绩就是制礼作乐,从而奠定了中国道德文化的基调。所谓制礼作乐,就是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文化。“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个人和谐,国家也安定。

《礼记》中记载说,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三个民族,三个文化,而且一个比一个先进。所谓“尊礼”,其实就是重人事,重伦理,重情感,以离异代替刑律,以人情替代恐吓,以血缘为纽带,以爵列为赏罚。尽管周公制礼仅仅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但是,这种文化无疑比装神弄鬼、杀人如麻更迎合人心,因此大受欢迎。难怪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文乎哉,吾从周。”

●谁被誉为“千古圣人”?

孔子

孔子出身于西周末年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童年生活比较艰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贫且贱”。既不富裕,社会地位也低。说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70岁,母亲才20岁,是老阳少阴所生。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过了不久,他便跟随着母亲回到了鲁国,自小住在了鲁国。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这对孔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孔子把一生的志向归结为“复礼”,正是来自于对西周封建制度和礼乐文化的信心。他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又说:“郁郁文乎哉,吾从周。”就这样,孔子开创了以“仁”释“礼”的儒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文明的走向。正如宋朝一位诗人评价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所开创的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被称为“亚圣”的是谁?

图片5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孔子生活在西周末年的春秋时期,这个时候,虽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但各路诸侯还能够勉强维持礼数。正因为此,孔子对恢复“周礼”一直很有信心。可是,到了孟子生活的战国年代,诸侯之间像动物一样厮杀,弱肉强食地争斗,让孟子对现实彻底失去了信心。孟子认为,正是人心的堕落和良知的泯灭,才造成了人的野蛮。于是,深受孔子影响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堕落,并不是因为人心天生就是坏的,而是人善良的本性被物欲蒙蔽了,而拯救社会最关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性和仁义之心。由此,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居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试图以此拯救乱世。

●谁是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的过渡性人物?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和孟子一样,荀子也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受孔子之学,传儒家之业”。而且,荀子也是生活在“争于气力”的战国时代。唯一的区别是:孟子生长在齐鲁之地,而荀子却是生长的隶属“三晋”的赵国。他们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创造。用现在的术语来说,是儒家思想和战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儒学在战国时代的新发展。

但和孟子的看法不同,荀子认为人性不是善的,而是恶的。在他看来,战国时代的血腥战乱,不是因为人的良知遭到了蒙蔽。相反,这恰恰是人性赤裸裸地展露。由此,荀子走的不是孔子关于“仁”的心性之学,而是关于“礼”的外王之道。如果说孟子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加以发挥,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那么荀子则沿着孔子关于“礼”的理论进一步阐述,强调群体秩序和实践的重要性。荀子的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法家思想。可以说,荀子本人是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的过渡性人物。

●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指的是谁?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今河北衡水)人。他是第二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的贡献在于,在儒学中引入阴阳观念,认为“物莫有不合,而合各有阴阳”,“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既然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交合构成的,那么它们服从的应该是一个“道”。就这样,他得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学新模式。

儒学之所以在汉代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正因为此,后人这样评价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谁是玩弄“五行”的高手?

刘歆,西汉皇族,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最大的功绩是将邹衍“五行相克”的五德终始说改造成了“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说。他在《三统论》中列出了这种“相生”的顺序:包羲氏受木德,接下来的炎帝受火德,黄帝受土德,少昊帝受金德,颛顼帝受水德,喾帝受木德,尧帝受火德,舜帝受土德,禹帝受金德,殷商受水德,周代受木德,直至汉代受火德,恰好与“刘邦是赤帝之子,斩白蛇而起”的故事吻合。而且汉自诩为是尧的后人,所以当时非常流行“汉为尧后”的说法。既然帝尧以火承木而接替了帝喾所开创的天下,那么,尧的后代刘邦以火承木接替周朝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如何解释朝代的更替呢?这里面就有大文章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强调“相克”。那么,一个朝代的灭亡就是被后一个朝代推翻的,是“征诛”;而刘歆的五德终始说重视“相生”,那么,一个朝代被后一个朝代所代替,不过是这个朝代出自好心将天下让给了下一个朝代而已,因此不存在灭亡的问题,而是高风亮节的“禅让”。

刘歆的五德终始说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不得不重视“运数”。所以我们看历史剧或者读历史书,皇帝的诏书第一句话就是说“奉天承运”。何为“奉天承运”?就是说奉了天的旨意,合乎时代的运数。从此以后,中国历次同一民族间的改朝换代,无不沿袭这一传统,行禅让典礼。

●韩愈赞何人为“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从思想上看,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何人率先扛起了“道统”的大旗?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为我们所不晓的是,他还是儒家的一名代表人物。隋唐期间,佛学盛行,儒道衰微。韩愈率先扛起了“道统”的大旗,以光复儒学为己任,大张旗鼓地批判佛学,为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类推荐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热门推荐
  • 洞穴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洞穴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乐乐淘是一个爱冒险的小男孩,在布瓜博士的帮助下,他与好朋友小猴一起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洞穴,开始了他们的秘境探幽之旅,并经历了一系列离奇精彩的故事。乐乐淘随身携带的背包可以从中取出任何想要的东西,解决在旅途中遇到的问题;而飞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根据需要变化,可以变成雪橇、潜艇、轮船等等。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动物都是拟人化的,它们像人类一样生动、可爱。在这个幽深的洞穴中,他们看到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群和令人惊叹的洞穴景观,并通过远程链接布瓜博士,通过他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解答他们所有的疑问。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别闹!我的大魔王

    别闹!我的大魔王

    一直信奉以上三大准则的宁多多,永远坚信自己是“魔王”中的美少女,美少女中的“大魔王”,但当遇上无论是美貌还是武力都比自己更胜一筹的“混世魔美男”,是不是就只能束手就擒了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樱花逝

    樱花逝

    当宣扬“以暴治暴”的暴力女从天而降遇上从“天树而降的寂寞却温得似水的耀眼男”,她的反应竟会是用美腿圈住别人的腰想要看清别人的长相,以便自己在不爽的时候随时攻击别人,结果却害得自己和耀眼男被自己的天敌在这羞愧难当暧昧的关头捉个正做!!于是乎,帅气得俊美邪恶滥情男、当短胖脑袋绣豆女做为第三、四者插足,一段带着六月飘雪之冤的清爽、凄美动人的N角恋爱情故事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 紫气成道

    紫气成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杀戮。有修仙者的地方就有各种神话传说、妖魔鬼怪。机缘巧合之下,林夜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一番努力下小世界一点点的成长为大千世界,而他也依靠着一个世界的气运,一步步走向三界巅峰,成为至高之一。在这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风云变幻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唯你是爱

    唯你是爱

    她爱上助养自己二十年的总裁,在订婚前却被告知他是杀害父母仇人的儿子。为了报复他,她落入另外一个男人设下的圈套。纵然你恨我,这一生我仍唯你是爱。跌跌撞撞才明白,爱恨情仇,逃不过命运翻云覆雨的手。
  •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梅花审美》)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穖性最为突出者。如论梅之开发利用,历史远及七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从采用梅果于祭祀和烹调(增酸味,催肉熟),经过汉晋南北朝梅花欣赏的兴起,再经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的发展,通过北宋梅文化象征之生成尤其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元代梅文化高潮延续,直到明清梅文化之稳定发展,真是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一时期的特殊性。